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权与司法权之关系浅析

合集下载

论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与交融——从有限司法变更权谈起

论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与交融——从有限司法变更权谈起
( ) 限 司法变更权 的缺 陷 二 有
益。
基 于上述观 点 , 学界提 出了诸如把 司法变 更权 的权 限范围 法 扩展 到诸如行政合 同 、 行政补偿和劳 动教养争议 的案件 中等 建议 。
( ) 疑 的 实质 三 质 上述观 点 的提 出, 要依据 的是分 权制衡 理 论 。 主 这个 理论对
题 的 出现 , 界对于 有限 司法变 更权 的质疑 日益 突显 。 各
山林 、 矿产 等资源 的所 有权 或使 用权 的 司 法变更 权源 自法 官的 自由裁 量权 。在 刑事 诉讼 和 民事诉 决 如行 政机 关对 土地 、
行 人 讼 中, 法官针 对具 体案情都 享有 不 同程 度 的 自由裁量 权 , 尤其 在 确认 处理 决定 , 政 管理相对 人对 处理 决定不服 提起 诉讼 , 民 只 民事诉讼 中法官拥 有广泛 的 自由裁 量权 。 在行政 诉讼 领域 , 但 人 法 院审理后 根据行 政诉讼 法的规定 , 能作 出维持 或撤销 这两种 民法 院行 使司 法变更 权的 范围和 条件 受到 了比较严 格 的限制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方式 的判 决 。 这样 的判 决是 不符合 司法最 终干 预 原则 的。 四, 第
依照行政 诉讼法 第 5 条 的规 定及相 应解 释来看 , 4 第一 , 政诉讼 有 限的司法 变 更权 不利 于及 时有效 地保 护 当事人 的合 法权 益 。 行 法规定 的八种类 型的作为 可诉具 体行政 行为 , 中六种 是属于 不 我 国行 政诉 讼法 规定法 院有 限度地适 用变 更权 , 其 使行政 处理 这类 服 行政 处理 的( 中三种 是不 作为 行为)二种是 属 于不服 行政处 案件法 院无权 适用 变更权 , 其 , 行政机 关 滥用 自由裁 量权 的行为 就受 势 罚的( 包括 强制措 施)人 民法 院只对 上述两 种类 型 的行政处 罚才 不到有 效的 约束和 及时 纠正, 必损 害行政 管理相 对人 的合 法权 。 拥 有司法 变更权 , 也就 是说 , 司法变 更权 仅 限于行政 处罚, 适用 不 于其他行 政行为 。 次 , 须是行 政处 罚显 失 公正才 可 以判 决变 其 必 更, 对行政 处理没 有显 失公正 的则 不能判 决变 更 。 因此 , 理论 上 , 我 们把这 种司法 变更权称 为有 限 司法变 更权 。

浅析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以《行政诉讼法》第77 条第1 款规定为切入点

浅析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以《行政诉讼法》第77 条第1 款规定为切入点

浅析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以《行政诉讼法》第77条第1款规定为切入点伴随着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正式建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行政诉讼制度建立较晚等原因,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其中包括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问题。

一、我国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现状(一)理论上,司法权与行政权界限不清现代法治理论将国家机关分为立法机关、司在行政活动中,法院是任何权力的使都需要(二)制度上,司代具体行政一旦成为我国)行政诉讼中《行政诉》(二)诉1.第2.(在缺陷。

1.法院的存在不合理之处。

时法院在司2.行政法专业性值得商榷。

需要的,这里三、我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系存在问题之成因分析 一)行政诉讼制度建立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会国家权力一直949新中建立之制度非常XX 年月1日《诉讼来了(法制观念相对落后 在,自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在我国,重实体轻程序另一方面,法律工具的影(三)制计存在不合理之处 司和行政权是国家权方面,行政权侵犯另一,司法权侵四、正确处政(一)区别行政诉讼因此,(二权法最终这一基本原则。

三)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套制度我国宪法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有规定人另一,行政权涉及范围十分。

行政诉讼中,。

浅析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以《行政诉讼法》第77 条第1 款规定为切入点

浅析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以《行政诉讼法》第77 条第1 款规定为切入点

浅析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以《行政诉讼法》第77 条第1 款规定为切入点伴随着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正式建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行政诉讼制度建立较晚等原因,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其中包括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问题。

一、我国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现状一理论上,司法权与行政权界限不清现代法治理论将国家机关分为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分别行使国家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在我国,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之一,依法行使审判权,依照法律规定裁决各种争议。

司法权是一种被动的权力,针对已经发生的争议。

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是我国的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在社会管理活动中执行法律规定。

行政权是一种主动的权力,更多地强调防患于未然的管理。

由此看来,二者之间的界限是清晰明朗的。

然而,由于《行政诉讼法》第77条第1款赋予法院司法变更权,导致在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界践不清,出现了司法权代行政权的现象。

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之界限不清的问题只存在于行政诉讼这一特别领域。

在行政诉讼活动中,法院是中立的裁判方,根据原被告双方所提交的证据以及法院对行政机关适用法律的正确与否给出判断,并最终通过裁判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行政机关作为被告方,需要做的就是向法院提供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取得的相关证据以及其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因此笔者认为在行政诉讼中根本不存在行政权的行使,而只存在司法权对行政权行使结果的评价。

二者的界限实质上是行政诉讼中司法权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去评价行政权的行使结果。

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首先进行的是对案件中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判断,其次是对这种判断的处理,这种处理主要通过裁判的形式进行。

任何权力的行使都需要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行政诉讼制度设计司法权审查行政权之行使是必要的,而且这种审查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行政权的正常行使,但任何制度都很难做到完美,一般都存在利弊两方面,我们姑且将这种影响归为行政诉讼制度中司法权审查的弊端之一。

行政与司法之间行政裁决范围的厘定与反思

行政与司法之间行政裁决范围的厘定与反思

行政与司法之间:行政裁决范围的厘定与反思孔繁华∗∗作者简介:孔繁华,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1 王小红:«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行政裁决制度»,载«北方法学»2008年第4期. 2 王文惠:«行政裁决法律制度主要问题探究»,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2期.摘要: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当事人申请,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居中对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裁处的行为,不同于行政调解㊁行政补偿和行政确认.行政裁决在我国现行立法中大量存在,但立法使用 裁决 裁定 处理 申诉 等不同概念,理清行政裁决的事项范围需要具体分析.初步梳理后,我国现行立法设定的行政裁决事项约22项,涉及权属争议㊁侵权争议㊁损害赔偿争议㊁强制许可使用费争议㊁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争议.设定行政裁决应遵守权力分工原则㊁必要性原则和法律法规保留原则,现行立法设定的部分行政裁决事项因违反上述原则需要及时清理或提升规范层级.关键词:行政司法;行政裁决;民事纠纷;多元纠纷解决机制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加强行政裁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期冀行政裁决发挥化解民事纠纷 分流阀 的作用.行政裁决制度伴随新中国法制建设而诞生,但在我国立法和实践中经历了从繁荣到萎缩的发展变迁,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行政裁决制度的范围呈缩小趋势,这一方面与误认为行政裁决制度破坏了权力分工原则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行政裁决被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有关. 1 立法中已有的行政裁决规定被纷纷废止,多部法律法规在修改时删除了裁决条款,包括«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渔业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商标法»«专利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等,新的法律不再设定裁决,转而规定调解或仲裁.行政裁决 法律称谓不统一㊁种类不明确 2 等问题导致理清行政裁决事项成为一个难题.本文以行政裁决概念为基础,立足于现行法律规范,分析㊁梳理符合概念内12涵的裁决事项,并提出设立裁决范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㊁理清行政裁决事项面临的困境在理论或实务上普遍认同的,已形成固定㊁沟通典型特征即构成要件的行政行为体系 3 称为行政行为的模式.行政裁决在我国理论界已成为具有固定内涵的概念,«意见»规定,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当事人申请,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居中对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裁处的行为.行政裁决具有 主体的行政性㊁对象的特定性和结果的非终局性 等特点.4 但由于立法和理论的差距,现行立法规范中行政裁决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需要结合文义解释㊁体系解释和历史解释等基本方法排除现行立法中的非行政裁决事项.(一)立法用语概念混乱我国现行立法在 裁决 概念外,也使用 裁定 处理 申诉 等用语,其中 处理 出现频率最高,但这是 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把它理解为调解㊁裁决㊁仲裁,似乎都是可以的 . 5 面对立法用语的混乱,梳理具体的裁决事项范围需要具体分析.«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第23条规定:拆船污染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监督拆船污染的主管部门处理. «家用汽车产品修理㊁更换㊁退货责任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50号)第32条规定:家用汽车产品三包责任发生争议的,消费者可以依法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有关行政部门申诉进行处理. 在 处理 含义不明的情况下,上述两条应如何理解呢?首先,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对行政裁决应进行限缩解释.行政裁决涉及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关系,除非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明确授权,行政机关应遵守 法无授权不可为 的原则.如果对行政机关的裁决权进行扩大解释,极易导致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僭越并破坏权力分工.其次,应结合相关立法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体系解释.«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018年修正)第55条规定:对船舶污染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海事管理机构调解,也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0号)第16条第1款规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经投诉人和被投诉人同意,采用调解的方式处理投诉,但法律㊁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相关规范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对船舶污染损害赔偿纠纷和消费者与经营者产品质量纠纷投诉的处理手段是调解而非裁决.最后,对比其他立法进行比较解释.«专利法»(2020年修正)第65条虽然同样使用了处理 的概念,但其规定当事人对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从立法目的来看,其明确将处理认定为具有法律效果的裁决行为.因此,将«专利法»规定的 处理 解释为行政裁决符合该条的内在逻辑.行政裁决具有法律上的效果而非事实效果,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的重要区别在于行政权介入民事纠纷的强度不同,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强加自己意志的纠纷处理是行政裁决,反之则为行政调解.故前述条文规定的 处理 解释为调解更适宜.(二)行政裁决对象认识不清22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3 4 5 叶必丰:«行政行为原理»,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56页.«司法部负责人就加强行政裁决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载司法部网站,h t t p ://w w w.m o j .g o v .c n /n e w s /c o n t e n t /2019-06/03/z c j d _236328.h t m l ,2020年3月16日访问.游振辉:«论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的主管»,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4期.行政裁决的对象是与行政管理活动直接相关的非合同类民事纠纷,这一范围首先将以下两类纠纷排除在外:其一,合同纠纷.当事人之间因合同产生争议可以通过和解㊁调解㊁仲裁或诉讼解决,«建设部科技成果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98 建科成014号)第22条规定: 如执行协议发生纠纷,任何一方可向部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申请调解或裁决. 该条所指的协议是申请评估单位(个人)与指定评估机构签订的«科技成果委托评估协议书»,平等主体之间签订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协议应属于合同.这里虽然使用了 裁决 的用语,但不属于真正的行政裁决,将此类纠纷纳入行政裁决的对象既不符合行政裁决已经形成的固定内涵,也违反«民法典»有关合同的规定.即使将此类纠纷纳入行政裁决也只能通过法律作出例外规定.其二,行政纠纷.行政主体之间㊁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发生的纠纷不属于行政裁决的对象.«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第46条规定: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发生水土流失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法律解释首先应遵循文义解释的方法,该条使用了 裁决 的概念,那么是否属于行政裁决呢? 本条规定所指的水土流失纠纷,不是一般的民事纠纷,涉及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 6 结合«水法»(2016年修正)的相关规定,将涉水纠纷区分为水利权属纠纷和一般的水事民事纠纷,前者可以裁决,而后者适用调解和民事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 7 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水土流失纠纷 或者指不同区域行政主管部门之间防治职责的纠纷,或者指相对人因生产建设活动所产生的水土流失治理职责纠纷,两类纠纷中相关主体的水土流失防治职责均是基于行政法律关系而产生的义务,因此此类纠纷中不存在基于民事关系而产生的纠纷.此外,«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财政部令第35号,2017年修正)第41条规定,行政单位之间的产权纠纷由财政部门或者同级政府调解㊁裁定.行政单位之间的产权纠纷因其纠纷主体并非行政相对人,此类纠纷属于内部行政纠纷.行政裁决的对象还应排除那些与行政管理没有直接关系的民事纠纷.现代社会中,行政权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交织在一起,已很难找出与行政活动完全无关的民事纠纷,但只有那些与行政管理活动 直接 相关的民事纠纷才有必要由行政权予以裁决. 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 是指 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管理过程中引起的私法上的争议或者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私法上的争议. 8 «民间纠纷处理办法»(司法部令第8号,1990年)第5条规定: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民间纠纷,可以决定由责任一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所列举的方式承担民事责任,但不得给予人身或者财产处罚. 根据上位法的规定,结合«民间纠纷处理办法»和其他规定,基层人民政府对民间纠纷的处理应是 调解 .其一,民间纠纷与行政管理没有直接关系.根据«民间纠纷处理办法»第3条的规定, 民间纠纷即公民之间有关人身㊁财产权益和其他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该纠纷既非行政管理行为所引起也与行政权行使没有任何关系.其二,基层人民政府32 行政与司法之间:行政裁决范围的厘定与反思6 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释义(三)»,载«中国水利»2011年第8期.«水法»(2016年修正)第56条规定: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发生水事纠纷的,应当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有关各方必须遵照执行.在水事纠纷解决前,未经各方达成协议或者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在行政区域交界线两侧一定范围内,任何一方不得修建排水㊁阻水㊁取水和截(蓄)水工程,不得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 第57条规定:单位之间㊁个人之间㊁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王小红:«行政裁决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73页.对民间纠纷的处理并不具有强制性.根据该办法第21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基层人民政府的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就原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意味着当事人可以不服从基层人民政府的处理结果,基层人民政府作出的处理决定,当事人如果不履行则无法强制执行.现行立法并没有赋予基层人民政府对行政裁决的强制执行权,基层人民政府也无法就该处理决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9 其三,«民间纠纷处理办法»与上位法不一致.«民间纠纷处理办法»的制定依据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国务院令第37号,1989年),条例仅规定基层人民政府具有 处理 民事纠纷的权力, 10 结合条例的立法目的分析,这里的处理应理解为 调解 .«人民调解法»(2011年)规定当事人可以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经过确认后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1 通过调解完全可以实现争议解决的目的并实现协议内容,完全没必要再由行政机关通过裁决予以解决.可见,«民间纠纷处理办法»对条例规定的 处理 理解有误.(三)行政裁决与相关行为难以识别行政补偿与行政裁决的相似之处在于行政相对人都得到了特定利益.但两者存在以下区别:首先,前提条件不同.行政补偿是因行政主体合法的行政行为给相对人权益造成了损害;行政裁决是当事人之间存在民事纠纷,一方当事人的行为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了损害.其次,义务主体不同.行政补偿的义务主体是国家,实行国家责任㊁机关补偿;行政裁决的义务主体是一方相对人,行政机关裁定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承担义务.最后,当事人及法律关系不同.行政补偿中只存在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双方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行政裁决中存在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主体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4年修订)第25条第3款规定: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土地征收的主体是行政主体㊁补偿主体也是行政主体,被征收人对补偿标准不服,争议的双方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因此这里的裁决应是指行政补偿决定而非行政裁决.行政裁决与行政确认既存在差异又具有承接性.最高人民法院认为, 行政登记是登记机构依法对权利归属或其他法定事项加以审查㊁记载和确认,并向社会宣告和公示的一种行政行为;行政确权则系对权属纠纷予以裁决的行政行为,属行政裁决之列.两者之间具有实质性不同,前者起着官方证明和赋予公信的作用,后者具有授予权利㊁确定归属的法律效果.12 权42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9 10 11 1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处理经乡(镇)人民政府调处的民间纠纷的通知»(法发 1993 21号,已失效)规定: 民间纠纷经司法助理员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如果一方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先请求乡(镇)人民政府处理但不服调处决定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以原纠纷的双方为案件当事人. 民间纠纷经司法助理员调解达成的协议或者经乡(镇)人民政府所作的调处决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不予执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9条第2款规定: 经过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任何一方可以请求基层人民政府处理,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10条规定:基层人民政府对于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符合法律㊁法规㊁规章和政策的,应当予以支持;违背法律㊁法规㊁规章和政策的,应当予以纠正.«人民调解法»第33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行申3761号行政裁定.属争议纠纷处理通常先进行裁决以明确权属主体,进一步通过确认予以宣告. 确认性行政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况是裁决争议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通过与诉讼类似的程序,对两方或者多方之间争议的法律问题作出裁决,特别是确认或者不确认争议的请求权. 13 侵权争议处理一般先有行政确认,根据确认的结果裁决或调解纠纷.«计量法实施细则»(2018年修正)第34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计量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检定 本条规定了行政机关的两个行为:其一是计量纠纷的调解,其二是计量仲裁检定.根据第56条的规定,仲裁检定是指 用计量基准或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所进行的以裁决为目的的计量检定㊁测试活动. 仲裁检定是对因计量器具准确度所进行的 检定㊁测试 活动,属于行政确认行为, 14 检定的目的是为纠纷处理提供依据.根据«计量法实施细则»(2018年修正)的规定,结合«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办法»(国家计量局 1987 量局法字第373号发布)第15条之规定: 受理仲裁检定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根据纠纷双方或一方的口头或书面申请,对计量纠纷进行调解. 计量行政部门针对计量纠纷仅具有调解权而没有裁决权.表1㊀不属于行政裁决的事项序号事㊀项依㊀㊀据法条用语原因分析1拆船污染赔偿纠纷«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第23条处理2汽车 三包 争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㊁更换㊁退货责任规定»第32条申诉㊁处理行政调解3科技成果转化争议«建设部科技成果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98 建科成014号)第22条裁决合同争议4水土流失纠纷«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第46条处理行政主体间争议5行政单位之间产权争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财政部令第35号,2017年修正)第41条裁定行政内部纠纷6民间纠纷«民间纠纷处理办法»(司法部令第8号,1990年)第3条处理与行政管理无直接关系7征地补偿标准争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4年修订)第25条第3款裁决行政补偿8计量纠纷«计量法实施细则»(2018年修正)第34条㊁«仲裁检定和计量调解办法»(国家计量局1987 量局法字第373号发布)第15条调解行政调解仲裁检定行政确认52 行政与司法之间:行政裁决范围的厘定与反思13 14 [德]沃尔夫㊁奥托 巴霍夫㊁罗尔夫 斯托贝尔:«行政法»(第二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3-44页.一些实践部门将计量仲裁检定作为行政确认,载包头市人民政府网站,h t t p://w w w.b a o t o u.g o v.c n/i nGf o/3911/141879.h t m;多数政府部门将计量仲裁检定作为行政裁决,载浙江政务服务网,h t t p://h u z.z j z w f w.g o v.c n/a r t/2014/10/24/a r t_54905_50073.h t m l,2020年5月2日访问.二㊁行政裁决事项的规范梳理有学者通过梳理2009年之前的88件法律㊁法规和规章,总结行政裁决共有16项,分布在自然资源和环境㊁知识产权以及民间纠纷三大领域.15 实践部门也在努力寻找裁决具体事项范围的答案,行政裁决主要适用于处理 侵权纠纷㊁补偿纠纷㊁权属纠纷㊁损害赔偿纠纷㊁政府采购纠纷㊁国有资产产权纠纷㊁专利强制许可使用费纠纷,以及法律法规规定适用行政裁决的其他民事纠纷.16 然而,各地清理的行政裁决事项却不尽相同,河北省政府公布的行政裁决事项有17类, 17 云南省公布的首批行政裁决事项清单中省政府及其部门行政裁决有13项, 18 广东省省级部门行政裁决事项仅有5项.19 基于行政裁决的概念,剔除非行政裁决事项后,现行立法规范所设定的行政裁决事项主要包括:(一)权属争议裁决权属争议裁决是指有关自然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或国有资产使用权发生争议时,主管行政机关确定权利归属的活动.此类纠纷主要涉及自然资源和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原因是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争议㊁国有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争议.可以申请裁决的自然资源权属争议仅限于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不包括涉及自然资源侵权㊁行政区域边界㊁土地违法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争议以及其他不作为土地权属类别的争议.裁决主体即主管机关具有维护国家所有权和公民㊁法人㊁其他组织使用权的职能.虽然现行立法并没有明确使用 裁决 的概念,但结合相关条文内容㊁行政机关权力行使的结果以及法院对行政机关处理结果的态度,主管机关对自然资源权属争议的处理享有裁决权.我国现行立法规定的自然资源权属争议裁决包括:«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第14条规定土地所有 62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1516 17 18 19参见叶必丰㊁徐键㊁虞青松:«行政裁决:地方政府的制度推力»,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参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加强行政裁决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 2019 61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行政裁决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 2017 8号).包括 对电信网间互联争议进行裁决㊁专用电信网单位使用千层号或百层号码号资源纠纷裁决㊁政府采购投诉处理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㊁探矿权争议裁决㊁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对勘查作业区范围和矿区范围争议的裁决㊁草原权属争议处理㊁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㊁海域使用权争议行政调解㊁客运经营者在发车时间安排上发生纠纷的裁决㊁水事纠纷裁决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移民安置纠纷调处㊁违反河道管理条例经济损失处理㊁侵犯植物新品种权处理㊁企业名称争议裁决㊁专利侵权纠纷处理㊁计量纠纷仲裁检定. «我省公布行政裁决事项基本清单»,载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h t t p ://i n f o .h e b e i .g o v .c n //e p o r t a l /u i ?p a g e I d=6778557&a r t i c l e K e y =6898026&c o l u m n I d =330085,2020年3月16日访问.«云南省行政裁决事项清单(第一批)»,细化了全省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行政裁决事项,其中,省政府及其部门行政裁决事项13项,涉及州市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裁决事项12项,涉及县市区及其部门的行政裁决事项11项,涉及乡镇政府的行政裁决事项3项.主要涉及:土地权属争议处理㊁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㊁草原权属争议处理㊁征地补偿标准争议处理㊁水事和水土流失纠纷裁决㊁侵犯植物新品种权处理㊁政府采购投诉处理㊁违反河道管理条例经济损失处理㊁移民安置纠纷调处㊁企业名称争议解决㊁探矿权勘查范围争议调处㊁专利侵权纠纷处理㊁客运经营者在发车时间安排上发生纠纷的裁决等.«中共云南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执法协调小组印发‹云南省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加强行政裁决工作任务清单›‹云南省行政裁决事项清单(第一批)›»,载云南省司法厅网站,h t t p ://s f t .y n .g o v .c n /s f x z y w /98911.j h t m l ,2020年3月16日访问.分别是政府采购投诉处理㊁土地㊁林地权属争议调处㊁探矿权人㊁采矿权人因勘查作业区范围或矿区范围争议裁决㊁对企业名称争议的裁决.载广东政务服务网,h t t p ://w w w.g d z w f w.g o v .c n /p o r t a l /a f f a i r s -p u b l i c -d u t y -t h e m e r e gi o n =440000,2020年3月16日访问.权和使用权争议由人民政府处理;«森林法»(2019年修订)第22条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㊁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草原法»(2013年修正)第16条规定草原所有权㊁使用权争议由有关人民政府处理;«水法»(2016年修正)第56条规定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发生的水事纠纷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裁决,可以申请裁决的水事纠纷是指水利权属纠纷,包括水资源使用权纠纷和水利工程权属纠纷; 20 «矿产资源法»(2009年修正)第49条以及«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第152号,1994年)第23条规定探矿权人之间㊁采矿权人之间矿区范围的争议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依法核定的矿区范围处理.国有资产产权争议是指事业单位之间㊁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之间㊁国有企业之间等主体因国有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争议由有权行政机关确定使用权和经营权归属的活动.根据«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国资法规发 1993 68号)第3条的规定,国有资产系指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㊁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等形成的资产;产权纠纷系指由于财产所有权及经营权㊁使用权等产权归属不清而发生的争议. 现行立法规定的国有资产产权争议包括:«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19年修正)第36条规定, 事业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可以向同级或者共同上一级财政部门申请调解或者裁定,必要时报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处理.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第29条规定,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因对国有资产的经营权㊁使用权等发生争议而产生的纠纷,应向同级或共同上一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请调解和裁定,必要时报有权管辖的人民政府裁定,国务院拥有最终裁定权. 上述两个办法均规定有关行政机关对国有资产产权纠纷有权 裁定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第30条规定,上述全民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裁定不服的,有权申请行政复议,可见其将裁定视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即行政裁决.(二)侵权争议裁决侵权争议裁决是指当事人实施的违法行为在侵害了另一方当事人民事权利的同时,也损害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行政机关在查处和制裁行政违法的同时命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学者称之为 同源性行政裁决 ,即 行政主体行使专属职权㊁采取行政处罚等措施与裁决的民事争议皆系同一事件所引起的行政裁决.21 侵权争议中行政机关介入民事纠纷的原因是相对人的同一个行为侵犯了双重法益,针对行政违法行政机关必须查处,行政机关认定相对人是否侵权的目的是查清行政违法事实㊁维护行政法律秩序;针对行政违法的处理手段通常是命令相对人停止违法行为㊁根据违法程度做出行政处罚;针对民事侵权的处理结果是防止侵权行为继续存在即责令停止侵权.责令承担民事责任与作为行政命令的责令改正行为表面上具有相似性,但两者在 适用法律㊁维护的利益㊁行为属性㊁启动程序㊁法律关系㊁行为指向和立法功能 等方面存在区别. 22 责令停止侵权 的目的是及时制止侵权行为,防止损害进一步扩大,因此行政裁决具有及时性的需求.根据现行立法规范,侵权争议裁决事项包括专利㊁商标㊁植物新品种㊁企业名称和医疗机构名称侵权争议:«专利法»(2020年修正)第65条规定侵犯他人专利权引起纠纷的,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商标法»(2019年修正)第60条规定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引起纠纷的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2014年修订)第39条第3款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㊁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处理品种权侵权案件时,可以责72 行政与司法之间:行政裁决范围的厘定与反思20 21 22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解处理条例»(2013年修订)第2条第2款规定:本条例所称水利权属纠纷是指水资源使用权纠纷和水利工程权属纠纷.肖泽晟:«行政裁决及法律救济»,载«行政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胡建淼㊁吴恩玉:«行政主体责令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属性»,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和约束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和约束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和约束司法权是指法院对法律纠纷进行裁决的权力,它的作用不仅是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也是对行政权的控制和约束。

在法律规范下,司法权有效地限制了行政权的滥用和失当行为,为社会赋予了更多的保障和稳定性。

本文将对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和约束进行论述。

一、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司法权作为第三种权力,对行政权的控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司法机关可以采取诉讼的方式,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

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务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行为,而这时法院可以以行政不作为或误作为为由,对行政机关提起诉讼,要求其依法履行职责。

例如,在一些环境污染案件中,环保部门的不作为或者行为不当,会导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而这时候受到影响的群众就可以着手提起行政诉讼。

这对于行政机关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控制,能够使其遵守法律、执行公义。

其次,司法机关可以依法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惩罚。

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务时,如果出现违法、滥用职权和侵犯公民权利等行为,法院可以据此作出合法的判决,让行政机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例如,国内曾经发生“橙汁事件”,因为某行政机关在采购橙汁时存在违规,法院依法只能作出强制执行的判决,让行政机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对行政机关实现控制和约束,让它更加谨慎地执行公务,更加重视法律规范。

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约束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约束,主要是通过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来实现。

首先,司法机关可以审核行政机关的公文、决定等行政文件,对其中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提出建议或提醒。

例如,上海曾就因为某取消特定首饰品种没有公告等行为被最高法院判决违法,提醒了行政机关改善这些行为。

这种方式能够提升行政机关的决策透明度,让公民或者社会部门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维护了政治环境的公正与公正。

其次,司法机关还可以依法对行政决策进行审查。

当行政机关的决策与法律规定相抵触时,司法机关可以依法裁决司法保护,来惩罚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避免行政决策带来负面影响。

论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

论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

注释 :
①参见孙丁杰主编 《: 反金融欺诈与金融诈骗》,中国检察出版 社 ,1995 年 7 月 ,第 764 页 。
②λξ λψµζ µ| 参见 John F. Markey “: Meney Laundering An Investi2 gator’s perpective”,Criminal and Civil Investigation Handbook ( second
与司法权的相互制约表现较微妙 。联邦最高法院的 法官虽然由总统提名和任命 ,但是要经过参议院同 意 ,参议员对高级官员的弹劾权 ,可以施及法官和首 席法官 。与此相反 ,法院对立法机关可以行使司法 审查权 ,联邦法院既有权对国会和州议会制定的法 律进行审查 ,又有权对包括宪法在内的各种法律作 出解释 。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相互制约则表现较为突
⑥1970 年 10 月 27 日 ,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银行记录和国外 业务法》,该法第一章和第二章为《银行保密法》。由于涉及到该法 的合宪性问题和财政部执行该法的能力问题 ,直到七十年代末美国 政府才开始施行该法 。
⑦λω参见黄道秀等译《: 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 , 1996 年 12 月 ,第 378 页 ;第 10 页 。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工更加细密 ,国 家管理日趋复杂 ,客观要求改变封建国家那种权力 格局 。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 中提出了分权学说 ,促进了国家权力的分化 。英国 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认为 ,为了防止滥用国家 权力和出现专制的现象 ,应当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 权 、执行权和联盟权 。执行权严格地说就是执行法 律的权利 ,它既包括行政权 ,又包括司法权 ,但是在 洛克的笔下多是指行政权 。至于联盟权 (外交权) 则 是属于行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 ,洛克的分权理 论强调的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 ,还未论及到司 法权分立的问题 。之所以如此 ,原因在于洛克所处 的那个时代 ,立法权属于议会 ,由资产阶级掌握 ,而 执行权属于贵族 ,由君主控制 。洛克强调立法权高

论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边界——对新行诉司法解释第135条的理解与把握

论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边界——对新行诉司法解释第135条的理解与把握

论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边界——对新行诉司法解释第135条的理解与把握王梦园【摘要】新行诉解释规定对复议决定实行全面的合法性审查,这就引起了对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界限问题的深刻讨论.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迈向新高度,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司法对行政的审查广度和深度正不断扩展.行政复议权来源于法定授权,其行使需要司法控制本无可非议.但是,行政权力与司法权力之间亦存在界限,过度强势的司法控制有违权力相互监督和制衡的立法初衷,司法审判权不宜过多地介入行政领域.如何明确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界限,德国的行政判断余地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8)002【总页数】5页(P19-23)【关键词】行政判断;合法性审查;行政复议【作者】王梦园【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0.0一、问题的提出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新的《关于适用〈行政诉讼法〉的解释》①(下文简称新解释)。

新解释结合实务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对之前的相关司法解释进行了整合、修改和完善,并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边界、原告和被告资格、复议机关改变行政行为结果的认定等涉及新行政诉讼法重大制度、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作了更进一步的界定。

新解释的出台结束了之前司法解释并存适用、互相冲突的尴尬局面,对于地方法院如何正确适用新行政诉讼法起到了统一理解和定纷止争的作用。

但是,伴随着新解释的施行,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比如新解释第135条针对行政复议决定合法性审查的规定,就引发了对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边界问题的争议和讨论。

复议机关身后的行政权和司法机关代表的司法权之间的博弈,其背后蕴藏着许多可供挖掘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争议的引发和探讨原先的司法解释规定,法院对复议机关所做的维持决定只审查复议程序的合法性,复议机关只承担审查程序合法性的举证责任②。

论国家权力架构下的司法权与行政权独立性及其关联

论国家权力架构下的司法权与行政权独立性及其关联

是从灿 I,还是就其对制 度结构 的影 响来说 都是如 二 此 。 乏与西方政治思想 的另一重 大支柱——代议 制政
J 理 论 一 一一 起 构 成 那 些 被 标 示 为 “ 宪 ” 府 制 度 的 f f 合 政 主要 牲 。亚 里 士 多 德 首 次 区 分 国家 机 构 ( 政 权 、 议 政

行政 权的独 立 性
结 “ 荣 革 命 ” 后 国 家 政 治 实 现 的基 础 上 , 国家 权 光 之 对
( ) 力分 立理 论 下 的 行 政 权 一 权
力作 了实 质的划分 ( 宪 、 制 立法 、 执行 、 邦权 力 、 联 国王 的特 权) 认为应当分别将其 分配 给人民 、 , 议会 、 主和 君 地方( 自治 ) 团体行使 。孟德斯 鸠将 国家权力实质上 划
产生。

j 钉意促进 的价值 ” [ 这里 的“ 。1 1 2 政府 的权力” 非 并
我 今 天 所 指 的行 政 权 ,更 多 的 相 似 于 国 家权 力 的 概
念 。 行政 权 的独 立 性 探 讨 须 由一 种 权 力 的运 行 及 分 立 理 论 进行 着 眼 。
不 过 在 现 实 中 .在 与 强 大 的 行 政 ,行 政 官 僚 制 的 “
【 收璃 日期 】2 1 -1—1 ;修改 日期 :0 0 1 — 0 00 0 0 21- 2 3 【 作者箴 介】凌 小凤(9 4 )女 , 16 ~ , 四川成都 人 , 阿坝 师专音乐舞蹈 系副教授 , 主要 研 究方 向: 思想政治教 育。
律体 系解决这种现代 性潮流 的不 同路径及 曰应方式 , 对我 们 国家权 力理论构 架下的行政权 和司法权定位 给予参考。 【 饕键词 】独立性 ;权 力分立 ;自由裁 量 ;司法审查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关系研究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关系研究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关系研究司法权与行政权是一个国家的两个重要权力机关,它们在法治社会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司法权是指国家依法审判案件、保障公民权益的权力,行政权是指国家管理政务、保障社会秩序的权力。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关系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首先,司法权与行政权相辅相成。

司法权和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互相依存、相互制约。

司法权依靠行政权的执行,才能保证裁判的结果被全面实施。

而行政权则需要司法权的监督和裁决,以确保行政行为合法合规。

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合理运行需要相互的协调和合作,这样才能保障法律的公正、公平和有效实施。

其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划分需要明确。

司法权和行政权虽然相互联系,但也需要明确各自的边界和职责范围,以避免权力的滥用和冲突。

司法权的主要职责是审理案件、裁决争议,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而行政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政务事务,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两者划分清晰,相互独立,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另外,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也体现在司法审查行政行为上。

司法权作为独立的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行使进行合法性审查和监督。

司法机关可以对行政权的行政行为进行严格的法律审查,确保行政行为合法、合规。

司法审查的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法治。

司法机关可以对行政权的错误行为进行裁决,还行政权行使的合法性问题一个明确的法律界限。

同时,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关系还决定了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独立性和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

司法机关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力机关,应当独立于行政权的干涉和操控。

司法机关应当依法行使职权,不受任何非法行政指令的影响。

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保障了司法公正和法治的实现。

然而,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

在一些国家,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涉和操控依然存在,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受到限制。

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很难真正地保持公正和公平,法治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

政治体系知识:政治体系中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利

政治体系知识:政治体系中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利

政治体系知识:政治体系中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利政治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行为和政治文化等方面整体的安排和运转。

三权分立是民主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利的分立和协作关系是保证政治体系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

下面将从三权分立的基本概念入手,逐一探讨各个权利的含义、职责和互动关系。

一、三权分立的基本概念三权分立是民主政治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一种权力制衡与限制的体系,旨在防止政治滥权,保障民主权利。

通俗地说,三权分立指的是国家的权力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立法、行政和司法,由各自的机构来行使并相互制约。

二、立法权的定义和职责立法权是指国家机关组织依法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

它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法律,解释法律,修改法律和废止法律。

立法权的机构通常为议会或国会。

在立法过程中,议会或国会负责全面讨论和审核提案,最终通过法案。

立法权的特点是制定法律,是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最广泛的领域实行最根本的利益调整。

因此,在立法过程中,政府、民间团体、专家学者和广大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注重权利平衡和公正公正性。

三、行政权的定义和职责行政权是指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和管理国家事务、行政管理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权力。

它的职责包括:制定行政政策和措施,颁布行政法规,实施行政管理和维护国家安全等。

行政权的机构通常为政府和行政机关。

行政权的特点是实行实际的国家事务管理和经济、社会管理运作。

行政权履行政府使命,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政府和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来行使行政权,同时承担起管理风险和公正公正保护的责任。

四、司法权的定义和职责司法权是指国家机关依法处理民事、刑事纠纷和行政争议的权力。

它的职责包括:审理案件、判决案件、执行判决和维护法律权利等。

司法权的机构通常为法院或检察院。

司法权的特点是实行审判任务,是对个人和个体利益保护的重要手段。

司法权需要遵循法律程序、法律精神,坚持公正公正原则,在立法和行政权之间形成权力平衡和制衡。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主要区别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主要区别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主要区别(一)司法权与行政权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

司法权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公正与效率”,在追求公正的同时,兼顾效率、效益等其他价值目标。

把追求公正作为司法权的首要目标,并不是说在行使司法权时,就可以忽视效率、效益等价值,而是说在诸种法律价值准则中,公正价值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对其他价值的追求,应当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力求各价值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司法权具有中立性,法院居中作出的裁判应当为双方当事人予以充分尊重并履行。

与司法权不同,行政权追求的价值目标则是“效率、秩序与公正”,它在追求行政效率、行政秩序的同时,兼顾公正等其他价值目标,但效率和秩序则是行政权追求的首要目标。

国家法律之所以设定行政权并赋予各级政府等行政部门以行政职能,目的就在于对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社会事务实施及时、高效的行政管理,如果忽视行政权的及时性和高效性,即使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是公正的,也只能是一种迟来的“公正”,既无益于对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无益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有序。

因此,行政职能的基本价值准则当是效率和秩序,并在追求效率和秩序的过程中,尽量达到和接近公正。

当然,并不是说行政权的设置与行使可以忽视公正价值,而是说与司法权相比,它们在价值追求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二)司法权与行政权的性质不同。

司法权是一种判断权,它是指在诉讼过程中,法官按照预设的法律规则和原则,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事项进行审理,然后作出具有确定力、执行力的裁判结论,从而以权威性、终局性的方式解决争端的一种国家权力。

司法权作为一种判断权,它具有中立性和独立性,要求法官在处理各种争议时,地位超然,不偏不倚,居中裁判,从而实现司法权之基本价值追求——公正。

行政权的性质则与此不同。

行政权是一种处理权,即行政机关依照一定的原则和方式,依自己的单方面意志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作出某种行政处理决定的权力。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行为时,其本身即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且在该法律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行政权不可能具有中立性。

论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论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论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作者:付茜来源:《学理论·中》2012年第12期摘要:我国《行政诉讼法》将我国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定位在“维护和监督”,而且是重在“维护”,次在“监督”,体现出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容忍或更多是无可奈何。

两权关系现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制度设计。

通过提出完善两权关系制度的建议,期望两权关系更加趋于合理。

关键词:司法权;行政权;关系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94-02一、我国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现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条中明确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从这一条可以看出,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定位是维护和监督,而且是“维护”在前,“监督”在后。

除此之外,从《行政诉讼法》中的其他条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司法权对行政权不仅重维护,轻监督,而且更多地体现出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容忍,或者说是无可奈何。

首先,《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诉讼案件受案范围的相关规定,将人民法院能够受理的行政案件限定在影响相对人人身权或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范围内,将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以及侵犯相对人其他权益的行政行为排除在外。

受案范围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乏力。

其次,《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而排除了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合理性的审查,使得司法机关的审查很多时候局限于形式,而对实质问题无法深入审查。

而事实上由于行政裁量权的大量存在,大多数行政行为属于合法而不合理的行为。

对于这一类行政行为,可能其在实质上已经侵害了相对人的某种合法权益,但是司法机关却无法提供救济,因为其不属于司法机关的审查范围。

法律知识: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的分立与平衡

法律知识: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的分立与平衡

法律知识: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的分立与平衡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的分立与平衡,是确保政治权力不被滥用,保障人民权益,实践社会公正与法治的重要机制。

本文将就这一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历史背景法律权力的分立与平衡具有历史渊源。

早在公元520年,古罗马帝国法学家乌略略斯创立了三大党派制度,分别代表了政治、立法和法律权力,为后世法律分权奠定了基础。

此外,英国《大宪章》等人权文件和美国《宪法》都对法律权力的平衡和分立提出了要求,使这一制度获得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二、意义与价值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的分立与平衡,是一种政治权力分散的制度体系,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1.制衡政治势力法律权力分立与平衡能够确保政治权力不被滥用,而是在制度的框架内运转。

每个权力机关都可以通过相互制衡,避免单一权力机关的权力过度集中,从而防止出现暴政或独裁等现象。

2.维护社会公正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的分立与平衡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

立法机关制定公正的法律法规,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则依法审判案件,在这一制度的体系下,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个人或集体,都不可以侵犯或违法。

3.保障人民权益法律权力分立与平衡能够保障人民权益。

依照法治的原则,每个个人和组织都有法律保护的权利,而权力机关则必须遵从制度规定,在保护人民权益方面秉持中立、公正的态度。

三、三权分立如何实现?三权分立的原则虽然已被广泛验证,但具体如何实现,仍不能一概而论。

1.立法权立法权是指国家机关行使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的权力,有序实现立法权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人民的利益和声音,必要时进行公众参与和意见征集等手段;(2)立法机关应当遵守法律委员会的意见和专家的建议,避免过于个人化、专断的情况发生。

2.行政权行政权是指国家机关和官员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为了使行政权得到有序实现,我们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确保行政机关在执行政务过程中遵守法律和法规,注重合法性、公正性和透明度;(2)指导行政官员们追求过程公正、制度完善化,并保障信息透明、公开,让公众更为清晰了解政策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浅议审判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关系

浅议审判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关系

查等 司 法活 动 中 行使 权 力, 体 是指 审判 权 、 察权 、 查权 等 。 征 。 具 检 侦 从狭 义 上 讲 , 权 是 指法 院的 审判 权 。 法 院及 法 官运 用法 律 司法 即 l 主动 性 。 、 办理 刑 事 、 民事 、 济 和 行政 案 件 的 活动 。 经 行 政 是 国 家 的组 织 活 动 。 行政 机 关 的职 责 是 执 行 和 实施
出公 正 的判 决 。
3统 一 性 。 、
审判 权 的 统一 性 有 两个 方 面 的 内涵 . 一 是审 判 权 由法 定 其


司 法 权 与 审 判 权 的概 念
机关统一行使, 其他机关不能分享; 其二是用司法解释或指 导性
判 例 统 一全 国各级 审 判 机关 的裁 判尺 度 。
行 政权 自产 生伊 始 。 伴 随着 主 动 管理 、 力强 制 , 且 , 就 暴 并 的权 力 进 行 了充 分 的 论证 。 因 而 根 据 司法 权 行 使 主体 的不 同, 们可 以给 “ 我 司法 权 ” 行 任 何 时代 的 权力 拥 有 者或 多 或少 都要 提 供 一 定 的社 会服 务 。 进 行政 权 天生 就具 有 主 动性 、 制 执行 性 、 共 服 务性 三 个特 强 公 如下 界 定 。 广 义上 讲 “ 从 司法 权 ” 是指 司法 机 关在 审 判 、 察 、 检 侦 此 ,
原则。
公共 服 务 性 是 行政 权 的合 法 性 基础 。行 政 权 的 实 质 内涵
就 是管 理 公共 事 务 , 供 公 共 服务 , 然 行政 权 最 终保 护 和 促 提 虽
三、 审判 权 与 行 政 权 的 关 系
进 的是 个 体利 益 , 当行 政权 保 护 和 促进 了所 有 个 体利 益 的 时 但 ( ) 权 的特 征 。 一 审判 候 , 实质 也 就 是保 护 和促 进 了公共 利 益 。 其 人 们 对 审 判 权特 征 的探 索 经 历 了一 个 漫长 的历 程 。随着 ( ) 三 审判 权 与 行政 权 的 关键 区. 。 5 1 】 审 判 实 践的 积 累和 对 审 判性 质 认 识 的加 深 , 们将 审 判权 区 别 人 行 政 管理 发 生在 社 会 生活 的全 过 程 , 不一 定 以争端 的 存 它 于 行 政权 的特 征 主要 归纳 为 以 下几 个 方面 :

论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及司法审查的有限性

论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及司法审查的有限性

论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及司法审查的有限性随着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

法治建设的核心在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其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就是关系到国家权力运行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本质、优缺点和司法审查的有限性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本质司法权和行政权作为国家权力划分的两大重要部分,其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界定。

从技术上说,司法权是指国家依法行使审判工作的权力,行政权是指国家依法行使行政工作的权力。

司法和行政的权力分别对应于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则。

从权力制约和平衡的角度看,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应该相互制约和平衡。

司法权可以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和制约,防止行政权的滥用和误用,维护公平正义;而行政权则是司法权实现其职能的前提,行政机关具有制定和实施法律的职责和权力,司法机关需要依靠行政机关提供法律和事实材料、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支持。

从行政管理和法律实施的角度看,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又是不可分割的。

司法权通过对法律规定的解释和裁判,保障了法律的权威和统一;而行政权则通过对法律的贯彻落实和管理执行,推动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落地实施。

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的,互为条件,共促进,但同时也要相互制约和平衡,保证国家权力平衡的实现。

二、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优缺点1.优点(1) 司法审查弥补了行政审批的不足。

行政权往往有过度行使、任性行使的局面,而司法审查可以制止这种行为,保障公民的利益和权利。

(2) 司法审查保护了法律和公正。

在司法审查的过程中,法律的权威得到保障,公正得到推动,司法能力得到提高,司法制度得到规范。

(3) 司法审查促进了司法和行政之间的相互促进。

司法审查在一定程度上往往需要依靠行政机关提供有关材料、证据等信息,促进了司法和行政之间的合作、制约和平衡。

2.缺点(1) 司法审查有时会陷入法律漏洞和解释的泥潭。

论“三权分立”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论“三权分立”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论“三权分立”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作者:刘晔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1期摘要“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政权组织形式的指导原则之一,对于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介绍了“三权分立”理论的历史沿革,由孟德斯鸠的观点引出对于司法权与行政权各自特点及相互联系的分析,明确“三权分立”理论中两者的关系,并且针对我国司法体制的特点进一步阐明了“三权分立”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分权制衡司法权行政权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011-02一、“三权分立”理论的历史沿革“三权分立”理论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就提出了由37人组成最高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同时在四个不同等级的公民阶层中选90人组成立法机构。

柏拉图的高足亚里士多德则在其著作《政治学》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分权思想,即将政府的机能分为三个要素——立法机能(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

100多年后,波利比阿在他的《罗马史》中不仅把政府分成人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三部分,而且同时提出了三种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应当互相制衡的宝贵理论。

到了17世纪,英国的洛克正式提出了“三权分立”的理论,他在著作《政府论》中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部分,但是“洛克并没有把司法权单独划出,而是把司法权仍归属于行政权。

”①相对成熟而完备的“三权分立”理论直到18世纪才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

在其著名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针对封建暴政的极权主义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理论,最终成为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指导原则。

二、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内涵孟德斯鸠是“三权分立”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主张立法权代表国家意志,应由人民集体享有,人民通过代表制定法律,同时将立法机关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使贵族和平民可以相互制约、自我保护;行政权由君主掌控,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通过“反对权”参加立法,但是不参与立法事项的讨论;法院专掌司法权,由人民阶层选举产生,法官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

浅析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预

浅析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预

直采 用着 行政 体系 的管 理模 式对 其 进行 管 理 。体
现在 : 录取工 作 上 , 法 院工作 的法官必 须 通过 国 在 进
家公务 员考 试 。按照 我 国《 务员 法》 公务 员下 的 公 对 定义 , 我们 可 以看 出 , 入 到法 院规定 的法 官 实际上 进 已经被 纳入 到 了 国家 的行 政 编 制 中 ; 行 使 权力 的 在
浅 析 行 政 权 对 司 法 权 的 干 预
张 丽, 曾祥 华
(. 1 江南 大学 , 江苏 无锡 2 4 2 ) 1 12
摘 要: 随着我 国司法体 制改革的深入 , 司法独立 已经引起 了法律 界人 士及 广大公民的关注。但是 , 在实
际的司法活动 中, 司法独立的 实践却 几乎止 步不前 。干扰我 国司法独立 的因素有很 多, 中, 其 行政权对司法权
收 稿 日期 :00—1 —1 21 1 2
法律 必须依 靠 法 官 来 公 正 有效 地适 用 。可 是 , 不论 在法 官 的产生方 式上 还是 在其 管理 方 式上 都受 到 了
具体 案件 的专 门化 活动 而享有 的权力 。从 狭 义 的角 度讲 , 司法权 的主 体 仅仅 是 法 院这 一 国家 机 关 。我 国 自提 出司法 体 制 改 革 以来 , 法建 设 已经 取 得 了 司 巨大 的进 步 , 是 , 但 司法独 立 问题 依然 是法 学 界及 广
DOI 1 . 9 9 J I S 1 0 : 0 3 6 / . S N. 0 8—3 5 . 0 1 0 . 2 14 2 1 . 100
司法 权是 指特定 的国家机 关 通过 开展 依 其法 定 职权 和一定程 序 , 由审 判 的 形 式将 相 关 法 律 适 用 于

民法引致公法所带来的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与协调

民法引致公法所带来的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与协调

民法引致公法所带来的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与协调民法引致公法有其社会历史原因。

民法在引致过程中,在公法规范对私法效力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授予司法以自由裁量权。

司法权本身的理性和能动性质决定,其在此时行使着事实上的“违宪审查权力”。

由于我国宪法没有赋予其违宪审查权力,故行政机关对此类判决或者不予配合,或者司法判决使行政权力的行使无助益。

在这个问题解决以前,应通过司法解释备案审查制度、审理法院和当事人请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审查制度去解决二者冲突,同时形成司法权与立法权的良性互动。

标签:民法引致公法;司法权;行政权;冲突与协调一、民法引致公法所引起的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民法通过引致规范,比如《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5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将法律和行政法规公法规范引入私法规范体系之中。

强制性规范是指当事人必须为或禁止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它区别于任意性规范,任意性规范是指当事人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作出约定而无须遵守的规范。

由于公法规范在制定当时,立法机关主要基于公法考量,往往对其私法效果没有明确规定。

因此,在具体的法制实践中,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对同一法律规范的解释和执行往往不同,由此造成司法判决可能认定一个特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而当当事人持生效判决去要求行政机关办理相关手续时,行政机关却以严格依法行政而拒绝,有时还要对当事人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

由此造成民事权利需要互为基础和条件的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冲突。

还有些案件,虽然民事权利的行使不直接关涉司法权和行政权,但司法判决的结果可能使行政权的行使无任何助益,并进而使有关公法的功能丧失。

最近笔者收集了几个类似的案件就是这种情况。

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土地转让方未完成土地的开发投资达25%的,其房地产项目不得转让。

在这个规范的适用上,争议颇多。

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下了两个相关的司法解释,而两个司法解释对投资未达25%的房产转让合同的效力给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答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后 5年 , 中国还计 划制 定 近 1 0部法 律 。其 中 , 2 大部 分 也是 经 济 方 面 的,3。地 方 上 的 立法 也 附 ,3 C
证 了这 种判 断 。仅 以上 海 为 例 , 1 9 — 1 9 “ 9 3 9 8年 上海 市第 十届 人 大及 其 常 委 会 制定 了 5 9件 地 方
唯 ・ 建设/01 7 法制 21 ・
讨论 、 改 、 诸表 决 、 数 或 绝大 多 数通 过 等 一 修 付 多
系列严 格 的程序 , 循 这 样 的 程序 正 体 现 了民 主 遵 国家立 法机 关本 质 上 代 表 民 意 , 权 力 的来 源 为 其 全体 的 国 民-2。法 律 是 人 民意 志 的 集 中体 现 。 [ 3 通 过分 析法 律 的构 成 状 况 , 我们 能够 清 晰 地 梳理
确证 了人 民 代表 大 会 的 中心 意愿 是 “ 以经 济
十一届 全 国人大 代表会 议第 二次 会议 所作 的工作
以上 的引证 可 以看 出 , 展 经 济 、 以经 济 建 发 “ 设 为 中心” 直 是 人 民代 表 大 会 的 中心 意 愿 。同 一 样地 , 为人 民代 表 大会 赋 权 的行 政权 与 司法 权 作
自然 应 当服务 服从 于这 个 中心 。 二、 行政 权与 司法权 在经 济建 设 中的作用 比较
党作 为在 国 家 政 治 生 活 中起 核 心 作 用 的力 量 , 保 持 自己的执 政合 法性 , 要 就要使 自己的意 志 与人 民的意志 相 一致 , 过 人 民代 表大 会 来 实 现 通 自己的意 志 。改 革开 放 3 O年来 , 国家 和社会 的基 本稳定 证 明 了党 的 意志 与人 民 意志 、 人 民代 表 与 大会 的意 愿基 本 一 致 。那 么 , 们考 察 党 代会 的 我 会 议 主题 和决议 也可 以从 一个侧 面反 映人 民代表
和决 议 中 , 于改 革 和现 代 化 、 关 农业 和 农 村工 作 、 企业 改革 和发展 、 市场 经济 、 经济 社会发 展规 划等
与经济 建设 有关 的 占到 6 . o 3 3 6 [ 事实 上 , “ 6 从 贫
穷 不是 社会 主义 ” “ 展才 是 硬 道 理” “ 、发 和 聚精 会
大会 的 中心意愿 。据 统计 , 1 7 从 9 8年 十一届 三 中 全会 到 2 0 0 4年 十六届 四中全会 的 3 项 会议 主题 3
据 前最 高 人 民 法 院 院 长 任 建 新 所 言 , 1 7 “99
年 到今 年 ( 1 8 即 9 9年 ) 6月 , 国人 民代 表 大 会及 全 其 常务 委员会 制 定 了 7 3部 法律 和 5 7件有关 法律
神搞建 设 , 一心 一意谋 发展 ” 等党 的文件 中经 常 出
性法 规 , 1 8 占 9 0年 常委会 建立 以来 上海 市地 方性 法规 总数 的 近一 半 , 立 法 数 量 最 多 的一 届 。其 是
中, 于经 济方 面的法 规有 3 属 l件 , 5 ”4。 占 2 Ⅲ ] 更有 学 者通 过 对 1 7 — 1 9 9 8 9 5年 我 国法 律 制 度 的 状况 和运 作方 式 进行 研 究 , 出这 样 的结 论 : 2 得 “0
世纪 7 O年代末 中 国的法 律 制 度 呈 现 出 在 法 法律 的 内容 、 律 法
和“ 国家 富强 与使个人 幸福 是一 回事 ” 使 这两个 选
项 的 合 计 , 0 0年 、 0 3年 分 别 达 到 9 . 、 20 20 O 9
现的词 语 , 我们 也 能看 出经 济 建设 始 终 是 党关 注
的最重 要方 面 。沈 明明对北 京市 民社会 政治 价值
观 的实 证调查 , 也证 明普 通 民众 普 遍认 为 国家 富
强 这类 经 济方 面 的 目标 与 自己个 人 幸 福 息 息 相
关 , 于“ 对 只有 国家整体 富强 , 个人 才能获 得幸 福”
9 9 。 2. []
实施 的方 式 、 律 变 革 的程 序 等 方 面都 具 有 独 特 法 的风 格 。… …为经济 发展 服务 成为 法律 改革 和法 律 制 度建设 的 目标 。… …中 国的立法 机关 明确 地 表示 自己的使命 是为 经济 改革 ‘ 保驾 护航 ” 。 ’[ 据 5 笔者 对统 计 , 至 2 1 截 0 0年 3月 2 我 国现 行 有 01 3 效 的全 部法 律 共 2 3件 , 法类 和 经 济法 类 的 法 3 商 律 8 7件 , 上 与经 济 活 动 密切 相 关 的 《 动 法 》 加 劳 、 《 劳动 合 同法 》 就业 促进 法 》 《 和《 、仲裁 法 》 劳 动 和《 争 议调解 仲裁法 》 5部 法律 , 等 占总 数 3 . , 9 5 远 高于其 他法 律类 别 。2 0 0 9年 , 国人 大 常委 会 向 全
的决定 ; 同期 内 , 国务 院发 布 了 5 2件行 政法 规 ; 9 各省、 自治 区和直 辖市还 制定 了 1 0 0 0件 左右 的地 方 性法 规或 者条 例 ; 而 在 中 国初 步 形 成 了以宪 从
法 为基 础 的社 会 主 义法 律 体 系 。应 当指 出 , 上 在
述 法律 和行 政 法 规 中有 7 是 经 济 方 面 的。在 1
出 现 阶 段 人 民 意 志 的状 况 。
村 土地 承包 纠 纷 仲 裁 法 》 占 3 . 。我 们从 以 ) 88 上 引述 中 , 以明显 看 出从 改 革 开放 到 目前 的 3 可 0 年跨 度 间 , 经济 建 设 始终 是 立 法 机关 的工 作 重点
和 中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