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民族、人口
(一)民族
多民族的国家。除朝鲜、俄罗斯、塔塔尔等几个是在以往一、二 个世纪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 除汉族而外,匈奴、鲜卑、羯、氐、羌、沙陀(突厥的一支)、 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建立过统治中原的政权,其中蒙古 和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早在春秋时代,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就已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体民族, 以后融合了大量少数民族,在数量上、经济文化方面保持总体优 势,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 少数民族在开拓领土,开发和巩固边疆方面做出了特别重要的贡 献。如:藏族(前身为吐蕃)在青藏高原,古代的西域诸族和维 吾尔族在新疆,蒙古族在蒙古,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山 族在台湾等。
秦朝的面积为:354.69万平方公里
西汉的面积为:666.37万平方公里
东汉的面积为:654.62万平方公里
西晋的面积为:615.5万平方公里
唐(唐高宗时期)的面积:1251.19万平方公里 唐(唐玄宗时期)的面积:889.59万平方公里
辽:448.54万平方公里 北宋的面积:283.56万平方公里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疆域、政区 二、民族、人口 三、地形、地貌 四、气候
一、疆域、政区
(一)疆域 从夏、商、周经过两代约13个世纪的发展,到公 元221秦始皇终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国家。 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 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 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此后历代中原王朝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 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还拥有过今天 中国领土以外的疆域。
宋代设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全国先后设十五
路至二十四路。
元代中央政府称中书省,入主中原初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中 书省的派出机构。此为行省制的由来。元朝的:“中书省—行中
书省—路—府—州—县四级。
明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行省制,将原来的省改称布 政使司。1427年后,全国划分为两京(南、北直隶)和十三布 政使司,俗称两京十三省或十五省。后设置总督、巡抚辖区。
三、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国土 总面积的65%。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 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 山地多见于东部。 数千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比较明 显的变化有: 1. 湖泊的发育和消亡; 2. 水道和水系的变迁; 3. 海陆变迁; 4. 黄土高原的变迁; 5. 沙漠的变迁。
元朝的面积:2122.74万平方公里
元朝鼎盛时期北至北冰洋,西至喜马拉雅山靠
近巴基斯坦一带,东至库页岛,南至南沙群岛。 如果包括其他蒙古帝国的话,整个蒙古大帝国 北至北冰洋,西至欧洲多瑙河、阿拉伯半岛, 南至阿拉伯海、南海,东至库页岛、台湾岛。
明朝的面积:1233.38万平方公里
清朝的面积:1284.65万平方公里
清代设十八省,以总督或巡抚为长官,以下有府(或 直隶州、直隶所)、县(散州、散所)二级,每省下 设若干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一级,又重化了道区,形成省、道、 县三级制。中华民国设省—道—县三级制。 国民党政府废除了道,实行省、县二级制。后来在30 年代“剿共”时又在江西首先分区设行政督察专员, 不久推行到全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制度,称为专区, 后改为地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相 当辽阔的地域,但主要由于地理环境的原 因,黄河中下游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结果,夏、商、 周的中心地区是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 山西省南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河北省 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正是当时自然 环境条件最优越的地区。
二、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 优越。中国的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 温和,又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欧亚 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 洋的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不远,季风 气候发达。大部分地区夏半年雨热同季, 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 提供了适宜条件。
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 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比现 在大得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 用,例如海洋、大江、高山、沙漠、沼 泽、丛林都曾是先民难以逾越的地理障 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
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衣食住行方面, 中国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久而久之就 形成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 成重农轻商的安土重迁的观念。 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却把海洋视为生活的必需和 财富的来源,不但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 还致力于海上交通和与海外的联系。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 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联合国公布:当今世界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1.世界气候变暖 2.森林面积日益 缩小 3.物种的灭绝速 度在加快 4.水资源不足 5.大气污染严重
6.土地面积减少 7.垃圾废物成灾 8.资源再减少 9.农用药害严重 10.人口膨胀
农业文明的发达,汉民族对土地的重视和依 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传 统。重农抑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 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国家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 为“末”。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 的法家,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西域(今新疆和中亚地区)的一些绿州小国本身 土地有限,又没有开发的余地,但却位于东西交 通的必经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 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比农业民族更为严酷, 只能以迁徙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尽管他们早就接触到汉族文化,但在物质文明方 面也没有全盘接受。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在儒家 思想占居统治地位以后,不同的汉族地区在接受 程度和表现形式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非汉族 地区就更无一致可言。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有一定 的决定意义,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 定。 有一定的决定意义,是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 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 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 一、地理环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 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 二、地理环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 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 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 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 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历史上,中国人口经历过无数次起落。 大规模的天灾人祸发生时,人口损失幅 度达20%以上的情况并不少见,有时 甚至超过50%。 即使如此,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 例一般也在五分之一以上。 在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工具的条件下, 中国无疑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力。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的特点,以历史线索“从北向南” 发展,主要是国家的政治经致稳定在4:6。最终形成东南人 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的格局。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可 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 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
一、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 供了物质基础。 二、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及其活动(包 括人类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产生、发展以至消亡 的过程。 三、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 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 来自这一环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四、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 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 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
(二)人口
中国人口有两大特点: 第一是分布不均衡。总的来看,各朝各 代人口分布极具变化,但一般都是东南 部和中原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 稀少。 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迁移频繁。人口迁移 主要受战争、宗教、经济的影响,同时 人口迁移又带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融。
中国的人口历来就有数量上的优势。 公元2年,计有6000多万,超过当时世 界人口约1.7亿的三分之一; 12世纪初北宋末年,境内人口超过一亿, 加上辽、西夏及其他少数民族也占世界人 口(3.2亿)的三分之一以上; 1850年世界人口达到约12亿,而中国 人口已突破4.3亿。
人口迁徙
公元初,60%的人口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是京畿地区人口 密度大,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人口稀少。 10世纪以后,主要的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了南方。 14世纪中叶以前,移民的主流是由北向南,即从黄河流域迁至长江 流域及更南地区。 其中以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唐朝安史之乱后、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 的三次南迁影响最大、移民人数最多。 明朝初年,数百万人口被从长江以南迁到江淮之间、淮河流域,从长 江中游迁到四川盆地,从山西迁至华北平原。 直到20世纪前期,移民的主流是从平原进入山区,从内地迁往边疆。 此外,历代统治者以行政或军事手段将人口集中在首都附近,边疆或 其它地区的强制性移民。 中国人也不断移居海外,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从15世纪以来就以东 南亚为主要移居区。
(二)政区
政区(行政区域):是指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 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 前提的,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分封制”; “郡县制”二级制; “州—郡—县”/ “方镇(道)—州—县”/ “路—州—(府、军、监)—县”/“省—专 区—县”三级制; “中书省—行中书省—路—府—州—县”四级 制。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
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 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 播。 中国大陆的这片农业区的面积和产量在东亚大 陆一直遥遥领先,供养着数量最多的人口,因 而很自然地成为东亚地区的中心所在,也是文 明程度最高、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及异姓亲信分封到各地 建立诸侯国,即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叫分封制。 分封制还不属于行政区划。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诸侯 国开始实行郡县制。 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的基本行政区划制度(封 建制也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为历朝历代所保 留)。 东汉末期,以往的郡县两级制变成州——郡——县三 级制。 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合并、撤销了一些州县, 将州改为郡,重新实行郡、县二级制。 唐代开元年间在全国设置了十五道。安史之乱后在州 上设方镇,形成方镇(道)——州——县三级制。
民国的面积为:1141万8174平方公里
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是在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奠定的。即北起萨彦岭、额尔古 济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 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面积达 1000多万平方公里。 今天,中国的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指 陆地在海平面上的标准投影面积,若计入地势 起伏和地表切割后所表现的面积,实际结果大 于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 世界第三位。
四、气候: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有三个 特点: 一是季风气候明显, 二是大陆性气候强, 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温度的变化 湿润状况的变迁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