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改善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摆正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对于我们确定经济发展规划,搞好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关系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
自然资源,即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气候资源等。从其属性看,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它具有有用性、有限性、整体性、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及严格区域性等特点。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整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人又改变自然环境。人以其社会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人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活动是一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强有力的因素。当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时,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共同优化,反之,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不能协调时,将导致外界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从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过程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环境问题。
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的十年”的60年代,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但同时,以“汉江污染”为代表,韩国的环境、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偏重重化工业,这一时期的产业技术整体上具有“重、厚、长、大”和高资源能源投入的特征。巨大规模经济加上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6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
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后,被称为“富裕中的贫困地区”。
从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都出现了环境问题。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
三、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识不足
由于人类缺乏对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的正确把握,认为资源环境的无限供给性,所以往往单纯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安排活动,这样不可避免会打破人与外界环境的均衡,导致环境问题。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当然后起的工业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问题。
2.从人类的效用偏好分析
我们可以把一切可以给人们带来效用的物品分为环境和非环境两类。由于人类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当环境物品非常丰富时,人们对其的边际效用接近于零,而对其它非环境物品的边际效用很大,所以人们往往选择牺牲环境来生产其它的物品,直到两者相等。而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牺牲环境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环境问题。这在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体现。
3.发展过程中一些客观限制
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等的限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另外,由于人口等一些原因也会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问题,如印度等国家。
4.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国际分工问题,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并接受一些有污染的国外企业,以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可以将一些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这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破坏。
5.制度失灵
包括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市场机制可以被理解为配置资源的制度。由于现实的市场中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备等问题,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导致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政府由于不恰当的行动或缺乏行动,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
四、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产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及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如何协调经济和资源环境,使其相互支持,促进整个系统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对经济发展迅速尤为重要。
1.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活动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活动,它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和劳动对象,能源和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是人类立足生存之本和发展进步的源泉。经济的发展是资源满足人们需求的体现,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经济增长,人口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消耗一直呈上升的趋势。由于大部分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继续沿袭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资源的可采储量将不断减少,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下降,将严重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持续。
2.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环境是各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资源的载体;环境接受来自经济体生产加工过程和人类生活的废弃物,并将其净化处理,是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生产能力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当经济增长过快,使得环境所接受的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后,环境质量将急剧降低,影响到资源的存量水平和质量水平,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乃至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使生产效率、人
类健康以及未来发展机会蒙受损失,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经济发展是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尽管在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经济体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排放,但同时经济体又以其物质再生产功能为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资源开发中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培育可再生资源和寻找开发非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可开采量;也只有当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够不断提高环保投资和环境改造技术水平,提高环境承载力。
可见,资源环境与经济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之中,只有当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之间和谐一致,协调发展,才能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能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取决于经济体对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对污染的控制与经济体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之间的角力,这两种影响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今后经济持续发展所能够依赖的资源环境基础。
五、正确处理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保证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在资源和环境优先的承载力范围内,形成一个规模适宜、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科学发展的高效的经济系统,从而不仅能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冲突,又能实现自身的最大发展,为资源环境的改善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开展对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对污染的控制,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平衡经济体对资源环境的正面和负面两种作用力,促进两者的协调持续发展。
1.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理有效配置资源。
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污染排放数量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工业用地竞争性供地方式;建立环境资源化、资源有偿化的有效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试点工作。利用产权、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制度上保证经济主体从自身效用或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选择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行为措施,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
2.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下,只有结构优化升级才能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因此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技术结构。要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对高耗能行业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加大企业生产工艺改造,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重点开发水污染防治、废弃物管理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等相关环保产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积极发展太阳能、风电、地热和沼气利用,促进能源利用向高效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努力提高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生活服务业。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科技进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对经济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