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城市化与工业化
发展 产生丁 大影 德国 化发 要 下 特点 很 响。 城市 展主 有以 几个
(一)大城市发展快、 中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一词来自英语 u比. 盯 11 也译作‘ 1 叻, 2. 都市化”“ 城镇化” 而前 . 工业化兴起后, 农业劳动力转移以近区流动为主, 流向分散. 与欧洲 工业革命社会的城市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 工业革命以后 旧 小城镇星罗棋布于全德各 的城市功能开始转变, 新兴工业城市不断涌现. 城市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中 各国相比.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的中小城市、 地, 城市化过程中, 各类械市相对协调发展, 布局较为合理。大城市人口发 心。关于什么是城市化, 学术界历来没有统一的说法. 所谓见仁见智, 不同 小城市也不落后。到实现城市化的 1, 年, 0 1 全国21) % 的人生活 的学科分别依据各自的角度也有不同的理解 经济学家认为 所谓城市化, 展很快, 0 0 简单地说, 就是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或者指变农业人口为非农 在 1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13涛%的人生活在 1一 1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0 , 引 0 业人口、 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过程, 即生产方式的转换过程; 城市 25A% 人生活在20 0一 10 口 )人口的城镇.约 的%的人生活在2 0 人 口 地理学家认为 地球表面某一地域内, 城市性状态逐渐扩大和发展的过程, 以下的小镇或农村. 。 从全德国人口流动考察看, 德国的近距离人口流动依然起着决定性作 就是城市化 注重地域空间组织的变化: 社会学的一些学者认为, 伴防着产 参加这种流动潮的人数多、 范围广、 流向分散, 到 1 0 年, 如“ 9 7 生活在德 业革命, 出现了川 门 脱离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现象和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 用, 变 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这鱿是所 愈志帝国的人口不到一半是住在出生地 几乎每两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参 . 农业劳动力在近距离流动, 主要指在 谓的城市化运动. 。 吸认为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而出现的 它以 与了不同形式的近距离人口流动开 。 不超出省或州界的城市间、 城市与农村间从事的职业的变化, 这 人口流动为基本特征, 包括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活动城市化的过程, 与经济 家乡附近, 些流动的人口都是从农业转入城市的第二、 弟三产业 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工 发展也密切相关. 布 工业革白最早开始于英国, 是以使用蒸气机器和非再生性能源为主要 业吸收了这些劳动力. 德国人口流动的特点也说明德国小城镇分布广, 经济发展协调均衡 标志. 机器的发明和应用, 改变了工业生产面貌 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书, 局合理、 (二)城市功能新变化, 新型城市兴起 结束 了撼市工场手工业和半农业的生产体系与生产方式, 为实现城市化创 技性质和功能划分, 城市的类型很多, 与工业革命有直接关系的主要有 造了历史前提.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物. 是工业化对社会作用的一个结 首先是综合性大城市 这类城市以柏林为代表, 在工业革命之 果口 城市化反过来也形响着工业化的发展 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 以下几种, 前, 柏林是一个政治、 文化和商业中心, 被称为欧洲的文化首都。1 世纪中 9 的关 系 。 叶后卜 这里发展了机器制造, 食品加工、 制药、 电力等工业 尤其引人注目的 二、 德国的工业革命概况 是, 拍林出现了西门子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这样的大公司. 它们直接影响了 德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 1 世纪3。年代 时间较英、 美国家都晚. 但 9 法, 全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德国统一后, 柏林不仅仅是德国的政治 却异军突起 发展迅速, 0 世纪初经过两次工业革命 基本上己经完成了 到2 中心, 也是经济、 科技和教育中心, 文化、 商业、 交通运输、 信息等行业迅速发 工业化。 德国的工业革命在三、 四十年代以前发展是比较缓慢的, 在德国统 展 吸纳了来自东普鲁士和其他地方的大量移居者, 使城市人口直线上升, 一之后 德国的工业开始快速发展, 卯年代再次出现了发展高潮。第一 在 从1眨。 年的20万上升到18?0年的, 7涛万, 0 年突破T Z 万大关 达 191 o 次工业革命发展是从纺织轻工业开始的, 但是德国自身的发展特点是铁路 到2 72 万. 比 182 年增加了9 倍多, 0 0 成了德国第一、 欧洲第三和世界第五 等重工业迅速发展超过了其它轻工业的发展 间时带动了其它工业和经济 大城市. 其次是矿业城市. 尤其是德国西部的鲁尔区, 很多城市在原先的 的发展 从 四 世纪 7 年代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娜发前夕, 0 在这一时期, 德 小村镇基础上迅速崛起, 大批衣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转移到这里, 变成 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大力发展自己, 终于从口 拥有强大工业力量 了产业工人和城市人口. 随着重工业的发展 商业 家庭服务业、 交通和通 的农业国斤 转变为‘ 拥有雄厚农业基础的工业国”实现了从农业主体社会形 . 讯、 建筑业等也发展起来, 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再次还有港口城市和铁 态向工业主体杜会形态的变迁. 略城市. 这类城市如汉堡、 不莱梅、 基尔等 此外还有文化城市. 如波恩、 威
三、 德国的城市化进程
斯巴登 等
撼国城市发展的历史,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一) 18叨 年以前是德国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农村人口 要远远超于城市人口, 农业产值占绝对优势。尽管如此, 农村多余劳动力, 尤其是东部农业区的Hale Waihona Puke Baidu口逐渐向城市转移, 城市经济开始获得发展, 有些大 中城市已初具规模 〔 二”日 佣年至 1871年德国统一是德国城市的发展阶段 在工业革命
军 亨应 ”’ 。“
亨亨 ‘二 “ t 枷 t 叼 用 . l
20 7年 8 月 0
加 强 党 的 执 政 能 力 建 设 要 改 革 领 导 体 制 葛明岩
(山东工商学院 社科部, 山东 烟台 2麟000 ) 〔 要1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摘 不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 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国家的 命运 , 影响重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涉及诸多方面, 但制度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而其中改革领导体制又尤为迫切与重要。 〔 关健词1 觉的执政能力建设; 制度建设; 领导体制 [中图分类号] 026 [文献标识码] ^ [文澳编号] 10 9一45仑 0 , 0 39阅1 0 (20 )oa一 政党一旦执政, 就面临着执政能力提高的问版。中国共产党在执政 50 多年后突然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课题. 并前所术有的物其放在 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这一举措意义深远, 然也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特 自 别是20O4年,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的发表 更 是为我们思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指明了方向 但是《 决定》 的发表并非 意味着我们已经找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答案, 相反, 这仅仅是万里 长征的第一步 是破题的开始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方面广泛 但是改革领导体制无疑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就是一个政党怎样运作才科学的问题. 而在政 党政治体系中, 执政党作为联系国家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 更是在整个政治 系统中发挥着中坚的作用. 因此 ,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解决的是, 怎样便执 政党充分发挥其联结国家与引会的能力, 以带动整个政治系统朝着既定月 标健康快速发展。具体到我国, 就是如何增强中国共产党通过运用公共权 力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 执政党执政能力 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执政觉本身的发展 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前途 与命运。 特别是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合法的执政党, 因此党执政能力 的高低更是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也显得更为迫切 如前所述,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系统1 程 涵盖众多层 面, 但是党首先是由党员构成, 党的具体政策的落实与执 朽要落脚到党员身 上, 特别是基层党员与人民群众联系更为直接与密切. 因此 广大党员对政 滚的执行程度如何, 直接关系到群众对于党的整体评价。所以党员的能力 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数, 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高度关 注党员能力的发挥自然成为应有之意 分析我党在执政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消楚的看到党的许多干部, 特 别是领寻干部的素质与能力的确有待提高, 广大党员的素质与能力同样也 需要提高和改善 这是事实。但是, 客观而言. 应该承认总体上千部队伍是 好的, 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其他方面的炭质 都比 过去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 高, 领导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也显著增强 这同样也是事实. 可以 (上接第2 页)入量. 这在很大程度 卜 9 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性质. 在德国西部地区则同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例如在作为农业经济地区的汉 诺成、 萨克森、 图林根等地区. 流入人口明显少于迁出人口育 而工业经济发达 的不莱梅、 威斯特发仑和莱茵兰等地区, 则迁入人口数量大大高于迁出人口 数最。后者的整体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前 者。与东部地区相比, 西部地区 的人口迁入则大大高于迁出量。在南德地冈, 阿尔萨斯一洛林作为重要的 工业区, 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整体上看 南部地区的人 口流出量也大大高于人口流入量, 出现以上情形的根本原因在 于, 在德国 东、 南三大区域中, 西、 西部地区是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整体水平最高的地 说, 广大党员的执政能力, 也是我国在其他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遭遇剧变的 情况下而依然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而且提高党员素质 和能力也不是一墩而就的事惰 而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的渐进的过程 因此 如何充分发挥党员现有的能力就必须提上日程。而现实政洽生活中, 则存 在一些严重制约党员能力发挥的现象 以至于党的执政能力的发挥大打折 扣 如, 有的干部因能力突出而频遭磨难, 仕途不顺, 甚至. 枪打出头鸟,有 的因为党政一把手都强势而矛盾冲突不断 难以调和 最后两脸俱伤r 有的 想干事情却处处受到挚肘, 感叹无用武之地 有的则把大量的心思和时间放 在勾心斗角、 争权夺利上等等。从中不难着出, 出于种种原因, 有些党员的 能力被限制发挥, 有些无处发挥, 有些则偏离了轨道。这些间题归结到一 点 就是现有的领导体制存在弊端。我们的领导体制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 划经济时期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 民土政治的逐步建立。 其不足也显露无疑, 如它难以激发党员的主观能动 性 缺乏鼓励党员进行创新的平台与空间, 甚至客观上鼓励党员对上负责而 不对下负责的倾向产生, 这些情况荟延下去, 必然不利于党员能力的发挥. 且会导致党员能力向着畸形的方向发展. 如最近几年接连不断出现的腐败 案件 固然和个人有关 但毫无疑问, 问责机制、 监督机制实施不利和官本位 导向严重则是更为深层的原因。再如屡禁不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则 与千部任命制、 变相任命制以及不科学的政绩评估体系密切相关。 可见. 改 革领导体制势在必行 诚如邓小平同志强调的, 制度是更带根木性、 全局性、 稳定性和长期性 的东西。 在领导体制改革尚未完成之前, 提高党员的能力虽具有可行性, 但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次问题, 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终还是要落脚到 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上 其中, 领导机制的改革自然不能间避。 ‘ 参考文献】 【王长江 中 1 国政治丈明 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 Ml 上 建设【 海人民出 版杜津叨5 [21中 国共产竟第 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人民出 惬I 版牡, 2.x。
亨 育 阴 门“n . 州1门 … t .
20 7 年 5 月 0
德 国 工 业 革命 时期 的城 市化 特点
姜丽丽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 武汉 43。 ”勺 〔 要」 工业革命开始于 ”世纪印 年代 . 首先发生在英国, 摘 随后波及到欧美国家。在英、 法等国开始工业革命时, 德国国内还 处于诸侯创据, 欢治上处于分裂的状吝。德国在 1 世纪匆 年代才开始工业革命, D 世纪初, 9 到Z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 铭国券本上已经完 成了工业化。在这迅连发展的工业化过程中, 城市的功盆发生新变化, 城市化与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本文就德国 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特点做分析. 〔 关钮词』 工业革命; 城市化; 人口流动; 德国统一 t 中图分类号] 欣s o t 文献标识码] ^ [文幸编号」 1的卜5铭, 0 7)0旧扣29一1 (20 」
(三)城市发展呈现地区性差异 在普鲁士, 西部城市的增长速度核体上明显高于东部城市, 同时, 位于 东部的上西里西亚和柏林地区的城市化速度也非常快,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8 1 叨 年普鲁士东部各省的城市化率为22,%,18”年 242% ,1, 年为 0 1 ”7%. 而同时普鲁士西部各省的城市化率分别是2,% 34 2%和5。 户 汉 刀% 作为工业化启动较早地区的萨克森王国地区也是城市化的核心地区. 在南 纽伦堡地区、 斯图加 浪潮的推动下, 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为城镇工业和服务行业提供了源源 德 原先一些人口较稠密的地区 如莱芭区一美因地区、 特地区以及莱茵一内卡地区等, 都出现了城市化趋势. 到 2 世纪初, 0 工业 不断的劳动力 城镇人口 在全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 3 %以上。 6 威斯特发仑 萨克森王国等地区的城市化率 己经达到了 (三) 18” 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德国械市化极大萦荣和迅速发展 最发达的莱茵兰、 刃3 。 时期。这时期, 一系列大中城市纷纷崛起, 新兴工业城市迅速发展, 有相当 城市化率的高低与人口流动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一个地区的城市化 一部分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 1 万, 0 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比例发生了重大的 水平越高, 说明这个地区的经济也很发达, 而这些都能够吸引人口向这些地 变化, 城市人口的比例己达 6 写. 这不仅活跃丁城市经济, 0 也使城市科技水 区转移、 流动。在德国的东部地区 比如汉堡、 柏林地区是吸引流动人口较 平不断提高. 多的地区, 同时也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到]90 年 包括柏林在内的 0 四、 撼国工业革命 时期 的城市化特点 勃兰登坐地区在国内人口流动中挣绷人口97 了 万人, 汉堡净增近2 万人。 7 德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 人口流动, 特别是与大批农村剥余劳动力转移 从人口趋向看, 在整个东部(地区, 人口的迁出量大大高于迁〔 下转第 39 页) 到工业 交通运愉及其他服务行业有着峦切的关系, 井对德国经济较为均衡 收藕日期: 20 7一了1 0 一 6 作者简介: 姜丽丽(19 3一〕 女, 8 ,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 5 级世界史研究生, 0 研究 向: 欧美近现代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