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奖助学金发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奖助学金发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比例的提高以及资助金额的增大,高校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愈加凸显出来,导致学生间、师生间的不和谐,背离了国家奖助学金设立的初衷。

应采取探索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方法、加强对奖助学金发放过程监督、按需分配奖助学金名额、调整奖助学金资助方式等对策,贯彻教育公平和助学育人的原则。

关键词:高校;奖助学金发放;问题;对策
2007年,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骤然加大,仅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名额就从原来的3%猛增到20%,全国超过1/5的大学生获得了平均每人每年2000元的资助。

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然而,随着资助比例的提高以及资助金额的增大,各高校在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愈加凸显出来,影响了教育公平原则的贯彻,背离了和谐校园建设和国家奖助学金设立的初衷。

一、高校奖助学金发放存在的问题
由于管理机构不健全、贫困生界定标准模糊、供需比例失衡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国家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诚信原则失真,“伪贫困生”层出不穷
“伪贫困生”问题是当前国家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最严重也是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1]。

奖助学金发放往往以贫困生界定作为依据,但由于贫困生的界定条件模糊,缺乏科学合理的贫困生界定办法,各高校都会参照贫困证明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作为贫困生界定的依据。

贫困证明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要由生源所在乡镇(村)、居委会以及当地民政局等部门开具,但由于缺少监督管理机制,学生生源地政府在贫困生的认定中也没有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出于乡土人情,常常会出具信息失真的贫困证明,加之利益驱使,“伪贫困生”随之而生。

2.公平原则失调,评定过程如同“选秀”
国家给定的奖助学金评定条件原则性强,但缺乏可操作性,而面对数额大、名额多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这一“利益竞争大军”中来。

于是很多高校为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在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开始采用“选举”的方式,“选贫困生”、“选奖助学金”的怪现象也随之出现。

在这种“公平”选举下,人缘好的学生都上了“贫困榜”;而一些内向的、疏于和同学接触的贫困生却被拒之门外。

这种“公平”选举的背后,存在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不公平”。

3.供求原则失衡,班级人人享有“剩余羹”
各高校的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名额是国家根据省市地区差异、高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在校本专科生人数等因素确定的。

高校按人数比将贫困生名额分配给各个院系,再由院系根据各班的具体人数确定各班的资助名额。

然而,这恰恰忽视了班级间学生的实际贫困程度差别,造成部分困难学生因名额限制无法享受资助,而另外一部分非困难学生则因名额富裕拿到了助学金,享受了“剩余羹”[2]。

4.无偿原则失控,“精神贫困”现象凸显
当前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方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受资助对象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大量资助无偿化。

这种“免费午餐”的资助方式,无疑滋长了贫困学生不劳而获和占有“公共产品”的思想,最终使其成为经济贫困和思想贫困的“双困生”[3]。

更有甚者,部分贫困生拿到国家奖助学金后,大肆挥霍,沉迷网络,没有使手中的资助金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除考虑学生贫困因素外,更多地参考学习成绩,尤其高额的国家奖学金大量偏向家庭经济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能够调配的高等教育投资量[4],专项化和细分化不够。

另外,在国家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班级或寝室平分奖助学金、伪造贫困证明、“等、靠、要”思想升级、资助集中隐现“困难贵族”等现象导致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不和谐,有悖公平原则,阻碍了和谐校园建设。

二、高校奖助学金发放的对策
随着国家奖助学金资助力度的加大,探寻符合教育公平、服务公平和助学育人原则以及有益于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资助方式势在必行[5]。

1.明确标准,探索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方法
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作为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客观认定办法[6]。

影响家庭经济收入的因素包括:父母双亡,没有经济来源;单亲家庭,收入微薄;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长期治疗,债台高筑;因水灾、早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而使家庭经济收入锐减;父母年迈体弱,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庭劳动力死亡;等等[7]。

学校应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除了要求出具相关证明材料等“硬指标”外,还要考察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等“软指标”,明确贫困生认定标准,探索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方法,促进奖助学金发放工作的公平、公正。

2.注重公平,加强对奖助学金发放过程的监督
应根据国家关于奖助学金评定的条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能够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的、行之有效的评定办法,同时加强对奖助学金发放过程的引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效用。

为了避免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对其发放前后的监管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在院系、班级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这
种监管更能体现其实际作用,以引导贫困生将国家奖助学金用到实处,真正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3.按需分配,充分保障贫困学生的利益
在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应建立贫困生资助动态管理档案,详细记载学生的家庭情况及个人消费情况、受资助情况等,并定期更新资料,使其达到动态完善[8]。

在档案之列的学生有优先得到奖助学金的权利。

但是,这样会使部分学生产生“贫困生优越感”,认为自己得到奖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

因此,应根据其学习成绩、日常生活表现等建立动态档案,及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学生。

在进行奖助学金名额分配时,应根据档案记载及贫困生的具体情况,对各个院系、班级实行按需分配,这样既能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又能够切实保障贫困学生的利益。

4.转变思路,调整奖助学金资助方式
(1)国家奖学金专项化
国家奖学金的设立旨在鼓励在校学生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社会实践,对其的发放应偏重成绩好且具有某方面专长的学生,重点用以奖励其在学术、科技、创业乃至社会实践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可设立学习专项奖学金、突出贡献奖学金、自主创业奖学金等。

获得专项资助的学生往往产生于长期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群体,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对于他们应采用“精神奖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方式,以更好地发挥奖学金的效用。

(2)励志奖学金细分化
高校贫困生因能力和家庭环境的不同,致使学生自身所能筹集到的生活费用也不尽相同。

励志奖学金的设立,旨在奖励学习努力的贫困学生,可以将其细分化为优秀特困生奖学金和自立自强奖学金两种。

1)优秀特困生奖学金,重在奖励学习优秀但无法自主筹集生活费用的贫困学生,该项奖学金的设立具有人文关怀的性质,目的是使学生能安心求学。

2)自立自强奖学金,重在激励通过自身努力积极克服困难且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鼓励其毕业后投身基层或到贫困地区工作,该项奖学金的设立具有精神关怀的性质,通过榜样的力量缓解了学生“精神贫困”的问题。

(3)国家助学金有偿化
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原本是无偿的,是从人道关怀出发的一种救济,是党和政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的资助,类似于在高校中设立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是实现社会公平、体现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1]。

然而,由于评定条件模糊且资助名额的投放量较大,致使该奖学金设立的本身并不符合高等教育平等理念、人力资本投资理念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念的要求。

根据有偿资助原则效能最优化的特点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4],可将国家助学金分为有偿化的勤工
助学基金和无息助学基金两种。

1)勤工助学基金。

勤工助学是一种有偿资助,体现权利义务对等,鼓励贫困生通过劳动获得生活补偿。

这种将国家助学金与勤工助学岗位有机结合形成的资助基金,有利于扩大勤工助学岗位的规模,通过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岗位酬金、让贫困学生竞争上岗等方式,提高助学金的利用率和降低高校的办学成本。

2)无息助学基金。

这是对勤工助学基金的有效补充,主要针对因水灾、旱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而使家庭经济收入锐减、造成经济困难的学生。

学校成立专门机构,通过“先发酬金后补岗”的方式,为上述学生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帮助陷入困境的学生解决燃眉之急,并要求获得资助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程度的回馈劳动,以避免其滋生依赖、等待心理[9]。

三、结语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视角下,调整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方式,突出奖学金的奖励、激励作用,在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达到助学育人的目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完善奖助学金资助体制的同时,学校更应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在资助过程中始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重点,消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逐步解决“精神助贫”问题,将国家奖助学金用在“刀刃”上,使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朝着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诺.浅析国家助学金改革的必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09(7).
[2]薄爱敬.浅谈高校贫困生评定与助学金发放的公平性[J].教育与职业,2009(23).
[3]陈艳.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界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8(6).
[4]徐国兴.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J].现代大学教育,2008(4).
[5]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6]陈健,梁思影.高校贫困生认定、资助体系评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1).
[7]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2007-07-10.
[8]杨金保,等.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工作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及建议
[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9]胡婷,孙忠保.高校国家奖助学金评定方式的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