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在杜诗中的反映_以杜甫部分诗歌为例_张圣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6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28 卷
史朝义的首级被送到长安。 至此,延续七年零三个 月的安史之乱终于告捷。 从长安出发的驿使快马加 鞭地奔驰在驿道上,他们把战乱平息的消息迅速传 遍全国各地,举国欢腾。
不合理的兵役固然要纠正,但当国家处于水深火热 的危急时刻,人民还是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所 以杜甫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也是很痛苦的。
(四)劝诫潼关之战 至德元载(756 年)六月七日,杨国忠怀疑哥舒 翰谋害自己,极力主张当时为前线总指挥的哥舒翰 出战。 玄宗也迫切地想夺回洛阳,迫切地想与敌人 在洛阳决战,所以也不主张哥舒翰逗留潼关。 哥舒 翰无奈,只得引兵出关,结果被叛军的精骑击得纷 纷散逃。 三 年 后 ,乾 元 二 年 (759 年 )春 ,郭 子 仪 等 九 节 度使六十万兵溃于邺城后,洛阳即面临再度失陷的 危险。 潼关是洛阳通往京都长安的重要关口,而洛 阳一旦再陷,则潼关势必受到威胁,京都长安也将 随之难保。 因此,唐王朝军队便在潼关加紧修关筑 城,以便固守御敌。 杜甫在返回华州任所的路上恰 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并以三年前哥舒翰的惨 痛教训诚恳地告诫守关将领, 希望他们据险坚守, 不要轻率出战。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 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 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 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 一夫。 ”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 学哥舒! ” 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不仅慰藉了征戍 的将士,其中也暗含了对往后战争的忧虑。 节节败 战使得唐王朝军队的带兵能力与素质引人怀疑,否 则何要劳烦一个诗人来提醒将领如何防守边关呢! “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 或失策, 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 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五)狂喜于直捣河北 宝 应 二 年 (763 年 ),唐 军 猛 攻 莫 州 ,史 朝 义 屡 次组织出城迎战,都失利而返。 由于部下田承嗣和 李怀仙的投降,史军更加如散沙般不堪一击,结果 史朝义走投无路,在树林里自缢而死。 正月十三日,
(三)悲悯邺城之战 乾元元年(758 年),安史叛军首领安庆绪据守 邺城,唐王朝派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 率六十万大军围攻。 以诸军无统帅,进退无所禀,相 持数月, 叛军另一首领史思明又从魏州引援军至。 三月,大军遂溃于城下,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震 动,时局趋于紧张。 杜甫亲眼见到战乱区人民的痛 苦生活,为补充兵员,将未及役龄的中男强行征召 入伍的惨景触目皆是。 《新安吏》、《石壕吏》作于乾元二年年春,“客行 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反映的便是这等景象。 在前一首诗的原注中提到: “收京后作,虽收两京,贼犹充斥。 ”洛阳、西安虽被 收复,但安庆绪和史思明遥相呼应,官军各部每天 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出外砍柴采集的兵士常常 遇到史思明精骑的袭击。 为了补充兵员,郭子仪的 部队在河阳、洛阳之间,大量抓丁抓夫,老人妇女都 从役应征。 “贼犹充斥”的日子里,底层百姓依然处 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广大人民为平定战乱不得不 舍弃自己的儿女,甚至牺牲自己,这种忍辱负重的 爱国精神在此时看来似乎有点讽刺,统治者的治国 失误却要用百姓的生命来付出代价,“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何等 悲惨! 杜甫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诗人,在国家和 人民形成矛盾的紧要关头,这位伟大诗人除了给人 民寄予一定的同情和悲悯之外,又能怎样呢? 这种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738X(2013)05-0103-04
公元 755 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日,陕西临潼骊山 华清池,大唐帝国的玄宗皇帝正与爱妃杨玉环一起 沐浴着温泉,忽然太原有人骑快马来报,说平卢、范 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安禄山在十一月 九日这天起兵反叛了! 对于这一消息,玄宗开始并 不相信,因为长期以来,经常有人说安禄山要造反, 可一直没反。 但很快,朔方军也派人送来了相同的 消息,特别是处在河北的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派人送 来的消息,使得玄宗不得不相信:安禄山确实反了! 这一战,便是八年之久。 安史之乱给杜甫带来了重 大的灾难,但是也成就了这位伟大的诗人。 杜甫在 这期间创作了约 700 首诗歌,对安史之乱做出了全 面的描述,后人可以更加透彻的理解杜诗和安史之 乱。 在杜甫众多的创作中,反映安史之乱的一些诗 歌尤为受人重视,因此也被世人冠以“诗史”的称 谓。 可以说,没有经过安史之乱的生活,不曾与人民 同呼吸、共患难,杜甫是不能成其为杜甫的。 二者息 息相关,此次战争的战因和战况也可在杜诗中窥见 一斑。
摘 要: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 杜甫用他的诗歌记录下了此次战乱发生的原因和重要
战役。 诗人用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深刻的笔触为人们提供了史实性的描述,忠实而又艺术地再现了彼时多
难而又奋力抗争的历史事件,谱写出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赞歌。
关键词:安史之乱;杜甫;战争;余波
中图分类号:I 206.2
一、山雨欲来,风波初现端倪 杜甫《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这样一 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是想通过自己的
努力,使当今的皇上,即玄宗,成为尧、舜似的帝王。 其实玄宗在自己的执政生涯中已经表达了这样的 愿望。
玄 宗 是 唐 朝 第 七 位 皇 帝 , 曾 用 过 三 个 年 号 — — — 先天、开元、天宝。 在执政二十九个年头之后,玄宗 之所以改年号为“天宝”,玄宗说是因为“玄元皇帝 天宝赐庆”。 玄元皇帝即老子李耳,唐朝皇帝认李耳 为祖先,把他封为玄元皇帝。 玄宗因为一个梦将老 子降下的所谓灵符、神像之类物什称为“天宝”,各 地官员就争相造假,假借某些普通物件为老子之物 而献媚于皇帝,玄宗竟也一一相信。
二、渔阳鼙鼓,惊破一帘幽梦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负盛名的歌舞大曲,其 淡丽典雅直扣人心,其清乐之风,乐舞之宛转飘逸, 均有羽化登仙之意蕴。 一曲霓裳羽衣舞,舞动的是 大唐的盛世华章,歌舞升平,曲终舞罢,却残留悲 音。 正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 本是玄宗与贵妃美好爱情的见证,却不曾想,成为 后来安史之乱的反衬之曲,更是众多文人悲情作品 的创作来源。 “霓裳羽衣”,终被“渔阳鼙鼓”扰乱了 这舒缓优雅的步伐。 (一)悲叹陈涛斜之战 至 德 元 载 (756 年 ) 十 月 二 十 一 日 , 房 琯 以 中 军、北军为前锋,在咸阳县东叫陈涛斜的地方与贼 将安守忠部下相遇,双方展开激战,这是肃宗起兵 以来对叛军的第一仗, 进行的是收复长安的战斗,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果却以出 师不利告终,肃宗听到如此败绩,龙颜大怒,立刻要 杀房琯,幸得李泌劝解,才免其一死。 诗人杜甫此时 正被困长安,他看到了那些得胜归来的叛军趾高气 昂,忧国忧民的心情更加沉重,于是写下千古名篇 《悲陈陶》(陈涛斜,又叫陈陶泽):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房琯当时被任命为此次战役的总司令,并把军 务全部委托李揖、刘秩二人,这两个人都是书生,根 本不懂军务。 他们模仿春秋时代的战法,采用车战, 因为战马不足,便用牛拉车。 按说房琯应该有哥舒 翰的前车之鉴,知道车战的利弊的。 但是他们都知 道,敌人有强大的骑兵— ——渔阳突骑。 而他们手下 主要是步兵,在步兵没有优势时,这是他们想出的 唯一对付敌人骑兵的办法。 结果,他们的试验失败 了。 杜甫在诗中对房琯是有批评的,从《悲陈陶》对 此役的血泪叙述,沉着痛快,可以看出杜甫对此役 的态度是对事不对人。 之后又为房琯说情,不以成 败论人,客观从容,不愧“诗史”的美名。 (二)忧心借兵回纥 至德二载(757 年),杜甫自长安叛军中逃归凤 翔,得到肃宗的恩遇,五月间,被授为左拾遗。 在杜 甫见到肃宗的时候,情况非常凄惨,在《述怀》一诗 中已言尽“麻鞋见天子,衣袖见两肘”。 虽对妻儿尤 为怀念,但“流离主恩厚”、“未忍即开口”。 正是用人 之际,杜甫不得不以大局为重,舍家卫国。 为了收复长安,肃宗听从郭子仪的建议,再次 遣使到回纥求援,许诺打下长安、洛阳,两都的子女 金帛归回纥所有,任其抢掠。 这是唐朝统治者极没 有心肝的决策,实际上是牺牲百姓的骨肉财产以换 取回纥的援助。 在回纥兵参与的情况下,唐军收复 长安,但换来的不是百姓的安居乐业,而是唐朝的 百万余匹布帛以及以后每年的两万匹绢,然而这必 是会从百姓身上压榨而来。 八月,杜甫被“放往鄜州”探家,在北行途中写 下了《北征》一诗,这是杜甫的扛鼎之作,也是集中 反映其忧心国家朝政与描写家庭琐事交织的复杂 心情的长篇叙事诗。 中间也叙述了对从回纥借兵的 忧虑: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妖 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 驰突。 送兵五千人,躯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 勇决。
收 稿 日 期 :2013-05-08 作者简介:张圣洁(1990—),女,安徽省肥东人,2011 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104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28 卷
不利。 他骄傲了,安禄山便毫不留情地击碎了他的 尧舜梦,终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最高政治集团之腐败, 最高统治者之自足,是 安史之乱发生的客观原因,而安禄山为什么要反叛 呢? 据唐人姚汝能在《安禄山事迹》中记载,安禄山 被收为贵妃养儿,与杨氏姐妹结为兄妹后,“由是禄 山心动。 及 动兵,闻马嵬之事,不觉数叹 ”。 这也不免 为历史学家们对未知往事的一种猜想。 安禄山常与 气质不凡的杨氏姐妹相处在一起, 目睹其芳容,因 此产生了非分之想。 杜甫在《丽人行》中亦说到杨氏 姐妹的美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 诗人对高层领导机构的奢侈以及炙手可热的权势 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种对君王昏庸和政治黑暗的 侧面揭露亦可让世人揣摩出时人对统治阶级的不 满,或可说,艳羡。 这些都让经常出入朝廷与内廷的 安禄山产生了幻想,“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一个 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哪怕是一场惊天动地 的大动乱,它也往往起源于某人的一个念头。 或许 正是因为这些,安禄山真的产生过用武力颠覆唐王 朝,把美人与权势占为己有的念头。
第5期
张圣洁:安史之乱在杜诗中的反映
105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 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可 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Biblioteka Baidu昊天积霜露,正气有 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 皇纲未 宜绝。
这是不无道理的。 在之后的几届政府中,由于 之前没有确定双方每年交换的数量,造成回纥随意 增减马数, 而且把大量老弱病残的马也倾销过来, 从而造成了唐朝极大的财政损失。 当时的统治者为 了赢得战争胜利,把麻烦留给了后来的继位者。 自 然,后来的百姓依然没有过上好日子,最终,唐王朝 彻底走向覆灭。
至于天宝年间纪年用 “载”, 而不 用一般的 “年”,也是玄宗想要效法尧、舜的做法。 《尔雅》有 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为此他还 郑重的下了一道诏书,并且“推恩”,大赦天下。 实际 上他已经自诩自己治理的天下已是尧舜的时代,已 经是杜甫口中的“风俗淳”— ——政治清明的年代。
其实这年号和纪年的改变,显露出当时的政治 已然不再清明,封建迷信色彩愈来愈浓烈,官员的 腐败现象也是层出不穷。 杜甫有诗:“人生七十古来 稀”。 玄宗随着年事渐高,他尊崇老子,追求高居无 为,这种自足和无为的心态对保持盛世的局面非常
第 28 卷 第 5 期 2013 年 9 月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vol.28 No.5 Sep. 2013
安史之乱在杜诗中的反映
— ——以杜甫部分诗歌为例
张圣洁
(安徽大学 文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