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生死的问题,是陶渊明思考与诗歌的重要主题,众多诗文都有涉及,如《自祭文》、《拟挽歌辞》、《形影神》、《杂诗》等。
《拟挽歌辞》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多认为写于去世之前,与《自祭文》同年。
袁行霈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写于壮年时期,两篇作品不是在同一心境之下所作。
《自祭文》为其生前绝笔,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总结了其一生以及他乐天委分的人生观念,没有了《拟挽歌辞》中的诙谐讥讽,语言淡之又淡,内容却沉之又沉。
金人元好问赞美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是渊明的诗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清新自然,质朴淳厚;就渊明自己的诗文来说,《自祭文》为真淳之至。
渊明亦自言著文以自娱,故坦诚平实不造作,《自祭文》可看作其最真诚深刻的内心剖白。
《自祭文》有回顾总结性质,与他的其他相关诗文参看,可感受其内容的丰富,亦可在对比之下体味其最质朴的语言。
全文由秋之萧索写及己之辞归,然后由死及
生,回首往事,对比己之乐天委分与彼之愒日惜时,述己之异志;既又重回此时,想象己之葬礼与死后,再申己怀,最后感叹人生之难与死之不惧。
下文逐句对陶公《自祭文》1进行赏析:
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九月作《自祭文》,是年十一月,卒。
文首序时,是祭文的惯例,可在自祭文中,值得玩味。
该处的时间,有解作写祭文的时间,亦有解作渊明预测的大化之时。
据袁行霈考证,《拟挽歌辞·其三》写于渊明壮年时期(46岁),中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2句,此当为预测,而时隔二十年,从衰得白,从白得老,是不是也要从老而终了呢?渊明大概是有此想的,故而在76岁时的九月作了《自祭文》。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3,贫病交加的晚年冷风萧索的漫长秋夜,渊明辗转反侧:又是草木黄落的时节,可草木还会随霜露的改易而再生,我是不是要像鸿雁那样开始远征了呢?这一
1陶渊明:《自祭文》,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一版,2011年十月北京第10次印刷,第一九六页。
2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四二页。
去,还会再回吗?
寒夜秋风,鸿雁落木,或是实写,或是起兴,清冷萧索之气顿生。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故人凄其相悲,
同祖行于今夕。
故人相悲,是深情,渊明言归,是畅达。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4,渊明将死看作是归于本宅,或在悠然而见的南山脚下。
在渊明的生活以及诗文中,回归是一个主题,不堪尘世之恶而回归田园,今又将从逆旅之馆回归本宅,故渊明至此不悲。
羞以嘉蔬,荐以清酌。
候颜已冥,聆音愈漠。
呜
呼哀哉!
早年曾调笑,“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5,“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6,此时,惟余淡淡清酌。
《拟挽歌辞》中那个欲饮欲语欲视的还在形内的神,此时似要脱离了出来,看不清了,也听不清了。
渊明不信形尽神不灭,无法从佛许的来世得到解脱,生气渐散,就要归于空无了吗?呜呼哀哉……
4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七》,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一九页。
5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四一页。
心怀欢欣,吟哦而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7,一日之内,朝出暮归,在渊明眼中,自是诗意浓浓,《自祭文》中即化为更平淡的“事我宵晨”四字。
闲暇之时,则有乐于琴书,或是“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8,或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9,或是“乐琴书以消忧”10,琴而无弦,音而希声,自乐于心间。
幽居田园,自少了人事的纷扰,四时循环也偶尔忘怀了,春秋冬夏,静静淌过。
絺绤冬陈,尚有暖日怡心;夏日炎热,亦可遇清浅山涧,堂前清阴。
或劳或闲,均是自得其乐,人不堪其忧,潜也不改其乐。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此四句,是渊明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力耕而身劳,隐遁而心闲,乐从天道,坦然处世,以卒其一生。
梁启超先生认为它是对“渊明先生人格的总赞”11。
陶公也曾热血澎湃,欲有所作为,“先后入桓玄、刘裕、刘敬轩三人的军幕,置身
7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三》,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四二页。
8陶渊明:《和郭主簿二首·其一》,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六〇页。
9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五六页。
10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五九页。
于政治风云的漩涡之中”12,但终是失望至极,而又“山林久见招”13,故决心归田。
后虽长叹“有志不获骋”14,但身处异代之际,敏感的诗人看不到希望,终不愿与俗合流,独坚守清节。
虽然生活穷困,但内心坦荡无所累。
陶公的这种坦然顺化,是有所经历、对世情看透之后才得到的。
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
存为世珍,殁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15,而人只有区区百年,大圣彭祖欲留而不得住,故世人转托立名,欲传千秋。
然乱世之中,是非不辨,“谁当为汝誉?”16身在与名存为众人追求,渊明看透其中的虚无,故而踽踽独行,与众人异。
可是,身在与名存都不可得,人生如何这一难题又当如何解答?
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
识运知命,畴能罔眷。
余今斯化,可以无恨。
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
12袁行霈:《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5页。
13陶渊明:《和刘柴桑》,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五七页。
14同注释3.
15陶渊明:《形影神·形赠影》,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三五页。
善恶既已不辨,宠辱即与心中的正义相冲,营营求荣而有违于心,这是渊明做不到的,故而抽身而出,自持清节。
生活虽贫,亦可酣饮尽兴,赋诗自娱,体味田园之美,生活之趣。
虽说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17释形神之苦,但陶公亦非从来不惧死亡,也有“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的句子,担心自己活不过知命之年,自祭文中与之呼应,说自己已“寿涉百龄”,且过了自己由衷喜爱的生活,故而无所牵恋了。
不刻意追求身在名存,而顺应天道变化,过自己适意的生活,而死亦无所牵挂,这当是渊明对人生思考的结果。
寒暑愈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
之中野,以安其魂。
死亡或如寒暑变易,是另一种存在方式,这是对亲友的一种安慰吧。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18“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19,渊明对朋友一片深情,此时只能作别;也只有相知之人,才解晨来宵奔,送其早归山林,还于天地。
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
17同注释18.
18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一五页。
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
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鸣
呼哀哉!
虽有朋友相送,归途只能独行,路途漫漫,墓门萧萧,“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20。
生前尚且不追求尘世之名誉,怎还会希求身后的赞扬?故而身后之事亦是从简,不垒高坟,不在墓边植树,不给后代增添如扫墓、上香等任何烦劳,听任墓地在时光的自然流逝中或存或毁21。
生于自然,亦还于自然,其死后亦如其生前,日月悄然过去而不觉。
最后的感叹,“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收敛不住的感情最后喷出,透出豪迈之情,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死又能拿它怎么样?不惧死亡的豪迈之中,又透着生的无奈和苍凉,呜呼哀哉!
或可如袁行霈先生,解作“回顾一生之艰难,于死后情形反觉茫然。
”22在以形影神之辩寻得理论上的解脱与现实的安慰之后,在真实面对死亡之时,透出了现实的茫然,故叹息,呜呼哀哉!
是年十一月,鸿雁于征,草木黄落;至于后世,
20陶渊明:《还旧居》,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八〇页。
21高建新.“乐天委分,以至百年”——陶渊明《自祭文》解析[J].名作欣赏,2011,(22):23-27.
知音时有,追慕者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