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读懂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要读懂学生
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备课时如果光注意教材,忽视了作为主要对象的学生,那么即使教师对教材钻研得再深再透,也很难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既然要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审视整个教学过程,那么真正地了解学生发展需要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内心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我们成年人不了解的世界。我们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只有读懂学生,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落到实处。
“读懂学生”究竟要读懂学生什么?其实《标准》里讲得比较清楚:数学课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儿童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还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些在新的数学课程里,都被看得非常重要。要“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这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这些话告诉我们,读懂学生是顺利推进新课程、保证新课程能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
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能仅仅靠经验,更不能想当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调研的方式包括小测验、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合理选择。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
下面是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展开与折叠》一课前所作的学生调研: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能够很快地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也有用硬纸板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经历,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设计的起点,课前我在我校三年级6班进行了全班调研。同时也随机抽取了12位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
调研内容及形式:
(一)问卷调查(全班所有学生):
1.下面正方体中哪几个面是相邻的?(题目略)
目的:调研学生对已有知识基础(正方体特征的理解)的掌握情况。
2.想象正方体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
目的:调研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经验(正方体展开图的经验)。
3.下图中谁是相对的面?(题目略)
目的:调研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经验。
(二)访谈(随机抽取12名学生)
1.如果让你画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你准备采取什么方法?
目的:调研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经验,以及遇到问题后所采取的方法。
2.在学习长正方体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遇到困难时你愿意采取什么方式解决困难(看书自学、询问他人、自己探索、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你愿意采用什么方式?(看书自学、询问他人、自己探索、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目的:调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点。
正方体展开图学生调研分析
(一)问卷调查(全班所有学生):
1
通过调研发现:
题目虽然简单,但都找全不容易,尤其是没画出来的面,有的学生想象困难。
2
6个面,但位置不对,有重叠的。
3
通过如上调研,看到本班有19.0%的学生可以全部做对,又调查知道有2个人学习过奥数,有一人是爷爷教过的;能做出部分的有47.6%,看来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缺乏方法和技巧。
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我与我校三6班的学生就“展开与折叠”这节课与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最后很多学生发现了只要有四个面是连着的,就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到邻近下课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能画出三种以上的展开图。我最后让学生思考:“把一个没有盖的正方体纸盒展开,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几乎很快能想到“十”字形的排列,也有的孩子先画四个并排的正方形作为侧面,再填上一个底就行了。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3孩子能够从六个面的展开图推出来全部的8种情况。其中一个小男孩对我说:“我只要把六个面的展开图中去掉一个面,再把重复的合并就可以了。”这个学生真是太有才了!
(二)访谈(随机抽取12名学生)
1.如果让你画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你准备采取什么方法?
2.在学习长正方体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遇到困难时你愿意采取什么方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你愿意采用什么方式?(看书自学、询问他人、教师讲解、、小组讨论自己探索)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学”
的研究力度,通过加强对学生“学”的方面的探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也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读懂学生,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积极转变角色,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
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变主导者为引导者、变传授者为合作者呢?
所谓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好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做好教学的及时调控,灵活驾驭课堂。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实际上相当于“主持人”的角色。
所谓变主导者为引导者,就是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激活学生的思维,把数学学习过程变成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所谓变传授者为合作者,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帮助。这个“合作者”意味深长。新的教学观教师不是主宰,不是裁判,而是班级群体中平等的一员,所以有的学者把教师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相遇而充实,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现成的知识,还包括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标准》特别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础教育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教育重心的转移,即把过去单纯对知识、能力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发展更全面的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能力不是靠传授形成的,而是在数学活动中,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的。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对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数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第一,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第二,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和倾听着。正是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基于以上思考,为了体现“做数学”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