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3厌氧性细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角弓反张
牙关紧闭,脸部苦笑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免疫性
主要依靠抗毒素的中和作用,但一般不会获得牢固的免疫 力
毒性很强:致死量的毒素还不足以产生抗体 抗毒素与游离的痉挛毒素结合,可阻断毒素进入易感细胞 但抗毒素对已与神经细胞受体结合的毒素无中和保护作用 获得抗毒素的方法: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该菌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完全 有赖于病菌所产生的毒素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致病物质
致病条件
破伤风溶血素(tetanolysin) 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所致疾病 — 食物中毒 食入被 A型某些菌株污染的食物 肠毒素——蛋白质、不耐热、耐受消化道蛋白酶作用 主要症状:腹痛、腹泻,1~2天自愈
二、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直接涂片镜检——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
G’S
涂创
片口

染 色
部 取 材
发现G+大杆菌、有荚膜 白细胞甚少,且形态不典型毒素作用,无趋化作用) 伴有其他杂菌
二、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ngens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两端几乎平切的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芽胞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不大于菌体 无鞭毛 在体内有明显的荚膜 产气荚膜梭菌:荚膜
二、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ngens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严格厌氧 最适生长温度45℃,繁殖周期为8分钟 血琼脂平板上,双层溶血环
形态与染色
G+粗大杆菌 芽胞粗于菌体,呈网球拍状 有鞭毛,无荚膜
三、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
致病物质— 肉毒毒素(botulin)
▪ 内环完全溶血 —θ毒素 ▪ 外环不完全溶血 —α毒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代谢十分活跃,分解多种糖 牛奶培养基中,可出现“汹涌发酵”(stormy fermentation)











二、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分型
根据4种主要毒素(α、β、ε、ι)的产生 情况,可分为5个毒素型。
受体:神经细胞表面 经节苷脂结合 毒性作用:
封闭抑制性神经突触 阻止释放抑制性介质: g-氨基丁酸、甘氨酸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1.与神经系统的结合:
毒素对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神经 细胞有高度亲和力,结合非常牢 固,一旦结合,抗毒素便不能中 和毒素。
毒素重链识别神经肌肉结点处 运动神经元上的受体并与之结合, 促使毒素进入细胞内形成小泡。
—— — + —
i (iota) 坏死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 — — — — +
二、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致病性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创口 污染(芽胞细菌)
迅速繁殖, a毒素 透明质酸酶
产生多种毒素和酶 有利于细胞侵袭
胶原酶
损伤组织、肌肉
发酵肌肉/组织中的糖类
产气,造成气肿,挤压组织和血管
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型。
二、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
致病物质
荚膜 外毒素
主要毒素 生物学作用
毒素分型
A B C DE
a (alpha)
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 溶血和坏死作用
+
+
+++
b (beta) 组织坏死作用
—+ + — —
e (epsilon) 增加胃肠壁通透性
13厌氧性细菌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
概述
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是必须 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1.厌氧芽胞梭菌属 2.无芽胞厌氧菌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条件
2.内在化作用
小泡从外周神经末稍沿神经轴突 逆行向上,到达运动神经元胞体, 进入传入神经末稍,最终进入中 枢神经系统。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3.膜的转位
通过重链N端的介导产生膜的 转位,使轻链进入胞质溶胶。
4.胞质溶胶中作用靶的 改变
轻链发挥毒性作用,阻止抑制 性神Baidu Nhomakorabea介质γ-氨基丁酸的释放, 使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 造成强直性痉挛。
二、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致病性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局部
不 及 时 治 疗
全身中毒症状
组织坏死恶臭 水肿、压迫剧烈胀疼 水气夹杂触摸、捻发感
毒血症(毒素和组织坏死的毒性产物吸收入血) 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休克,死亡率可达30%
二、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致病性
主动免疫 —— 类毒素 被动免疫 —— 抗毒素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 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四、防治原则
预防原则:
预防接种类毒素(白百破三联菌苗DPT) 正确处理创口、清创扩创——不造成厌氧环境 早期、足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 同时注射类毒素,效果更好!
▪ 神经毒素:对中枢神经细胞有高度亲和力 ▪ 质粒编码,蛋白质,不耐热,65℃30分钟即被破坏 ▪ 可被肠道的蛋白酶破坏 ▪ 毒性非常强烈,仅次于肉毒毒素,对人致死量<1mg
一、 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多肽链(160kD) 细菌蛋白酶切割 重链(B链,100kD)-S ~S-轻链(A链, 55kD)
动物试验
0.5ml细菌培养液 尾 静脉 小鼠
10分钟处死,37℃培养5~8小时 动物躯体膨胀 / 泡沫肝/ 肝涂片:有荚膜的粗大杆菌
二、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
四、防治原则
伤口清洗、处理 切除局部坏死组织 截肢以防止病变扩散,引起全身中毒 抗生素、抗血清治疗 — 辅以高压氧舱口
三、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一、生物学性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