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与批评资源(陈国恩)文学欣赏与批评第4讲从问题开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能泛泛而谈,要有一个中心。这同时也就要求批 评文章的写作,要有一个论题,不能漫无边际。漫 无边际,是思想能力不足的表现。 这样的中心,是你在与作品的交流中提炼出来的, 既是作品艺术特性的反映,也是你自己个人的独特 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作品,其实也是在表 现你自己。 比如,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来源 于何处?这就是一个问题。就这个问题,就能写了 好多文章,比如风格与作家个性和艺术修养的关系 问题,风格与表现对象特点的关系问题。那么,能 不能思考一下沈从文的风格与传统文化的联系问题? 与沈从文的创作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又会涉及许多 方面。比如与新文学的传统,与庄禅的传统。
4.3 沈从文与道家艺术精神的关系 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贯彻了三个审美范畴,即 “童心”、“生命”、“神性”。这三个范畴在沈 从文的文学世界里原来都指向“自然”。豹子与媚 金的悲剧以及其它不幸的故事,只意味着“回归自 然”是难的。老子曰:“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老子· 28章》)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发自然。”(《老子· 25章》)庄子曰:“与 天为徒”,“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 (《人间世》)这些都是强调纯任自然为道德和审 美的极致。沈从文推重童心的纯真,珍视生命的价 值,认为“神即自然”,他的伦理观和审美趣味上 这种回归自然,崇尚浑朴的倾向,就是他的创作浸 透了道家艺术精神的重要表现。
4.6 关于反思五四的立场问题(上) 对一种文学现象的研究也同样离不开学术史的背景。 比如五四文学传统的问题,人们写了多少文章,你 再要写出一点意思来,你就不能闭着眼睛只管自己 瞎想,你就必须从学术史的背景中提出问题。 五四实际上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反帝爱国,一个是 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近一个世纪来,对五四传统的 理解,总是在这两个重点上转来转去,反映了社会 的发展和不同政治力量对自己政治诉求的考虑,即 使同是一个人,如毛泽东,他对五四的评价在不同 时期也是有所侧重的,反映的是他基于对中国社会 政治问题的理解而采取的不同的政治策略。
从与学术史的对话和现实的需要提出问题, 就这需要对学术史和现实问题的深入了解。 这样的研究,是以审美为基础的,但在形式 上它已经离通常的所谓审美越来越远了,甚 至离具体的作品也越来越远了,谈论的是一 种存在于一个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带倾向 性的重大现象,是从众多作家作品中抽象出 来的问题,更多的是学理的探讨和规律的发 现,表达的是研究者的一种理念或者一种立 场。
在现代思想基础上利用或者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着 眼点是中国的现实。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在这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继承五四的 精神,正有助于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和 创造性转化的重大目标。 我的观点大家能不能接受,或者什么是能接受,什 么人不能接受,这是另外的问题。 这样紧扣着学术史背景和当下的社会发展提出问题 和探讨问题,就是有意义的,因为你提出了别人没 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你 的回答是一种你自己的回答,而不是拾人余唾。
文学批评是掌握一定的审美标准后对文学的审视。 文学批评中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从问题开始。 阅读和熟悉作品是批评的前提,但仅仅熟悉作品还 不行。如果只了解作品,甚至是如数家珍,你可能 仍找不到有意义的问题。这是因为你没有带着问题 意识去发现问题,你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没有主动 地思考。 问题意识,就是一种探索的精神,从对象中发现有 意义问题的一种强烈意识。它不是简单地描述对象, 而是从对象自身的复杂题。有没有这样 的问题意识,对批评能不能取得成果至关重要。
4.4 在与学术史对话中提炼问题 从问题开始,除了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抓住最深切 的感受进行思考,还要有一个跟学术史对话的重要 环节。即是说,你提出的问题,是要有意义的,而 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 如何避免重复?只有掌握相关问题的现有研究成果, 了解学术史的背景。你提出的问题,要与学术史构 成一种对话关系。有了这种对话关系,你的研究成 果才能保证是有意义的。 我们且来顺着作品、作家到文学现象的次序举例说 明。
4.2 从阅读思考中发现问题 首先是你要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抓住最深切的感受, 感动的或不满足的,去思考其中的问题,去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把审美的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来阐释其中的意义。 比如《再别康桥》,你不能仅仅追随诗人的感受去 描述,而是要在了解诗人创作的情况和他当时的心 境的前提下,去感受诗的美或内在矛盾,提炼出一 个基本的主题,或者是谈其情感的特性、或者是谈 其音乐的美,谈音乐的美是可以与相关的诗人进行 比较的,以显示徐志摩的独特性。还可以把这首诗 放到徐志摩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来考察它的思想艺术 特点。
4.7 关于反思五四的立场问题(下) 因此,要我来写一篇关于五四的文章,我就提出了 从什么立场上来反思五四的问题:《反思五四必须 坚持现代性的根本立场》 。这个问题既包含了与学 术史的对话,又包含了对当下学术趋势的回应。 我认为把五四新旧对立的思维方式归结为破坏性的 激进主义思想路线,认为它是后来文革的先声,这 样的说法是欠妥的。新儒学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质 疑五四,主要是从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需要出发, 强调的重点是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而不是中国文 化的现代转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它曾经 有效,但在近代的失败难以避免,因为从它那里不 可能直接发展出民主、自由、平等、个性等人类文 明的普遍价值。
丁玲的《在医院中》,受批判时主要抓住作品的主 人公陆萍与根据地的环境格格不入的问题,说她是 一个没有改造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此表明 作者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文革结束后,要为丁玲平反,包括重新评价她的创 作。严家炎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肯定了《在医院 中》。他同样是强调陆萍与环境的冲突,但是指出 在这一冲突中,陆萍代表的是先进的文化,比如她 讲卫生,有正义感和同情心。 这样的评价,就与学术史构成了对话,甚至是很激 烈的对话,即是对以前极左的教条进行了清理,它 本身是构成了思想解决运动的重要一环。 这样的研究,就是要新意的,在当时也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
4.5 周作人的思想蜕变问题 对一个作家,比如周作人,你如何提出有价 值的问题来?也离不开与学术史的对话。比 如周作人后来当了汉奸,这一点没有可辩解 的。但一个时期里,不少人喜欢用形而上学 的观点强调周作人从五四低潮开始,就走上 了隐士的道路,从隐士似乎就顺理成章地当 了汉奸了。
这就发生了问题。真正的隐士是很重气节的,本来 是会轻易当汉奸的。面对这样的学术史背景,专题 探讨周作人的思想发展或思想蜕变问题,就有了学 术价值,你就可以谈出一些新的意见来。比如,周 作人的隐士与叛徒并没有从这一个到那一个的直线 过程,而是轮流执政的。因而30年代左翼批判他落 伍时,他其实并没有背叛五四的立场,相反他倒是 坚持五四立场的,但也恰恰因为他坚持五四立场, 而与前进了的时代产生了矛盾。 这里还有一个怎么解读他1928年的《闭户读书论》。 再就是他的中庸思想的问题,舒芜先生认为周作人 的中庸思想害了周作人,这有一定道理,但也并不 尽然。因为真正的中庸是不主张走极端的,而当汉 奸岂非走了极端。
说到这里,最后还得解释一个重要问题,就 是怎么样理解周作人后来当了汉奸?我认为 周作人当汉奸,有多重原因造成,而非仅仅 他的思想意识起的作用。比如,他没离开北 京,他的个性,他的日本夫人,他的名气, 当然也包括他的思想问题。以前强调思想作 用的问题,是因为那时特别强调一个人获得 正确的思想的重要性。现在提出多方面的原 因,实际上是比较实事求是,是什么问题就 是什么问题,不要把任何问题都上升到思想 原则的高度。这反映了社会走向比较宽容的 趋势。
到了五四运动周年纪念时,有人来约你写一篇文章, 要谈出一点新的意思来,就得掌握这个传统的历史 变迁及不同时期人们出于怎样的动机对它作出了不 同的评价。 这里,实际上又提出了文学批评从问题开始思考时 还必须有一个当代意识或曰现实关怀的精神,即要 从现实情势的需要上来提出问题。 过去与现代是相互关涉的,正如艾略特说的:不仅 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 性”,“过去因现在而改变正如现在为过去所指 引”。(《传统与个人才能》,卞之林译《20世纪 文学批评》,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 130.131页。)
我这样理解沈从文小说的意蕴,是我所理解 了的。这里有我自己的主体性在里面。 这告诉我们,对艺术品的理解是没有定规的, 它是一个可以任人驰骋情感和想象的广阔天 地,你可以在艺术的世界是漫游,再现你自 己的内心世界。艺术的魅力,就在这里。如 果一切都已经规定好了,那就不是艺术,而 是科学。 真是在展现自己的过程中,才表现出你的人 格、你的才华,你的主体性。
文学欣赏与批评
陈国恩
第四讲
批评:从问题开始
4.1 批评中的问题意识 以审美欣赏为基础,进一步思考文学的基本问题, 就是批评。批评可以是总结文学创作的成功经验, 阐释美的表现,但也可以反思文学创作的失败教训, 也就是说去研究一些不成功的文学作品,思考文学 创作的基本规律问题,比如思考政治对文学的错误 干扰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时,文学研究就不是仅 仅审美的问题,而是以美的标准思考正反的经验, 其中贯彻了理性的精神。
关于五四,当下的情势如何?当下的情势是一些学 者对五四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国后来的问题都与五 四的激进主义思潮有关。这种势头在中国现当代文 学学科里,最早出来的是郑敏先生在90年代初提出 的对五四新诗运动的反思,到了新世纪已经发展成 对整个新文化的反思了。与此相应的,是开始大力 弘扬传统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涉及了 人文科学的许多重要方面。我不想在这里做全面的 评价,其实也做不了。但是我可以有自己的一个态 度。我认为五四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原点,中国 现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变革的转折点,是这个 转折点的历史的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