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译《老人与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浅析
摘要:本文从情感表达,文化传译与语言风格角度分析了张爱玲所译的《老人与海》,突出了张爱玲译本的情感色彩、张爱玲译本的文化改写的写作艺术,并探讨张爱玲译本的语言风格,从而表现出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的价值。
关键词:《老人与海》欧内斯特·海明威张爱玲情感色彩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作家张爱玲独特的文风与创作成就在中国文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她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翻译家。
本文通过张爱玲对《老人与海》原作深刻、精微细致的理解,使读者能够在她的译本中充分体会出原著作品的精妙。
一张爱玲译本《老人与海》中的情感色彩
海明威所著的《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个古巴老年渔夫与一条巨大马林鱼在遥远大海中搏斗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海明威以简洁自然的对话,通过作品中的形象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叙述了惊心动魄的人鱼搏斗场面,故事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通过海明威精确生动的细节描写象征了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以此编织出了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
在张爱玲的译文中,到处都存在她作为译者基于对原作情感的理解,反映了译者对原作人物、人物间及人物与自然环境间情感的理解,使得译文更加柔和,充满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1 推敲与体味原作人物和人物关系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对他塑造的老人形象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
写,这种描写分别在小说开头,以及从孩子的角度描绘了老人的形象。
张爱玲在翻译时把原文中那些她认为会给读者带来的非常不好印象的语词,根据她自己的情感理解,非常真实地美化了老人的形象,使这个老人的形象显得柔和、坚毅。
张爱玲在翻译时很注意选择措词,尽力使老人在读者心目中有一个美好的形象。
如原文在描述老人外貌时,用了“the brown blotches”。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对“blotch”解释为“斑;疤;疙瘩”,而如果以此为根据进行直译必然在读者心中唤起的联想是不美,所以张爱玲将之翻译成不确定的意味:“棕色的肿起的一块块”,这与作品苍凉而富于浪漫主义基调相一致,很容易让读者感觉到老人的坚毅。
又如,原作描写老人“strange shoulders”,张爱玲用了极富情感色彩的“奇异”,来赞叹老人强健的体格。
张爱玲选择模糊翻译策略与散文式的文句相连,其实是在翻译中通过情感色彩的介入来实现老人的形象美化。
《老人与海》中的人物主要涉及到老人与孩子。
孩子只在故事的开始和结尾部分出现,故事的其他过程只是在老人出海时出现在老人嘴里。
如“要是那孩子在这里就好了”。
作品通过这种描述说明孩子是老人的忘年交,是老人心里的希望与安慰,张爱玲非常深刻地体味到了原作这种含义,并在译文中充分地表现出这种含义,以使读者如她一样感受到老人与孩子之间情感的共鸣。
如在原作中,作为体现人物情感与人际关系的人称对于老人与孩子的情感关系非
常关键,作为全文的第一句话:“一个老头子在船上打鱼”,以及后
面文中经常出现的“old man”,英语的意思包含“老人”、“老头子”和“老头儿”等,而“那男孩的父亲”称呼其“这老头子”。
随着故事的发展,进一步体现出孩子与老人不同寻常的关系,张爱玲将“old man”这个名称翻译成“孩子看见那老人”,凸显他们情感的发展。
在故事中,男孩对老人说:“keep warm old man”,张爱玲把这句话翻译成“老头子,你穿得暖和点”,看似孩子这种称呼没有礼貌,实际上却体现了两人之间形成的亲密关系。
而她又把原文中老人对孩子说的“my son”译作“我的孩子”,则充分表现出老人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而这精细的翻译都在于译者能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到译文中。
2 译文包含了对原文人物与自然环境的理解
海明威书写的《老人与海》掺杂了对人与自然景物的复杂情感,这表现在原文对老人与鱼之间亦敌亦友的叙述。
从老人诱惑鱼上钩,到大鱼上钩后与老人搏斗拖着船稳定地向前游,到最终老人将其杀死,又到大鱼遭鲨鱼袭击,这整个过程构成了小说的主体,通过这个过程,原文作者表达了老人对大鱼的情感从开始的求胜心理到越来越对大鱼产生怜悯、欣赏,到最终产生的惺惺相惜的情感,作家突出了两个海上相遇的坚毅果敢的灵魂。
张爱玲在翻译时,深刻体悟到了老人与大鱼间这种逐渐升级的情感,因此在译文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得一览无余。
如文中写道:“but what a fish to pull like that.…i wish i could see him only once”张爱玲将这句话翻译成:“这条鱼真了不起,
这样拉着船跑。
……我希望我能看见它一次”。
从原作描述的老人第一次内心独白对大鱼的赞叹,张爱玲读出了原文中老人对大鱼的欣赏之情。
原作描写了整整过了一个晚上,那条鱼一直拖着船往前,因此在翻译时,张爱玲将老人对大鱼的欣赏与喜爱充分地表达出来:“但是它是个多么伟大的鱼呀,……它在战斗中也没有表示惊恐。
”为让读者也体会到老人对大鱼的欣赏的种种细节,张爱玲站在老人的立场,用“了不起”、“伟大”这样的褒义词补全了原文中的未明指信息,通过情感色彩浓烈的译文,把大鱼的亡命精神与老人的硬汉气质翻译得淋漓尽致。
随着故事的发展,老人与大鱼的微妙情感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当老人亲眼见到大鱼雄伟无比的全身从水里涌出来时,张爱玲把老人渴望见到的大鱼译为“对手”,体现出原文中老人把大鱼看作有灵性意志力强劲的对手,并将老人对大鱼的欣赏与喜爱溢于言表。
并用“他是条伟大的鱼,我一定要折服他”,来体现老人与大鱼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而表现老人对大鱼英雄式的惺惺相惜,她则用“伟大”、“美丽”、“沉静”、“高尚”,突出大鱼在老人与读者眼中的地位,表达出原文在决战来临前老人对大鱼送出的高度评价。
在原作中,叙述了老人终于钓得大鱼后,却在归途中无法抵御鳖鱼的袭击,这时老人说:“i ruined us both…old fish”,老人对鱼的一声“old fish”是他对鱼的致歉,也是对自我的反省,人鱼关系因共同敌人的出现进一步加强,张爱玲将这句话译为:“老鱼……我把我们俩都毁了”,很好地突出了鱼与人的亲近关系,好像是两位久经沙场
的老兵之间的对话,并转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让读者读来充满了悲壮气概。
二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的文化改写
1 突出的宗教意味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融进了一些耶稣受难的意象,也就是说,耶稣和老人在这方面的相似之处,作家说明了作为人类之子的耶稣人性的一面,因此作品中表现的老人拖着大鱼艰苦回航是耶稣受难意象。
而对于作为译者的张爱玲来说,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赞美了爱和死,并于爱与死的搏斗中赞美了故事中的英雄。
如在原文中老人多次提到了“上帝”:“christ knows he can’t have gone”,张爱玲将这句话译为:“耶稣知道它不会走的”,表达了老人疑心却又期待地自言自语,完整地传达了原作的意思,将在重要时刻支撑老人的宗教信念,即其内心与耶稣的交谈翻译成老人重复的自言自语。
而后文中又出现的老人的话:“thank god…”,张爱玲将其翻译成“感谢上帝”,完整译出老人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完全体现于原文译作的翻译,并显出译者对老人的宗教意识足够的尊重,使我们更多地了解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宗教,充分表达了原文所在的主流文化通过译者间接或直接地所进行的真实文化改写。
2 对异质文化的翻译
基于译者对原文基调的整体把握,对于原文中出现的其他的异质文化成分,张爱玲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原文,对一些不重要的细节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写。
如原文中“leprous”的字面意思是
“麻病”,她为了不让这个词在读者心中建立不良形象,因此将其译为“鳞状”,用以彰显原文对老人、海和鱼的所带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对于有助于读者理解的文化信息,张爱玲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忠实原文的情况下,还做了适当的补充。
如“plow”表示犁地,张爱玲在翻译时,将其比喻为“犁耙耕田”,为译语读者提供了容易理解的意象,使原文更加通俗易懂,巧妙利用了读者对译入语文化的了解,在可能的地方进行文化上的改译,从原作者的角度考虑,并考虑对译入语读者来说陌生的文化信息,让译文读来形象而亲切。
如老人祈祷自己能顺利捕到鱼的祷告词时,张爱玲翻译为:“我愿意念十遍《天主经》……童贞圣母,请你祈祷叫这鱼死”,对于不熟悉西方宗教的中国读者来说,张爱玲认为可以忽视那些祷词内容部分,因此她在译本中采用了一些符合中国读者习惯的用词,她尽量采用归化手法以保持用词简洁,这种对原文的文化改写充分展现出张爱玲对异质文化的巧妙翻译手法。
三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的语言艺术风格
1 用词风格上的简洁平淡
张爱玲在翻译《老人与海》时,充分把握和再现了海明威的用词风格,海明威的电报式文风景物描写在她的译文中以其简洁平淡的用词让原文中的风景淡雅清丽得以充分体现,干净利落地展现出画面之美,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山水画般的意境。
如原文中出现的“the clouds over the land now rose like
mountains”,张爱玲把这句关于风景的描写翻译成:“陆地上的云气堆得像山一样高”。
张爱玲译文多了几分与原文风格近似的质朴,“堆”字既形象表达了云层的层次感,又反映出译者精准的用字、省而结构简单,真实反映了原作的用词风格。
又如,原作在形容老人在大鱼上钩前等待时看到的周围景色,使用了“blue hills、prisms、great deep prisms”,简单的用词,寥寥数笔就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自然美景。
张爱玲依照原文,灵活地译为符合汉语表达的句子,以简洁的用字再现了“青山、七彩的倒影、大而深的七彩倒影”,对景物翻译的用词异常简洁自然。
2 地道的汉语流水句式
流水句是最能体现汉语特征的句式之一,张爱玲熟练掌握各种句式及变化,使译文流畅铺排,富有节奏,充满气势,她译文中出现的极具汉语特色的流水句形散而神聚,以神统形,与原作独特的语言风格极为巧妙地融合。
如原文关于场景描写的句子,张爱玲以流水句的翻译把握得非常好,原文中的“with the light that came in from the dying moon”,是为了突出老人对小孩平淡厚重的关爱,因此描写场景时也弃满了柔情,张爱玲将其译作:“月亮就要落下去了,月光照进来”,她完全抛开原文修饰与被修饰的语法关系,让译文富于内在的节奏,行文疏通传神,符合海明威的电报式文字风格,也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
张爱玲译句的特征还表现在意识流句子上,能以流畅的汉语句子进
行翻译,这是因为海明威在叙事中穿插了相当多的意识流手法,张爱玲在翻译时采取了汉语特有的流水句式,完整地揭露了老人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传递了原作意识流的特色,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原文中人物的性格以及其内心世界。
如整部小说经常会穿插老人的梦境,张爱玲译句以人物内心的心理意识流动为线索,用非常诗意的汉语:“和那白色的海滩,……和那崇高的海岬”,表现出原文的节奏与梦境景色变换的不确定性,极为巧妙地把人物内心独白的不连贯与片段性表现得充分、透彻,更符合汉语的语句节奏,很好地再现出海明威式的句式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张爱玲所译的《老人与海》从译者的身份出发,对原作者海明威的文风具有深刻体味,她将译者主体情感因素介入,并在译本中充分体现出简洁自然的用词风格,再现出古巴老渔民的文化身份,通过深刻把握原作者对原文传递的微妙情感进行翻译,让译文读来流畅而易于读者理解,从而利于读者阅读与接受。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9年版。
[2] 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水晶:《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台北大地出版社,1985年版。
[4] 马若飞:《张爱玲译笔下的〈老人与海〉》,《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 郑廷国:《妙手剪裁风格再现——〈老人与海〉新译片断赏析》,《中国翻译》,1990年第3期。
[6] 赵稀方:《50年代的美元文化与香港小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罗飞,男,1983—,山东陵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专业,工作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