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甘油发酵2008111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甘油发酵
大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二00八年十一月
甘油发酵生产现状
应用领域:广泛用于化工、医药、化妆品、 应用领域:广泛用于化工、医药、化妆品、 食品加工和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约在2000多 食品加工和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约在 多 种产品中含有甘油成分。 种产品中含有甘油成分。 生产方法:天然油脂皂化和水解;丙烯氯 生产方法 :天然油脂皂化和水解 丙烯氯 化法和丙烯氧化法 ;微生物发酵法 微生物发酵法
两种方法
源自文库
亚硫酸盐法: 亚硫酸盐法: 将亚硫酸氢钠(NaHSO3)加入发酵液中,能与乙醛发 生加成反应,生成难溶的结晶状产物,使乙醛不能再 作为受氢体,迫使NADH+H+ 用于磷酸二羟丙酮的还 原,生成甘油 碱法甘油发酵: 碱法甘油发酵: 酵 母 酒 精 发 酵 的 发 酵 液 pH 值 调 至 碱 性 , 保 持 在 pH7.6以上,则2分子乙醛之间发生歧化反应,1分 子被还原成乙醇,1分子被氧化成乙酸。乙醛失去 了作为受氢体的作用,NADH+H+ 只好用于还原磷 酸二羟丙酮,并生成甘油
2ATP 2CO2 NaHSO3 ↑ ↑ ↓ 2ATP 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乙醛→ 乙醛加 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乙醛→ 磷酸甘油醛 ↑ 成物 Pi G →→ 1,6-二磷酸果糖 2H , 二磷酸果糖 EMP途径 EMP途径 磷酸二羟丙酮
α-磷酸甘油
甘油
酵母菌的Ⅲ 二、碱法甘油发酵(酵母菌的Ⅲ型发酵 酵母菌的 型发酵)
甘油+Pi 甘油
当有了乙醛作为受氢体,代谢途径的流向就不再朝甘油方向了。 当有了乙醛作为受氢体,代谢途径的流向就不再朝甘油方向了。
思考题:甘油高产发酵的代谢调控要点 思考题: 将受氢体乙醛除去,则势必造成发酵液中甘油的积累。 将受氢体乙醛除去,则势必造成发酵液中甘油的积累。 是什么? 是什么?
酵母菌的Ⅱ 一、亚硫酸盐法甘油发酵(酵母菌的Ⅱ型发酵 酵母菌的 型发酵)
1986年和 年和1989年德国明斯特大 年和 年德国明斯特大 学的Bisping等先后利用固定化酿酒 等先后利用固定化酿酒 学的 酵母, 酵母,半连续间歇发酵和间歇流加发 酵生产甘油, 1990年用耐高渗透压 酵生产甘油 , 年用耐高渗透压 毕赤氏酵母实现了半连续间歇流加发 酵法生产甘油,产量达 酵法生产甘油,产量达86g/L。 。
我国与国外差距 (1)残糖高,…… )残糖高, (2)规模化较少,…… )规模化较少, 市场构成与西方发达国家差异 中国:涂料, 中国:涂料,49%;医药食品,10% ;医药食品, 美国:涂料, 美国:涂料,10%;医药食品,> 54% ;医药食品,>
目前我国的甘油供需缺口很大 , 2005年甘油需求超过 万吨,其中进口 年甘油需求超过10万吨 年甘油需求超过 万吨, 约 6万吨 , 随着我国以甘油为原料生产 万吨, 万吨 1,3-丙二醇的大力发展 , 预计到 丙二醇的大力发展, 预计到2010年 丙二醇的大力发展 年 我国甘油的需求将达到20万吨以上。 我国甘油的需求将达到 万吨以上。 万吨以上
(2)耐高渗透压酵母好氧发酵法 )
(3)影响发酵的因素 ) 随生产菌种和原料的变化, 随生产菌种和原料的变化,影响甘油产率 和菌种发酵速度的因素可归纳为: 、 源的 和菌种发酵速度的因素可归纳为 : C、 N源的 种类和配比,金属盐的选择,发酵温度,pH及 种类和配比,金属盐的选择,发酵温度, 及 通风量的确定等。 通风量的确定等。
第一节
甘油发酵生产菌种
绝大多数为酵母菌。 绝大多数为酵母菌。 1945年Nicherson等筛选出产酸结合 年 等筛选出产酸结合 酵母, 酵母 , 1958年 Peterson发现柳氏结合酵 年 发现柳氏结合酵 年报道木兰球拟酵母I2B2只产甘 母,1960年报道木兰球拟酵母 年报道木兰球拟酵母 只产甘 油而无其他副产物, 油而无其他副产物 , 1960年Dawson研究 年 研究 了用耐高渗透压酵母连续生产甘油的新工 艺,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甘油发酵(酵母的第Ⅱ型发酵) 甘油发酵(酵母的第Ⅱ型发酵)
利用糖酵解途径进行甘油发酵
酒精发酵之初: 酒精发酵之初:
CNADH +H
即:
+
α-磷酸甘油脱氢酶 磷酸甘油脱氢酶
α-磷酸甘油 磷酸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NADH+H+ 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甘油+H α-磷酸甘油 2O 磷酸甘油
磷酯酶
α-磷酸甘油 磷酸甘油+NAD+ 磷酸甘油
好氧发酵
适当好氧条件下, 适当好氧条件下 , 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可以通过 TCA循环来增加其产能水平,一方面减少3—磷酸甘油 循环来增加其产能水平,一方面减少 循环来增加其产能水平 磷酸甘油 醛向乙醛方向进行,增加底物向产物转化的比例; 醛向乙醛方向进行 , 增加底物向产物转化的比例 ; 另 一方面,增加了细胞能量水平 , 减少了细胞的死亡率 , 一方面 , 增加了细胞能量水平,减少了细胞的死亡率, 有利于提高发酵的速率,缩短发酵周期。但是, 有利于提高发酵的速率 , 缩短发酵周期 。 但是 , 这种 有限的好氧发酵,使得丙酮酸进行TCA循环的同时, 循环的同时, 有限的好氧发酵 , 使得丙酮酸进行 循环的同时 也增加了TCA循环过程中的许多中间性产物的产生, 循环过程中的许多中间性产物的产生, 也增加了 循环过程中的许多中间性产物的产生 这对于甘油的提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这对于甘油的提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发酵法甘油生产过程
1、原料 、 淀粉质、 淀粉质、糖质和纤维质 。 2、工艺路线 、 (1)厌氧亚硫酸盐法 ) 所用原料为淀粉质或糖蜜、 所用原料为淀粉质或糖蜜、亚硫酸钠及其 他营养盐。 他营养盐。培养基灭菌后冷却降温接入酿酒酵 母 , 于 30~ 32℃ 控温发酵 ~ 3d, 发酵液即可 ~ ℃ 控温发酵2~ , 进入提取阶段回收甘油。 进入提取阶段回收甘油。
例子: 例子:利用热冲击处理技术来提高甘油的产量
背景: 背景: (1)酵母在比常规发酵温度髙 ~20℃的温度下经 )酵母在比常规发酵温度髙10~ 受一段时间刺激后,胞内海藻糖的含量显著增加。 受一段时间刺激后,胞内海藻糖的含量显著增加。 (2)Lewis发现热冲击能提高细胞对盐渗透压耐受 ) 发现热冲击能提高细胞对盐渗透压耐受 力 发现热冲击可使胞内3- (3)Toshiro发现热冲击可使胞内 -磷酸甘油脱氢 ) 发现热冲击可使胞内 酶的活力提高15~ %, %,并导致甘油产量提高 酶的活力提高 ~25%,并导致甘油产量提高
实验:甘油发酵是在髙渗透压环境中进行的, 实验:甘油发酵是在髙渗透压环境中进行的,因 此可望通过热冲击来提高发酵甘油的产量 正交条件A 正交条件 冲击温度 (℃ ) 40,45,50 , , B 开始时机(h) 开始时机( ) 8,16,30 , ,
C 冲击时间(分) 15,30,60 冲击时间( , , 结果发酵16小时, ℃冲击30分钟最佳 发酵96 分钟最佳, 结果发酵 小时,45℃冲击 分钟最佳,发酵 小时 小时后甘油浓度提高32.6%, %, 小时后甘油浓度提高
第二节
甘油发酵工艺
厌氧条件下, 厌氧条件下 , 酵母大量的将葡萄糖转 变成乙醇,而产物中只有很少的甘油, 变成乙醇,而产物中只有很少的甘油,在 酵母菌的其他厌氧发酵产品中(白酒、 酵母菌的其他厌氧发酵产品中(白酒、葡 萄酒、黄酒等) 甘油的含量也很少。 萄酒、黄酒等),甘油的含量也很少。
酒精发酵(酵母的第Ⅰ型发酵) 酒精发酵(酵母的第Ⅰ型发酵) alcoholic fermation
甘油合成机制
酵母在一定条件下培养, 酵母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可以利用糖分生成甘油 加入亚硫酸氢钠, 加入亚硫酸氢钠 , 与乙醛 起加成作用 生成难溶的乙 醛亚硫酸氢钠加成物
酵母的第二型发酵
厌氧甘油发酵缺点
菌体死亡率较高,碱性条件;无能量产生; 菌体死亡率较高,碱性条件;无能量产生; 转化率较低,按照上述能量平衡计算, 转化率较低,按照上述能量平衡计算,糖与 甘油的转化率不可能超过50%,加上酵母增殖需 甘油的转化率不可能超过50% 50 要消耗一部分糖,发酵液中残留一部分糖, 要消耗一部分糖 , 发酵液中残留一部分糖 , 实 际转化率远低于50% 际转化率远低于50%,导致了厌氧发酵生产甘油 50 的成本较高。 的成本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