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城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编制本体保护方案的基础上,鉴于老司城申遗的紧迫性,2013年底至2014年7月,通过招投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实施了遗址危重部分抢险加固工程和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同时,配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对老司城遗址的展示进行了一系列工作。

工程范围主要包括生活区、衙署区、墓葬区、教育区、祖师殿区等道路、城墙、建筑址、排水系统、墓葬等。在工程实施中,多领域专家密切合作,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工作:充分利用生活区城墙与卵石道路,拦截和疏导山坡雨水的漫流,阻止春季雨水直接冲刷而造成遗迹损毁、破坏;疏通生活区、衙署区内的原有大型排水沟渠,做好保护加固,做到遗迹的展示和利用有机结合;加强生物病害防治,及时处理对遗址构成破坏的动植物、微生物病害;对于房屋建筑遗迹,在考古工作已经弄清楚其布局、边界关系、地面铺装材质、柱础的基础上,对其建造形制与工艺进行分析研究;对房屋基础损毁缺失、严重影响到其结构稳定性的部分,进行保护性维修加固,做好防雨、排水保护措施;对于严重歪闪倾斜、鼓突的老司城遗存的原始挡土墙和沟壁墙体,进行机械或人工扶正,并灌浆加固裂缝处和松动石缝;对于轻度歪闪倾斜、后侧土压力和墙体承载力暂时达到平衡的墙体,采用木棍、钢柱、护网等进行支护;对于墙体上有裂缝,但还未歪闪或倾斜的,暂不维修干预,并以布设在线式位移计传感器对文

物本体位移进行实时监测。

老司城的道路是重要的遗迹,已经发掘揭示出来的道路需要整体保护。工程实施中对结构稳定性较好、能承受行人通行荷载的道路段,保持现状,不进行任何维修干预;对因道路边坡垮塌导致路面边缘缺损、卵石松脱处,在考古中廓清边界关系,加固边坡并补配路面铺装;对道路卵石铺装或踏步损毁缺失而暴露出的素土基础,由于土体的耐崩解性能极差,常年被雨水击溅和冲蚀流走,导致素土基础越来越低,缺失越来越广,最终残存卵石铺装下的素土基础也将被水掏蚀而失稳坍塌,从而破坏残存遗迹,故对损毁缺失的卵石铺装和踏步进行补配,在可识别的前提下,对遗存道路施以最小的干预;考虑到行人通行时的安全性,对于道路两侧的垂带墙或挡土墙,进行了墙体扶正并灌浆加固裂缝

处和松动石缝;对土司墓葬区进行保护性维修加固及展示,采取现状维修加固后回填保护,并恢复考古发掘前的残存封土,其上铺种草本植物实施固土。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实时监测和

日常维护工作,定期对文物保存现状进行检查,并建立日志,提出监测评价报告,发现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和处理。

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老司城遗址文化内涵及其时空格局,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更为翔实的考古资料,以达到认识老司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的目的,2011年至201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老司城遗址进行了一系列有序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

老司城遗址是一个以生活区和衙署区为核心,以主城区街市、墓葬区、宗教区为主体,以周围的哨卡、钓鱼台、采石场、砖瓦作坊遗址为外围等共同构成的大遗址,它代表了永顺彭氏土司在南宋至明清的历史发展脉络。考古发掘采用了大遗址考古的理

念和方法,从而使生活区、衙署区、墓葬区、祖师殿区

发掘出的不同时期遗存与周围的相关遗迹相对应。

经过几年的工作,老司城遗址共实施考古勘探12万余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空间格局的确认经过考古工作,老司城遗址的空间格局得到较为准确的把握,由近及远大体可以分为核心区、主体区、外围区、控制区四部分。核心区包括生活区和衙署区,是彭氏土司日常生活、居住、议事的主要场所;主体区包括城址核心区(生活区、衙署

区)以及与核心区紧邻的街巷、礼制建筑区和贵族墓葬区,是彭氏土司居住、办公、教化和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方;外围区包括祖师殿建筑群、观音阁、俞家堡建筑群、监钦湾建筑区以及外围的建

筑遗存,为与老司城功能攸关和互补的区域;控制区涵盖老司城周边近百平方公里的相关遗存,包括飞霞关、金鱼塘关、天眼关、四方角关、榔溪关等周边关隘遗址以及谢圃、龙潭城、颗砂等区域。

2.重要遗迹的发现与保护对象的确定

老司城核心区是整个考古发掘的中心区域,连续4年的考古主要围绕这里展开。由此,湮没数百年的城墙、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得到基本确认,与此相关的各建筑基址开始清晰显露出来。

通过对核心区的考古工作,掌握了筑城的相对年代,理清了城墙的走向、结构,初步掌握了生活区内建筑布局、主体建筑形制特点;衙署区中轴对称的建筑群和第一、三级平台的建筑格局得以清晰体现;生活区内的四大排水系统和衙署区的道路和排水系统得以清晰显示。在墓葬区的考古工作中,掌握了土司时期墓葬群的分布状况,土司家族墓地的形制、规模、结构特点和墓葬主人等得到一定程度的确认。祖师殿区的考古,使得彭氏土司独立宗

教场所的整体格局得以体现。

老司城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于该考古遗址所代表的一种社会制度——土司制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的治理智慧。老司城遗址保护的关键是这个遗址的格局,而体现格局的遗存首先是它的路网和排水系统,另外加上重要的建筑遗存,如生活区、衙署区建筑基址、城墙、过道、天井、平台卵石图案,以及其他相关生活建筑遗址等。中心城区的主要遗存是右街、正街、河街、左街,这些街道将平民街市区、贵族墓葬区、中央文教区等连接起来,构成老司城完整的城池体系。考古发掘还完整揭露了彭世麒祖孙等几代土司的墓葬,并有较为完整的墓园规制包括神道、石像生、拜台、过道、碑座等。另外,外围区祖师殿殿前建筑基址也是重要的保护对象。

·

继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完成《老司城遗址文

物保护规划》和《老司城遗址第一期抢救性保护工程设计》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相继编制完成了《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老司城遗址考古工作规划》和第二、三、四期《老司城遗址本体保护方案》《老司城遗址小德政碑及附属设施抢救性保护方案》,并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这些都是本体保护工程实施的依据。

在方案设计中,通过科学、客观的调查分析,探究各类遗迹的建造工艺、材料构成、破坏或病害的成因及其赋存环境,在清除生物病害、保护性回填、归安、维修加固、支护、防水、防风化、修补、护草种植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工程措施设计,使本体保护工程方案各个环节得以完善。

1.总体保护思路

老司城遗址相关方案的编制严格遵循国际国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宪章、相关准则、法律法规,从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出发,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小干预、可逆与可识别等原则来进行。老司城遗址的保护工程设计秉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严格遵守《湖南省永顺县老司城遗址保护规划》中提出的相关保护工程措施,在对遗址现场进行认真勘察,利用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对遗产的本体材质、建造工艺、病害情况、周边环境状况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测、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编制了保护工程设计方案。

2.现状分析与研究

为探明老司城遗址的建造工艺、建造材料,本着坚

持文物“真实性”原则,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内高等院校在各个修缮部位取样,进行了材料分析与研究,为老司城遗址的保护和维修提供科学可靠的基础数据和资料。按取样检测实验分析结果,有序指导遗址本体危重部分抢救性保护工程施工。

老司城城池延续使用达800年之久,跨越多个历史时期,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有所不同。在设计过程中,对生活区城墙、堡坎、衙署区城墙、排水沟等处的勾缝灰浆和抹面灰浆,以及生活区东侧卵石路面、踏步段垫层土进行了取样。

为了得到所采样品成分、结构、性能等方面的信息,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X )、X 射线荧光光谱仪(XRF )、X 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光学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离子色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等分析仪器,并结合筛分、碘-淀粉显色实验等实验方法,分析了灰浆的主要成分、微观结构、所含有机物情况,以及土样的成分、颗粒分布等。根据检测结果,老司城遗址城墙灰浆主要成分含石灰、糯米浆、棉花等,极个别区域掺杂有极少量的葛藤、稻秆(这两种物质并不构成浆料的组成部分,浆料中也没有民间流传的桐油、砂子等材料)。随后,研究人员将石灰与棉花分离出来,利用各种数据进行糯米浆的配比实验,在硬度、韧性、强度、颜色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糯米浆的最佳配比。

通过研究,还完成了以下工作:①老司城衙署区等局域地面、台阶建造方法调查与保护实验;②老司城建筑材料老化、力学强度测试等实验;③砖质文物化学风化、物理风化、生物风化分析;④老司城城墙建造工艺调查;⑤土壤矿物成分、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力学性质指标检测;⑥风化砂岩加固材料和方法实验;⑦石质文物材料实验分析报告;⑧露天土壤固化实验与研究;⑨古代防渗材料的制作与检测实验;⑩小德政碑材料分析与病害研究等。

依据上述分析建立了老司城文化遗产保护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基于该遗址本体保护的数据诊断标准和分析参数标准。这些工作为本体保护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破坏遗址因素分析

经过对老司城遗址的现状调查,发现其破坏主要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墙体开裂、倾斜、外鼓、坍塌;排水系统下陷、沟底冲蚀、阻塞、沟壁垮塌;道路、建筑遗址部分缺失等。

老司城遗址位于湖南省永顺县以东,西距县城约20公里,坐落于沅水二级支流灵溪河的河畔山地上,是宋元明清时期永顺土司治所故址。该遗址在1995年和1998年曾实施过小规模的考古发掘。2010年伊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组织考古与文物保护规划、方案设计、工程人员进驻老司城,共同研究并实施遗址考古与文物保护及展示利用的整体工作。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老司城遗址的重要价值获得学术界认可,也逐渐被文物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所认识与重视。在强力助推下,老司城遗址的保护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及国内众多的考古、文物保护专家的支持,老司城遗址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升为“十二五”时期大遗址保护项目,2010年10月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1年6月入选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2年11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老司城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

业主单位:

湖南省老司城遗址管理处设计单位: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施工单位: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弘古建筑有限公司监理单位:

辽宁文博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老司城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工程

老司城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工程是考古、文保与规划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互为一体的典型范例。在工作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考古是基础性研究,文保是技术工程,而规划则是保障。没有考古,就无法明确文物的价值;没有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就无法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存在,不能保证文物价值的存留;没有规划,就无法保证考古与文保科学和规范

地进行。规划是前二者开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明确考古、文保、规划三者的终极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即通过古代实物遗存来认识过去、服务现在、指导未来。我们也认识到,当今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一个行业、一门学科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多学

科合作和多行业统筹。在这个过程中,业务部门、科研单位还需与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并听取社会的不同意见,要兼顾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使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惠及民生。只有这样,方能真正使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产。(执笔:郭伟民、张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