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摘要】杜甫生活在唐代的中晚期,历经了唐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饱受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诗人,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诗人,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他的诗歌创作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嚎的苦难之中。杜甫的诗歌真实地描绘了时代的面貌及自己的苦难经历,具有“诗史”性和自传性的特点,艺术风格上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特色。
【关键词】杜甫安史之乱“诗史”性自传性沉郁顿挫
Abstract:Du fu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life, after the Tang dynasty to decline by the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history, haunted by the suffering caused to the people's works. He is a great realistic poet, is a link and epitomized the poet, and Li Bai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wo of the tang poetry in the peak they, at the same time also constitute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tang poetry. His poetry creation of the dominant style formed in an eve, and to grow in the next several decades collapse, and the land howl misery. Du fu's poetry real described the face of the era, and their own suffering experience, have "epic" sex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art style formed "melancholy voice" features.
Keywords:DuFu AnLuShan Rebellion "Epic" sex Autobiographic Melancholy voice
杜甫(712—710),字子美,原是襄阳人,寄居于巩县。他出身于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从十三世祖杜预开始,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祖父是初唐著名的诗人,母亲是唐代大官士族中的清河崔氏。但父亲杜闲只做到
奉天县令,自此这个大家庭已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因为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家庭给于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他终其一生都怀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为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祸乱,亲身感受了沉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在抒写个人情怀时,往往紧密结合时事,境界广阔,思想深厚,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阴暗与人民的疾苦,后世高度评价了他的诗歌并称他的诗歌为“诗史”,称他为一代“诗圣”。除此之外,杜甫的诗歌在艺术上,吸取和总结了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即“沉郁顿挫”。元稹评价杜甫的诗歌说:“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1】杜甫的诗歌在《杜少陵集》中收了一千四百余首,而这些中惟有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最多,也最能代表杜甫诗歌的特点及风格。总体上,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的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诗歌的“诗史”性
杜甫的诗歌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因此他的诗歌自中晚唐开始就享有“诗史”的美誉。杜甫生活在动乱的时代,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慨,当这种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喷薄而出,再加之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就使得诗歌更具现实性、历史性。因此,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也是必然的。
杜甫诗歌的“诗史”性源于其自幼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诗人本人也一向以儒者自居,他在《忆昔》中说:“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甚至,他还自认是个“腐儒”,如在《江汉》中说:“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他的家族以儒家文化来教养每个人,因此一个身受儒家思想熏陶,笃信儒家生存理念,“有志于道者”所必须身体力行的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他所表现出的情感与常人不同,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与常人不同。
杜甫诗歌的“诗史“性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善于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
1、真实反映社会阶级的矛盾
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标志着杜甫诗歌的成熟,它把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首诗通过记述探亲途中和回到家后的所见所闻,以“忧黎元”为核心,一开始就反复陈明“自比稷契”的用世之志;中间正面抨击最高政治统治集团的腐败与残酷,把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概括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个字里,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诗中“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写朝廷分给臣子的丝绸织物本是贫寒的女子织成,而官吏们横征暴敛把它们进贡给宫廷。这几句诗歌反映出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祸害,朝廷对人民的横征暴敛,社会的贫富差距巨大以及各种的不均等,贵族官僚过着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普通老百姓却生活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饥寒交迫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绝唱更加反映了人们悲惨的生活及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下隐藏
的灾难。诗人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琐碎看到了社会的混乱及混乱下隐藏的灾难,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现实中的种种矛盾。
2、真实反映祸乱中人民生活的疾苦
如杜甫的组诗三吏就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之中人民的惨痛生活。《石壕吏》这首诗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首诗写了杜甫由洛阳经过潼关途中的所见所闻。诗中“抓人”二字表现出官吏的凶暴与残忍以及战争给百姓造成的痛苦及恐惧。“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两句是妇人泪的控诉,反映出战乱祸害下民不聊生的真实境地。“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更是写出了当时政局的腐朽不堪,连老人都要抓去充兵,还有什么人是不能去的呢!真叫人痛心疾首。同时,作者也变向地批判了这个腐朽的、暴动的时代,反映出唐朝彻底的衰败了,往日的盛世也一去不复返。
杜甫见证并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这孕育了他诗歌的“诗史”性。他的诗歌“以诗存史,以诗证史”,为历史的考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