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成长中的我”这一模块中是如何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要求的。
答:
一、首先要正确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书育人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思想是最主要的因素。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目的在于服务社会。
所谓全面发展,就发展对象而言,是要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发展内容而言,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仅是教育合规律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克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忽视德育倾向的必然要求。
教育要发展人的知识和能力,没有知识和能力的支撑,人就无法在竞争中取胜,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因而,教育务必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下功夫。
但是,仅有知识和能力,没有良好的品德,既不是全面发展,也无法保证服务社会目的的实现。
二、“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没有“德”,知识和能力就没有了方向上的保证。
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把德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教师的教学要使学生对知识、能力与品德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在竞争的时代里,学生更容易看重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而忽视思想品德在社会现实中的作用,忽视思想品德在成才中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不仅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有其思想品德和价值观达到了社会期望和要求的因素。
为了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自身的发展更符合社会的要求和期望。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四、教师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为学生作出表率。
有道是“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可能影响到学生,甚至是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因此,教师在关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也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总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我们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教的意识,自觉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体验活动,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
要想创设自主、互助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策略上,需要使用一个完整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我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常用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
1.情景式教学。
比如:在《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课里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课前调查:倾诉我的烦恼心结。
教师课前在学生中间进行书面调查并对书面调查结果归类,找出同学们最需要帮助解决的不良情绪的5个共性问题,所选取的5个典型烦恼问题分别涉及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为后续的合作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这个设计就是情境教学法里面的问题情境法。
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寓于情境之中,来创设有目的、有层次的问题情境。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这个设计中所选取的典型问题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实际上也是运用了情境教学法里面另一个方法: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体验情境。
这也符合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这个课标要求。
除此之外,情境教学法还包括: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直观情境;巧用资源,创设故事情境等。
情境教学法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陈英老师编著的《思想品德情境教学策略》里做了详细的阐述:
一、情境的选择要符合生活实际;
二、情境的利用要机智敏锐;
三、情境的创设要开放灵活;
四、情境的内容要体现时代特点;
五、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特点等;
2.活动式教学法
除了情境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是:活动式教学法。
活动式教学法是以主体参与为内容,以主体互动为过程,以主体构建为结果,通过主体参与来完成教学,实现发展的教学方法。
活动式教学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即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对象、活动的情境、活动的运作、活动的效果、活动的体验。
例如:在《做诚信的人》里面,有这样一个教学活动: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活动式教学法,它有这样几个特征:
(1)主体性。
像刚才所举的实例中,学生就是活动的主体,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是活动教学的基本条件。
(2)目的性。
活动的目标指向性一定要具体,有明确的目的。
比如刚才这个实例中,通过活动的设置来引导学生思考:导致失信行为的原因和后果。
这几个活动设置的目的就非常明确。
此外活动式教学法还有几个特征比如层次性、价值性、可评价性等。
活动教学法的确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的活动教学法的具体形式主要有:社会调查、主题班会、辩论、讨论、黑板报等。
从教学实践中看,这个教学方法还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能够还原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还尊重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3.体验式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两个常用的教学方法之外,体验式教学法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方法。
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联系自
己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并从认识理性范畴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的课程实施方法。
李老师,您能给我们分享一个运用体验式教学法设计的教学环节吗?
比如在讲授《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这一课时,有的老师请学生进行了课本剧的表演。
在这个课本剧的表演中学生的表现非常好,通过这种体验,他们对责任的感受一定非常深刻。
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并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体验的方式推进学习进程。
其实这也体现了体验性教学法的两个特征:
(1)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
(2)重视直接经验的体验。
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体验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这个学习过程。
这种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形式呢?
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的形式比较多,比如:
(1)借助各种学校和班级活动。
在学习《融入新集体》这节课时,有“建设集体从我做起”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活动,比如我们学校当时正在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活动,以此为契机,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通过歌曲、角色体验等方式。
就像前面视频中学生分角色扮演的体验责任课本剧,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情,又培养了集体合作的精神。
(3)此外还有行为改变法、生活体验法等都是很好的体验形式。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确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一节精彩的课还需要有好的流程,很多省市在此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比如潍坊市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抽象出了课堂教学的“四部曲”:即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走进生活--实践平台。
第一步:自主感悟(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需要思考、讨论、认识、解决的问题都是来自社会生活的,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够触动、震动心灵,感动、感化学生,能够启动学生的思维,在实例分析中体现观点、规范。
(举例子:例如我们在讲授《孝敬父母》这节课时,我们先给学生朗读了一首诗《当我老了》,老师和学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有了这种体验,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第二步: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
在价值冲突中辨别、选择观点、规范,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规范。
我们归纳的方法有:
(1)探究内容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者学生身边常见的鲜活案例,在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形式、细化小组分工的基础上进行高效探究。
(2)探究形式多样化,如游戏、艺术表演、社会体验材料情境再现等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渗透,注重情境化教学及课堂即时生成问题的探究。
(3)针对学生在价值判断方面的易混点,用两难的辩论法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并在活动后,归纳总结形成明确的观点,提升学生的价值观。
(4)在探究过程中,针对学生课堂实际表现进行即时有效的的评价,突出探究的价值,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明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践行的动力。
(5)探究过程中,教师巡回给各小组予以指导、引导与评价,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第三步:“走进生活”,注重价值判断和行为实践。
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现、在价值冲突中提炼观点、规范。
第四步:“实践平台”四啊啊深度达到。
在这个教学流程中,合作探究是整节课的中心环节,走进生活这个环节是思想品德课最终的落脚点,因此这个环节更需要精心设计。
比如在《调控情绪》这节课中,“走进生活”这个环节可以这样的设计:
这个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强化正确的思想认识,学以致用。
我们在这一环节可以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教师选择并设计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两难问题,利用辩论、表演、模拟情景、设计卡片、编写对联、主题班会、书信、归纳总结等形式来点评社会热点、关注时事,解决两难问题。
(2)通过材料设置生活情景,让学生置于情境中,通过自主感悟、小组讨论做出正确选择。
(3)让学生列举与本主题有关的名人名言、典故,实现知识的迁移;针对学习内容(主题),编写情景剧进行表演;利用诗歌、对联、书信等形式展示学习主题的效果;用“知识接龙”的方法列举本节课所学知识。
(4)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用做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升华情感,达到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