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专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电视剧《蜗居》及其中的人物形象
眼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蜗居》,引发了观众的纷纷议论。

在下不才,也来凑个热闹,不妨说上两句。

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道友海涵,多多嘴下留情。

首先,就《蜗居》这部电视剧来说,该剧运用平行交叉蒙太奇的手法,以一套房子为视角展开,通过对郭海萍和郭海藻姐妹各自故事的铺叙,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底层人们面对日益飙升的房价的无奈,以及为了生活不得不沦为“房奴”的悲惨现状。

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一些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可以说,电视剧《蜗居》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色彩浓郁的影视作品。

该剧的播出对当前社会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对眼下为生活所累的人们有积极的深刻启发意义。

其次,就《蜗居》这部电视剧的人物塑造而言,也是十分成功。

本剧塑造了郭海萍、郭海藻两个典型形象,以及宋思明这一对剧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男一号。

当然也包括苏淳、小贝、Mark和宋太太等,但这些与郭氏姐妹和宋思明相比,就显得分量有所不够。

下面,本人将对这三人进行逐一分述。

一、郭海萍:经济的矮子,生活的强者郭海萍,一个毕业后留在上海的大学毕业生,她和苏淳在那间租来的只有十几平米的房子里生活了五年,两人从恋爱结婚到女儿冉冉出世都是在这间小房子里度过的。

孩子的出生让这间本来就不宽敞的出租房显得更加拥挤。

为了生活,郭海萍不得不把孩子送给自己母亲到乡下抚养。

但正因为此,由于距离的拉开及亲情的缺失使冉冉不认识前去看望女儿的郭海萍,这让她受了打击,遂决定无论如何艰难也要买房。

但面对上海那“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房间,她只能“望房兴叹”。

天文数字般的房价压得她喘不过起来,但为了女儿她想方设法借钱买房。

为了买房,夫妻吃泡面也在所不惜。

他让丈夫苏淳向家里借钱,自己并向自己的妹妹海藻借钱。

导致海藻为了报答姐姐的恩情,不惜一切,盲目地投向了早已向她张开的宋思明的怀抱,最终酿成人生悲剧。

剧中郭海萍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并为生活而奋斗的形象。

为了一套房子,她千方百计的挣钱,甚至算计生活的点点滴滴,她有着精明的头脑和为生活而奋斗的热情。

为了挣钱,她开始学习英语,以便给Mark当家庭教师;她算计加班不如去当家教挣钱多,就向经理推脱家里有事逃脱加班。

郭海萍对自己在现实中的处境很清醒,她明白在这个世上“其实我们都不用走,那个人流就推着我们向前走。

我想不走都不行,想停下都不行”的道理,她也清楚地知道这个世上有很多原则,但她不想“抄近道”,更不想“投机取巧”,因为她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曾经的坚持,内心的原则和少年的壮志”,即使“已经被现实生活磨砺得不胜些许”。

房子,对于郭海萍来说就是生活的基础。

她千方百计买房子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然而,自身经济的匮乏和现实的残酷让她无奈,正如她说的那样:“每天晚上,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灯光我就会在想,这城市多奇妙。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别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二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手机电话费二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二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我哪有什么未来,我的未来就在当下,在眼前。

”在经济上,她是一个矮人,为了生活,她只能把自己变成强者。

从作品结局我们可以猜测到,郭海萍靠自己的双手正在一步步的走上幸福之路。

当然,郭海萍身上也有很多缺点,比如虚荣,攀比,甚至有些市侩等等这些,本人在此不作细论。

本人想说的是,郭海萍这一形象对眼下我们的启示意义。

作品通过对郭海萍姐妹的对比,最终告诉我们:态度决定着人生,性格决定着命运。

在面临人生的际遇和改变时,要勇于抓住机遇,靠自己的坚持努力去拼搏;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要保持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要畏惧人生中的困难,要敢于拼搏,直面困难。

只有每天不断争取自
由和生存的人,才配有享有这二者的权利;只有每天不断去开拓生活的人,才能做生活的主人。

也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能经得起风雨,才能最终体味幸福。

二、郭海藻与宋思明:自我与本我的碰撞郭海藻与宋思明的“恋情”是贯穿全剧的另一重要线索,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郭海藻和宋思明从6万开始到500万结束,看似偶然,实则是一种必然。

让人悲悯之余,不得不感慨命运的故意安排。

然而两人却借这个小小的舞台上演了一幕幕“二人剧”,在这幕“二人剧”的背后却时时昭示着:在当今社会,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人性的欲望面前所显露出来的共同丑态。

与姐姐郭海萍相反,郭海藻“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她是一个新生的80后典型形象。

满脑子幻想,单纯如纸,奉行快乐原则,对人生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也正因此才造成她悲剧的结局。

她渴望传说中的美好爱情,现实也让她得偿所愿,遇到了帅气漂亮的小贝。

但她由于过于单纯而在帮助姐姐的过程中被宋思明迷住,进而骑虎难下。

如果有人要拿女性主义那套理论来对宋思明及其当今社会中残留的男权主义进行批判的话,本人也不多说,因为那是你们的权利和自由,不过本人不想说这些,我只想客观地还原真实,以示警戒。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郭海藻,思想单纯,对社会和人生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准备,残酷的现实让她处处碰壁。

她的梦就像气泡在遭到外力的挤压后变得支离破碎一样,想拾起来缝补都不可能。

虽有小贝对她的百般呵护,但依然无法改变她在现实中的无奈处境。

对于一个正值青春年华而又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孩来说,此时来自精神上的抚慰远远不能与来自物质上的帮助所产生的效用相提并论。

这也就是当她遇到那个出自他口中的每一句话都被自己老板奉为“圣旨”的宋思明时,被他对她的帮助及身上散发的男人魅力所打动的真正原因。

宋思明,是一个成功男人的典型。

他精明能干,“一辈子从没做过一件错事,没说过一句错话。

”他深谙官场之道,作为市长秘书,他每天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

这也就使他在领导面前“得宠”,地位超出常人,也就造就了他“通天入地”的本事。

在江州那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他是最重要的一个支点。

他有圆满的家庭,而且仕途光明,具备成功男人身上的所有优点,是典型的成功男人。

但他身上也带有那些所谓成功人士身上具有的劣迹。

当他对年轻漂亮的郭海藻一见钟情,其实他爱的并不是她。

之所以会在海藻身上花时间和精力,只不过是因为海藻与他大学时的初恋情人白依纯长得相似而已。

是海藻的容貌唤起了他大脑中对白依纯的记忆,他疯狂的追求海藻,只不过是想通过占有海藻所带来的成功,来弥补多年前自己与白依纯的那段让自己遗憾的爱。

在他的内心深处,海藻只是另一个白依纯,是白依纯的影子。

宋思明追求海藻的直接动因源自内心深处缺失的与白依纯飞那份爱,尽管在白依纯死后他又重新组建了家庭,还看似很美满。

但那种发自“俄狄浦斯情结”并经过现实强化的“初恋记忆”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大脑,挥之不去。

之所以,在以往那么长时间没有显现,是因为在此记忆之后形成的记忆暂时占据了它的位置,使它不得不居于从属或次要的地位。

而这并不代表它已经消失,不再出现,只要这种记忆遇到与促成这种记忆的原物或相似物并且刺激足够强烈到一定程度(能够使沉睡的记忆重新苏醒),那么这个已经沉睡的记忆并连同这种记忆所带有的所有感觉和欲望都会重新苏醒。

当海藻出现在宋思明眼前时,宋思明大脑里的那个已经沉睡的对白依纯的记忆被唤醒,当然也唤醒了伴随这个记忆的所有感觉和欲望。

宋思明占有郭海藻所带来的快感,弥补了他占有白依纯所产生的那种快感的缺失。

在郭海藻面前,宋思明是他自身本我的充分显现,他就是一个浑身都被爱欲充斥着的野兽,在郭海藻洁白的身上肆意发泄,寻找快感。

而郭海藻,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在丰富的物质享受面前内心本我中欲望膨胀,进而迷失了自我,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

剧中这样一个片段让我们惊心:在郭海藻与宋思明发生那种不正当的关系后,当宋思明带她去饭店吃饭。

在饭桌上,她与宋思明谈笑风声,并细品着眼前美食所带来的满足,俨然一对情人模样。

迫使她走向与社会道德对抗道路的不是别人,是她自己,由于她不能摆脱自身欲望,使自己成了自身欲望的“奴隶”,她被自身膨胀起来的物欲所扭曲,最终落得悲惨结局也是必然。

正像她在宋思明走后,面对空荡荡的屋子发出的
感慨一样,“在这个看到处充满了奢华的房子里,她唯一能回忆起来的就是她与宋思明的床第之欢。

除了那张床,偌大的一座房子再也没有半点属于她和宋思明的记忆。

”此时的她,虽然醒悟,但已经为时晚矣。

郭海藻这一形象十分丰富,甚至超过了女一号郭海萍,本人仅从精神分析方面去解读她的悲剧原因,未免显得单一和不足。

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又有个人的,但主要是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

她的悲剧既凸显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又影射着中国的教育缺陷。

但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一形象留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那就是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道德与物欲的关系;以及我们又该以一个怎样的姿态和心态去面对人生,应对社会。

就像剧中海萍教育海藻说的那样:“无论这个社会如何文明,大众的包容度有多大,它始终会有一个道德标准来衡量你。

”世上没有捷径,任何不劳而获都得付出足够的代价。

生活欢迎的是奋斗者,选择的是强者。

即使你有一百个不情愿,但为了生活也得去面对。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与其抱怨社会,怒骂不公,不如整理心态,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拼搏。

最后,我想说的是本剧的结尾问题。

作为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无论是影视还是文学,都要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要以最客观细致的描写反映最真实的生活。

本剧意在通过郭海萍买房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揭露当今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做到了。

但是令我不解的是作者本可在小贝与郭海藻分手,郭海藻又投向宋思明怀抱时结束,但作者非要造出苏淳入狱,郭海藻怀孕和宋思明遭通缉等情节,这些大大破坏了作品原来所具有的批判性。

如果作者选择在小贝与郭海藻分手时作为结尾,则作品对现实的批判会更加有力,也能给观众极大的思考空间。

也许是作者为了引导观众,给观众指出一条解救之道;也许是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审美需求。

但应当指出的在后面的情节里多少有宣扬赞美爱情的力量的成分,也在间接地肯定郭宋两人这段违反社会道德的恋情,这对民众尤其是那些涉世不深的女孩来说无疑是一种错误的引导。

但总之,不管如何,结尾是有了,而且是硬生生的出现了。

这就让我想起了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夏洛蒂?勃朗特本可在简爱离开罗切斯特庄园时就结束,以取得对现实最大的批判效果,但作者有生生的造出疯女人火烧庄园,罗切斯特双眼失明,简爱意外获得遗产并最终以简爱回到罗切斯特身边为结尾,这就大大的抹杀了作品前部所做的努力。

现在看来,这二者是如此的相似,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众所周知,我们伟大的民主战士鲁迅先生是中国骨头最硬的人,他在民族危难之际以自己手中的笔为武器,同各种敌人进行着坚决的斗争,唤醒了一代代青年去为民族大业而奋斗。

然而,先生仙逝将逾百年,在先生辞世以后,中国没有再出现像先生那样的人。

法国有巴尔扎克和司汤达,俄国有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而反观我们中国,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泱泱华夏民族什么时候能有属于自己的巴尔扎克,什么时候能出现我们自己的别林斯基。

中国需要鲁迅,需要巴尔扎克,中华民族需要别林斯基。

中国的作家及编剧、导演们什么时候能正确的引导民众去解读、审美艺术,这的确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