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阶段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对广大人民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眼下许多教师依然存在着教育理念陈旧、知识储备匮乏、教学反思与课程开发意识薄弱等诸多关于教师素养问题,从而使他们难以从容应对;以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教师素养存在的诸多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积弊颇多的教育带来了剧烈的振荡,也给教师素养的大幅度提升,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给提高教师的素养带来了希望。显然,新课改的成效的多少和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素养的。那么,我们的教师们做好这种准备了吗?他们的现行素养是否足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应该认为,近些年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多数教师的教育素养有了快速的提高,在新课改进程中他们能够适应甚至得心应手;但也毋庸置疑,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有相当多的教师在新课改所需的教育素养方面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使得他们难以胜任新课改的艰巨任务。
(一)教育理念虚知
它需要做教师的不仅要关注显性的学科知识的授与受,而且还要重视隐性的非学科知识的影响;不仅要重视各种一般知识的教与学,而且还要强调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不仅要强调一般性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着力于学生研究性能力的形成;不仅要着力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学习与形成,而且还要聚焦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应该认为,教师们对于新教育理念并不陌生,甚至是耳熟能详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实际上并没有将这种教育理念真正融入到他们的观念系统中,从而出现了形式上的知而实际上未知、更不愿意将所知道的付诸实践,这就是教育理念的虚知现象。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育行为往往很少能与他们的所知的新教育理念有机统一起来。他们依然只钟情于原来的那一套,只倾力于对学生进行应试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以期学生能达到熟练或自动化的程度并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而学生发展的其他方面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则依然被忽视,以至于出现了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怪圈!这就是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现象。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形式的选择等方面要有利于现代人才培养所需的理念,也包括教学评价的进行、教学管理的实施、教学目标的设计等方面要有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各种素养
(二)知识储备的匮乏
现在不少教师所能做的,依然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备课教课;至于课程的构建与开发,在他们看来乃是教育主管部门抑或出版社的事情。在他们那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在教研员给他们进行集体备课时已了然于胸,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他们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罢了。以至于不少教师因习惯于原有的课程模式,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的现象,这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发展要求。
(三)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差强人意
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具有渊博的各种知识,惟其如此,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新课程教学中层出不穷的问题。然而,许多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有些令人沮丧。:他们的知识结构通常是不够完善而且缺陷甚多,其知识面往往更是严重不足且狭窄有余。许多教师只是懂得所教学科甚至只懂得某个年级段的某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对其他学科乃至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则是知之寥寥或一知半解,这就出现了教什么懂什么,不教什么,就不懂什么,知道教材的内容,而与教材相关的内容知之甚少,无关的内容一说就茫然的令人咋舌的怪异现象。教师知识储备的匮乏无可避免地诱发了一些教师的教学困境:面对新教材时,他们在知识运用上常常感到有些捉襟见肘,具体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平淡乏味,语言苍白;有的教师甚至于虽在使用新教材却仍沿用旧的讲法等等。尤其在面对学生的相关于新课程的问题时,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或需要帮助时,做教师的往往难以迅捷而正确地进行有效的启发与点拨,难以胸有成竹地促使教学活动向正确的方向演化,于是在无奈之下不得不令学生停止探究或让学生课后再作研究。不仅如此,不少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的匮乏,在源源不断涌来的信息流面前往往手足无措甚至不知所以,,不知怎样判断信息的可靠性,不知怎样导引学生正确选择有效的信息源。这些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课程开发意识薄弱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在初步反思的基础上,自觉地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做进一步的深入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中探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第一线教师的这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无论对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乃至教育科学的繁荣,还是对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新课改实践的优化,都具有其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忧虑。一方面 ,相当多的教师普遍存在关于教育科研问题的错误观念。在他们眼里,教育科学研究只是专家们,即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只要按部就班地就课教课,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技能,就算履行职责了。
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第一线教师还存在教育理论知识相对贫乏、教育思潮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即便有教科研的愿望,有现成的研究课题,多半也会陷入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的困境。即便进行了认真而不懈的研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也往往缺乏必要的水准和创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制约了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的跃升,减速了他们自身的成长。
一方面,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通过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在实践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上很少有教师能自觉而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应、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否与素质教育的标准相吻合、自己所喜好的教学方法是否与新课程要求相对应、自己的教学效果是否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的问题。而学校管理部门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问题通常也未予足够的重视:它们一般要求教师写教学日记或课后反思,交上来看看,既不做评价,也不予奖罚,仅此而已。于是,教师们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往往是凭借以往的经验草草了事,甚至去抄袭某些教学设计书籍中的有关部分,课后反思最终成了仅具其形而无其实的走过场。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上述种种情况的存在,给教师富有成效地投入当前的新课改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大量的教师无法很好地肩负起新课改的重任。然而,导致上述种种情况的原因何在?毫无疑问,诱因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但最基本的当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评价机制
高低的标尺不在别的,就在于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中考、高考成绩理想,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录取率高的学校,学生、家长便会对其青睐有加甚至趋之若骛,学校也会藉此大肆张扬,以扩大知名度、吸引生源,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与此同时,学校评估教师工作业绩好坏的标准也非其他,就在于该教师所教课程的学生成绩,尤其是中考抑或高考中该门课程的学生考分。倘若学生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做教师的便会受到学校大会小会的表彰,或得到学校这样那样的奖励,甚至其日后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也会因之获益匪浅。否则不然。而学校工作的其他种种,常常为社会尤其家长所忽略;教师活动的其他层面,包括他们的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改革创意、教科研成果等等,也往往相应地为学校所忽视。在这种问题评价机制的作祟下,一些学校只问教师的学科教学业绩,不问教师的其他实践情况;一些教师只管所属学科的教学与考试,而对贯彻现代教学理念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无动于衷,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创造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冷眼旁观,对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敷衍了事,对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了无兴趣,乃至对教科研活动无意无能,也就在所难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