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的最后一课。本单元的跨度长达700余年,前面的三课的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些都是为本课的内容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提供了背景。本课的内容共分为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共四个部分,其中中外文化交流需要着重的注意一下。因此,本课就是需梳理这四个方面在新时期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新情况以及文学艺术、科技、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作品及事件。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科技、佛教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们通过浏览网站对这些内容也有所熟悉。本课的涉及范围很广、时间跨度很广,学生们对于整体的把握与梳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们对于结合跨度很大时间段的背景来理解当时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困难,要带领他们来更好的梳理这一大段时间内的的文化成就。
另外,高一学生对于史料的掌握程度不是很高,所以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引导他们读图、读史料并进行分析。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于三国至隋唐文化的梳理,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一大事件段内都有哪些文化成就,明确不同时期里的文化成就。并且能很好的理解这些文化成就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明白当时文化特点与当时的社会存在分不开。
2、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的图片,更为直观的感受当时的艺术特征,感受当时文化的魅力。通过分析阅读史料,对史料进行概括总结锻炼分析
史料的能力,形成对本课的相关内容的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自我更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树立文化自信。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三国至隋唐文化的代表成就
依据:本课内容主要是从儒学、道教和佛教以及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四个方面列举了大量的代表性文化成就,要了解这一大段时间内的文化,最基本以及最重要的便是要把代表性的成就与事件掌握,如此方可更好的对这一大段时间内的文化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
2、教学难点:各阶段文化产生的社会状况尤其是佛教的兴起以及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依据:在三国至隋唐年间文化界最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佛教的兴起以及儒学的式微,除此之外还有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其实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显著的特征与本科最后一个子目中外文化交流都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兴盛也与隋唐文化的繁荣以及唐朝中期韩愈提倡儒学复兴都有很大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1、采用讲述法。本节课需要带领学生了解梳理文化成就,所以必须要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描述以及叙述。
2、采用谈话法、讨论法,本节课将会设置一些问题以及分析材料的环节,这些需要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探究讨论。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二)导入环节
教师:同学们,提到中国古代文化最灿烂的时期,你们首先会想到哪个时代啊?
学生:(预设回答)大唐盛世
教师:哎,很不错啊,我们在之前是不是已经学过了三国至隋唐时期政治上所产生的一些新情况,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一大段时期内的文化是怎样的。
导入视频: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有关三国至隋唐文化的视频。
教师:请同学们,先观看视频,在仔细看课本中所讲的内容,之后在填写老师所展示的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对本课内容有个大致的把握,熟悉课本知识,便于后续的学习。
(三)正式进入新课
教师:好,同学们都已经填好了表格,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请几位同学发言分享)
教师:好,同学们整理的很不错。我们先来看一看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期间儒学、道教以及佛家的发展情况。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来看一看,这两幅图片展示了什么呀?
学生:(预设回答)董仲舒、白马寺
教师:对了,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是不是已经讲过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东汉时期汉明帝请高僧,修建白马寺。儒学是汉朝的正统学说,那时的佛教只是刚刚来到了中原,但是到了三国至隋唐期间时期却出现了新情况,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材料。
展示材料:
“不到三世纪,汉帝国崩溃了,接着是四百年的混乱时期......这个混乱时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个是争雄斗霸的三国时代;一个是晋代,中国虽然重新统一,但国势微弱;一个是分裂的南北朝时代,中国北部处于异性王朝的统治之下。儒家社会的保守品德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一种指导如何逃避原罪、痛苦的世界新的宗教就有机可乘。”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教师:同学们,你们在这一段材料中得到了什么呢
学生:(预设回答)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不断,百姓生活不易,很多人选择信仰佛教来逃避世间的痛苦。
教师:嗯,这位同学解读的很不错,我们透过这则材料可以发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传统的儒学已很难帮助人们躲避乱世,而佛教给人们提供了躲避恐惧的精神世界,所以自东汉时期进入中原的佛教在此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我们看课本第43页的历史纵横,还介绍了魏晋玄学,这一时期的人们都把现实的苦闷寄托于了这些带有虚无缥缈色彩的学说之中。
教师:我们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的佛教多是出于人们消极避世的原因,那当时就没有人反思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找。
学生:(预设回答)有反思,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镇抨击佛教,北魏、北周及唐朝的统治者都采取过行动。
教师:很好,面对人们信佛的状况,有人出来反对。但是这些就如课本中所述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而且呢到唐朝时期,还形成了不同的宗派,更便于修行,所以一直十分流行。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材料展示材料:
最早有东晋佛教学者宗炳着《明佛论》,提出了“孔老释迦,虽三训殊途,而习善共辙”的观点,力倡三教同归之旨,认为三者都是教人为善的,都有利于社会教化。
——李霞着《道家与中国哲学》(明清卷)第394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
教师:同学们,看这两则材料你们得到了什么?
学生:(预设回答)“三教合一”趋势
教师:对,很不错,课前预习的很好,当时,随着佛教的兴盛以及儒学家们为了儒学不断的提倡“三教合归儒”,儒家、佛教、道教三者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对了,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那佛教的兴盛除了与当时的政治社会情况以及自身的本土化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呢?
播放视频:播放《千年菩提路》中所截取的片段
教师:同学们,观看视频,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学生:(预设回答)与海外高僧间的交流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