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案例研究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案例研究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案例研究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之道

研究背景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品质。当前中国的食品行业,中小型企业众多,技术水平低,竞争激烈,价格低廉,利润空间狭窄,质量不一。但是巨大的人口基数及多样化的饮食结构是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基石,所以整合食品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迫在眉睫。而中粮集团作为我国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的国有企业,致力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且安全放心的食品。

中粮集团在2009年首次提出“全产业链”战略,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进行整合,将市场交易行为转化为管理协调,可以提高价值的增值效率和企业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整合产业链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三井物产通过交叉持股,网状辐射,渗透中国钢铁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国企业通常采用的纵向并购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是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经过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全过程。中粮全产业链战略模式通过对原料获取、物流加工、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的有效管控,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通。企业采用全产业链模式可以给企业带来以下竞争优势:

首先,“全产业链”模式能够使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行业内竞争激烈。仅靠企业内部发展,快速提高竞争力并不现实,但可以通过兼并收购迅速扩大规模。

第二,“全产业链”模式能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大型跨国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的发展,而国内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从而导致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通过收购上下游的公司,企业能够学习到新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

第三,“全产业链”模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一体化削弱了对手的价格谈判能力,这不仅会降低采购成本(后向一体化),或者提高价格(前向一体化),还可以通过减少谈判的投入而提高效益。低成本是企业的重要战略目标,整合上下

游企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第四,“全产业链”模式可以确保企业的供给和需求。纵向一体化能够确保企业在产品供应紧缺时得到充足的供应,或在总需求很低时能有一个畅通的产品输出渠道。也就是说,纵向一体化能减少上下游企业随意中止交易的不确定性。

第五,“全产业链”模式可以削减企业的不合理业务。在多元化扩张的风潮下,许多进入多个行业,导致业务范围过于庞杂,关联程度不紧密,盈利能力不强。通过合并重组和兼并收购,可以创造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联系。

第六,“全产业链”模式可以提高进入壁垒。一体化战略可以使关键的投入资源和销售渠道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不仅保护了自己原有的经营范围,而且扩大了经营业务,同时还限制了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使企业的定价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从而获得较大的利润。

第七,“全产业链”模式可以进入高回报产业。企业现在利用的供应商或经销商有较高的利润,这意味着他们经营的领域属于十分值得进入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提高其总资产回报率,并可以制定更有竞争力的价格。

研究综述

一.“产业链”研究综述。

从思想起源上来讲,产业链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有关分工理论的意识。但是当时的研究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各个分工部门之间的链接,即产品链。其在《国富论》中指出正式由于企业中各个分工部门组成的链条才形成工业生产。直到马歇尔将企业中分工协作的思想扩宽到企业之间,才意味着产业链理论的真正形成。这之后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历程,学术界也并未对价值链做出明确的概念界定。直至1985年德国发展经历学家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中将产业前向扩展与后向扩展以提出较为系统的价值链概念,并欲判断在一个产业链中对产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1]。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产业链的研究中仓括了供应链研究、信息链研究和价值链研究等多个维度,也有学者如荷利汉认为产业链就是一种物质流动。史蒂文斯将产业链看作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连接在一起组成的系统,其中贯穿着反馈的物流和信息流。其认为产业链已不仅仅是一条产品链,同时也是一个信息链和功能链,强调信息

和产品同等重要,产业链中存在反馈过程。在这段时间放眼于国内,我国很多学者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产业链理论的研究迅速兴起,很明显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也是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动反映。继续来看产业链和价值创造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多数学者如杨公朴,夏大慰从产业或产品关联[2]、郁义鸿在产品形态转化[3]、蒋国俊,蒋明新在战略联盟[4]等不同角度说明了产业链的概念。尽管视角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产业链的形成可能会通过一系列错杂的企业内部活动实现价值创造,这对于产业链条整合竞争优势的维持十分重要。此外还有国内学者如芮明杰认为产业链是“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转移直到消费者的路径”[5],这一“路径”覆盖了企业在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有价值创造环节,并且包括了从生产原料到产品销售的全部产业类型。

就产业链中的价值创造而言,波特的研究起到了绝对的奠基作用,该学者认为与企业相关的活动可以归纳为基本活动环节包括产品生产、产品营销、物流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包括如生产计划、物料供应、开发与研究、技术配置、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或其他支持生产管理活动的基础环节,波特认为这一系列环节都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将它们称为价值链核心,这些活动都有利于企业强化客户价值,是增加消费者附加值的源泉。波特认为企业应该使这些活动高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它们的协调程度这些,这样才能使整体实现的价值远远超过内部生产生产活动所创造价值的总和[6]。

事实上,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并不是每个活动环节都能创造价值,真正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只是默写特定的环节,这些环节是企业价值增值的源泉,也就是价值链上应该重点投资的环节,如果企业想要一直在行业中保证战略优势,势必要在这些重点环节加大投资力度。现实企业经营中价值链无处不在,比如企业内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企业外部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价值链上每个环节都对价值链整体产生重大影响。

二.农业产业链研究。

我们将产业链理论放到农业上,农业产业链战略不仅是产业链理论实践的重要方面,而且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解决民生大计的重要环节。我国学者王凯认为农业产业链管理的内容重点在于对农业产业链中的人、财、物以

及信息、技术等要素进行管理,因此农业产业链管理的内容涵盖了价值链的管理,组织链的管理,信息链的管理和物流链的管理四方面。蒋逸民则比较了产业链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差异,他指出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研究意义和实践意义不仅在于为某个企业创造价值,其深层意义在于提升农业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实现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协作与资源整合就成为农业产业链管理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国内对农业产业链的研究绝大部分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带来农产品价值的增长。农业价值链的整合,为解决“三农”问题带来积极意义。然而目前缺少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研究农业产业链整合问题。

三.“中粮”的全产业链。

将视角重回本篇文章,本文主要研究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的战略之路,该企业自2009年提出了“全产业链”战略这一完全中国化的概念,目前中粮基本构建起了从田园到餐桌的一整套产业系统,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同行业与消费者的认同。赵琼在研究中粮屯河公司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基础上,为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战略下了定义,他认为全产业链战略是“企业通过产权或契约的形式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延伸,控制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一种发展战略[7]。全产业链战略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殊的纵向一体化战略,目前理论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从战略动因和实现形式方面展开的。可以看出,关于中粮全产业链的新闻报道和学术观点分析较多,但大都比较分散,没能系统的将其发展演化的方式完整地展现出来。因此,本文认为可针对中粮“全产业链”战略这一典型案例,从动态的视角较为完整地呈现中粮这一核心企业的农业产业链价值实施的过程。

案例简述

直到2004年底,中粮集团的主营业务还是传统业务,但为了适应粮油市场波动,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中粮确立了“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的发展战略。而这一战略的确定,也为日后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战略慢下了伏笔。同年,宁高宁空降中粮集团,出任董事长。在空降的初期,宁高宁扮演了一个观察者的角色,甚至对中粮原来的战略和现有业务极少评论。但是另一方面,他带领的中粮集团又在资本市场中扮演了主动进攻者的角色。在这段时期内,先后将中粮屯河(原新疆屯河),中粮地产(原名深宝恒),华润生化(现航空动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案例研究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之道 研究背景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品质。当前中国的食品行业,中小型企业众多,技术水平低,竞争激烈,价格低廉,利润空间狭窄,质量不一。但是巨大的人口基数及多样化的饮食结构是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基石,所以整合食品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迫在眉睫。而中粮集团作为我国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的国有企业,致力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且安全放心的食品。 中粮集团在2009年首次提出“全产业链”战略,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进行整合,将市场交易行为转化为管理协调,可以提高价值的增值效率和企业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整合产业链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三井物产通过交叉持股,网状辐射,渗透中国钢铁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国企业通常采用的纵向并购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是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经过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全过程。中粮全产业链战略模式通过对原料获取、物流加工、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的有效管控,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通。企业采用全产业链模式可以给企业带来以下竞争优势:首先,“全产业链”模式能够使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行业内竞争激烈。仅靠企业内部发展,快速提高竞争力并不现实,但可以通过兼并收购迅速扩大规模。 第二,“全产业链”模式能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大型跨国企业专注于 核心技术的发展,而国内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从而导致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通过收购上下游的公司,企业能够学习到新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

中粮全产业链

中粮全产业链 通过中粮近期推出的广告可以了解到,所谓的中粮“全产业链”,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全程控制“从田间到餐桌”需要经过的每一个环节,并通过系统管理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为消费者奉献全程可追踪的、安全放心、营养健康的食品,最终在产业与市场上获得关键的话语权、定价权和销售主导权。 在国际粮食领域,全产业链模式并非新生事物。国际知名的ADM、嘉吉、邦吉、路易·达孚等跨国粮商均采用全产业链模式,从种植-物流-贸易,几乎是全链条覆盖。“这是一种比较成熟、也比较有效的商业模式,对中粮而言,可师夷之长。”宁高宁这样评价。 为了尽快实现宁高宁的“全产业链”战略,从2009年初,中粮开始摆脱过去的稳健做派,挥斥资本攻城略地,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大手笔的兼并收购。 2009年2月,正式接管陷入破产的五谷道场,踏进方便面市场;2009年3月,投资177亿元建设生猪产业链;2009年4月,洽购陕西西凤,进军白酒业;2009年4月,投资40亿元在北方建粮油基地;2009年5月,借款5亿元整合丰原生化,踏进生物工程领域;2009年6月,推出自有品牌“悦活”果汁;2009年6月,出手20亿元助推新疆林果业,计划打造一个类似于徐福记一样的休闲糖果业务;2009年7月,联合厚朴基金收购蒙牛20%股权;2009年12月23日,出资1.94亿元收购外资在华合资企业万威客食品有限公司100%股权。 时下,从食用油到大米、白面、蜂蜜、酒类、糖果、饮料、方便面……中粮的摊子可谓是铺得满满当当,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渗入到食品产业甚至地产、金融的每个犄角旮旯。 然而,无论是中粮新近收购的五谷道场、力推的悦活系列,还是原来的自有品牌福临门、长城、金帝,中粮这个产值上千亿元的企业,貌似强大,但每个业务都与竞争对手差距很大。连“一个中粮”都无法做到。 悦活收入不及广告费一半 牵手开心网,在网上种果树榨果汁、与《三联生活周刊》联合出品《悦活》杂志……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网络、电视、广播、地面广告,悦活品牌似乎无处不在。 然而,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悦活果汁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一位资深果汁饮料经销商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用三个词来形容悦活果汁:“没特色、高投入、低产出”。而流传在果汁饮料圈的说法则是,去年悦活广告宣传费用高达2亿元,而收入还不及广告费的一半,在悦活最主要市场—北京,销量不过区区2000万元。 悦活果汁确实有其独特的品牌诉求点:产地限定。新疆乌苏农场的番茄、大兴安岭的野生黑加仑、四川会理的石榴、渭北高原的苹果……然而果汁毕竟不是昂贵的白酒、葡萄酒,产地限定除了给产品增加成本之外,并没有为品牌带来多少溢价效益。 “丢了魂的五谷道场” 五谷道场的复出也过于缓慢,2009年11月,五谷道场才开始在北京铺货,这与中粮入驻五谷道场时宣称的5月新品上市,整整推迟了半年。而此前2个月,方便面巨头白象抢先推出全新的非油炸方便面产品—“优麦良品”,抢在五谷道场之前先行占领了市场空白,白象的零售价也比五谷道场要便宜,更具价格优势。与此同时,康师傅、白象、统一、今麦郎等方便面巨头悉数聚首非油炸市场。

看中粮集团如何打造产融结合模式

看中粮集团如何打造产融结合的模式 志在打造“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中粮集团,2009年获得一张“全功能”的金融牌照——中粮信托。信托遭遇全产业链,将有怎样的“化学反应”?中粮信托总经理辛伟对此的回答是,信托以其灵活的制度优势可以服务于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产融结合。近年来,央企纷纷收购信托公司,全行业60多家信托公司中,实业类央企控股的占四分之一左右。背靠一个巨型产业集团的信托公司,如何实现产融结合,值得期待,为此本报在2011年春节后专访了辛伟。辛伟称,中粮信托树立了“依托中粮集团行业优势,发挥信托制度优势,把中粮信托建设成有产业特色的金融股权投资管理平台、农业金融服务平台和财富管理平台”的企业愿景。在创新农业金融业务模式方面,中粮信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例如:在上游的农产品种植环节,中粮信托在黑龙江试验的农业金融模式,在不触及土地产权改革的情况下,破解了农民贷款的抵押担保难题;在中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中粮信托正在寻找能与中粮集团形成产业协同效应的企业的股权投资机会;在下游的粮油食品流通环节,中粮信托已经开发出为经销商融资的供应链信托产品等等。目前,中粮信托已获批主导发起成立“中粮农业产业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管理中粮集团主导发起的首只农业产业基金——中粮农业产业基金。该基金初期规模为15-20亿人民币,预计在5年内基金总规模将达到60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农业产业基金。 1.战略定位:三大功能平台《21世纪》:中粮集团收购信托公司的目的是什么?对中粮信托的战略定位是怎样的?辛伟:中粮集团进入信托行业,是为了通过金融手段的丰富,推动主业的发展,或者说实现“产融结合”。集团对我们的战略定位是:做金融股权的投资管理平台、农业金融的实践平台、社会化的财富管理平台。对内的功能是农业金融的服务和实践平台,对外的功能是社会化的财富管理。中粮信托作为金融企业,首先要为委托人负责,为受益人的利益最大化服务;也要基于中粮集团农业食品的产业背景,服务于全产业链的战略目标。对我们来讲,在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的前提下与集团内部全产业链的合作,也给中粮信托提供了一个农业金融业务的实践和探索的平台,有利于树立中粮信托的行业特色和竞争优势。《21世纪》:2009年7月27日成立以来,你们的业务发展比较稳健。具体来说,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业务定位如何?辛伟:作为一家全新的信托公司,成立一年多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的工作,包括三方面的内部能力建设和两方面的外部能力培养。内部能力建设包括风险控制体系和流程的构建、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以及团队的建立和培养。对外的业务能力拓展,一是主动资产管理能力的培养,二是销售渠道的建设。五个能力建设的同时,我们对自己的业务做出了定位,就是平台业务做规模、农业金融做特色、股权投资做利润。一年来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风险控制体系具备了从事前到事中、事后的控制能力,发行了100多个信托产品,初步打造了一支年轻、和谐、积极向上、综合素质高、有创业精神的业务团队。《21世纪》:请详细解释下你们的风控流程是怎样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对业务的全面介入的?辛伟:我们的风控体系包括前、中、后台的相互制衡,合规风控部门和内审部门介入信托业务开展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辅之以IT系统的保障,以及和外部专业机构(如律师事务所)常态化的合作。围绕整个风控流程,我们设计了信托业务手册和业务运营的一套流程性的信息系统。整个流程中大概有350个风险点,其中有66个风险点是比较常态的风险点,我们通过IT系统配合业务操作来控制风险点,在信托业务操作体系内部也要做到业务岗位和信托资产管理岗位的双重流程监控监督等等。流程的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两个方面。《21世纪》:在团队建设方面呢?辛伟:中粮集团本身是一个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倡导“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企业集团。我们也认为对一个金融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最重要的,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范业务风险的发生。中粮信托成立以来,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具有金

中粮全产业链的弊端

“大猫”中粮气血两亏 一直以来高呼全产业链的中粮集团,遭遇到了麻烦。 近日,中粮集团各上市子公司陆续发布2012年业绩预亏公告。集团旗下中国食品(行情专区)有限公司称,去年综合(行情专区)净利润大幅下滑,厨房食品(以“福临门”食用油为主)亏损上亿元;中粮屯河(行情股吧买卖点)(600737.SH)称,预计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亿—7.7亿元;而国内方便面行业曾经的“黑马”五谷道场,在被纳入中粮集团三年后,年销售额从20亿元左右急剧下滑至不足2亿元,净利也为亏损。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从三年前开始提出“全产业链”的概念。之后,中粮秣马厉兵,挥斥资本打造其商业模式。 宁高宁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希望“全产业链”将来变成一个商业模式,“中粮之所以做全产业链,是因为当时中粮乃至全中国的现实是产业没有被整合,机会有空白,全产业链让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实现了无缝对接。” 不过,从中粮布局全产业链战略之初,就曾被人非议。而今,随着其子公司业绩预亏公告的接连发布,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多产业链的整合和运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全产业链”模式需要各大产业链条实现均衡发展,并通过对全产业链的系统管理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形成强大的整体竞争力。但中粮的现状是,虽在食品的十多个领域均有所涉猎,但是缺乏亮点,没有占据市场主导的子品牌,核心竞争力并不清晰。同时,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并无显现。宁高宁自己也坦言,发展全产业链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目前的状况下,有些产业链之间的确还没有达到匹配融合的程度。 同时,中粮试图通过塑造“中粮集团”这个母品牌,依靠其名气有效辐射并带动子品牌在全国各地的销售,整体推动产业链条。但中粮显然没有贮备足够的经验和优秀的管理人才,这使得其子品牌蒙牛负面新闻不断出现,五谷道场在超市中踪影难觅,凸显了其在品牌经营和渠道建设上的弱势。有分析认为,中粮全产业链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捆绑式的“国有航空母舰”,过度扩张产品线和延伸品牌,可能会持续造成下游品牌在营销、渠道、物流、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增多,企业难以继续生存发展。 更重要的是,农产品(行情股吧买卖点)加工行业是高度竞争行业,利润率并不高。而中粮集团作为央企,虽然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但如果不能很好的去除国企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在面对国际市场经常剧烈波动的大宗农产品价格时,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亏损境地,其产业链涉及的范围越广,亏损也愈加严重。 值得玩味的是,宁高宁有一个著名的“大猫非猫”理论:“大猫非猫,猫大成虎,一只虎的力量远超过26只猫”。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宁高宁运用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迅速打造出一艘食品、地产领域的旗舰。宁掌舵中粮的第四年,中粮的资产规模就达到了1209亿元。但是,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将中粮做大做强应该不是宁高宁全产业链战略的全部。如何将资本运作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农产品行业、将核心主业——粮油食品作为中粮集团的盈利支柱、实现真正的产融结合,才是中粮下一步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现全产业链的贯通做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实现全产业链的贯通 做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实现全产业链的贯通做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发布时间:2009-05-21 关键词:——中粮集团总裁助理兼中粮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栗明先生在“相聚蜀都,中粮之夜”酒会中致辞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粮集团对光临我们今晚“相聚蜀都,中粮之夜”酒会的尊敬的白美清会长和各位领导、专家、嘉宾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值此中国畜牧业暨饲料工业展会前夕,我们举办这个酒会,首先是为了答谢各位领导、行业专家和嘉宾长期以来对中粮饲料事业的大力支持,中粮集团的进步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在场各位的关爱与合作。 中国饲料行业正处于发展进程中。2008年,饲料总量达到1.37亿吨,同比增长10.6%。多年以来位居全球第二位。饲料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养殖业的发展,服务“三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饲料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它一头牵着种植业,转化了约1亿吨的国产玉米和几千万吨的豆粕、棉粕、菜粕等

饲料原料;另一头连着养殖业,促进中国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的增长,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饲料产业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饲料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大幅提升的挑战;二是饲料原料供求格局变化及价格大幅度波动的挑战;三是行业进步要求企业管理水平日益提升的挑战;四是行业进步要求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挑战;五是食品安全对产业升级提出的挑战,这也是最大的挑战。 中粮集团多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今年以来,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粮集团提出了打造全产业链的粮油食品企业的发展构想,努力通过对农产品种植、粮食收储、内外贸、初加工、深加工到畜禽养殖、屠宰、肉食各个关键环节的全面介入和发展,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的贯通;通过做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为市场提供安全、营养、健康的粮油食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客户和消费者。中粮集团与饲料产业存在着

中粮集团的战略转型

中粮集团的战略转型 中粮集团从粮油食品贸易、加工起步,逐步向实体领域发展,成为一家涉及农产品加工与贸易、金融、地产等多产业、跨领域的投资控股型集团公司,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中粮集团的战略经历了从以贸易为主到全产业链的艰难转型历程。以董事长宁高宁和总裁于旭波为代表的中粮管理团队发起一场以"全产业链"为主攻方向的全面战略转型,从过去的外贸业务为主逐渐向加工和品牌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延伸,增强市场主导能力。 在新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粮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及分拆上市,形成了粮食贸易、粮食及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品牌食品、地产、酒店、土畜产、包装、金融九个板块业务构成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实现了贸易向产业的转型。中粮的竞争力也得到很大提高:与2004年相比,中粮2008年的总资产、营业收入增长1倍多,经营利润增长5倍、净利润增长3倍以上。 1.传统战略 (1)以贸易为主导的战略 1987年以前,中粮是典型的外贸类企业,靠着外贸垄断权和资源权来生存和发展。1992年,中粮开始由一家传统外贸代理企业向多元化公司转型。1996年,中粮提出"四三三"经营格局--进出口贸易占40%,实业占30%,期货、金融及服务业占30%,实业成为公司经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粮将其全部实业项目划分为粮食油脂加工,农副产品种植养殖,酒、饮料生产,工业食品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酒店经营和物业开发八大系列。 至2004年,中粮福临门牌食用油,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名列同行业第二;长城干红、干白葡萄酒的销量,在中国葡萄酒行业中排名第二;"金帝"巧克力,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三;中粮可口可乐有限公司,是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的第三家独立装瓶商。中粮在酒店、麦芽、面粉、金属包装等几个重要的投资项目上也获得了成功。 2004年12月,宁高宁从华润集团"空降"到中粮,成为中粮集团新的董事长。2004年底的中粮,传统外贸依然是比较主导的业务。 (2)传统战略的弊端 第一,发展战略思路相对简单,不系统 中粮集团提出了2000-2005年的发展战略: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调整组织结构、人才结构;扩大粮油食品主业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科技开发、资本运营、品牌经营,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建立国内营销网络,实现国内外经营一体化;实现产业资本、贸易资本、金融资本、智力资本的结合;到2005年使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进入世界300强。

中粮集团企业战略分析

中粮集团企业战略分析 一、中粮集团简介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集团”,英文简称“COFCO”),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享誉国际粮油食品市场。中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2 年,是中国从事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企业,几十年一直是国家小麦、玉米、大米、食糖等大宗农产品贸易的主导者。中粮集团目前下设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地产酒店、中国土畜、中粮屯河、中粮包装、中粮发展、金融等9大业务板块,拥有中国食品 (HK0506)、中粮控股(HK0606)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屯河(600737)、中粮地产 (000031)和丰原生化(000930)和吉生化(600893)等6家内地上市公司。作为投资控股企业,中粮有效利用自身遍及世界的业务网络来组织、调配各项经营资源,取得稳健快速的业绩增长,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 中粮集团积极投身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作为国内生产燃料乙醇的先行者和主要提供者,努力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中粮集团致力于为13亿中国人民提供营养、健康的优质食品,在葡萄酒、精炼食用油、面粉、大米、啤酒麦芽、番茄制品等行业居中国领先地位,旗下的“长城”葡萄酒、“福临门”食用油、“金帝”巧克力、“黄中皇”绍兴酒、“中茶”茶叶等品牌和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中粮集团还是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生产和销售可口可乐系列饮料。但因其大量使用进口转基因粮食用于生产而遭受民众的质疑。 中粮集团投资开发的海南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开发区被外国游客誉为中国的夏威夷。中粮投资建设的商用写字楼、民用住宅,也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中粮集团旗下的凯莱国际酒店集团是世界酒店300强之一。 中粮集团在香港拥有“中粮控股”“中国食品” “中粮包装” “蒙牛乳业”四家上市公司;在国内还拥有“中粮地产”、“中粮屯河”、“丰原生化”三家上市公司。 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安监总局、中国新闻社指导,《中国新闻周刊》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寻找2006最具责任感企业”评选结果在人民大会堂揭晓。中粮集团从30余家入围企业中脱颖而出,获“2006最具责任感企业” 称号。 二、中粮战略实施情况 1952年9月中国政府组建外贸专业公司,中国粮食公司、中国油脂公司改组为中国粮谷出口公司、中国油脂出口公司;从中国畜产公司分出食品业务,成立中国食品出口公司。 1953年1月中国粮谷出口公司与中国油脂出口公司合并为中国粮谷油脂出口公司。 1978年10月中粮同美国施格兰公司签订洋酒寄售协议,将洋酒引入中

2017中粮集团调研分析报告

2017中粮集团调研分析报告

目录 1、中粮集团简介:全产业链粮油食品航母 (8) 1.1、业务简介以及集团管理架构 (8) 1.2、股权结构 (11) 2、混改为支点,撬动国际大粮商建设 (11) 2.1、聚焦粮油棉糖核心主业,打造国际大粮商 (11) 2.2、瘦身健体,放权搞活,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转变 (12) 2.3、整合优质资源,提升国际化运营水平 (13) 2.4、引入外部资本,混改加速 (14) 2.5、淘汰退出非主业低效资产,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 (15) 3、粮油糖棉等农产品贸易、加工 (15) 3.1、中粮国际:海外资产整合平台 (17) 3.1.1、业务简介 (17) 3.1.2、业务分析 (19) 3.1.3、资产整合路径 (20) 3.2、中国粮油控股:集团核心主业 (20) 3.2.1、业务简介 (20) 3.2.2、业务分析 (23) 3.2.3、资产整合路径 (26) 3.3、中粮贸易:全国最大的粮食贸易流通企业 (27) 3.3.1、业务简介 (27) 3.3.2、业务分析 (27) 3.4、中纺集团:国内领先的油脂、棉纺企业 (29) 3.4.1、业务简介 (29) 3.4.2、业务分析 (30) 3.4.3、资产整合路径 (31) 3.4.4、子公司福田实业:全球最大的圆筒针织面料生产商 (32) 3.5、中粮糖业:集团糖业资源整合主体,有资产注入预期 (35) 3.5.1、业务简介 (35) 3.5.2、业务分析 (37) 3.5.3、资产整合路径 (39) 3.6、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 (40) 3.6.1、业务简介 (40) 3.6.2、业务分析 (41) 3.6.3、资产整合路径 (42) 3.7、中粮生化: A 股行业反转的玉米深加工标的 (42) 3.7.1、业务简介 (42) 3.7.2、业务分析 (45) 3.7.3、资产整合路径 (47) 4、食品及包装制品 (47) 4.1、蒙牛:稳健成长的乳业巨头 (49) 4.1.1、业务简介 (49)

精选案例:中粮集团的战略转型

精选案例:中粮集团的战略转型 中粮集团从粮油食品贸易、加工起步,逐步向实体领域发展,成为一家涉及农产品加工与贸易、金融、地产等多产业、跨领域的投资控股型集团公司,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中粮集团的战略经历了从以贸易为主到全产业链的艰难转型历程。以董事长宁高宁和总裁于旭波为代表的中粮管理团队发起一场以“全产业链”为主攻方向的全面战略转型,从过去的外贸业务为主逐渐向加工和品牌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延伸,增强市场主导能力。 在新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粮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及分拆上市,形成了粮食贸易、粮食及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品牌食品、地产、酒店、土畜产、包装、金融九个板块业务构成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实现了贸易向产业的转型。中粮的竞争力也得到很大提高:与2004年相比,中粮2008年的总资产、营业收入增长1倍多,经营利润增长5倍、净利润增长3倍以上。 1.传统战略 (1)以贸易为主导的战略 1987年以前,中粮是典型的外贸类企业,靠着外贸垄断权和资源权来生存和发展。1992年,中粮开始由一家传统外贸代理企业向多元化公司转型。1996年,中粮提出“四三三”经营格局——进出口贸易占40%,实业占30%,期货、金融及服务业占30%,实业成为公司经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粮将其全部实业项目划分为粮食油脂加工,农副产品种植养殖,酒、饮料生产,工业食品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酒店经营和物业开发八大系列。 至2004年,中粮福临门牌食用油,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名列同行业第二;长城干红、干白葡萄酒的销量,在中国葡萄酒行业中排名第二;“金帝”巧克力,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三;中粮可口可乐有限公司,是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的第三家独立装瓶商。中粮在酒店、麦芽、面粉、金属包装等几个重要的投资项目上也获得了成功。 2004年12月,宁高宁从华润集团“空降”到中粮,成为中粮集团新的董事长。2004年底的中粮,传统外贸依然是比较主导的业务。 (2)传统战略的弊端 第一,发展战略思路相对简单,不系统

不要盲从全产业链战略

不要盲从“全产业链”战略(2013-08) 企业管理杂志发布时间:13-08-30 ■ 文/李韬 关键词:全产业链产业链整合纵向一体化资金风险产业链控 制三井物业苹果公司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大企业集团不约而同地追逐起“全产业链”经营模式,通过涉足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扩大企业规模,增强自身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中粮集团。2009年初,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提出“打造全产业链”构想,以消费者为导向,控制“从田间到餐桌”的种植采购、贸易物流、食品原料、饲料原料、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并通过系统管理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最终在行业中获得关键话语权、定价权和主导权。围绕这个战略定位和经营模式,中粮集团对经营策略、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等各方面进行了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改造,同时挥斥资本,攻城略地,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兼并收购。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模式被树立成中央企业转型发展的典型。除了粮油食品领域外,国内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煤炭电力等诸多行业领域的大型企业也都对“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情有独钟。 “全产业链”实质上就是企业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将原料供应、生产和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纳入同一企业组织内部的经济行为。综观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很长时期里,纵向一体化都是企业推崇的扩大规模、积累财富的最主要途径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纵向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倾向于纵向分离,剥离产业链上竞争力不强、盈利水平不高的环节,专注于核心业务和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而与此同时,“全产业链”模式却在中国大受追捧,成为现阶段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主流发展模式。 中国企业采取“全产业链”模式的动因 首先,“全产业链”模式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的途径之一。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但在短期内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非常困难,而扩大规模却可以通过兼并收购迅速实现。因此,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先做大再做强”,沿产业链开展纵向并购成为很多中国企业选择的发展路径。 第二,“全产业链”模式是企业提高产业链话语权的方式之一。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的积累,普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附属和配套的地位。在产业链高端被人控制的情况下,中国企业通常选择尽可能全地覆盖与产业链高端环节相关联的外围环节,逐步形成对产业链高端的“反包围”,从而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