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摘要】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

其中,对外开放也是改革内容中及其关键的一项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关键字】改革全面对外开放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
要想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首先就要弄明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即其理论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社会背景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不仅仅包括对内的各种体制的改革,还包括对外的开放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经济状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和目的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他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认为基本
制度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题地位、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

而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机制,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四、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这场改革既然要大幅度的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的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而经济体制改革同时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的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但是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时间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六、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
当今的世界是开发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实的基本国策。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对外开对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在开放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

为此,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快速提升,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事实雄辩的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公共管理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中论文
题目:《论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班级2009级俄语班
学号00925011
姓名赵凤娇
任课教师卢凤瑶
日期2011年6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