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摘要: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三)大众文化批判1.产生背景2.具体内容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1.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
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
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许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
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上)

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对批判理论三期发展的批判性反思(上)王凤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致力于批判理论构建与工业文明批判,可以视为“早期批判理论”;第二期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前期哈贝马斯、A.施密特、弗里德堡等人为代表)致力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可以视为“新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以后期哈贝马斯、维尔默、奥菲、霍耐特等人为代表)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可以视为“后批判理论”。
概言之,“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意味着:从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道德哲学(“政治伦理学”);从“早期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
“后批判理论”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体现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它不再属于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而是已经进入到与当代实践哲学主流话语对话的语境之中。
[关键词] 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早期批判理论;新批判理论;后批判理论;政治伦理转向众所周知,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理论闻名于世。
所谓“批判理论”,从广义来讲,是指思人们对文明历史、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性反思而形成的理论学说,不仅包括康德传统的纯粹理性批判,更包括马克思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狭义来讲,是指法兰克福学派“以辩证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的”社会哲学理论。
在几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这就是从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道德哲学(“政治伦理学”)。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而得名。
这个流派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
当时,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究迫切的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由具有进步倾向的费列克斯·威尔发起并出资,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所。
刚开始,研究所由于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对各种不同观点兼容并蓄,理论脱离实际,学院气太重,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大作为和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则是在1930年霍克海默尔就任研究所所长之后。
霍克海默尔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抬头,决定把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以研究“社会哲学”作为研究所的中心任务,克服过去单纯研究哲学、忽视社会现状的偏向。
他主持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从不同学科领域招揽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研究人员,如卜洛克、格罗斯曼、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洛文塔尔等,先后被吸收参加了该研究所工作。
在希特勒上台前夕,研究所及其主要成员几经周折,迁居美国,坚持对法西斯主义批判。
战后应西德政府之邀,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等人于1949—1950年返回德国,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同实证主义社会学展开论战,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论争中,法兰克福学派围绕社会哲学著书立说,吸收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象学、人格主义等资产阶级哲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从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考察。
其主要理论论题,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家”进行了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多数成员,是犹太人,亲身经受过希特勒反动政权的迫害,对法西斯主义极端憎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侨居美国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
但除个别人之外,其主要代表人物都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不是把法西斯主义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把它看作“理性衰退”的产物和“专横个性”的表现。
工具理性批判

工具理性批判工具理性批判把自己理解为卢卡奇从韦伯那里接受过来的物化批判,而又不想承担客观主义历史哲学的后果【1】。
这样一来,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就陷入了两难境地,从中我们可以吸取教训,并找到社会理论范式转型的根据。
我想先来描述一下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是如何继承卢卡奇的做法,对韦伯的合理化论题进一步进行转换的【2】。
从历史角度来看,卢卡奇对物化理论的解释,由于革命的失误和发达工业社会中出现了未曾预料到的认同力量而遭到否定(1)。
由于卢卡奇的解释坚持的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因而在理论上也并非无懈可击(2)。
所以,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物化批判的基础,并把工具理性扩展成为整个世界历史文明进程的一个范畴,也就是说,把物化过程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生继续向前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源头(3)。
但是,这样一来,理性概念的轮廓就有模糊的危险;一方面,理论具有否定实践关系的传统沉思特征,另一方面,理论又把一种只能间接提出的理性的表现功能转让给了艺术(4)。
哲学思想否定辨证的自我扬弃导致了两难,这就促使我们追问:这样的论证难道不仅仅只是一种坚持意识哲学和强调主体性与自我捍卫之间关系的命题所导致的(5)。
(1)法西斯主义理论与大众文化正如杜比尔(Helmut Dubiel)所指出的【3】,主要有三种历史经验对批判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三种历史经验交织在一起,使人们对革命感到绝望。
苏联的局势完全证实了韦伯关于官僚化加速趋势的诊断;斯大林的暴政则充分证明,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erg)对列宁的组织理论及其整个历史客观论基础的批判是正确的。
法西斯主义则说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危机情况下,会用改变政治制度的方法来应付革命的危险,并平息有组织的工人的反抗。
最后,美国的发展趋势则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表明了资本主义的整合力量:无须公开压制,大众文化就把广大群众的意识和政治命令(Die Imperative des Status quo)结合在了一起。
史上最全批判学派知识点笔记!从西马到法兰克福学派到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再到媒介环境学派

批判学派梗概: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学派(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批判:1.对奴役人、操纵人、控制人的现代传播的批判性揭露和分析;2.对商业化、实用化、经验化的传统理论的批判与扬弃。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背景1.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在整个欧洲的失败2.一战中得到极致体现的欧洲文明危机理论特征理论出发点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和异化劳动理论。
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比,理论重心转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诸如心理、社会、文化、艺术等精神领域,并将之视为一个总体,认为支撑现代社会的既非经济,也非政治,而是人类文化总体的辩证运动。
对马克思主义的扬弃1.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看做一种哲学,轻视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
2.认为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贡献还有所歪曲;强调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3.突出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主义来源,希望通过重新确立黑格尔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
代表人物【卢卡奇】Ceorg Lukacs创始人;匈牙利人;西马圣经:1923《历史与阶级意识》总体性理论源流:总体性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吸收的理论精华,卢卡奇试图恢复总体性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位置。
理论含义:作为认识论原则,总体性是具体的总体性,它力求在最高的思维形式中再现事物的整体联系,同时又保留个体之特殊性的存在。
作为本体论原则,总体性是社会历史的总体性。
具体的总体性要求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的总体来把握。
物化(reification)理论源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黑格尔等人的“异化”理论,形成系统的物化理论。
吸取了黑格尔、韦伯、乔美尔等人的思想成分,植根于黑格尔哲学的传统,并与黑格尔的“异化”或“外化”的概念相联。
但是卢卡奇主要是从马克思《资本论》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来推断他的物化理论的。
哈贝马斯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 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无论从 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无论从 代表人物的数量,还是从其成员理论建 树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它都是20世纪最 树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它都是20世纪最 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 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 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3)交往行为的功能 (3)交往行为的功能 哈贝马斯认为,他的交往行为概念有四个功能: 哈贝马斯认为,他的交往行为概念有四个功能: 一是理解的功能 有助于把握知识; 有助于把握知识; 二是合作的功能 使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社会的目 标; 三是社会化功能 即能够使个体认同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 即能够使个体认同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从而有 助于形成某种价值导向; 助于形成某种价值导向; 四是社会转型功能 因为前三种功能的总目的就是要重建历史唯物 主义,重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应有功能, 主义,重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应有功能,实现资本主义 社会的结构转型,结构变迁和社会进化. 社会的结构转型,结构变迁和社会进化.也正因为如 此,哈贝马斯始终坚持认为现代仍然是一项"未竟事 哈贝马斯始终坚持认为现代仍然是一项" 业".
二、研究背景
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及学术界的反 思。
后现代主义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 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 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 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 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 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 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 形而上学的立 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 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逻各斯中心主义” 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 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 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 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 义——的“过正”的“矫枉”。 ——的 过正” 矫枉”
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

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发展,从马克斯·韦伯、乔治·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理论贡献。
工具理性,作为一种以效率和实用性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批判。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这三位重要思想家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揭示其理论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作为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社会结构的僵化。
乔治·卢卡奇则进一步强调了工具理性的意识形态性质,认为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为一种遮蔽真相、压制人的主体性的力量。
而法兰克福学派则在继承韦伯和卢卡奇的基础上,对工具理性进行了更为深刻和系统的批判,尤其关注其对人的自由、道德和创造性的剥夺。
本文将从这三个思想家的理论出发,梳理工具理性批判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中技术异化、消费主义、人的片面发展等问题的深刻洞见。
通过这一探讨,我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工具理性的本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以期为我们寻求更加全面、平衡的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二、韦伯的工具理性批判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影响深远。
在韦伯看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这种膨胀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重塑了社会的组织结构。
韦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追求的是道德、审美或宗教等内在价值,而工具理性则强调效率和功利,将一切行为都视为达到特定目标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工具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了价值理性的边缘化。
韦伯认为,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社会的“祛魅”(disenchantment)。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宗教、信仰等超自然力量的引导,这些力量赋予了人们的行为以神圣的目标。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在当代社会,技术以飞速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社会结构。
与此同时,技术哲学作为一种反思工具,让我们得以深入探讨技术对人类及其环境的影响。
其中,“工具理性”这一概念尤为重要,它强调了技术在判断和决策中的效率与效用。
然而,随之而来的批判也在逐渐深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工具理性及其在技术哲学中的表现,以及对这种理性所进行的批判。
工具理性的定义及背景工具理性,源于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社会学理论,指的是一种以效率、目标导向为核心的思维方式。
这种理性关注的是通过合理的手段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忽略了目的本身的道德和伦理考量。
在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被广泛应用于管理、科学和工程等领域,使得各类决策趋向于逻辑和数学模型,然而,这种趋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人类依赖技术的程度不断加深。
在这一过程中,工具理性变得越来越显著,成为人类推演、预判并决策的主要模式。
然而,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便利,还有对人类自身价值和自然环境的深刻反思。
工具理性的特征工具理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效率优先:工具理性追求以最少的资源和时间实现最大化的利益,其核心逻辑常常是“如何更高效地达到目标”。
这种思维方式在生产、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标准化与优化。
目标导向:这一思维模式强调对结果的关注,而非过程本身。
在许多情况下,只要结果满足预设目标,即使过程充满争议或不道德,也被视为可接受。
功能主义倾向:工具理性通常呈现出极强的功能主义特征,即将事物视为其功能与效能的总和。
这种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现代科技与社会观念,使许多人在面临选择时更倾向于关注工具的效果而忽视其潜在后果。
工具化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与生活中,个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地被视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人际关系本质上被简化为各种工具使用关系。
这种状况会导致人们与他人的关系产生疏离,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
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概念评析

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概念评析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学派,其哲学思想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的本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其中,其中最为著名的概念之一就是“工具理性”。
本文将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论证其有效性。
一、概念解读“工具理性”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一般指的是现代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逐渐在人类社会中发挥作用的特殊理性模式。
这种理性模式通常基于人们从目标出发,选择最优手段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维方式。
其优势在于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目标,使人类的生活方式更为便利。
然而,其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局限于个体利益、忽视人性本质、过度依赖技术等。
二、工具理性的具体例子1. 网络购物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现在更倾向于采用线上购物,这种购物方式大幅度提高了购物效率,节约了时间和资金成本。
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厂商竞争等原因,一些虚假、质量低劣、未经检验的商品也经常在网上出现。
人们大多依赖消费者评价和评论而不是自己的经验来评估商品的质量,因此往往购买到与期望大相径庭的商品,弱化了其在购物过程中的理性判断与选择。
2. 金融市场现代金融市场从形成之初就以风险为本质属性。
金融产品不断地从复杂到复杂,指数化交易逐渐使得机构化投资成为普遍趋势。
通过对大数据和毫秒级行情数据的快速计算和严密管理,人们通过紧张的时间成本和风险控制计算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投资者通常是抱着频繁交易、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来进行交易,在进行交易时通常是比较理性的。
3. 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中的各种APP和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快速的获取到各种信息并进行各种操作。
它们具有自我学习、智能挑选等自动或半自动化的机制,这大大提高了使用者在特定解决方案上,选择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佳结果的效率。
但由于过度依赖手机,人们的思考水平得以降低,甚至出现了心理上的成瘾和依赖,这种瘾态会威胁到人类正常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秩序。
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三个维度-精选资料

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三个维度技术理性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分别批判了作为异化根源的技术理性、作为政治统治工具的技术理性和作为生态危机根源的技术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技术理性批判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联性。
本文拟通过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三个维度,分析其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的基本特点与理论得失。
一、作为异化根源的技术理性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卢卡奇较早把人的异化的根源归结为技术理性。
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明确揭示人的异化和技术理性的盛行是同一历史过程。
“如果我们纵观劳动过程从手工业经过协作、手工工场到机器工业的发展所走过的道路,那么就可以看出合理化不断增加,工人的质的特性、即人的个体的特性越来越被消除。
”卢卡奇认为,技术理性从如下三个方面导致了人的异化:首先,建立在技术理性基础上的机器生产体系具有严密的分工和内在规律,它是由“可计算性”的效率原则所决定的。
这不仅意味着人的劳动不得不服从分工的要求,而被分解为局部的、机械的操作性劳动,人不再参与劳动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丧失了和劳动产品的整体联系;而且人还不得不服从机器运行的规律,进而丧失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沦为劳动过程的旁观者。
其次,技术理性颠倒了人和物的关系,技术理性对效率和利润的追求使人不得不屈从于物的牵引和支配,这既体现在人们不得不屈从建立在技术理性基础上的机器生产体系规律的支配,同时也体现在人的原子化以及物的价值的上升和人的价值的下降。
“个人的原子化只是以下事实在意识上的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表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整个社会(至少按照趋势)隶属于一个统一的经济过程;社会成员的命运都由一些统一的规律来决定。
”最后,建立在技术理性基础上的机器生产体系使人和人的关系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使得物化结构开始深入到人的意识领域,同时人们把遵循机器生产体系规律的行为奉为一种责任伦理,并形成了操作性的思维方式,丧失了把握社会总体和本质的能力。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批判理论 渊源, 理念及影响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批判理论:渊源、理念及影响作者:郭树勇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内容提要】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形成受到康德、马克思哲学等批判哲学的影响,并与反全球化浪潮、反实证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等思想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主张实证主义不能全盘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国际关系理论既要解决问题,更要关心人类解放,技术统治旨趣是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中的大敌,建设世界共同体有必要限制战略理性,提倡沟通理性。
它对于国际关系认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重新界定了社会科学的概念,动摇了新现实主义的话语霸权,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多元发展,为社会建构主义的诞生准备了知识基础,为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研究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主义;建构主义一部国际关系理论史就是一部理论批评史。
批判理论在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同期兴起,上接新现实主义,下启社会建构主义,领批判风气之先,与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学说一起动摇了主流理论的根基,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分水岭,并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照耀学术争鸣与创新之路。
一批判理论的概念及其缘起背景国际关系批判理论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学说,它的成长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实践内涵以及独特的时代背景。
(一)批判哲学与批判理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批判理论是与社会哲学中的批判理论相联系的,要了解批判理论,就得了解批判哲学。
我们一般把马克思哲学作为批判哲学的最高峰,亦即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哲学的直接来源。
但是,批判哲学的近代源头却是康德哲学。
完整地理解批判理论中的“批判”一词,不能绕开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是近代德国哲学革命的始作俑者,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以及《判断力批判》实际上是就人的认识能力问题在哲学领域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
他说:“我们这个时代可以称为批判的时代。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构成了其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本文将首先概述工具理性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然后详细介绍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技术统治论、大众文化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
通过对这三大主题的探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观点及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刻洞见。
在技术统治论方面,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了技术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和控制,认为这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
大众文化批判则关注大众媒体和流行文化如何传播和消费工具理性,进一步削弱了人们的批判能力和独立思考。
意识形态批判则揭示了工具理性如何成为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维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
通过对这三大主题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工具理性的概念及其背景工具理性,又称为功能性理性或技术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它源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特别是启蒙思想家对于科学的崇尚和对理性的无限信任。
工具理性强调理性的计算和功效功能,将一切事物都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在这种观念下,人的行为和决策主要基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非道德、审美或伦理的考量。
工具理性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规模化,人们越来越依赖技术和理性来计算和控制自然及社会现象。
这种趋势导致了对效率和利润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人的内在需求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种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存在深刻的危机,因为它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将人类降格为机器和技术的附庸。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中,工具理性批判旨在揭示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泛滥的弊端,并寻求超越这种单一理性的途径。
简论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简论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内容摘要】青年卢卡奇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框架之内,展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及其普遍化问题的讨论。
在他的物化批判理论中,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继承并发展了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展开了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强烈批判,尤以《单向度的人》较为著名。
【关键字】物化科学技术单向度的人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是青年卢卡奇结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践,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结晶。
在此书中,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一种社会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提出了具有空前意义的“物化”理论学说。
一、物化理论及卢卡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批判第一、物化理论的来源卢卡奇在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探索了“物化”和“物化意识”的问题。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化”(reification)。
这个观念具有明显的马克思分析的渊源——来自于《资本论》之“商品拜物教”,它最初出现于卢卡奇在1919年写的《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
在该文中,当他叙述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拜物教特征时,提到了“人的关系的物化”。
在1920年写的《阶级意识》一文中,他比较深入地论述了物化这一主题。
他写到:“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产物,必然隶属于它的创造者的生存模式。
这一生存模式就是非人化和物化。
”在这里,物化被看作资本主义生存方式的本质特征,卢卡奇还进一步探讨了“物化意识”(reified consciousness)的种种表现。
在1922年写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卡奇全面地论述了物化问题。
第二、物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卢卡奇认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①。
物化现象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形式作决定的。
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商品的巨大堆积,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它把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于是,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的形式。
反思当今社会的后现代问题

反思当今社会的后现代问题作者:吴季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5期【摘要】当今的社会,由西方文化引发的社会弊端和危机日益显著。
对科技的迷信、对过度消费的迷信、对竞争的迷信构成了典型的后现代问题。
文章描述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社会问题,认识这些问题的后现代性本质,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和工具理性这一概念来寻找其产生的根源,尝试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及心理学理论探讨缓解这些危机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工具理性;本真需求一、社会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性价比”困境:我们到底是要买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还是要买性价比最高的?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同时却又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远不够,感觉自己拥有的少,没有达到幸福应该具备的标准。
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自己不是“成功人士”,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只有我得到了某些数量和水平的物质条件我就会幸福。
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更为奇怪的是,有些人发现自己什么都有,有大房子,有大车子,有足够的钱,却同样没有体验到所谓的幸福。
“我什么都有为什么不幸福”成为了新的社会现象。
没有得到宣传的产品时不幸福,什么都有了却也感觉不到幸福,越来越多的人心慌、焦虑。
这些现象都发生在个人层面,而在社会层面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比如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盲目地追求GDP总量,比如科研领域以为强调论文的数量,教学考察只重视考试成绩等都属于这类现象。
在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这种以手段代替目的的现象越来越显著。
为这种现象,正是后现代社会的典型表现。
要探究这种现象形成的根源,就要研究社会工业化、现代化的历程,就要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后现代问题的产生美国著名理论家詹明信(F.Jameson)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当今处于晚期阶段的资本主义所衍生出来的文化逻辑。
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发展依次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当前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跨国资本主义;与此相应的文化变迁也呈现出三种基本形式: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

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中,工具理性的运用逐渐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运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替代性技术解决方案,以期为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建议。
在教育技术中,工具理性指的是以技术为工具,追求效率、精准和标准化。
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使得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普及、在线课程的开发、辅助教学等,都是工具理性在教育技术中的具体运用。
然而,随着工具理性在教育技术中的不断深入,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信息过载现象严重。
学生需要处理的海量信息可能会使其产生焦虑和压力,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干扰问题也不容忽视。
技术设备的普及使得学生更容易被无关的信息所吸引,从而影响其专注度。
技术的大量使用还可能导致学生和教师疲劳,影响其身心健康。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替代性技术解决方案逐渐被提出。
例如,互动性课件和自适应学习系统等,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兴趣。
互动性课件通过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视听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自适应学习系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为其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当然,对于教育技术的工具理性进行批判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否定其在教育技术中的作用。
事实上,工具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在信息过载、干扰和疲劳等方面。
因此,在未来的教育技术应用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工具理性和教育质量之间的平衡。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平衡:强调技术的人性化。
技术的应用应该服务于教育本身,而不是反过来控制教育。
我们应该注重技术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作用,而不是使其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工具理性批判——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而又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方面。
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理论出发,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由技术和(合)理性结合而成的工具(合)理性或技术(合)理性是理性观念演变的最新产物;在当代,工具理性已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它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就了异化、物化或单面的社会和单面的思维方式及思想文化,他们揭示了工具理性的特征、形成和危害,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合理化和统治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消极的社会政治效应的理性根源,并阐明了一种辩证的或批判的理性观(实质理性或批判理性)。
从韦伯到卢卡奇再到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工具理性批判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1韦伯继承和发挥黑格尔关于理性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思想,将哲学的“理性”(reason)概念改造成为社会学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发展。
按照韦伯的观点,所谓的“合理性”乃是指人们逐渐强调通过理性的计算而自由选择适当的手段去实现目的。
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工具(合)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即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当与否的合理性;另一种是实质的(合)理性(substantiverationality),即一种强调目的、意识和价值的合理性。
韦伯认为,近现代理性观念所经历的是一个实质理性不断萎缩,工具理性不断扩展的演变过程。
这不仅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知识和经验存在着的数学化倾向有关,而且也与理性观念自身的内在倾向有关。
合理化过程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朝向工具理性的扩张,尽管这种扩张与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但在早期则与实质理性本身的作用有关。
正因为实质理性将目的和价值作出明确界定,然后对这些目的与价值的实践手段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但是,一旦这些手段(工具理性)发展、成熟,它自身便获得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或取代目的本身,或为别的目的服务。
科学技术理性研究综述

科学技术理性研究综述作者:曾冰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9期摘要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越来越相信理性的作用,在理性的推动下,科学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物质财富也急剧增加,社会因此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面对人征服自然的胜利,人们反而没有得到启蒙所给予的自由允诺,反而使得人遭受着巨大的威胁,人在征服自然体现自由的同时也在毁灭人的本性,人也处于了这样一个悖论的怪圈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人们处在毁灭自身的边缘。
这种困境也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技术理性的脆弱性,也就是科学技术的异化。
本文主要就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理性的理论渊源、认识进行了一个梳理,以期对科学技术理性有一个正确认识。
关键词启蒙理性科学技术理性大众文化作者简介:曾冰,武汉体育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研室助教。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280-02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物质财富的增加,带来了社会各种生产,文化交往等各方面的变化。
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不断的在征服自然的战役中取得胜利,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文明进入到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但两次世界大战,不是人们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反而是人们承受着各种新式武器的威胁,人类再征服自然的的同时也在毁灭者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迅速发展的科技面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矛盾。
人本身处在了一种发展悖论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人们处在毁灭自身的边缘。
这种困境也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技术理性的脆弱性,也就是科学技术的异化。
整个西方世界对科学技术理性的异化展开了批判和反思,而其中法兰克福学派是影响最大的。
对于科学技术的异化的批判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一、科学技术理性的理论渊源哲学是追求真、善、美的一门学科。
从吐槽到批评

从吐槽到批评作者:`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0期【摘要】文学和艺术上都有专业批评家这个职业,而设计由于专业的跨学科性、学科体系的不完善性,目前还没有形成专门从事设计批评职业的人。
随着设计行业逐渐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设计相关的创意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设计批评将是引导未来设计方向的指明灯。
文章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吐槽”与专业的“批评”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简述设计批评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吐槽;批评意识;批评能力;设计批评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57-02自03年南京艺术学院首次将设计批评作为设计学科必修的一门科目为止,设计批评经历了从鲜为人知到如今“众声喧哗”的阶段,即便如此,该学科依旧只是象牙塔中的学问,只有圈内人士才会对此进行相关研究,并且设计批评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
一、设计批评的概念设计批评是众多批评学科中的一个门类,与一般带有贬义色彩的“批评”不同,这里的“批评”是中性词汇,“一般把艺术鉴赏者对作品在深层次上的质量和意义所作的判断,尤其是价值判断称为批评”①,它是一种对设计品深层次意义上的鉴赏能力。
通过对“批评”一词和“评论”一词的意义区分,更有助于理解批评的含义:“一般来说,设计评论是对一件具体的设计作品的描述、分析、鉴赏和评价;而设计批评则更加注重对一系列设计作品或设计的某种整体的价值和意义作出评价和判断,这种判断通常以公认的批评标准为基础,并对如何得出评价结果作出解释。
”②目前设计批评标准的概念还十分模糊,没有统一的标准存在,但随着设计学科的不断完善,设计批评所涉及的结构层次也将越来越明晰。
二、吐槽——设计批评的意识保罗·福塞尔有两本讽刺社会的著作《格调》和《恶俗》,内容极具讽刺意味,对社会中的种种现象进行了“吐槽”。
唐纳德·A·诺曼的著作《设计心理学》同样是设计界的“吐槽”典范,作者提到一种观点,当我们被身边的物品妨碍正常生活的时候,比如这台微波炉的说明书非常复杂,这道门需要提示打开的方式,因此我无法使用这台微波炉,不看提示就无法立马打开门等,我们往往会把原因归咎为自己的愚蠢或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但诺曼的观点是,这些都是设计品的错,是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使用者的因素。
启蒙运动中工具理性带来的恶果

启蒙运动中工具理性带来的恶果
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极大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因为启蒙理性的发展高扬了工具理性,以至于出现了工具理性霸权,从而使得工具理性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也就是说,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一直被提倡的理性蜕变成了一种统治奴役人的工具.
由于工具理性的统治而带来的人的异化和物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工具理性始终是其批判所指向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韦伯之后,卢卡奇将工具理性批判引向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总体批判,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又把对资本主义的哲学批判扩大到对人类文明史的批判,马尔库塞等也都对工具理性有过论述.
总之,纵观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史,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是愈演愈烈,这本身就说明了在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上,工具理性这一概念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思想及当代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思想及当代启示
王常斌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24(42)1
【摘要】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以马克思异化理论为基础,汲取西美尔“客观文化”物化思想,借鉴韦伯合理性概念,吸收卢卡奇“物化”理论,建构了技术理性批判思想,并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现代启蒙理性激化技术理性恶果、技术理性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技术理性演化成意识形态统治工具、技术理性统治使人变得完全异化四个主要内涵。
当前,我国正朝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
快速迈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经典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具有跨时代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想,对我国正确
认识和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具有重要启示。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王常斌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2
【相关文献】
1.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之困境及启示
2.法兰克福学派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批判发展的启示
3.大众文化“高尚”或是“低俗”——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
化批判理论及当代启示4.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思想及其当代启示5.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思想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是学刊 1996年第4期 ●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工具理性批判 ——从韦伯、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陈振明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而又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方面。
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理论出发,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和(合)理性结合而成的工具(合)理性或技术(合)理性是理性观念演变的最新产物;在当代,工具理性已变成社会的组织原则,它渗透到社会的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就了异化、物化或单面的社会和单面的思维方式及思想文化,成为社会对人进行全面统治、控制和操作的深层基础。
因此,他们致力于工具理性的批判和实质(批判)理性的重建。
他们揭示了工具理性的特征、形成和危害,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合理性和统治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消极的社会政治效应后果性根源,并阐明了一种辩证或批判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1韦伯继承和发挥黑格尔关于理性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思想,将哲学的“理性”(r eason)概念改造成为社会学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用以说明资本主义发展。
按照韦伯的观点,所谓的“合理性”及是指人们逐渐强调通过理性的计算而自由选择适当的手段云实现目的。
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工具(合)理性(instrumental ratio nality),即一种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恰当与否的合理性;另一种是实质的(合)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即一种强调目的、意识和价值的合理性。
韦伯认为,近现代理性观念所经厣的是一上实抽理性不断萎缩,工具理性不断扩展的演变过程。
这不仅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知识和经验存在着的数学化倾向有关,而且也与理性观念自身的内在倾向有关。
合理化过程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朝向工具理性的扩张,尽管这种扩张与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但在早期则与实质理性本身的作用有关。
正因为实质理性将目的和价值作出明确界定,然后对这些目的与价值的实践手段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但是,一旦这些手段(工具理性)发展、成熟,它自身便获得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或取代目的本身,或为别的目的服务。
例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新教徒为荣耀上帝而主张营利,这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当资本主义成熟之后,手段变成了目的,变成为营利而营利,而原有的宗教目的被人遗忘了。
在韦伯看来,科学构成工具理性的基础,或者说,它本质上就是一种工具理性,科学研究最初是针对某种实质理性而发的,或者是为了游戏、好奇,或为了反宗教迷信,或为了更好了解和控制自然,改善物质条件和是高生活水平;但是科学技术发民菜到一定程度,便—3—取得了自主性,逐步将目的、价值和意识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边,而单纯追求工具、控制的手段,原初追求真理,创造福祉的科学技术一再被用于邪恶的目的。
它将人类社会变成铁牢宠,把人变成机器上的螺丝钉。
科学技术只能保证手段的正确,却不能反省、批判其追求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工具理性日益扩张,关质理性目益萎缩,工具理性取得全面胜利,其结果则是一种十足的“非理性”。
因此,韦伯主张限制工具理性,恢复实质理性的权威,把价值、目的、意义一类的东西重新引入科学技术。
对科学技术在工业社会及其文化系统中的角色加以重新定位。
韦伯还论及资本主义、(合)理性和统治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西方特有的理性观念在一个物质和精神的文化系统中实现自身,而这个文化系统在工业资本主义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种文化系统旨在一种特殊的统治类型,这种统治已经成为现阶段的命运,这就体官僚政治。
因此,正如马尔库塞所说:“韦伯所设想的理性。
表现为技术的理性,表现为生产和通过有计划的和科学的机构所实现的物质(物和人)的转化。
这种机构是为着可计算的效率这个目的而建立起来的;这种机构的合理性组织着并控制着物和人、工厂和整个科层、工作和闲。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特别是其中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这篇长文中展开了对形式理性或科学理性(即工具理性)的批判。
这种批判是在他的“物化”理论的框架中展开的。
他吸取了韦伯、黑格尔等人折有关的思想因素,从马克思主义的“商品拜物教”中推导出“物化”范畴,用以表示原初不具有物的形式的东西如意识、理性等转变成为物,表示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物化”关系中,关键或基本的东西是“建立在被计算和能被计算的合理化原则” ,即形式(合)理性或科学理性。
他将形式理性或科学理性看作科学技术发展和理性观念演变的产物,看作一种思维方式或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这种思维方式之下,人类理性被归结为数学上的可计算性、逻辑上的形式化和机械上的可操作性。
具体说,形式理性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1)它与数学和精确科学的发展同步,反过来又同越来越复杂的管理技术、同生产的发展发生相互作用;(2)它将一切东西都看作工具,将生产的各方面孤立起来,导致了各种形式规律的出现,一切都被归结为建立在同等关系基础上的可计算性和可操作性;(3)它表现为一个合理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过程,换言之,资本主义的合理化过程就是形式性的物化或异化的过程。
卢卡奇指出,现在形式理性或科学理性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人的身体和,成了组织化的统治原则,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异化现象。
它用物的关系掩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产品相异化;工人被归结为一种抽象的量,一种没有多少价值的机械化和合理化的工具;形式理性也日益深入到人的心理、意识之中,导致了人们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的丧失。
因此,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形式理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由此出发,卢卡致力于批判理性或辩证理性即辩证法的重建,他主张通过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哲学的研究,来一种总体性及主体客观相互作用的辩证法,重振批判理性的雄风,弘扬理性的革命批判精神,以此与形式理性相对立、抗衡。
他将辩证法看作一种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用辩证法反对形式理性。
2 沿着韦伯和卢卡奇的理论传统,法兰克福党派有加强了对工具理性的批判,这成了法兰克福学派许多著作如《启蒙的辩证法》、《理性之蚀》、《单向度的人》、《知识与人的旨趣》等的一个主题。
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及对批判理—4—性的重建的基本论题及观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首先,法兰克福学派对理性的含义、工具理性和批判理性的对立作出说明。
何谓理性?马尔库塞在《哲学与批判理论》一文中作了如下的规定:“理性,是哲学思维的根本范畴,是哲学与人类命运联系的唯一方式……理性代表着人和生存的最高潜能;理性和这些潜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
” 他在1941年出版的《理性与革命》第二篇导言中较全面地考察了理性概念,并评仨它们的构成因素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他列出理性概念在哲学史上出现的五种含义:(1)理性是主体客体相互联系的中介;(2)理性是人们借以控制自然和社会从而获得满足的多样性的能力;(3)理性是一种通过抽象而得到普遍规律的能力;(4)理性是自由的思维主体借以超越现实的能力;(5)理性是人们依照自然科学模式形成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倾向 。
他强调第四、五种的含义,认为理性原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批判能力,而在科学中,理性的概念已被技术的进步所支配,依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塑造人和社会生活已成为理性主义的趋势。
但理性越是在自然科学中势,人在社会生活中就愈不自由。
这里已包含了批判理性与工具理性对立的思想了。
霍克海默在《理性之蚀》中明确区分两种类型的理性;主观理性(工具理性)和客观理性(批判理性)。
他认为,主观理性强调手段及其与目的的可能的协调,“理性最终被当作一种合作协调的智慧能力,当作可以通过方法的使用和对任何非智力因素的消除来增加效率” 。
主观理性也就是工具理性,它的价值由对人和对自然界的操纵来衡量,一种活动是合理的,仅当它为一个目的(商业的、保健的、娱乐的等)服务。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最明显地反映了这种主观的或工具的理性。
与主观理性相反,客观理性是实在固有的一个原则,是一种生活方式,即一种与生命、自然谋求和谐的方式,它提出一个“真理的”和谐世界的可能性;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伟大哲学体系都以这种客观理性作为基础;客观理性在实在中有自己的结构,并且对于那些努力进行辩证思维或具有爱欲能力的人是可以得到的 。
客观理性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它以人的自由解放作为最高的目标,因此,它又是一种批判的或解放的理性。
其次,法兰克福学派考察理性观念的历史演变,追溯工具理性和批判理性对立的根源,特别着重分析工具理性是如何战胜批判理性而取得支配地位的。
批判理论家们认为,工具理性成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忽然发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它是理性观念演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他们指出,批判理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占主导地位,这可以从柏拉图开始到黑格尔的伟大哲学体系中得到证明。
批判理论家们认为,工具理性和批判理性的对立有其历史渊源,工具理性的根源远在资本主义发展之前。
韦伯在探索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时,不但追溯到基督教,而且追溯到更远的犹太教。
同样地,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发现了工具理性的根源也在犹太教,而到了所谓的“启蒙时期”它已成型而清晰可辨。
他们认为,那种旨在征服自然和使人们从世界的魔境中摆脱出来的启蒙精神(解放的理性),追求一种对自然加以统治的知识形式,它抛弃了诸如实质、因果性、属性一类的形而上学范畴,而把世界仅仅归结为它的量的方面;它追求抽象的范畴体系,要求思维或理性的抽象普遍性,而由推理的逻辑发展出来的这种抽象的普遍性在现实中有其基础,是现实统治的反映。
这正是启蒙精神的特别有害之处。
启蒙精神象任何体系一样是极权主义的,它把思维和数学混淆起来,把数学化的程序变成思维的程序,理性或思维变成物或工具。
因此,本来作为直接性东——5西否定的思维或批判的理性变成了抽象性的思维或工具理性,而工业则把这种理性物化,以至于拜物教到处盛行。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第二篇“单向度的思想”中详尽地考察了理性从批判理性蜕变为工具理性的历程。
他指出,在当代,极权主义的技术理性领域是理性观念演变的最新结果,理性由批判理性变成技术理性以社会的科技进步作为前提,并有其逻辑方法论的基础。
一方面,社会在一个日益增长的技术积累中再产生自身,生存斗争和人对自然的开发变得更加科学和合理。
科学管理和科学分工,极大地增加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部门的生产效率,其结果是更高的生活标准,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基础上,这一理性的事业产生了一种精神和行动的模式,它甚至为该事业的最具破坏性的特征辩护、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