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心理学家一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心理学家一览
A.阿德勒
A.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1895 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
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1911 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系破裂,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1912 年改称个体心理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1914 年他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1920 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在1922 年至1930 年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1926 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 年他到长岛医学院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讲座。1934 年定居纽约。1937 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创造性自我创造性自我是一种个人主观体系,它解释个人的种种经验使之有意义。它追求经验,甚至创造经验以帮助个人完成他独特的生活作风。创造性自我使人格有一贯性、稳定性和个性。它是人类生活中活的因素。
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一个人在每一行动
中所表现出来、极其独特并因人而异的各种动机、特性与价值的团集物。它决定一个人要学什么、怎样行动、怎样思维,有哪些经验要渗入他的人格之中。和生活风格无关的经验被抹煞,被抵制,被压抑。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生活风格;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风格是一样的。生活风格是由创造性自我发展、建立起来的。早在儿童时期四五岁时就形成了。
假想的目的论与弗洛伊德不同,阿德勒相信,人的行动是受他对未来的各种愿望,而不是受过去经验的激发。这些未来的愿望可能纯粹是假想的-即不可能实现的各种理想,然而这些假想的愿望却对一个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周。激发他去完成愈益重大的事业。正常人遇必要时能够摆脱这些假想的影响而面对现实,而神经症患者却做不到这一点。
追求优越追求优越是为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
过他人的欲望,虽然试图完全达到自己愿望的方式因人而异。阿德勒观察到患神经症的人只顾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常人则以对社会有益为自己奋斗目标。
自卑感人们常说的“自卑情结”是阿德勒最出名的概念之一。自卑感起因于一个人感觉生活中任何方面都不完善、有缺陷。自卑感使人努力克服缺陷。阿德勒把这种努力叫做补偿。
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人希望对社会作出贡献以便使之更加完善的一种天赋的特性。个人试图在社会中完善单凭自己无法完善的东西。阿德勒说,社会兴趣是对个人的种种缺陷的最后补偿。社会兴趣使得一个人将个人私利服从于公共福利。
主要著作:
论神经症性格:1914,1974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理解人类本性:1918,1957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1971
生活的科学:1927,1969,中译本为傅任敢译,1936
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中译本名为《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1960 神经症问题:1932,1964
K.亚伯拉罕
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 1877.05.03-1925.12.25],德国精神病学家。出生于德国布里曼,逝于德国柏林。
他求学于弗赖堡大学,并在那儿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04-1907 年间,亚伯拉罕赴苏黎世布尔格霍尔茨诊所任著名学者J.布洛伊尔的助手。在这期间他与 C.荣格相识,并接触了S.弗洛伊德的著作。
1907 年,他赴奥地利维也纳与弗洛伊德结交,成为他的学生。回国后供职于柏林市立精神病医院,在那儿工作了7 年后,进入柏林私立精神病院。1910 年,当还在柏林市立精神病院工作时,他不顾同行们的反对,创立了柏林精神分析学会,并亲自担任会长,一直到逝世。该精神分析学会为扩大弗洛伊德
的影响曾起过巨大作用。
亚伯拉罕是弗洛伊德学派的圈内人物,是弗洛伊德最亲密的合作者之一,O.琼斯在为弗洛伊德写传记时称,“亚伯拉罕在这一具有坚定性、常识、敏锐性和完全的自我控制等特制的团体里是一个最正规的成员”。亚伯拉罕的医疗实践使他对精神病特别是精神病的发生感兴趣,并为此对精神病分
析理论作出过许多贡献。
他赞成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和心理性发展的阶段划分,认为生物因素决定着里比多发展的特殊序列,患者的人格可以用心理性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即“固恋”来解释。他对早发性痴呆和抑郁性燥狂这两种心理障碍颇有研究,并把他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可以用心理动力学理论来解释,另一种类型基本上是生动性的,无法用心理学来解释。
亚伯拉罕的学生很多,其中后来成名的有H.多伊奇、T.顿克、M.克莱因和M.博伟等人。亚伯拉罕关于事物关系的思想促成克莱因和博伟等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一些新的概念。
亚伯拉罕的文集有好几卷,在他去世后出版。
N.K.阿赫
纳齐斯·阿赫[Narziss Kasper Ach 1871.10.29-1946.07.25],) 德国心理学家。出生于德国埃默肖森,逝于德国慕尼黑。
他在符茨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之后曾供职于哥廷根大学。和柯尼斯堡大学一段时期,后回符茨堡大学。他曾任 C.斯顿夫的助手,并协助G.E.缪勒、O.屈尔佩和H.J.瓦特等人的研究工作。作为符茨堡学派的一个杰出成员,阿赫主要研究动作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