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第3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Na、Mg、Al与水(或酸)反应
Na
单质与水 (或酸反应)
Mg
Al
剧烈反应, 与冷水反应: 产生 氢气 。
与冷水反应缓慢,与 沸水 反应迅速 , 与酸反应:与酸反 放出 氢气 , 应 缓慢 , 与酸反应 剧烈 ; 放出 氢气 。 。 氢气 放出 Mg(OH)2 Al(OH)3
能力强于Y。
(4)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越
强,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弱。 (5)根据两元素化合时电子的转移或化合价判断。一般说
来,当两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得到电子而显负价的元素原
子得电子能力强于失去电子而显正价的元素原子,如 S+O2====SO2,则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O>S。

(1)元素⑩位于第3周期ⅦA族,为氯元素,其氢化物 的化学式为HCl,元素⑨为硫元素,根据同周期元素性质 的递变规律可知还原性:H2S>HCl。 (2)元素原子的核外L层比K层多3个电子,则结构 为 ,即核内有7个质子,为N元素。应注 意N2与O2的反应条件——放电,且生成物只能是NO,而不 能为NO2。 (3)矾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金属硫酸盐,故这一类化 合物中含有的共同元素为H、O、S三种。 (4)元素⑧为铝元素,元素③为铍元素,二者性质相 似,所以有Be(OH)2+2NaOH====Na2BeO2+2H2O。根据Be和 Al的位置(对角线)关系,可推知与元素⑦镁元素性质相 似的是处于左上对角线位置的元素②锂元素。
(3)元素周期律
通过以上事实,我们可以归纳出一条规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
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说明:①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 排布 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决定元素的 性质 。 化合价 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也就是原子的 结构 非金属性 ②元素的性质一般指的是元素的 、 金属性 、
D.①②③④⑤
根据判断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的方法, ①②③均对,与得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与熔沸点更无关。
3.对四种元素G、L、M、R进行如下实验:
根据表中所给实验结果,判断这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次
序正确的是
A.L、G、R、M C.L、G、M、R B.G、L、M、R D.L、R、G、M
1.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可以推知原子的①中子数 ②核电 荷数 ③核外电子数 ④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其中正确的 是 ( D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因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根据核电荷
数及核外电子数可以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从而得知元素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用“>”“<”或“=”填空
点燃
【例2】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表中元素⑩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HCl
,此氢化
物的还原性比元素⑨的氢化物的还原性 弱 (填“强”
或“弱”)。
(2)某元素原子的核外L层比K层多3个电子,则该元素的 元素符号是 N ,其单质在一定条件下与O2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是 H、O、S
N2+O2====2NO 。
态氢化物的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 酸碱性 ,气 稳定性 等。
思考2:在做镁、铝的有关实验时,为何在实验前用砂纸 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 金属镁、铝的表面均易形成保护膜(氧化物薄膜),它们会
影响镁、铝的有关化学反应,因此在实验前一定要用砂纸磨
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使实验结果更准确,现象更明显。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 1.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越少,半径越小。 2.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小,核电荷数少 的半径大。如:F->Na+>Mg2+>Al3+。 3.对于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核外电子数越少,半径越小。如:H->H>H+。 4.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如: Na>Mg>Al。 5.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如: Li<Na<K<Rb<Cs。 总的来说,在现阶段对稀有气体元素以外的任何原子或离 子的半径比较规律可总结为“三看”:(1)首先看层,层少半径 小;(2)同层看核,核大半径小;(3)同核看价,价高半径小。
1.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三种粒子An+、Bn-、C,下列分 析正确的是 ( C ) A.原子序数关系是:C>B>A B.离子半径关系是:r(Bn-)<r(An+) C.C一定是稀有气体的一种原子 D.原子半径的关系:A<C<B 本题的思路是先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然后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递变规律进行分析。因为An+、Bn-、 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而C是原子,所以C为稀有气体 的一种。依据“阴上阳下”可判断An+、Bn-、C在周期 表中的位置 ,原子序数A>C>B,故A错;离 子半 径(径大序小)r(Bn-)>r(An+),B是错误的; 原子半径A>B。
学点一
元素周期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写出1~18号元素的名称、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原子 结构示意图总结并找出规律。

1→8 1→8
8 8

结论: 核外电子排布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发生周期性变化。
2.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标出1~18号元素的化合价,找出规律。
+1 +1 -4 +1 +4 +4 -1 +5 -1 +5
放电

(3)俗称为“矾”的一类化合物通常含有共同的元素是
(4)已知某些不同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元素
③与元素⑧的氢氧化物有相似的性质。写出元素③的氢氧 化物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e(OH)2+2NaOH====Na2BeO2+2H2O
又如表中与元素⑦的性质相似的不同族元素是 Li (填元素符号)。
最高价氧化物 对应的水化物 碱性强弱
NaOH 强 碱
中强

两性氢氧化物
结论:Na Mg Al 金属性减弱
⑵Si、P、S、Cl四种元素性质的比较
Si 单质与氢气 反应的条件 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的水 化物(含氧 酸)酸性强弱 P 磷蒸气 与 氢气能反应 S Cl 光照 或 点燃 时发
高温
加热
生爆炸而化合
(4)通过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来判断,一般对主族元素 而言,最高价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 越弱。
2.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 (1)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 物的稳定性,一般说来,反应越容易进行,生成的气态氢化物 越稳定,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酸性越强, 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 (3)通过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若非金属X能把非金属 Y从它的盐溶液或气态氢化物中置换出来,则非金属X得电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点二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元素周期表根据原子结构编排,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 因此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之间存 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
(1)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周期数 主族序数 价电子数
(2)主族元素的化合价 最高正价= 最外层电子数 =

C )
从实验现象及结果推断。从与冷水反应情况可知L比
G金属性强;从与2 mol· L-1的盐酸反应情况可知G、L
是较活泼的金属,M、R是不活泼金属;M在Rn+的溶液中溶 解并形成沉淀,即M置换R,M比R活泼,故选C。
H2SO4 强 酸 HClO4 强 酸,比 H2SO4酸 性 强 。
H2SiO3 弱 酸
H3PO4 中强 酸
结论:Si P S Cl 非金属性增强
非金属 性呈现周期性 结论:a.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 性、 的变化。 b.同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碱性逐渐 减弱 ,酸性逐渐 增强 。

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核电荷数依次增多,电子层数
依次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
则失电子能力逐渐 增强 因此金属性逐渐 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 减弱 族的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
减弱

,得电子能力逐渐 减弱 , 。如第ⅠA 增强 , 。
第ⅦA族的卤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 减弱 右上方 位置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氟。
+7
-4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 化合价 也呈现周期 性变化。
3.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总结: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 减小 逐渐 ,呈现周期性变化。
思考1:如何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1)原子半径的大小主要由核外电子层数和原子核对核外电 子的作用两方面因素决定。一般来说,电子层数越多的原子, 其半径越大;反之,电子层数越少的原子半径越小。当电子层 数相同时,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如: r(Na)>r(Mg)>r(Al)>r(Si)。 (2)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的原子,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 大而增大。如:r(Li)<r(Na)<r(K),r(F) <r(Cl)<r(Br)<r(I)。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一周期的元素(除稀有气体外) 的原子半径总是重复着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4)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随核电荷数增大,半径减小。 如:r(O2-)>r(F-)>r(Na+)>r(Mg2+) >r(Al3+)。 (5)同种元素的不同粒子半径关系为:阳离子<原子<阴离 子,并且价态越高的粒子半径越小。 如:r(Na)>r(Na+);r(Cl)<r(Cl-); r(H+)<r(H)<r(H-); r(Fe3+)<r(Fe2+)<r(Fe)。
【例1】A+、B2+、C-、D2-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 结构。现有下列排列顺序,四种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及四 种元素原子序数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是 (B ) ①B2+>A+>C->D2- ②C->D2->A+>B2+ ③B2+>A+>D2->C- ④D2->C->A+>B2+ A.①④ B.④① C.②③ D.③② 在周期表中位置为 相同的离子,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对电子层结构
③周期表中 左下方 位置是最活泼的金属元素——钫,
④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位于 金属性 “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有一定的 ,又有 非金属性 一定的 。
(4)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其性质相近。在周
期表一定区域内寻找新元素,发现物质的新用途被视为一种相 当有效的方法,如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 出半导体材料 。通常用来制造农药的元素氟、氯、硫、磷 等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靠近,在一定的区域内。人们还可在过渡 耐高温 、 耐腐蚀 的合 元素中寻找 催化剂 和 金材料。
酸性:H2CO3 氧化性:Cl2
> H2SiO3,碱性:NaOH >
I2,还原性:S2-
> Mg(OH)2, >
Cl-。
3.R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第ⅦA族的元素,关于R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A.R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C)
B.R的单质在常温下是一种深颜色的固体
C.R的氢化物很稳定 D.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酸 根据题意知,R是卤族元素,卤族元素氢化物的稳定 性依次减弱,故C项错误。
负化合价=-(8- 主族序数
(3)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
)=主族序数-8
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而电子层数 增强 相同,故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 ,则 失电子能力逐渐 减弱 此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增强 ,得电子能力逐渐 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 增强 减弱 ,因 。如 ;S
第三周期中,Na、Mg、Al的金属性逐渐 增强 i、P、S、Cl的非金属性逐渐
2.甲、乙两种非金属元素,能说明甲比乙的得电子能力强的 是 ①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 ②甲原子能与乙阴离子发生置换反应 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 ( C )
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
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 ⑤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
A.只有④ B.只有⑤
C.①②③
1.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
(1)比较元素的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一般
说来,碱性越强,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 (3)通过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若X金属能把Y金属从它
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则X金属原子的失电子的能力比Y的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