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与碳排放关系实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与碳排放关系实证分析摘要: 我国的城市化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性。在短期内, 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当前碳排放偏离均XX平的调整力度较大; 长期内, 碳排放量的增加会伴随着短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延滞; 城市化是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G ranger原因, 但碳排放却不是城市化水平提升的Granger原因。因此, 我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建设低碳城市。

关键词: 碳排放; 城市化; 城市的U 型反转; 能源消费; 城市代谢; 土地利用方式; 低碳城市

EmpiricalAnalysis of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Level in China

HE Jiduo

(Pa rty Schoo l o f Chang sha Yue lu D istr ict C omm ittee o f C. P. C, Chang sha 430013, China )

Abstract: The urban ization and carbon em issions in Ch ina have greatly po sitive co rre la tion. In the short term, the long run equilibr iumre lationship o f carbon em issions and urban ization leve l greatly influences dev iation from the curren t equilibr ium leve l o f carbonem issions; in the long term, the increase in carbon em issions is asso ciated w ith short term urban ization leve l upsurge. The in terac tionbetw een u rban ization and carbon em issions in Ch ina has a phenom enon o f tim e de lay. ! And urbaniza tion is carbon em issions G range rcausa lity, but carbon em issions are no t urbanization G rang er causa lity. Therefore, the push on the u rban ization in Ch ina

shouldconcern about carbon em issions, focus on env ironm enta l protection, and bu ild the Low carbon C ity.

Key words: carbon em issions; urbaniza tion; urban U-shape reversion; energy consumption; urban me tabo lism; land use me thod; lowca rbon c ity

一、引言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再一次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环境问题上。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世界资源研究所(WR I)、荷兰环境评估局(MNP)、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 lecroft等多家研究机构的报告, 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 跃居世界第一。虽然中国的人均排放量( 4. 1吨), 只占美国的1 /5、英国的1 /2,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 3吨) ,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会持续增加。同时,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迁移, 农村土地向城市用地转化, 碳收支严重失衡, 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进而扩大碳汇、减少碳源, 实现碳循环的正常运转已经成为国内外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国外, 为了分析和表达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Ehrlich等学者在1970 年初先后提出了环境影响方程, 即IPAT 方程, 把环境影响归结为人口、富裕度、技术三个关键驱动力乘积的结果, 清晰而简洁地阐释环境影响如何随驱动力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在CO2 减排上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1 ] 1989年日本教授Yo ich i Kaya 在IPCC 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用K aya恒等式反映出能源结构碳强度、单位GDP能源强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CO2 排放量的影响程度。[ 2] 1991 年, 美国经济学家G. G rossman 和A.Kureger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反映出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 型的关系, 成为分析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方法。[ 3]

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明确的定论。已有研究验证了CO2 和人均收入之间分别存在着线性、二次和三次递减形式关系, 其中以支持CO2 的EKC曲线存在的有效证据居多, 但是文献中EKC 曲线峰值对应的人均收入差异却很大。[ 4] 2008年, Sv ire jeva Hopkin等提出了一个基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双参数I分布!模型,该模型基于区域和世界碳排放和城市碳输出的动态对城市化进行了情景预测, 并对城市年碳平衡进行了估算。[ 5 ]

在国内, 徐国泉等( 2006)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 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 iv isia 分解法, 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 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型。这说明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碳排放的作用在减弱,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难以抵销由经济发展拉动的中国碳排放量增长。[ 6] 胡初枝、黄贤金等( 2008) 运用EKC 模型, 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 利用我国1990∀2005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的数据, 发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N!型关系, 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变动具有增量效应; 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量效应, 但抑制作用并不明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 技术效应波动性较大, 总体上具有正的效应, 从减少碳排放角度来看, 现行技术对降低碳排放并未发挥优势。[ 7] 林伯强、蒋竺均( 2009 ) 采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 LMD I) 和ST IRPA 模型, 分析影响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解析差异原因。其主要结论是中国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拐点对应的人均收入是37170元(即2020年左右)。除了人均收入外, 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都对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影响。[ 8] 而宋德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