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词汇化的四个阶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近期不会出现用电高峰/ 不得 再给学生增加负担/ 第三产业的支柱在 哪里 ? / 这篇文章的问题在于没有骨架/ 审时度势 顺应潮流/ 不要试图钻法律 上的漏洞/ 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裂痕日 益加深/ 关注经贸高速发展的五大动力
(4) 树立科学发展观/ 此案已进入 民事诉讼阶段/ 透露了不少内部的消息/ 上海的魅力将在法国人民心中扎根/ 春
(6) 白宫谋士们正在为他精心包装 “临危受命总司令”的电视形象/ 这段文 字粘贴在哪里 ? / 公司需要进行感情投
Ξ 收稿日期 : 2004 - 09 - 12 ΞΞ 作者简介 : 刘大为 (1947 — ) , 男 , 上海人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兼任上海市语文学会副 秘书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言学和语言学理论等 , 着重研究语用学 、修辞学 、语法学 、社会语言学等 , 近年来 对母语教学理论也比较关注 , 主要著作有《比喻 、近喻与自喻 ———辞格的认知性研究》等 , 发表论文多篇 。
比喻词汇化的四个阶段
刘大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上海 200062)
摘 要 : 本文将所谓的死比喻放在比喻词汇化的范畴中进行研究 。首先在初步考察了死比喻的特征之 后提出了双层结构语义模式的假设 , 然后分四个阶段 (即词语化阶段 、有标记实用阶段 、标记脱落阶段以 及语义泛化阶段) 论证这一结构模式的最后形成 , 也就是比喻词汇化的完成过程 。
天来了/ 决心可不能动摇/ 降低管理成本 / 情绪低落/ 三天之内必须完成/ 浪费了 我两个钟头/ 朝轻水堆工程将再冻结一 年 以上语言片断中加了下划线的部分都是死比喻 , (3) 组是名词性的 , (4) 组是谓词性的 。更为引 人注目的是 , 在当前社会语言生活中我们观察到 一大批 “濒死”的比喻 , 以它们特殊的思维功能 和社会功能 , 影响着人们观察问题的方式和生活 方式 。说它们处在 “濒死”状态 , 是因为它们还 没有渗透进最日常的生活语言 , 沉淀到思维的最 深层次 , 它们有可能向真正的死比喻发展 , 也很 有可能永远停留在目前的状态中 , 或者从社会的 语言生活中消失 : (5) 看看菜单就知道旅游去哪几 个景点了/ 杀毒软件升级了吗 ? 据说有 新的病毒/ 专家告诫 : 警惕人才市场三 大怪现象/ 大众需要文化快餐/ 以 “平改 坡”为抓手推进旧区改造
一般的情形下我们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设想词 语意义的构成 ———它们有一个核心 , 主要由概念 意义的各个义项组成 , 核心又被外围的各种附加 意义包围着 。如果有比喻意义 , 我们也是将它放 在核心部分 , 作为依附于本义义项的一个义项而 存在 。然而这样一个构成模式根本无法解释我们 在死比喻上观察到的现象 。因为按照这样一个模 式 , 我们就只能将泛化后的词义作为一个义项 , 与也作为一个义项的 、没有变化的本义并列在一 起 。从词汇系统着眼 , 这意味着系统中的一个词 义在同一时间内变化了而又没有变化 ———这在理 论上显然无法说通 ; 从使用过程着眼 , 这意味着 相互矛盾的两种意义将同时出现在使用者的意识 中 ———这势必会干扰使用者的注意力 , 也会导致 词语在两种意义的对等竞争中无法进入使用 。无 论从哪一方面着眼 , 单层面的语义模式对死比喻 都是缺乏解释力的 。
关键词 : 比喻词汇化 ;Biblioteka Baidu比喻关系 ; 比喻意义 ; 本义 ; 语义泛化 ΞΞΞ 中图分类号 : H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5285 (2004) 06 - 0025 - 07
活比喻 、死比喻并不是一对语言学的术语 , 但是直观地描摹出了我们对比喻两种存在形态的 感受 。在通常的情形下 , 人们心目中的比喻恐怕 都是生动的活比喻 :
注意其中有没有比喻关系 , 潜意识中的比喻关系 就被唤醒而进入意识层 。
从这样一个假设出发 , 比喻的词汇化就可以 设想为如下一个连续的过程 : 任何比喻都表现为 一种特定的比喻关系 , 比喻的词汇化开始于一个 词语从完整的比喻形式中逸出 , 但是携带着它偶 尔获得的特定比喻关系 。这个词语如果能够继续 依照这种比喻关系被使用并达到一定的频率 , 比 喻关系就会渐渐在词语上稳定下来而使该词语带 上一个比喻意义 ———与某语言单位固定联系在一 起的比喻关系就是这个单位的比喻意义 。它其实 不是一种真正的意义成分 , 因为比喻意义没有自 身的所指而只像是一个触发键 , 一旦触动就会激 发一个比喻关系活跃起来 , 这时的理解就不能再 停留在词语本义的所指上 , 而必须从比喻关系出 发去寻找一个新的对象作为词语的所指 。可是本 义的作用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的减弱 , 因为比喻 关系必定是从本义出发的 , 所形成的比喻意义必 定是依托在词语的本义上的 。可是如果到了这样 一个程度 , 词语不经比喻关系就能指向本义所指 之外的一个新对象 , 说明比喻意义已经消解在本 义的语义泛化中 , 也可以说已经转化为一种有具 体所指的 、真正的语义成分 。但是这种消解并不 是完全的消失 , 而是一种心理上的隐退 , 所以比 喻词汇化的最后完成 , 标志就是本义连带它的比 喻意义不断从语义结构的表层沉入深层 , 而表层 渐渐被泛化了的词义占领的过程 。
2004 年第 6 期 (总第 129 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FUJ IAN NORMAL UN IV ERSIT 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6 , 2004 General , No1129
— 25 —
资/ 人才高消费/ 每天都有 6 万多个不同 IP 地址用户访问该网 死比喻显然是一种极富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现 象 , 但是要对它进行研究就不能停留在死比喻这 一日常词语所描述的境界中 , 需要给它一个术语 的界定 。死比喻的 “死”, 暗示了它是由活比喻 发展而来的 , 我们认为 , 这一发展过程就是比喻 词汇化的过程 , 死比喻就是词汇化的比喻 。 一 、词汇化比喻 (死比喻) 的双层语义模式 1. 对词汇化比喻 (死比喻) 的初步观察 如果将语言单位分为完成了一次表述的 、以 句子为基本形式的表述单位 , 与不具有表述功能 的词语单位的话 , 所有的活比喻都表现为一个表 述单位而所有的死比喻都只是一个词语单位 。 以活比喻 “记者们像一群逐肉的苍蝇”为 例 , 如果离开了这整个表述 , 其中的任何一个词 语如 “记者”、“苍蝇”、“逐肉”都不能独立地指 向这个比喻 , 这足以说明这个活比喻只能存在于 这些词语组成的表述单位中 。可是死比喻 “上一 节课的知识我还没有消化”中的词语 “消化”即 使离开了这个表述 , 它仍然可以带着原有的比喻 关系被反复运用在其他的表述中 , 甚至在词典中 我们也可以说这个词语具有比喻的用法 , 所以死 比喻语言上表现为一个词语单位 。 死比喻作为词语单位 , 同时又能携带原有的 比喻关系被反复运用 , 就有了词汇系统成员的资 格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我们把死比喻称为词汇 化的比喻 。可是活比喻未必不能携带着原有的比 喻关系被反复运用 , 相当一些活比喻恰恰是在无 数次被反复运用的过程中 , 最后凝结成了俗话 、 熟语 、成语 、格言等预存性的语言单位 , 从而继 续被反复使用着 。不过同样是反复使用 , 使用的 方式并不一致 。 对一个含有活比喻的语言表述来说 , 如果不 是清楚地意识到其中的比喻关系并对它做集中的 认知处理 、运用和理解就无法进行 。而死比喻之 所以是死的 , 就在于 ——— (a) 语言使用者可以丝毫不意识 到表述中比喻关系的存在 , 运用和理解 却依然能够正常进行 。 恐怕没有人会在说出 “春天来了”的时候 , 感觉 到自己正在使用一个比喻 ; 也不会有人在读到 “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时 , 认为自己正在 理解一个比喻 。然而这种对比喻关系视而不见的
(1) 消息灵通的记者 ……忙前忙 后像一群逐肉的苍蝇 。 (黄蓓佳《爱情是
脆弱的》)
(2) 鄙夷的神色仅仅一掠而过 , 如 傍晚天边飞过去的蝙蝠 。 (黄蓓佳《爱情
是脆弱的》)
然而更多地渗透在我们的语言中 , 因为进入了概 念系统而更深刻地左右着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和 思想结构的 , 却是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死比喻 :
一种要维护比喻关系 , 也就是给词语的本义附加 上一个比喻意义 , 这时本义自身就绝不能发生变 化 ; 另一种则是消解比喻关系 , 这时词语的本义 上不再带有比喻意义 , 但一定会发生语义泛化的 变化 。
3. 假设 : 一个具有双层结构的语义模式及 其形成过程
以上的分析如果是合乎实际的 , 我们就不得 不认为 , 一个体现了死比喻的词语在使用者的大 脑词汇贮存中 , 从而在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中 , 它的语义模式应该具有双层的结构 。如果是在通 常的语言使用过程中 , 这个结构中活跃起来的是 它的表层 ———表层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泛化 , 即使 不借助于比喻关系 , 词语也能够像喻体词一样将 一些与之有共同特征的对象纳入到自己的语义范 围中来 ; 而在对词语自身的考察审视的过程中 , 它的底层就活跃起来而被我们意识到 ———底层的 意义保持着形成比喻关系时的原始状态 , 也就是 携带着比喻意义的本义 。
— 26 —
态度 , 丝毫不影响语言的顺利使用 。从这个意义 上说 , 比喻确实 “死”了 。然而死比喻又能够被 “激活”, 所以它仍然是一个比喻 ———
(b) 如果提示语言使用者注意表 述中的比喻关系 , 原先不被注意的比喻 关系就会被清晰地认识到 。 问一个刚说完 “上一节课的知识我还没有消化” 或者 “桌子的腿断了”的人 ———“知识”为什么 能够 “消化”? “桌子”怎么会长 “腿”? 只要他 是稍有文化的 , 必定都会重新审视词义之间的关 系而意识到其中比喻的存在 。 2. 词语的本义 、比喻意义与词义泛化 上述 (a) 、(b) 两种情况中 , (a) 是对语言 单位的使用 , (b) 是对语言单位的反思 , 如何解 释它们之间似乎有些矛盾的关系 ? 必须注意到这 样一个事实 ———对一个死比喻 , 即使使用者没有 意识到其中比喻关系的存在 , 实际上也没有试图 依照比喻关系去使用相应的词语 , 但在最后的结 果上却和依照比喻关系使用这个词语的人一样 ———用原本只能指向喻体的词语 (喻体词) 去称 说了本体 。例如 , 无论你有没有意识到 “桌子的 腿断了”中的比喻关系 , 只要你正确地说出或理 解了这个语句 , 事实上就已经和意识到这种关系 的人一 样 , 用 原 先 只 能 用 来 称 说 动 物 肢 体 的 “腿”, 去称说了桌子的支撑物 。 所谓在比喻关系上使用一个词语 , 就是以该 词语本义上的所指对象为喻体 (腿) , 而用该词 语去指称与本义所指有相似关系的 、作为本体的 另一对象 (桌子的支撑物) 。就语义而言 , 就是 通过相似关系而将词语的本义扩展到另一个词语 的意义上去 。所以要维系比喻关系 , 词语的本义 就必须保持不变 ———比喻能够建立就是因为桌子 的支撑物相似于腿 , 可是 “腿”的意思变化了 , 相似关系也就无从发生了 。 为什么 两 种 不 同 的 情 况 却 导 致 了 相 同 的 结 果 ? 必须看到 , 试图不在比喻关系上使用一个词 语 , 却希望达到和维系比喻关系时一样的结果 , 就必须改变词语的本义 , 使它减少内涵而扩大外 延 ———这就是词义的泛化 。就 “腿”而言 , 也就 是减少这一词语 “动物”、“肢体”等内涵 , 使之 只剩下 “支撑物”的特征 , 这样它就能扩大外延 而将一切具有支撑物特征的对象收纳进来 , 桌子 的支撑物被称为腿也就顺理成章了 。 可见导致了相同结果的两种不同理解方式 ,
双层结构的语义模式是如何解释这一看似矛 盾的现象的 ? 由于人的意识是分层运作的 , 我们 对某一词语的把握就有可能在不同的意识层面上 进行 。我们设想 , 既然在一般的使用过程中使用 者都没有意识到比喻关系的存在 , 那么出现在使 用者意识中的就应该是泛化了的词义 , 而携带着 比喻意义的本义 , 则在意识的深层 , 也就是在潜 意识中控制着使用者的理解 。一旦使用者被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