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名师教学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姓名。指着课题中的“淀”字]这个字怎么念?什么意思?
生:“淀”念diàn。浅水湖泊,多用于地名。
师:对。荷花淀是白洋淀的一部分。白洋淀,在河北省中部,是当地著名的浅水大湖。抗日战争期间,在白洋淀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
[简介作者]
《荷花淀》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孙犁。他生于1913年,是河北省安平县人。1936年到白洋淀附近的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清晨黄昏,漫步白洋淀边,孙犁熟悉了这一带的风土和人民的劳动、生活。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这个地区,他切身体验了农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在抗日的旗帜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虽然热土难离,但是各个村庄的青年农民都自愿地走上抗日前线。至于那些青年妇女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更使他衷心敬佩。1937年冬天参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后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1945年5月,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写成了《荷花淀》等短篇小说,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据老作家方纪回忆:“那里我正在延安《解放日报》当副刊编辑,读到《荷花淀》原稿时,我差不多跳起来了,还记得当时在编辑部里的议论——大家把它看成一个将要产生好作品的信号。”“《荷花淀》的出现,就像是从冀中平原上,从水淀里,刮来一阵清凉的风,带着乡音,带着水土气息,使人头脑清醒。”
解放后,中国青年出版社把他的小说和散文结集为《白洋淀纪事》,《荷花淀》就是这“纪事”之一。
孙犁的小说,以及天津、北京、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中青年作家的小说,风格相近,乡土特色很浓,语言朴素清新,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荷花淀派”。以“荷花淀”为名,可见这篇小说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介绍作者,突出同课文《荷花淀》有关的情况]
[边听录音边默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标上段序,共85段。请一边听录音,一边默读课文,学习、欣赏作家的这篇佳作。按往常的习惯,在课文上圈点勾画;体味语言的特点;领会洋溢在全文中的诗情画意。
[在录音带放到“上船走了”、“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之后,分别按“暂停”键,并提示学生注意,以上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写得确实好啊!谁能用最简短的几个字,概括这篇小说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结并板书]
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或:话别、送行——探夫、遇敌——歼敌、参战
[初读时先要求抓住最基本的情节]
[深入理解、思考]
师:请大家继续钻研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把这十几个字的基本情节,适当扩大,写一篇三四百字的“故事梗概”,要求是:让没读过《荷花淀》原作的人也能大致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同时思考下边几个问题,准备下一节课研讨、交流。
1.这篇小说的对话描写、景物描写很精彩,你能各举一个例子,说说它在小说中起的作用吗?
2.你认为这篇小说的语言主要有什么特点?
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怎样归纳较好?
[学生自读、笔记,教师巡回辅导,个别解答疑难问题]
[把自学、思考放在课内,以求落实,也便于巡回辅导时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
第二课时
[熟悉“故事梗概”]
师:[板书课题、作者姓名]著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我们在上一节课已经初步学过,同学们各自写了故事梗概,还进行了自学、思考。下面请三位同学交流一下所写的“《荷花淀》故事梗概”。
[其他同学对三位同学读的短文作简短评议]
师:三位同学写得都不错。下面请大家听一位文艺评论家写的《荷花淀》故事梗概。小说约五六千字,概括为400来字,是一篇题为《介绍〈荷花淀〉》的赏析文章开头部分的一段。同学们边听边跟自己写的比较一下,看哪些地方还不如他,哪些地方自己写得是有特色的。[教师读,速度稍慢]
作品主要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区一个农村里有七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委报了名。他们怕家里的人拖后腿,就公推了一个名叫水生的游击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里,辞别了自己的妻子,又到别人的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第二天就匆匆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给他们捎点衣裳。她们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谁知道她们赶到那里,部队刚巧在前一天晚上开走了。她们只好回家去,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只日本鬼子的运输船。她们拚命逃避,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鬼子却穷追不舍。幸亏我们有一支部队埋伏在荷花淀里给鬼子一个迎头痛击,把鬼子全部歼灭,鬼子的船也被打沉了。青年妇女们这才发现,原来伏击鬼子、在危急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她们这些新参军的丈夫。战士们完成了伏击任务,又和爱人见了面,就兴高采烈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青年妇女们在荷花淀伏击战中受到锻炼,后来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很快就学会射击,参加了反“围剿”战斗。
[这一教学活动从自写到自读到听读、比较,意在全面训练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并初步熟悉课文的内容]
[研析主题思想]
师: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课文练习第一题内列了4种归纳意见。大家讨论一下,哪一种较为准确?
生:[略]
师:[归结]第2种较为准确:描述了水生嫂为首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第1种意见虽也可以,但由于没有结合课文的具体情况指出小说所要表现的主要方面,显得不足。小说写了妇女,也写了男子,但就这篇小说的全部内容来看,主要还是表现白洋淀妇女的崭新的精神面貌。第3种意见没有全面概括小说的内容,而且降低了白洋淀妇女的思想境界。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劳动妇女,她们对自己的丈夫确实有深厚的感情,但并没有因此而“拖后腿”,而是努力克服家庭困难,积极支持丈夫参加抗日战争。第4种意见也是没有全面准确地概括小说的内容和所要表现的思想。“伏击战”本身并不是本文所描写的唯一事件。
[通过评析、比较四种归纳意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熟悉课文内容]
[研讨写作方法]
师:刚才我们交流的是“故事梗概”,这样的文字是粗线条的,同《荷花淀》原文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