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

作者: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08年第09期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山水画以黑厚重为特色而又取得非常高的成就者,当推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1907年逃亡上海,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赴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90寿辰时,夏衍同志代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黄宾虹“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奖状”。1955年3月15日,黄宾虹在杭州逝世。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献国家。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他在50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半天下。70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匠。黄宾虹擅画山水,偶作花卉,兼工书法、篆刻,并长期致力于美术史论和中国画教学。其山水画创作大约60岁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他师古人从明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为归,师其意不师其迹。师造化以黄山为基点向四周拓展,看山看入骨髓,摄情景于笔端。他的山水因写景抒情和笔墨章法的不同呈现多种面貌,但总体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跌宕。晚年作品更呈现出前无古人的面貌。在理论上,他主张“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并总结中国画用笔用墨的规律,提出“平、圆、留、重、变”的5种笔法及“浓、淡、泼、破、积、焦、宿”的7种墨法。他的绘画,在深研传统,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代表作有《残月照明缸》、《深山夜话》、《拟孙雪居笔意》、《宿雨初收》、《江行图》、《万松烟霭》等。

《深山夜话》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宿雨初收》

这是黄宾虹画雨后初晴之阴面山的代表作。

《江行图》

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

《万松烟霭》

黄宾虹的作品有白、黑两种面貌。此幅《万松烟霭》属晚年所谓“黑宾虹”时期。山石的具体形态完全融入画家所追求的浑厚华滋的墨色之中,笔法的多变、墨色的亮度形成了画面的独特风格。在近现代,黄宾虹集古人用墨之大成,将墨的运用推向了极致。正如傅雷所称:有“模糊复灿烂”之视觉效果,或者又有些他喜欢的印象派油画的味道。深究之,黄宾虹追求的深邃的意境和浑厚华滋的美学理想,既发源于他对古画的研究:“北宋画多浓墨,如行夜山,以沉着浑厚为宗,不事纤巧,自成大家”;又来源于他对自然的深切感受,他常说自己喜欢阴面山和夜山,在宵深入静中领悟那黝黑如铁、貌隐神完的情致。此画题识亦曰:“黄山平天望西海门,深谷中万松烟霭,如入夜山。”就这“浓黑”的深层而言,黄宾虹意欲表达一种沉雄幽奥而尽阴阳开合之奇的深邃意境,这种意境对人的心灵在静谧之中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即所谓“骇心动目之观”。细赏此画,山径曲折,云气清逸,远峰幽淡,密黑中颇多透气之处,又是他追求的“能作至密,而后疏处得内美”的境界。

《拟孙雪居笔意》

这幅作于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是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演变的发展过程。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尤其是着色,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