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德育:德育是指教育与工作者组织适合的与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德育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构建的价值引导活动。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学校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
德育目的: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的规格。
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道德教育学科课程:以专门介绍道德价值,规则的原理与知识体系,提供学生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简答题:
1 何为道德发展上的“年龄歧视论”
答:所谓的道德发展上的“年龄歧视论”(也称进步偏见,年龄主义)主要是指这样一种假定:道德发展有一个逐步上升的等级性的顺序,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不断进步,每一个高一级的阶段都代表一种较高的能力。这一假定实际上是说,在道德水平上,年长者可能高于或低于年轻人。“年龄歧视论”对道德发展解释的缺陷不仅在于它的不公正,而且在于他的简单化和宿命论倾向。这一缺陷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至少有两个:第一,优越感或居高临下的关系会恶化年长者和年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德育的效果。第二,由于假定某一年龄段的儿童不能胜任某种道德义务,我们往往会非常主观地抑制或放弃了某些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机会。
2反对讲道德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去开设的原因。
答:1道德教育作为专门的学科课程容易导致道德灌输,容易忽视道德理性,道德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等。开设专门的德育学科进行德育,效果不如利用其他学科中进行的间接德育。
2德育课程作为专门学科课程区开设,就会出现一些与一般课程概念相抵触的东西。
3特定学科课程一旦设置,就应该有专门的教师,而真正合格的道德教育的教师很难找到。
3赞成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学科去开设的原因
答:1道德教育有自身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程序
2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不能作为其不能独立存在的理由,而只能作为被看作是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应当考虑更多的问题。
3如果不将道德教育作为专门的学科开设,道德教育可能成为一种“边缘性学科”。
4, 活动的德育意义或功能:
答:1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
2 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增强。
3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
5,道德活动课程实施中最为关键的原则:
答:1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
2,活动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3,活动课程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6, 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组织应当特别注意的基本原则
答:1,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
2,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
3,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
4,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论述题:
1,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包括哪些原则?
1、应当根据个体实际进行道德教育。首先,个体意识倾向性因素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应当依据这些年龄阶段的个性实际去开展对不同阶段的道德教育。其次,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特征进行教育策略上的调整,再次,每一个德育对象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同阶段与类型的混合,应当依据对象的综合实际来开展德育活动。
2、应当对道德人物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因材施教原则的实质是要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或任务的难度。所以我们既不能过高估价也不能过低估价儿童的个性发展水平,而是应当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指导下创造儿童道德发展的最佳条件。
3、应当做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从个性与品德的关系可以看出,个性的意识倾向性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形式。此外,从道德问题的复杂性的分析看出,许多道德问题往往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
4、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德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首先应当包括个性发展的阶段实际,也应当包括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实际。
2德育主体的素养要求。
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主要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
其中,教师的道德素养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个人道德素养和教师职业道德。所谓的德育主体的个人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必须有垂范于学生的道德人格。道德教育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尤其是那些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士必须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优良的德行。所谓教师的职业道德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内涵是对道德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对道德教育责任的当然承担,以及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的教育公正、合作态度、仁爱精神等作为教师职业所要求的行业或专业道德修养。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水平和一般文化涵养。所谓“学科专业水平”是指德育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修养,对道德生活的本质、规律有专门、具体和深入的认识。教育素养包
括教育信念、教育观念和教育技能等。教育信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育者个体教育能力与应有追求的确信。教育信念还包括教师对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的坚定的信念。教育观念是指对具体教育活动规律性的基本认识,教育技能是指具体的教育工作技巧。
3德育过程的矛盾及其解决:
答:一般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有三个方面。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这三个矛盾依次是:(1)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2)德育目标要求学生得到的发展实际的矛盾。(3)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其中第二对矛盾常常被认为是道的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第一对矛盾是道德教育系统之外的社会价值环境与学校道德价值系统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表现主要是“同质矛盾”和“异质矛盾”两个方面。所谓“同质矛盾”是指社会正面价值观念与学校道德教育之间的矛盾。社会正面的价值观念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社会价值的变化会影响到学校德育的目标构建和内容安排。但是社会正面的价值观念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的层次和维度,只有那些合乎教育对象发展实际的价值内容才能进入学校德育的范围。如何处理这一矛盾是学校德育目标制定和内容选择的重要任务。所谓“异质矛盾”是指社会系统中与学校德育价值相冲突的价值观念与学校德育系统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表现日益突出。。学校出黎要注意参与社会价值环境的建设与改造之外,还应当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批判能力,安排抵制和防范不良价值影响的训练。
第二对矛盾是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最终须通过如何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德育内容与方法等中介环节,从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予以解决。因而这一矛盾可以从两个维度予以分析。一个维度是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另一个维度是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做到依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可能安排道德教育。
第三个矛盾是道德教育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矛盾。解决之一矛盾的关键是:第一,加强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培育,是道德认知成为为情感所真正接纳的道德信念,第二,主义在道德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意志的培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