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门氏菌

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和细菌分型

沙门菌属(Salmonella lignieres)是一群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沙门菌属细菌的血清型已达2500多种。根据DNA同源性,沙门菌属可分为两个种,即肠道沙门菌和邦戈沙门菌。肠道沙门菌又分为6个亚种,而能感染人类的沙门菌血清型约有1400多种,都在第一亚种,即肠道沙门菌肠道亚种中。沙门菌属中的少数血清型如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原称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原称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是人的病原菌,对人类有直接的致病作用,引起肠热症。沙门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少数菌中尚有一种表面(Vi)抗原,即英膜抗原。

1.O抗原O抗原存在于菌体细胞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类脂一多糖一多肽复合物,由多糖决定其特异性,以阿拉伯数字顺序排列。每个沙门菌血清型含一种或多种O抗原。把含有相同抗原组分的归为一个群(组),这样可将本菌属中许多血清型细菌分为若干个菌群。菌群分别以A、B、C……Z群,再以O51~O65等表示,作为定群分类的依据。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菌血清型大多数在A~E群。

O抗原耐热、醇和酸,经100~121℃加热2.5h、用乙醇或盐酸处理而不失去抗原性,因此,菌体抗原已经被公认为沙门菌血清型分型的基础。

2.H抗原H抗原存在于鞭毛之中,为蛋白质,由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及空间构型决定其特异性。不耐热,经加热和用乙醇及碱处理后其易变性。H抗原分为第I相和第Ⅱ相两种,第I相为特异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b、e、h等;第Ⅱ相为非特异相,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2、5等,但也有少数菌含有第I相中的抗原e、n、x等成分。一个菌株同时有第I相和第Ⅱ相H抗原的称为双相菌。H抗原常有两相的变异。每一组沙门菌根据H抗原不同,可进一步将组内沙门菌分成不同菌型。

3.Vi抗原为O抗原表面的荚膜抗原。Vi抗原不稳定,经60℃加热处理、石炭酸处理或传代培养后易消失。Vi抗原存在于菌表面,可阻止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要进行O凝集反应,必须先洗掉Vi抗原。

(二)来源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的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致病的不同形式的总称。摄人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了的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

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中国内陆地区的食物中毒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

(三)传染性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它们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及昆虫。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为由明显的临床症状,沙门菌直接侵犯肠内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经淋巴管可达肠膜淋巴结及其淋巴组织,并大量繁殖,可发生类伤寒型。细菌偶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及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恢复期,患者和无症状的带菌者也是常见的传染源。被沙门菌污染的食品、水是食品中毒、败血症的传染源,伤寒、副伤寒带菌者或患者是伤寒、副伤寒唯一的传染源。

(四)传播途径

蛋、家禽和肉类产品是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粪一口途径感染人体。水源被污染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常可引起暴发流行。食物被污染是传播伤寒的主要途径,有时可引起食物型的暴发流行。目常生活的密切接触是伤寒散发流行的传播途径。苍蝇和蟑螂等媒介可机械性携带伤寒杆菌,从而引起散发流行。恢复期,患者和无症状的带菌者也是常见的传染源。水源污染常造成暴发流行,污水灌溉、生熟不分是散发或家庭集团内流行最常见的原因。人与人的直接传播常以护理人员的手、医疗器械为媒介,是医院内感染或幼托机构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五)易感性

人群对沙门氏菌普遍易感,感染的程度与菌种毒力及宿主免疫状态有关。一般幼儿和老年人,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感染严重,尤其是一岁以内婴幼儿,由于其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所以易被感染。而老年人和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肝硬化等的患者,发病率高,症状严重。未患过伤寒和未接触过菌苗的个体,均易感。伤寒发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第二次发病少见。伤寒和副伤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

(六)潜伏期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肠热症的潜伏期通常为2周,由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的潜伏期为8~48h。

(七)剂量一效应关系

沙门氏商经日进入人体,其后果与机体抵坑力,吞噬细菌的数量、血清型及其侵袭力有关。感染主要取决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受威胁最大的是小孩、老年人及免疫缺陷个体。沙门菌感染须经口进入足够量的细菌,才能克服机体防护屏障,如肠道正常菌群、胃酸的作用、局部肠道免疫等,只有到达并定位于小肠,才能引发疾病。根据志愿者研究结果,大多血清型,半数感染量在10^5~10^8个菌体之间,伤寒沙门菌可少至10^3个菌体,成人的致病菌量可高达10万个菌体以上,甚至10亿个菌体,而儿童和有原发病史

者所需菌量则少得多。吞入大量的活菌,可引起显性感染,菌量很少时常呈暂时的带菌状态。但在暴发流行时的自然感染中,感染剂量一般都低于10^3个菌体,有时甚至少于100个细菌。

(八)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内毒素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沙门菌死亡后释放出的内毒素可导致宿主体温升高、白细胞数下降,大剂量时导致中毒症状和休克。沙门菌具有的一种耐酸应答基因,可使其在胃和吞噬体的酸性环境下得到保护。氧化酶、超氧化物和其他因子也可保护细菌不能被胞内杀菌因素杀伤。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在宿主体内可形成Vi抗原。Vi抗原具有微荚膜功能,能抵抗和防御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并阻挡抗体、补体等破坏菌体。

(2)侵袭力沙门菌的毒株有一定的侵袭力,能侵袭小肠黏膜。

(3)肠毒素个别菌型如鼠伤寒沙门菌尚能产生肠毒素,其性质类似肠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

2.所致疾病人类沙门菌感染引起4种类型的疾病。

(1)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伤寒和副伤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只是副伤寒的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本病的潜伏期为7-20d,伤寒的病程可达一个月,副伤寒病程稍短,目前,所见肠热症的临床表现常以轻型和不典型为主。伤寒与副伤寒的鉴别诊断有赖于细菌检验。病后约有2/3的伤寒病人,可发展成慢性带菌者。

(2)胃肠炎(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约占70%。由摄入大量(>10^8个菌体)被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引起,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烧等症状,病程一般于2~3d自愈,重者可持续几个星期。

(3)败血症病菌以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常见。患者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经口感染后,病菌早期即侵人血循环。败血症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但肠道症状常常较少。有10%的病人,因细菌的血流播散,可出现局部化脓性感染,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关节炎等。一般可从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

(4)无症状带菌指在症状消失后1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仍可在患者粪便中检出有相应沙门菌。约有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可转变为无症状带菌者。这些菌留在胆囊中,有时也可在尿道中,成为人类伤寒和副伤寒病原菌的储存场所和重要传染源。年龄和性别与无症状带菌关系密切。20岁以下者,无症状带菌率常小于1%,而50岁以上者,可达10%以上。女性转变为无症状带菌状态的概率是男性的2倍。其他沙门菌感染患者的情况为:50%患者在5周内停止排菌;90%在感染后9周培养阴性;转变为无症状带菌者的很少,不到1%。故在人类的感染中,其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