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曲式与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曲式与结构【作者】李银军【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曲式结构【指导老师】刘向阳【专业】音乐学【正文】
一、绪论
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1798年至1799年初,贝多芬谱写了这首奏鸣曲,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那时的贝多芬已至莱因河畔的出生地波昂迁居到维也纳,以卓越的钢琴家与作曲家身份赢得更大的盛名。
然而大约就在这个时期,即将迈进新世纪的前夕,他首次察觉自己的听觉似乎出了问题。
而贝多芬从年轻时期起,就被生活的旋涡一次次的冲击着。
他遭受过各种曲折和不幸,早年丧母、贫困、失学、抚养弟弟和照顾父亲的生活等压力,这些生活重担过早地压在他的肩上,在加上他20岁就患了严重的耳病,导致这首《悲怆》奏鸣曲中某些乐段的戏剧张力以及明显的悲剧色彩,但他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新理念。
这部构思雄伟、手法简练的作品以及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是作者早期奏鸣曲中的杰作。
这首乐曲表现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慨与反抗,以及他对不平等的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悲怆》这个标题其原文Pathetic含有悲壮、感情强烈的意思。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
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
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
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
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副部活泼、
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
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满生气,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遥想:?活跃的上行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
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
它表现了厄运的幽灵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理想的憧憬。
呈示部的结束部在降E大调上开始,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反向进行,掀起了更汹涌的反抗热潮。
这股音流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的斗争情绪推向高潮。
整个呈示部在高潮出现的强劲和弦中结束。
?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g小调上开始,集中凝练的音乐形象,描绘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的威胁依然存在,受伤的心灵仍在隐隐作痛。
接着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调的轻吟形成对照:?这两种冲突因素互相交替先在e小调上出现,又在D大调、g小调上重复。
接着,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像远处传来的雷鸣,昂扬激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掀起一个个浪潮。
?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一往无前、坚定有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奏出了胜利的凯歌,最后几个所向披靡的和弦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显示了人“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力量和气概。
二、作品分析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引子:富于主题性格并独立于快板部分。
第一小节就出现了α、β两种基础动机。
α是和弦级的进上行,在第三拍做了小二度下行;β是和弦跳进做下行运动,后级进上行。
两者够成的充满悲怆情绪的庄板动机是重要的基础动机,在后来发展中都有出现,贯穿全曲。
实质上是矛盾因素的冲突、交替,是阴沉的、发号施令的压力和强烈苦恼之间的对比,而命运阴沉的压力,伴随着痛苦的叹息,它有时暗示的是一种明亮的希望,有时却是一种绝望。
庄重缓慢的和弦沉着而厚重,有内在的紧张度,节奏极具有法兰西风格。
这乐章的引子是贝多芬深刻和具有逻辑强度的思维杰作。
它的音调是如此富有表现力,其速度、性质及节奏等方面与快板部分保持了同一个脉动,其复杂的精美的旋律线条好像隐藏了言语,成为内心活动可塑的音乐形式,成为一种力量的积压而逐渐变的庞大起来了。
曲中强弱的对比,音量的对比,逐渐推进,逐渐占领主题的高度,达到紧张的状态,表现了贝多芬内心世界的动荡不安,既<a name=baidusnap0></a>悲伤</B>又愤慨,既哀叹又反抗,使悲怆情绪逐步加深。
最经典的算是运动过程中的休止符,它是一种隐藏的脉动,是潜力的抑制,是一种等待与酝酿,酝酿着内在的爆炸力,最后急激下降的半音阶激流爆发出来,一举突破了悲剧性的阴郁,最后两个音的延长是不安的等待象征,好像在等待革命的爆发一样。
值的注意的是所有的进行都是向属和弦进展,这为主部主题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使音乐发展的更完美有絮!
呈示部:
1、快板部分的进行是以二分音符为单位,突入兴奋与激情的暴风雨中,表现出交响乐般华丽灿烂的性格,具有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性质。
与引子在尖锐的对立中求的共同的统一,节奏准确,没有丝毫的自由,往上升的渴望支配了快板主题的所有部分,一种使内心获得自由的解放感,使乐思与连贯性形成统一。
乘着左手的震音,用断奏而上升的热情主要主题采用了不断运动的原则,服从于均匀的跑动,像是一口气的长气息,这也是贝多芬性格最鲜明的主题之一,最初4小节是完全建立于主音的持续音上,以果断的突进和顽强的速进为基础的主音,充满了不屈不挠的前进力量,体现了强有力的斗争形象。
2、连接部分为三阶段,承上、转化、启下。
在启下时,调性开始转变,有原调转到它的同名小调ьe,主部与副部的这种调性关系,在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中是十分不平常的。
接着持续的属功能引出副部主题。
3、副部主题由主部主题派生而来。
副部主题I的寂静,是一段优美非凡的旋律,表现出即兴的狂喜之情,具有那个时代不凡的“浪漫派色彩”色彩的调性(阴暗的ьe小调),但也是假象的安宁,只是喘一口气,心脏的不安仍在跳动,整个音乐几乎是生理上产生呼吸紧迫的感觉,它集中反映了贝多芬钢琴艺术上热情的幅度。
副部主题Ⅱ与I形成对比,更象主部主题的材料连续的八分音符往上的急进,其中又可分为两个小部分,后一部分(101小节)变化重复着前一部分,扩张音域更大。
4、结束部(ьΕ大调)再次回到八分音符的进行,而且带有生气勃勃、又有急速的性质。
整个呈示部在调性上并没有结束,它中断在属调的属和弦的五六和弦上(131小节)当呈示部反复的时候,这个五六和弦转向e小调的属和弦,而当转入展开部时,这个五六和弦又重复了一遍。
呈示部所采用的积极节奏和不断运动,很容易
使人联想到大道上的运动感觉,象卷起巨浪拍击岩石般的,为了使内容和陈述回到统一,贝多芬天才的运用了同一的节奏脉动,它充满了一种快速变化的印象,充满了内心的感受,充满了内心的感受。
展开部:
1、在延长号之后,展开部(在g小调上)开始了,它是从回到引子的主题素材(四小节)开始的,然后又从g小调转到e小调上,增加了悲剧气氛和冲突的激烈程度。
引子的动机和快板的动机相结合,紧密地突进到快板的内部,成为巨大的统一性的根源。
2、展开中心在e小调上开始了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快板部分。
整个音响犹如铃铛般的铿锵声,它如旋风袭击着一切,可以听到悲惨的呼吸、急躁的冲动和意志。
节奏的急剧交替明显。
3、返回时,左手八分音符的持续属和弦结构,显露出贝多芬钢铁般的意志,音乐的不稳定造成了紧张的感觉。
低音声部的模仿(183小节),在这里贝多芬机械地按小节标上的连线模糊了音乐的艺术构思。
再现部:
主部主题在主调上再次归来,前8小节无变化地再现,副主题却在f小调和c 小调上再现。
再现部以变奏、扩大和缩小的手法,重复了呈示部。
尾声:
1、引用慢板引子。
重新响起沉重的引子主导动机,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每次都把这个乐型第一拍的强音和弦省略,仿佛是来自往昔的回忆。
休止符的呼吸和停顿,其效果已达到“此时无声胜有胜”的境地。
它的形象更加倔强、更加悲剧化,使人从这“叹息”的音调中听到那些渴望幸福和安宁而又无法获得的人们的极度痛苦。
2、引用主部主题动力结束。
以主部主题和贝多芬所典型热忱的信念做简洁、刚毅的结束句。
最后的五个和弦铿锵有力,以准确的速度结束乐章。
总之,在贝多芬的全部钢琴奏鸣曲中,这个乐章所使用的引子手法具有独创性的形式是空前绝后的。
引子与第一乐章的主题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引子在开始部分和展开部的结尾之前,都以缩小的姿态出现,很好的形成了感情的核心,这是贝多芬在创造情节的主导动机道路上的一个创作革新因素。
第一乐章
以贝多芬所典型热忱的信念和刚毅的公式为结束――“我活着,体验着和斗争着!”?
第二乐章这个柔板乐章最为优雅,十分纯朴,充满了祈祷气氛的绝妙歌唱,如歌的优美旋律和他的某些奏鸣曲比起来虽然不是最深刻的,但对于贝多芬创作旋律才能的自发性是一个新的证明。
整个乐章的结构贯穿于主题变奏性的叙述因素和惊人的紧密感,宽广如歌的旋律出现在十六分音符均匀的进行背景上,音乐的走向及陈述是比较自由的,音与音之间稍有朗诵的性质,当声音成四声部旋律时,犹如男女声的二重唱,这是人们在倾诉内心的忿恨,唤起对现实中的各种压迫不满的吼声。
主部主题:
以三声部所写的重复乐句,用完全终止结束。
高声部旋律轮廓十分连贯如歌,分明浮现的内声部十六分音符伴奏全部用圆滑奏,低声部在节奏上和高声部几乎是相同的。
第一插部:
开始于f小调,近似副主题,展示了优雅的田园音调。
在20小节转为主调的属调(ьΕ大调),用完全终止结束。
在24小节出现2小节的结束动机,加固了前面的终止,主导声部继续着十六分音符的线条,似乎听到在大自然周围四散的不安回响。
结束动机在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并转回主调,从而引出主部主题的第一次再现。
主部主题第一次再现:
仍然是如歌似的旋律,乐句没有重复,没有连接段落,直接进入第二个插部。
第二个插部:
是不对称的开放乐段,前乐句从ьΑ大调开始,然后用同音异名转到E大调,并在该调结束,它是第一插部的变形扩大。
在内声部不间断的伴奏背景下,左右手象在进行着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对话,它发展了威武的号声,造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主部主题第二次再现:
内声部伴奏形式改变,以丰满的三连音音型伴奏不断的进行,又连又跳,它以心理的笔调展示内心感受的连贯性。
?
尾声:
是个重复终止。
以称心自得的表情逐渐增强,努力造成一个平静的气氛,主属功能先是每一小节变换一次,而后是每半小节交换一次。
左手八度音抒情的音型带着好似田园的歌声,使周围蒙上一层和平、宁静的色彩。
总之,贝多芬把钢铁般的意志表现在严肃的寂静和庄严的沉思之中,表现在安静、真挚的内在感情之中,这是贝多芬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伟大胜利。
乐章凝结着贝多芬的崇高构思和苦心雕琢的技艺,同时也预示了遥远的后期创作世界。
我们可以看到这乐章与《第九合唱交响曲》的(Adagio)很相似(开始的第一至第六小节的低音线相同,第二至第三小节内旋律的六个音也全然相同)。
可以说,其构思的广阔、思想的深刻、形象的丰富已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第三乐章实质上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第一个有机地使用回旋曲式特点和戏剧性结合的终曲。
乐章的回旋曲主题极其明确地概括了第一乐章的引子和副主题中ье小调的某些动机及第二乐章的主要主题音调,它的音乐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富于展开的成分,没有孤立的变奏和装饰的特点,它不是单纯的偶合,而是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如果与伟大的第一乐章相比时,这乐章会显的重量不足。
此回旋曲的音乐十分亲切,具有浓郁的歌唱性,主题那优雅旋律每次出现都有变化,都有新鲜感,荡漾着一股情趣。
曲中交替着急切的情绪和安慰般的气氛,同时随处植入了巨大的热情爆发,并与进一步的猛烈激动贯穿起来。
音乐上它不断扩充,节奏上多样化,优美、轻巧,有点儿不安的因素与第一乐章暴风雨般的激情不相符,带有忧郁的性质。
在这乐章中,忧郁思乡的情绪一直保持到曲终,快乐的情绪始终未能占据上风。
由于激烈地表现出不安和动摇的气氛,掩饰不了几分神经质感觉,贝多芬在这里治疗了内心的创伤,似乎在寻找摆脱生活暴风雨的避难所,在森林和田野中、在天空中寻找感情的发泄。
贝多芬使这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