申论写作的创新思维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论写作的创新思维: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

国家招录公务员的申论考试已历经十一年。打开2010年的国考申论试题,历史似乎翻开了新的一页。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不同的试卷。在本次申论考试中,两类申论试卷无论材料本身、还是题目设置都有所不同。于是,许多考生发出感叹:“申论年年考,年年有不同;材料一大片,规律难找寻。”其实,根据职位的不同考查考生不同的能力,更能体现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考生可透过洋洋洒洒的给定材料和具体的题目要求,发现其命题规律。例如,2010年国考申论尽管它有两类不同的题目,但透过给定材料“海洋污染”这个话题,细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宏观上是以科学发展观做引领,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海洋的保护和开发;中观层面考的是海洋生态文明的理念,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样一种协调发展的关系问题;微观上是针对主要问题,用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攻克“海洋污染”这一世界性难题。因此,申论应试者应透过申论试题的新变化看命题的实质,在系统思考的前提下,开拓申论写作的创新思维,实现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咖车宏观引领兵贵神速‘战场用兵贵在神速,考场犹如战场。申论写作是考场限时作文,犹如行军打仗,赢得时问就是胜利,无疑要急就华章,讲究快速。这种“快速”从何而来?有考场经验的人都知道,“带着问题”、“有针对性”这两点,是阅读给定材料的前提和条件。这里的“带着问题”,是指申论试题的“申论要求”;“有

针对性”是针对“申论要求”的题目。考生拿到试卷后,首先要做的是看申论试题给定材料后面的几项要求,而不是从头到尾地先直接阅读这些材料;否则,阅读过后很可能印象空泛,心中无数;甚至在看到有关具体写作的几项要求后,可能还得回过头来再读,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快速行文的关键是带着试题提出的问题,从给定材料中找寻出引领答题的方向。这个方向,也就是蕴含在给定材料和题目要求中的宏观引领理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论政策的高度”。我们不妨回顾前几年的国考申论试题:2010年是从“海洋污染”这一世界性难题引入话题,引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海洋保护与开发”问题;2009年是以目前中国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产业问题,即以农业中的“粮食问题”和“工业产业升级转型问题”为主题进行命题,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产业结构和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2008年是从“怒江水电开发”引入话题,主要测试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观点,也是围绕科学发展观来命题……万变不离其宗,以上的国考申论命题,都是以科学发展观这一基本理论作为考试热点的。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涵盖面广,诸多内容都可融人试题。但应该看到,在科学发展观底下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即经济维度。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等,都可把它放到经济维度底下。宏观引领的理论,从主体层次上说,这是一个包括国家利益(国防、国家政治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秩序管理、经济秩序管理等)、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环境资源保护——环境污染、

水土耕地、资源能源节约等)和个人利益的问题。如果在申论答题中,能这样精确地抓住试题指向的宏观引领的理论,行文就会迅速,就会相对减少考生精力的巨大消耗,减轻考生的写作负担。但如果我们面对申论给定材料和试题,思前想后抓不住宏观引领的方向,一方面可能导致离题万里,无的放矢;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浅尝辄止,难有深度。因此,考生应特别注意理论热点思维的立体运用,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就如前面所分析的近几年的国考申论,考生只要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个宏观主题,抓住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能纲举目张,以不变应万变,把试题中提出的问题都囊括其中,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中观把握凌云健笔申论试题的中观问题,就是给定材料中既不抽象宏观,也不具体琐碎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蕴含在给定材料中的主要问题。根据既往十一年的国考申论试题,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不会大到漫无边际,也不会小到微不足道。申论关注的往往是一些中观问题:那些事关国计民生利益的焦点或热点问题,那些具有一定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像生态保护、环境污染、粮食安全、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有一定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这个特点是由申论考试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考生应从申论给定材料的阅读中,快速找出材料给出的中观问题,即主要问题。申论试题的有些给定材料,表面在说这个事情,其实在说那个事情,寻找和把握主要问题,有一定难度。如

历年申论国家卷所涉及的问题,生态文明、安全生产、网络建设、交通拥堵、农村农民问题、公共突发事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粮食安全等等,都是主要问题,但并不是一拿到申论试卷就能一目了然。如2010年申论国家A卷(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内容涉及“中国南海石油资源丰富”、“胡锦涛主席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要求”、“日本濑户内海曾出现过的海洋污染及其治理”、“荷兰的退耕还海”、“我国汕头西郊牛田洋军垦农场被淹”、“中国海岛资源的开发”等等,考生只有透过这些纷繁芜杂的材料仔细分析,才会明白试题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中观层面的问题,就是海洋的生态文明。请看2010年国考申论A卷第二题,“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该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不超过300字)题目虽然表面没有出现“生态文明”之类的字眼,但联系背景材料、透过字里行间仔细琢磨,我们脑海里即可搜寻到给定材料中所蕴含的主要问题:无论是“退耕还海”还是“退耕还湖”,都是牺牲人类社会的眼前和局部利益,来复原、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只有实现海洋的生态文明,才能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主要问题抓住了,后面的几点启示就会凌云健笔,一挥而就:第一,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开发要科学、适度、合理,要适合大自然的承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