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_推荐】经济观察报金碧湖畔方案

【精编_推荐】经济观察报金碧湖畔方案
【精编_推荐】经济观察报金碧湖畔方案

经济观察报金碧湖畔方案

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别墅市场,经过多年的哺育及成长之后,已经拥有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容量。业内人士预测,2005年至2006年,北京单套总价500万元以上的别墅,供应量将在5000套至7000套左右,总市值不下300亿元。巨大市场,迅猛发展的行业,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中国别墅经历了舶来的西式居所,目睹了中式的豪宅巨院,在二者的争奇斗艳中又迎来了中国别墅产业第三代的形态变革——“和”的回归。事实上,中国企业从“竞争”到“竞合”,从一味追求规模与速度,到目前对价值观与观念的反思,都表明了整体经济社会对于道德力量的强烈诉求。当观念层面的巨变反映在社会生活当中时,我们看到的就是产品载体型态的不断沿变,无一不昭示着中国的别墅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多样化、多元化的时代。

※1998至2002年别墅产品型态:西风渐进

1999年至2002年,随着中国别墅市场的复兴,古典奢华、简约大气的西式别墅成为中国别墅风格的主流,欧美风格的别墅一度占据了市场份额的百分之百。时至今日,欧美、澳洲风格的别墅仍然拥有接近百份之八十的市场占有率。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在于,年轻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在别墅设计上缺乏成熟建造理念,而开发商在巨大利益空间的吸引下,基于满足欧美各国使馆人员、外资企业中国首席代表、先富国人等消费群体的需要,通过最简捷的“拿来主义”欧美风格、澳洲风格的别墅拷贝、空降过来。

西式别墅的大举舶来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别墅最为显著的特征。

主要代表:

欧式:玫瑰园、财富公馆、瀛海名居、威尼斯花园、香草天空、水印长

滩(橘郡)

北美:纳帕溪谷、碧水庄园、紫霞谷、万城华府

澳洲风格:雪梨澳乡

※2002年至2004年别墅产品型态:中式庭院的复兴

2002年至2004年,中国别墅行业迎来了中式庭院建筑的兴起。

别墅作为具有极强个性化的居住载体,单纯的模仿、拷贝难以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当中国的别墅追逐者熟识了西式别墅的特质之后,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传统文化的迥异、民族特性的差别,中国的别墅市场需要契合中国消费群体居住习惯的建造风格,需要的是具有民族特制的居住形式,这促使中国本土的别墅建设出现了一股理性的回归大潮,从追根溯源中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式别墅的复兴以成都“清华坊”为起始,以“观唐”而闻名,它们有别于西式别墅的开放式结构,以院落包围房屋,融合了四合院围和私密性、江南园林风雅静美、西方民居舒适便利,中式别墅是体现了文化复兴在建筑上的烙印。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发掘与思索,为中国的别墅行业吹起了充满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风”,在开发商与设计师的努力下,中式别墅已经赢得了近百分之二十的市场份额。

主要代表:

清华坊(2002年成都)

香山·甲第、观唐、易郡、运河岸上的院子

※2004年至2005年别墅产品型态::“和”的回归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别墅行业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后,通过对中、西别

墅风格的汲取与融合,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产品形态——“和”式。它以东方思想的“圆满”作为文化基点,在追逐中式别墅本源的同时,汲取西式风格的精髓,以U形半开半闭的独创形式克制单一、消解随意。

“和”式的出现,是基于开发商、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不断发掘、对西式局所精髓的深入的探究,在二者的融合中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概念。

它并非狭义的符号复制,而是一种立足传统的升华,通过将中、西别墅有机的结合,创造了更富于文化气息、更具人性价值、更高功能效用的空间居所,力求用“独创意义”改变中国别墅中充斥的“借用符号”。

主要代表:

金碧湖畔等

通观中国别墅市场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间“西风渐进”与“中式庭院的复兴”两种风格的共性在于过多的体现出借用的符号,对于独创意义的展现十分匮乏;而“和”式,作为中国别墅的又一种形式转换,以独创意义大于借用符号的特质延续着中国别墅市场的发展。

中国别墅巨大的市场容量以及迅猛发展,令多元化、多样化将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别墅的产品形式需要一次真切的阐述、认知、探究,这才能够为中国别墅的延续发掘出科学、理性的依据,同时也为中国别墅市场的前行提供借鉴。

一、活动意义:

a)从别墅业界自身反思与探究别墅市场产品形态三个阶段明显变迁的内在必然性,以研讨会为起点引发带动别墅产品本身、别墅整体市场及别墅消费者等实现别墅商品价值各上下游层面的理性斟酌与选择,催生顺应未来消费者精神与身体双重需求的真正“合”适之别墅产品。

b)通过研讨会,首先使业内的专家学者充分理解与认知“金碧湖畔”的产品价值与市场空间,为“金碧湖畔”的进一步市场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与强化消费者购买项目的信心。

二、活动时间:

2005年5月12日(星期四)会议13:00——18:00晚餐18:10——20:00

选择原因:

?研讨会定于五一长假后举行,便于主要嘉宾出席会议。

?时间定于工作日进行,有利于目标受众借助网络的现场直播关注此次活动。

三、活动地点:美洲俱乐部三层

选择依据:

根据此次研讨会主题及项目自身特点,故选择具有独特风格的公共场所为活动地点。

美洲俱乐部座落于东二环旁的智慧型华润大厦,优雅的设计以美式为主,融汇东方特色。

四、活动主办:《经济观察报》《中国别墅网》

五、参与人员:

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别墅开发商、主流媒体记者、建筑设计专业人士等总计:40人

?主持人:

经济观察报《蓝筹地产》主编:吕尚春先生

?主要与会嘉宾(拟邀):

加拿大BDL建筑师事务所张玮先生

加拿大宝佳国际建筑师高志博士

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刘力博士

中国房地产协会会长杨慎先生

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秘书长莫天全先生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先生

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俞孔坚教授

美国EDSA(亚洲)总裁兼首席设计师陈跃中先生

中国别墅网董事长周铁山先生

?旁听嘉宾:

主流媒体记者

部分地产界业内人士

建筑设计专业人士

开发商邀请的部分来宾

五、研讨议题:

?如何看待中国别墅的演变过程?

?从西式、中式、到“和”式,如何看待中国别墅的演变过程,如何看待“舶来”品对中国别墅行业的推进与挤压?如何看待中、西别墅的符号特性对中国别墅市场的影响?

?1999年开始,以简约风格为代表的极简主义、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在中国广泛流行,2005年极简风格似乎在被更大的声音替代,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和”式风格的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指向,对未来的别墅产品走向是何影响?

?中国别墅建筑形态的发展趋势?

?历经几个阶段的沿变之后,中国别墅将呈现什么样的建筑发展趋势?

?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产品形式才是中国别墅的理想表现方式?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完善中国别墅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商、设计师所肩负的责任是什么?

六、活动流程:

13:00——13:30来宾签到

13:30——13:35主持人开场词

介绍此次研讨会的研讨内容、研讨目的

13:35——15:00议题一

(分议题)

15:00——15:30讨论

现场提问、解答网友提问

15:30——16:00茶歇

16:00——17:30议题二

(分议题)

17:30——18:00讨论

现场提问、解答网友提问

18:00——18:10主持人结束语

18:10——20:00晚宴(BBQ)

七、媒体宣传:

以《经济观察报》、中国别墅网为首,邀请主流媒体共同参与。?平面媒体:

《经济观察报》《北京青年报》《中国经营报》《中华工商时报》《京华时报》《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报》《北京晚报》《新地产》《晨报》《财经时报》《红地产》

《百年建筑》

?网络媒体:

搜房网(对此次活动进行现场网络直播)

中国别墅网高档公寓网贵人网

北京商拓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2005年4月

行业分析报告财经类报刊行业分析报告

财经类报刊行业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市场概况 基本类型 泛经济型财经报刊 主要指传统的经济类报刊,基本定位是权威的经济专业报刊。一般来说,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报道角度往往着眼于政治,多以 经济政策宣传为主。 如《经济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等。 证券型财经报刊 主要指专注于证券、期货等领域的财经报刊,该类报刊提供的信息与读 者的投资机会及投资成败紧密联结在一起。 如《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等。 行业依托型财经报刊 主要指依托于某特定行业的财经类报刊,以行业信息资源为立足点,能 够成为读者判断一个经济现象,研究一个经济问题的重要参照。 如《中国产经新闻》、《中国贸易报》等。 新财经报刊 主要指办刊时间不长,同时关注故事、背景、观点三要素的财经报刊。 处理新闻和信息时更敢于描述、提供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并在提供原创 新闻的号召下追求发现市场机会和报道财经内幕。 如《财经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福布斯》等。 重要事件 2003年3月,《福布斯》中文版在中国问世,是继1986年《商业周刊》 和1999年《财富》杂志推出中文版后第三本有国际影响的财经杂志推出

中文版。 2003年5月1日,《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出台,标志着外资可以正式在中国开展书报分销业务。 2003年10月,《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获得了由美国MPR组织并颁发的“2003年度国际编辑奖”,表明了当代财经报刊的媒体监督作用已经受到了社会认同。 2004年1月5日,《经济日报·农村版》正式创刊。这是第一份以农村读者为服务对象的财经报刊。该刊面向广大农村地区,以报道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等内容为主。

新媒体背景下《经济观察报》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4675457.html, 新媒体背景下《经济观察报》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作者:岳山清吕锦睿王乙各朱明堂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2期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下,各家传统媒体纷纷走上了数字化转型的道路。而在这些转型的 媒体中,财经媒体是一个特殊的部分。本文以《经济观察报》为例,分析财经报刊媒体的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经济观察报数字化转型媒介融合背景新媒体时代 一、新媒体背景介绍 新媒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即使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经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文娱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归根结底,新媒体是在当前大数据社会环境下,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从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向外发展出的新型媒体形式。新媒体通常与“旧媒体”形成对比,如电视、廣播和印刷媒体,新媒体的“新”主要体现于技术之新。 二、财经类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化转型 媒介融合概念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纸质媒体阅读,到电脑、手机登多种数字终端,传统媒介已经出现了新型的传播方式。对于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必然选择。而财经类报刊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专业类特色报刊,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数字化转型。 三、《经济观察报》数字化转型是种必然选择 传统报纸通过与新媒体的互相融合来摆脱互联网的冲击所带来的困境。与“报纸消亡论”同时对立存在的是“全媒体时代的媒体整合”,也就是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互相进行融合,二者达到共赢。传统报纸可以与互联网共同发展,互相共享资源,互相推销自己的产品,从而达到传统报纸与互联网的一体化融合。所以说,数字化转型是《经济观察报》的必然选择。 四、《经济观察报》的内容特色 1.内容丰富。

经济观察报社论:秉持敬畏之心

经济观察报社论:秉持敬畏之心 经济观察报社论:秉持敬畏之心2015-07-04 10:06 文/ 经济观察报已阅7584 财联社4日讯,经济观察报发表社论指出,救市行动继续,监管各方利好政策还在释放。十多天以来股市下跌千余点,市值蒸发20万亿,监管方逆周期操作,当然是担心连锁反应诱发系统性风险,累及银行体系乃至经济大局。风暴尚未过去,反思已经开始。不管后市如何,如果监管者和投资者均能秉持对市场的敬畏之心,更深刻地理解市场逻辑,厘清政府和市场、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的关系,风雨过后,我们当可见证中国股市更为健康的成长。 毋庸讳言,估值过高,泡沫泛起,概念与故事满天飞,杠杆之上,股市调整有其必然理由,差别只在于何时,以及力度有多大,但在经济基本面未有变化,货币与财政政策趋势未改的情势下,股市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持续下跌却已非正常。不过我们认为,将下跌归因于空头的“恶意”或者敌对势力的猖狂恐非理性,将之前的风险提示者视为寇仇更不可取,这不能帮助我们看清楚问题的实质,也无益于市场参与各方反躬自省。 中国股市20多年间,暴涨暴跌,牛短熊长,几成逃不脱的怪圈,每一轮市场起落,或明或暗中都看得到政府的护持之

手。此轮牛市初起之时,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资本市场上,一系列市场化取向的监管改革也渐入佳境,但无可否认,政府之手并未回撤,监管者背书依然,在这样的氛围下,“国家牛市”很难说只是投资者的一厢情愿。 但我们遭逢的却是一个有别于以往的牛市。正如许多观察者所说,这是一个杠杆上的牛市,也是产融结合深化、市场参与力量多元、金融创新工具涌现、多空博弈烈度空前的牛市,是金融开放不断触及新领域的牛市,也是信息传播速度和频度经互联网的力量成倍提高,传播内容被不断放大甚至扭曲的牛市。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监管者来说,或许这都称得上一个陌生的市场。它考验投资者的成熟度和心理承受力,无形中也增加了监管者对风险的辨识难度。 监管者“弱势”在这样的市场面前暴露无遗。我们无法充分掌握场外杠杆规模和流动性信息,既缺乏及时有效的技术工具和监管手段,也缺乏足够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中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但金融混业已成趋势,跨行业、跨市场的产品和业务创新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更成为这一变局的强大推手。虽然当下已有一行三会参加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但监管盲点和缝隙始终存在,监管协调效率仍有待提高,一旦风险暴露,对应急机制、反应速度,以及监管执行力和效率都是一种考验。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曾引“五指理论”,解说资本市场参与

经济观察报采编体系一线岗位考核方案

经济观察报采编体系一线岗位考核方案

2006年采编体系一线岗位考核方案 (一)目的 为规范采编体系考核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采编体系一线岗位,总编助理、主笔、首席记者、首席评论员的考核方法另行规定。 本报采编体系一线岗位人员在报纸和报社网站的上刊稿件,均记入工作量统计。 (三)岗位与序列 采编体系内岗位分为管理序列和业务序列两类,具体如下: ?管理序列 D:总监序列,如:总编助理 M:部门主任序列,如:主任、副主任、代主任 ?业务序列 T1:高级业务序列,如:首席评论员、首席记者、主编、高级记者、高级编辑 T2:资深业务序列,如:资深编辑、资深记者、资深摄影记者、资深美编、流程主管T3:一般业务序列,如:编辑、记者、摄

影记者、美术编辑、图片编辑 T4:初级业务序列,如:助理编辑、助理记者、流程管理助理 (四)年薪的组成 实际年薪=每月底薪×12+季度绩效工资×4+年度绩效工资+特别奖励(如:好稿奖) ?每月底薪: 业务序列:每月底薪=(年薪×70%)/12 管理序列:每月底薪=(年薪×85%)/12 首席评论员、首席记者:每月底薪=(年薪×85%)/12 ?季度绩效工资基数: 业务序列:季度绩效工资基数=(年薪×30%-年度绩效工资)/4 管理序列:季度绩效工资基数=(年薪×15%-年度绩效工资)/4 首席评论员、首席记者:季度绩效工资基数=(年薪×15%-年度绩效工资)/4 ?年底奖金 年底奖金=1个月底薪

每个员工的底薪、季度绩效工资基数、年度绩效工资基数详见报社发放的《岗位薪资通知信》。 (五)考核体系的构成 考核体系由以下两个部分构成,互为补充: 1、依据工作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核算绩效工资 ?季度绩效工资=季度绩效工资基数×季度考核得分/100 ?年底奖金:发放需根据企业年底经营情况2、特别奖励 包括:好新闻、好编辑、好专题、好评论、总编辑特别奖等 特别奖励是根据编辑部的工作安排,分阶段 由各部门主任提名,经编辑委员会和评论委 员会讨论,总编辑审核后,由部门秘书交人 力资源备案,在工资中随底薪发放。 (六)版组考核划分 版组的划分分为新闻类和评论类,具体划分如下: ?新闻类版组包括:要闻、市场、公司

访前麦肯锡公司资深董事潘望博

访前麦肯锡公司资深董事潘望博字号:9pt 再见,TONY——访前麦肯锡公司资深董事潘望博 咨询业流变 经济观察报:8年前,您和同事一起把麦肯锡带到中国,并参与创建了这个团队。我想请您简单回顾一下8年来,麦肯锡在中国发展的历程。 潘望博:麦肯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是从1995到1998年。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是为跨国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本土客户很少,其中又以民营企业为主,因为那时管理咨询业还未广为人知,没有引起国有企业的注意。我们从为跨国公司、合资企业和这些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学会了如何与中国的企业合作。 1999至2000年,是麦肯锡在中国事业腾飞的阶段,主要得益于大量国有企业的上市。那时麦肯锡大中华区约90%的业务都与中国的国有企业有关,与跨国企业相关的业务只占很小比例。 第三阶段从2001年开始至今,可以称之为改善绩效的阶段,这一阶段,我们为国内企业服务的业务占70%,跨国公司业务占30%,业务内容更多的是帮助客户改善运营。 从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与麦肯锡其他分公司一样,我们在中国的业务与国际股市密切相关。第二阶段(1999-2000年)时期国际股市兴旺,第三阶段,股市陷入低迷状态,所以我们的业务重点也放在了帮助企业改善运营、绩效这样基本的层面。 经济观察报:我这里有一个关于麦肯锡客户的数据,说中国国内排名前50-60位的企业都是麦肯锡的客户,而在北京,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至少有15家是麦肯锡的客户。如果这些数字属实的话,说明麦肯锡被认可的程度是相当高的。您能否介绍一下,8年中,麦肯锡在中国的客户和项目数量是多少?行业分布状况如何?这些数字能够说明哪些问题? 潘望博:首先您所说的数字比较接近实际状况。重要的是过去几年中麦肯锡不仅不断地开发新客户,同时也为已有客户提供更深入的服务。 就项目数量而言,8年中我们进行了400多个项目,其中约30%来自电信和高科技领域,包括国内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国外的电信运营商等。可以说,麦肯锡是为中国高科技领域提供咨询服务的主要公司。另外还有30%是为金融机构服务,其中,主要是保险、证券和银行业。其实,在全球范围内,银行业是麦肯锡的主要领域,而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他15%来自汽车零件装配行业。10-15%主要在零售和消费品领域;10%集中在医药、医疗设备领域;最后的10%来自其它多个行业,如能源、钢铁、航空等。 相对于项目总数,我们更看重的是为同一客户即“回头客”所提供的服务的数量。对很多中国客户,麦肯锡在几年中为同一客户提供的项目数多达5-15个。这些数字很重要,因为它体现了麦肯锡服务的价值,证明我们的确帮助客户提高了效益,也说明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和认可。 经济观察报:人们都说麦肯锡是管理咨询的多面手,那么,在过去8年中,中国企业在寻求咨询服务方

财经类报纸排行榜

财经类报纸排行榜 2011-06-20 14:38 中国财经类报纸的格局 原文或数据来源: (1)梁金河《中国报业》2008-2-27《财经报纸的发展趋势与个性化定位》 (2)王莹《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1-30 《财经报纸步入新一轮“军备竞赛”》 (3)世纪华文监测数据 (4)慧聪数据 (5)邓涛2007/8/8《青年记者》经济类报纸:三十年的风雨流变历程 经济类报纸的战场在全国,财经报的全国排名是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中国经营报(引自《2007-2008年度全国综合行业报10强名单》),在四大城市是如下格局(时间为2008年上半年),后面的数字为市场份额: 北京 经济观察报27.99% 中国经营报20.07% 华夏时报19.27% 21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87% 理财周报8.61% 第一财经日报4.56% 经济日报2.62% 福州 中国经营报50.31% 经济观察报25.15% 21世纪经济报道21.04% 理财周报1.37% 华夏时报1.17% 第一财经日报0.59% 经济日报0.39% 上海 中国经营报23.37% 第一财经日报17.93% 21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52% 经济观察报14.33% 华夏时报11.92% 经济日报9.15% 理财周报6.74% 广州 中国经营报28.71% 第一财经日报17.93% 经济观察报16.33% 21世纪经济报道(周 五)16.00% 理财周报9.81% 华夏时报6.11% 经济日报5.15% 广告最强的是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前者2007年广告营业额超过3个亿,跟2006年比增长40%。 除了经济日报,这些报纸都是在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按其服务功能,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因新兴的资本市场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以证券、投资、理财为主的证券报,主要包括《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财经时报》、《期货日报》等,它们以行业垄断为特征,具有鲜明的行业报的特点。第二类,是由文化产业集团或传媒集团主办的纯市场化财经报纸,如《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经济学消息》等,它们是目前影响市场主流的新派财经报。 第一财经日报在04年第四季度创刊,一起的是每日经济新闻,是全国最先创刊的财经类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都为周报。

经典商业报刊杂志

第一名《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最擅报猛料的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成立于2001年,属南方报业集团,致力于服务最优秀的人群,推崇“新闻创造价值”,力求成为中国商业报纸的领导者。《21世纪经济报道》具有极强的采访能力,被民间视为“擅报猛料”。 第二名《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最具反思情结的报纸《经济观察报》以“拥有财富、拥有权力、拥有思想”的实力阶层为读者对象,以“理性、建设性”为办报核心理念,宣传口号是“以工业标准建设商业”。对此,主编何力解释:“我们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冷静地观察经济走势,以全新的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第三名《中国经营报》 《中国经营报》:最亲民的报纸《中国经营报》创刊于1985年,倡导“终生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企业理念,读者锁定在“拥有活跃的个人学习和消费欲望,对企业的经营和采购同时拥有建议甚至决策权”的商务管理阶层,曾因“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市场经济的实践者出谋划策”的办报宗旨而成为国内商业类报纸的领跑者。 第四名《中国证券报》 《中国证券报》:最可信赖的投资报纸《中国证券报》是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全国性证券专业报纸,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报纸,海内外公开发行。《中国证券报》的办报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经济、金融、证券的方针政策,传递金融、证券信息,评析金融、证券市场,普及金融、证券知识,促进中国发展。 第五名《计算机世界》 《计算机世界》:最佳信息化报纸《计算机世界》报创刊于1980年,由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合作出版,是中国第一份面向计算机与信息产业领域的行业报纸。作为中国IT媒体的开创者,它报秉承国际传媒的出版经验,将国际化的经营理念融进办报实践,凭借IDG国际传媒资讯优势。 第六名《财经》 《财经》:最受尊重的杂志《财经》创刊于1998年,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主办,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财经》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第七名《中国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最渗透阶层生活的杂志创刊于1985年,定位于“讲述中国财富阶层的生意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国内财经类期刊中创刊历史较长、且仍然保持着创新活力与市场领先地位的杂志之一。《中国企业家》以“让企业家成为全社会最受尊敬的人”为宗旨,秉承“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的理念。 第八名《销售与市场》 《销售与市场》: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销售与市场》是中国市场领域最具影响力、权威性的营销实战期刊。自1994年创刊以来,坚持“实用性、专业性、权威性、国际性”的办刊方针和市场定位,紧扣中国经济生活主旋律,与中国企业同频共振。《销售与市场》2002年被评为全国期刊百强并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第九名《IT经理世界》 《IT经理世界》:最前卫的商业管理杂志1998年创刊,从创刊之日起,《IT经理世界》就立志成为中国最好的商业管理杂志。它从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管理进步这个角度切入,逐渐进入各个行业的战略、管理和运营层面,探讨信息产业、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各个行业的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 第十名《中国财富》 《中国财富》:最具潜力的杂志由资深媒体人士领军,于2004年4月创刊。首期杂志运用倒挂式发行策略,采取一元的超低价格进入市场,一举成功销售30万份,成为发行量最大的财经类杂志,此后又运用一系列促销手段将发行量稳定在财经类杂志的前四名。在内容方面,《中国财富》推出“审计足球”专题。

著名财经类报纸

著名财经类报纸 著名财经类报纸
财经报的全国排名是 21 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中国 经营报,在四大城市是如下格局,后面的数字为市场份额: 北京 经济观察报 27.99% 中国经营报 20.07% 华夏时报 19.27% 21 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87% 理财周报 8.61% 第一财经日报 4.56% 经济日报 2.62% 福州 中国经营报 50.31% 经济观察报 25.15% 21 世纪经济报道 21.04% 理财周报 1.37% 华夏时报 1.17% 第一财经日报 0.59% 经济日报 0.39% 上海 中国经营报 23.37% 第一财经日报 17.93% 21 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52% 经济观察报 14.33% 华夏时报 11.92% 经济日报 9.15% 理财周报 6.74% 广州 中国经营报 28.71% 第一财经日报 17.93% 经济观察报 16.33%

21 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00% 理财周报 9.81% 华夏时报 6.11% 经济日报 5.15% 财经类报纸按其服务功能,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因新兴的资本市场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以证券、投资、理财为主的 证券报,主要包括《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财经时 报》、《期货日报》等,它们以行业垄断为特征,具有鲜明的行业报的特点。 第二类,是由文化产业集团或传媒集团主办的纯市场化财经报纸,如《中国 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1 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每 日经济新闻》、《经济学消息》等,它们是目前影响市场主流的新派财经报。 国际三大财经日报: (1)全球财经新闻媒体的领袖:美国《华尔街日报》,目前发行量 185 万 份,居全美第二位,报纸的核心内容是金融、经济和企业,有 93.1 万网络读者 愿意支付每年 79 至 99 美元的费用浏览其电子版。华尔街日报的名言:你们不是 一般报纸的记者,我们的读者是依据你们的报道而做(投资)决定的。《华尔街 日报》对精确与公正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华尔街日报》不同于一般报纸,许多 人要依据日报的资料做金钱投资的决定。 (2)国际化大报:英国《金融时报》主要报道商业和财经新闻,其发行量 的 70%在英国以外,本土只有 13 万份。 (3)发行量最大:日本《日本经济新闻》发行量达 300 万份之巨,属“本 土化的国际财经大报”。
2010 年 11 月财经类报纸广告前 10 强
排名 1 2 3 媒体名称 21 世纪经济报道 第一财经日报 经济观察报 市场份额 22.34% 18.33% 11.45% 竞争指数 1.22 1.60 1.35

马来西亚经济观察

马来西亚 经济观察 Hong Kong, October 22, 2010 Economics Analysis Ricard Torne ricard.torne@https://www.360docs.net/doc/d014675457.html, Richard Li richard.li@https://www.360docs.net/doc/d014675457.html, 马来西亚2011年预算案 ?近日,马来西亚公布了其2011年预算提案这一重要的年度经济政策。促进公共-私人投资的多项措施成为本次预算案的重点。 ?政府计划适度增加2011年公共支出并将财政赤字小幅削减至GDP的 5.4%。财政状况仍能支持经济增长。 ?鉴于银行系统的充裕流动性,国内的高储蓄率和对外贸易经常项目盈余,筹集实现预算提案资金不成问题。 ?缺乏具体的中期财政整合计划引起了市场一定程度的担忧,但鉴于政府债务仍处于适度水平(按OECD标准衡量),还有充足的时间制定相关计划。 ?新预算案参数和语气基本相符,市场反应积极。 ?尽管资本不断流入,但鉴于出口的放缓与央行的积极干预,货币进一步升值空间有限。 图 1 图 2

马来西亚公布2011年财政预算案 2010年财政结算 2010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估计为GDP的5.6%(2009年为7.0%),与原财政预算相符。由于运营支出增长较快(尤其是工资,供给和服务,补贴),政府支出共计2055亿马币(GDP 的26.1%),高于原计划(1889亿马币)。由于经济的强劲增长(我们预计今年GDP将增长7.2%)和油价的攀升导致的财政收入的增加(增长了 2.2%,而原计划中预计收入会下滑6.4%)弥补了多余的支出。 中期内削减结构性赤字任务仍然艰巨 由于市场预计未来几年石油产量会下滑(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中期来看,如何削减赤字成为关注的焦点。政府誓言到2015年将财政赤字削减至 2.5-3.0%。2010年政府支出减少至GDP的26.1%,回到了危机前的水平,但仍是亚洲财政赤字最高的国家之一。新的长期措施旨在推动今年启动的公共-私人项目发展,符合宏愿2020的发展目标(详见下文),该目标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投资超过4440亿美元。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有助于吸引私人资本和提高生产力,并因此促进国家财政增收。收入方面,超过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行业——销售税,企业所得税,特许权使用费和出口税收入。由于预期石油产量会有所下滑,未来政府有必要发掘新的收入来源以为其的支出融资。从这点上说,开征原计划将于2011年引入的商品和服务税(消费税)将有助于达成收入目标。但这在2013年马来西亚大选前难以实现,该计划或已被推迟。 宏愿2020与2011年度预算案 近期,政府出台了被称为是宏愿2020的一系列政策以吸引国内外的私人资本,留住人才,加强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最终使马来西亚获得更大的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到2020年发展为一个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15.000-20.000美元)。这些政策包含于:?全国6大关键领域(犯罪,贪污,教育,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的政府改革项目(GTP)。(2010年1月启动) ?经济改革项目(ETP)。涵盖全国12个关键经济领域:金融服务(包括Islamic Finance),商业服务,农业,信息与通信技术,棕榈油,私人医疗,电子产品,教育,石油和天然气,旅游,批发和零售,大吉隆坡经济区。(2010年3月启动)?第十马来西亚计划,通过作用于GTP和ETP来设立宏观经济增长目标,分配支出。 (2010年6月启动) 2011年,政府计划增加支出2.8%,达2120亿马币,同时财政赤字小幅削减0.2个百分点,至GDP的5.4%(455亿马币)。这部分是由于出台了几项包含于以上所提到的项目中的措施(尤其是一些私人/公共工程项目)。要实现第十马来西亚计划所作出的承诺,预计运营支出将增长7.0% 。由于2008年开始的经济刺激政策(总额达670亿)逐渐消失,发展支出将减少9.0%。鉴于国内外经济的强劲增长和物价的上涨,政府预计2011年财政收入将实现2.3%的增长,并估计2011 GDP增速将达5-6%(BBVA:5.0%),天然气产量会上升(6.1%,而2010年则增长了5.2%),原油产量也会增加(1.3%,2010年减少了2.6%)。 由于财政赤字和债务清偿要求的下降,2011年所需融资规模(649亿马币)将小于2010年(939亿马币)。约有57%将通过发行马来西亚政府债券来筹得资金。融资应该较为容易,因为1)银行流动性充裕,应该能够吸收发行的大多数债券;2)由于马来西亚拥有很大的经常项目盈余,而当前外债占GDP的2.3%,对外融资不成问题;3)2010年起,联邦政府债务约为52.7%,大大低于OECD占GDP95%的平均水平。

财经类报刊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财经类报刊行业 分析简报– 200402 深圳市国中道经济研究有限责任公司Knowledge Corpor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518003深圳市电话:86-755-2519 1291 东门北路1006号怡泰中心C座18楼传真:86-755-2519 1292 我们的理想Our Vision 构建中国经济及商务的To establish a research and intelligence network 研究和智囊网络with focus on the economy and businesses in China 我们的使命Our Mission 协助我们的用户及合作伙伴To assist our clients and partners to succeed 实现理想with our supports of knowledge and solutions 我们的理念Our Principles 以坦诚待人,以严谨处事;Honest, Straight-forward, Due care 以知识敬业,以创意取胜。Knowledge, Creative

文件名称中国财经类报刊行业分析简报 文件索引DCKM/E. 知识及资讯/10. 知识内容管理/分析简报 文件编制深圳/ 知识及资讯部 Knowledge Corporation/深圳市国中道经济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文件管理保密文件,不得外传 知识及资讯部,可查看全文 当前版本

第一节市场概况 一、基本类型 泛经济型财经报刊 主要指传统的经济类报刊,基本定位是权威的经济专业报刊。一般来说,对市场经济 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报道角度往往着眼于政治,多以经济政策宣传为主。 如《经济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等。 证券型财经报刊 主要指专注于证券、期货等领域的财经报刊,该类报刊提供的信息与读者的投资机会 及投资成败紧密联结在一起。 如《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等。 行业依托型财经报刊 主要指依托于某特定行业的财经类报刊,以行业信息资源为立足点,能够成为读者判 断一个经济现象,研究一个经济问题的重要参照。 如《中国产经新闻》、《中国贸易报》等。 新财经报刊 主要指办刊时间不长,同时关注故事、背景、观点三要素的财经报刊。处理新闻和信 息时更敢于描述、提供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并在提供原创新闻的号召下追求发现市场 机会和报道财经内幕。 如《财经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福布斯》等。 二、重要事件 2003年3月,《福布斯》中文版在中国问世,是继1986年《商业周刊》和1999年《财富》杂志推出中文版后第三本有国际影响的财经杂志推出中文版。 2003年5月1日,《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出台,标志着外资可以正式在中国开展书报分销业务。 2003年10月,《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获得了由美国MPR组织并颁发的“2003年度国际编辑奖”,表明了当代财经报刊的媒体监督作用已经受到了社会认同。 2004年1月5日,《经济日报·农村版》正式创刊。这是第一份以农村读者为服务对象的财经报刊。该刊面向广大农村地区,以报道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等内容为主。

(完整版)中国财经类电视节目受众分析

中国财经类电视节目受众分析 艺术与传媒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2012级15班 金明12084070 1受众需求分析及选择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时代。故而我国财经类电视节目随着资本传媒热和传媒财经热的趋势发展了起来。 虽然我国证券市场散户数量的增加速度惊人,全民理财时代开拓了收视份额,但其依然具有分众传播的性质和优势,受众天然明确化,准确定位了财经类媒体的受众群。分割受众群,了解受众需求,追求受众满意度便成了各媒体跑赢市场的关键目标。根据以往统计显示,经济类节目成人观众的收视兴趣高于青少年观众,男性观众的收视兴趣高于女性观众,城市观众的收视兴趣高于农村观众,收入较高的观众收视好于收入水平较低的观众,并且文化层次高的观众比例占绝对优势。[1]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将财经类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从大众中分离了出来。我国财经类电视节目的种类划分,在此基础上将财经类电视节目的受众进行了细分,这便是分众传播的表现,意在抢占收视市场。在节目对自身定性准确定位的时候,就是在寻找自己的市场空间,选择并满足自己的目标收视群。[2]这就是将栏目定位在满足受众需要的不同层次上。 目前在我国财经类电视节目中,资讯综合类财经节目注重每日财经新闻和交易信息的报道,以硬性资讯的形式出现,让人们及时了解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以及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变动以规避各种投资风险,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起到财经环境守望的功能,这在财经层面满足了受众的安全需要。 谈话类财经节目形式活泼,观众在收看此类节目时能感受到主持人与嘉宾们的互动,并且有些节目能通过短信、电话、网络等参与其中,节目嘉宾在谈话中体现各方观点,发生意见碰撞,其多元化的视角让观众总能找到与自己意见一致的看法与主张,这类节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社交与归属的需要。 评论类财经节目通常定位高端、权威公正,有众多学术界知名专家的加盟和受访,将近期有价值的财经新闻进行有深度的评论和多元化观点的全面报道。此类节目整合各方资讯,对观众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全面而深刻的报道和评论,起到信息保姆的服务作用,观众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获得认同与尊重。 故事类财经节目用讲故事的手法使观众获得娱乐,受到启发。此类节目的受众群很大层面上不是商业精英,而多数是追求自我实现,盼望成为商业精英和仰慕商业精英的普通群众,这些受众通过故事类财经节目借鉴其经验,为自我实现埋下种子。 2受众市场分析及特点 资讯综合类财经节目、谈话类财经节目、评论类财经节目以及故事类财经节目各自通过栏目的准确定位细分了经济节目的受众群,在不同的播出时段针对不同特征的受众群进行较为准确地小众传播,以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深圳旧改摆开资本盛宴-经济观察报

深圳旧改摆开资本盛宴-经济观察报 余舒虹 12月8日,信达地产披露其用于投资房地产领域的私募基金额度由此前的40亿元增加至80亿元。今年8月以来,信达地产已通过3支地产私募基金向深圳“输血”超过86亿元,其中信达地产自身认缴28.98亿元。公告显示,这些基金的投向是深圳的旧城改造、产业地产和涉及旧改的地产并购类项目。 2009年深圳提出“城市更新”概念后,旧城改造成为目前深圳土地供应的主要渠道。 12月14日,《2015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第四批计划》获得市政府批准正式公布。此次《计划》拟拆除重建用地总面积约130.45万平方米,涉及12个城市更新单元。至此,深圳今年公布的城市更新计划已经涉及76个项目,其中49个项目更新方向包含了居住功能。城市更新脚步的加快吸引了大量地产基金与资本涌入。钜派投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房地产私募(有限合伙)、资管计划以及信托产品中,涉及旧城改造类项目的比重达到10%-20%。在深圳,这个比例可能更高。旧改项目看似是“肥肉”,实际操作难度难以预计。“房地产基金是完全市场化的投资工具,资本本身会匹配风险和收益,如此多的资本涌入说明市场还是看好深圳的发展。”中城新产业董事长刘爱明说。旧改大蛋糕近期,深圳市规土委陆续公示了第三批和第四批城市更新项目名单。截至目前,深圳已确权、在

建、拟建及意向开发的旧改项目共有280个。未来深圳需要进行城市更新的总用地面积约为240平方公里。去年,深圳房地产住宅用地90%以上来自旧改。深圳市规土委副主任薛峰称,未来旧改供应的房地产占比将会更高。深圳市对于城市更新的扶持政策特别规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通过构建融资平台、提供贷款,建立担保机制等方式,对城市更新项目予以支持。同时,批准设立城市更新局以统筹工作。 10月29日,信达资产集合了旗下6家下属企业,设立了总规模为51.01亿元的深圳信达城市发展基金,其中信达地产出资7亿元,基金投向明确指明为深圳城市更新项目。公开资料显示,信达地产的实际控制人信达投资是财政部下属中国信达的全资子公司。信达地产的前十名股东中还包括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旗下的投资基金。 2014年,信达地产成立了投融资部,开始实行金融地产战略,同时在广州和深圳成立了两个区域公司,为深耕珠三角市场进行布局。信达地产公告称,设立地产基金主要针对深圳区域城市更新需求大,房地产市场较为活跃的特点,另外,有助于巩固公司对华南区域的战略投资布局。景荣基金是信达地产的基金合作方之一。据景荣基金董事长胡健岗介绍,公开市场拿地成本不断走高,不少国有企业需要在旧改项目上盘活土地资源,而旧改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许多基金在一级开发阶段就积极参与到这类合作当中。此外,自实行旧改新政以来,拆迁需要执行二次征询制度,这有效减少了拆迁的时间和难度,排除了私募基金的顾虑。地产国企和央企是基金公司投资旧改合作的主力。一位长期关注旧改的律师告诉经济观察报,央企中粮地产在深圳的旧改项目基本都引入了基金合作的模式进行融资。股权+债权从产品设计来看,旧改类地产基金的投资策略与风控模式和其他地产基金类似,主要以股权、债权或股债结合方式投向单体项目且单独核算收益。其本质是,地产私募基金把钱借给开发商后,开发商要保证私募基金每年固

报纸专栏的特点

报纸专栏评论的特点 专栏评论是指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栏中发表的评论,也包括现在电台、电视台专门栏目中的评论。这里仅探讨报纸的专栏评论。上世纪?% 年代末,由邹韬奋主编的上海《生活》周刊开设的“小言论”专栏,曾在当时的青年中,有过极为广泛的影响。喻中国成立以后,专栏评论在党报上虽不多,但在一些非机关报或城市晚报上却很受重视如上海的《新民晚报》的“未晚谈”、《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等,曾轰动一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主,人们的思想禁锢开始解除,专栏评论真正引起了媒体特别是党报的重视,全国新闻界掀起了一次兴办大小言论专栏的热潮。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天津日报》的“津门小议”、《文汇报》的“虚实谈”、《解放日报》的“新世语”以及《羊城晚报》的“街巷议”、《新华日报》的“细流集”等,使专栏评论在全国报刊普遍开花,其中以群众直接参与的群言型评论专栏为多。这些评论立论广泛,贴近实际,敢于面对焦点、热点和疑点,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本文试就专栏评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作一些探讨。 一、内容形式日趋多样 评论开始兴起之时,就内容而言,多半系综合性专栏,如前述《人民日报》“今日谈”、《文汇报》“虚实谈”、《羊城晚报》“街谈巷议”皆如此。#& 4 ) 年元旦《经济日报》的创刊,促使经济类评论兴起。该报创办一个多月后,就开设了# % 个言论专栏 。之后,各类专栏评论纷纷出场,并向多样化发展。除了新闻评论外,思想评论、经济评论、文化体育评论、法制评论、科技评论日渐兴旺。表现形式也日趋多种性,如随感、漫笔、絮谈、杂谈、点评等等,使专栏言论充满生机。这是近一个时期专栏评论的明显特征。事实上,专栏评论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财经、体育、时政、科技、法制、商贸、影视等等。可以说,有什么样读者关注的专业领域,就有什么样的专栏评论。例如,经济类有《中华工商时报》的“水皮杂谈” 吕平波、《经济日报》的“财富随想”和“二明视线” 徐二明!体育类的有《中国体育报》的“体坛时评”、“燕子点评” 王渝燕以及《北京青年报》的“中场休息”!教育类的有《教育信息报》的“教育时评”、《中国教育报》的“长短录”!文化类的有《南方都市报》的“大话明星” 王小山、《中国文化报》的“文化论衡”、“文化时评”等等。 在众多专栏评论中,有一种现象引人关注,即以个人名义开设的专栏。例如前面说到的“水皮杂谈”、“二明视线”、“燕子点评”、“大话明星”等,以及同时在几张报纸上开设个人专栏的著名专栏作家沈宏非、在杂志上开设个人评论专栏的童牧野……。他们的个人专栏,以其独特的视角,多样的写作风格,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个人评论专栏并非现在才有,如早先邓拓的“燕山夜话”、林放的“未晚谈”、储瑞耕主笔的“杨柳青”以及后来《经济日报》阎卡林主笔的“每周经济观察”、《人民日报》的“敬宜笔记”等,都是个人专栏,并且都在一段时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目前以个人名义开设的评论专栏,在可读性上,超出了群言型的专栏评论。从读者阅读兴趣和关注度看,个人专栏评论的影响力要比群言型专栏评论略胜一筹。 二、立论风格注, 三性 ?、真实性。 专栏评论日益注重用事实说话的手段、用客观公正的表现方式来发表意见,阐明观点,避免不加解释地直接发表结论,以获得更多不同利益群体的认同。在说理方式上,向平易与生动的心方式转化,更注重文风的口语化。并且成熟的专栏评论,已经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上追求完美结合。由此产生的效果是, 一言论的可读性增强了。在写作上,除了要求真实性与新闻性以外,新闻评论注重缘事而发议论,强化了导向性。这些含有新闻要素的新闻事实,包括直接出现在文内的作为由头或论据的新闻事实,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议论,开掘了

经济观察报橙色旋风.

经济观察报 :橙色旋风 经济观察报》由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和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 ,三联集团投资 ,创 刊于 2000年 4月 16日。她以中国“拥有财富、拥有权力、拥有思想、拥有未来 ” 的实力阶层为读者对象 ,以“理性,建设性”为理念,着力传达新兴的、行动能力强的 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它的橙红色设计 ,甚至被标榜为新世纪中国最 具人性化的 50项 设计之一 ,成为时尚生活的标志 ,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因其内容罕见的高质、大 胆、丰富而充满生机和设计精美 ,创刊不久便被列为中国三大财经类新闻出版物之 说到《经济观察报》 , 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对手和成长伙伴 报道》。 2001年 1月 1日,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 21世纪经济报道》面世 ,它 是由《南方周末》所办 ,复星实业投资 ,但又相对独立经营。这张新报创办之始虽然 低调,但利用《南方周末》的成熟的发行网络迅速扩张。 为业界的一个奇迹。创刊初期发行量以每期 20%、 25%的速度递增 ,不到 100天就 建立了一个品牌,五个月之后就再发行上打破了《中国经营报》一枝独秀的局面 年之后已稳居中国财经报纸的三 强之列,发行量突破了 40万份。 紧接着《 21世纪经济报道》后的 4月 16日,《经济观察报》创刊卖报 ,这是资 本力量在北京搭建的一份经济类报纸 ,网罗了全国一批比较有名的记者 ,给人感觉比 较精致,比较大气 ,典型的北派风格。谁都没有料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有了一个在 形式上如此相似的竞争对手。两家报纸的出现顿时令《中国经 营报》失去了往日 的光环,中国财经类报纸市场开始出现一片喜人发展局面。如果说《中国经营报》 凭靠的是多年来市场洗礼的经验积累 ,《 21世纪经济报道》仰仗于南方日报报业集 团的雄厚背景作为支撑 ,那么这份新生的《经济观察报》却仿佛是平地而起 ,横空出 世,如同她那在中国媒体市场上独树一帜的纸张 颜色一样 ,从外观到理念完全超乎中 国读者和传媒人的思维惯性之外 ,以异乎寻常的方式和速度在本土高 端读者群中确 立了声名。 21世纪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被誉

经济观察报:我们的社会还未上行 谈何下流.

经济观察报:我们的社会还未上行谈 何下流 “中产”是一个很具有诱惑性的字眼。对个人而言,“中产”意味着生活已经衣食无忧,心态平和,跻身于社会的主流阶层;对一个社会而言,中产阶层占到整个社会的60%以上,即是和谐的“橄榄型社会”,进入相对成熟的现代国家状态。 我们所处的社会无疑正向这个“橄榄型”目标接近。最近有一好一坏的消息。好消息是,据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公布的数据,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约540万人,超过了23%的全国平均水平。按照这个比例,北京已经成为准中产社会。坏消息是,在这540万人中,其中68.5%中下层中产阶级成为“房奴”、“车奴”。 依据这两个数据,很多分析人士表示担忧:中国社会正在走向下流社会。“下流社会”是一个社会学名词,提出者是日本人三浦展。是指中产阶级的居下游者,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足够温饱甚至小康,但由于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这个群体在物质、精神等各方面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而甘于平庸,从而形成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向下的拉力。 对中产阶层向下流动的担忧是全世界都共同关注的话题。最典型的莫过于英国出现的“iPod一代”,这个自然不是苹果iPod播放器,而是insecure(不安全的)、 pressured(压抑的)、over-taxed(税负过重的)、debt-ridden(债务缠身的)的缩写。提出该名词的作者之一尼克·博赞基特教授说:“我们总是习惯假设一代更比一代强。但是,如今的年轻人要承担更多的义务,他们增加收入和创造财富的难度也更大了。这的确是这个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 我们面临的问题与“iPod一代”如出一辙。而且我们的问题更显严重——我们并非从高处的下流,而是在更低起点上的停步不前,我们并非在走向下流社会途中,而是一直就在下流社会中。 这并非危言耸听的断言。从国际经验来看,是否中产有几个判断标准,并非仅仅就收入一项指标。标准之一就是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保证相对衣食无忧的生活;之二有稳定的保障;之三就是心态比较平和,心理比较保守,高度认同主流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文化秩序,有公共精神。 我们的工薪阶层——它是中国中产阶层的主体——收入增长却与GDP的高增幅不相称。数据表明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增幅超过了民众收入的增幅,经济增长的红利更多地流入了企业和政府的腰包。 我们的中产者有稳定的保障吗?这恰恰是我们焦虑的病因。对大多数城镇家庭来说,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目前已成为家庭负担中的最主要部分,占据了他们收入的大部分。我们正在为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担忧,即使有车有房,我们为此支付的代价是绝对“贫困化”,还完月供,我们不得不量入而出。

中国主流财经类报纸受众定位研究

中国主流财经类报纸受众定位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财经类报纸的个性不够鲜明,同质化明显,有限的信息资源被分散,这就要求媒体明确自己的受众定位。受众定位是媒体实现市场占位的基础,媒体能影响什么人,能影响多少人,是衡量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本文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五家国内主流经济类报纸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各家报纸特色和受众定位,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字:财经类报纸特色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立足于对媒介市场的分析及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做出决策。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媒介发展的速度极快,大众传播已经进入了“分众”时代,一家媒体覆盖全体受众已经不再可能实现,每一媒介都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受众。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财经类媒体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全国现有专业财经类报纸170多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报纸以《经济日报》为代表,近年来发展势头明显减弱,尽管公信力强,但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减。值得一提的是,本世纪初,一些主流财经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数《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中国经营报》的特点是实用性;《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特点是新闻性,而《经济观察报》以深度报道见长,《中国经济时报》学术氛围浓厚,《第一财经日报》则整合了多种媒体资源,作为日报在新闻性和信息量方面对三家周报提出挑战。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国内报刊杂志影响力、公信力调查报告,在全国经济类的报纸中:《经济日报》为公信力最强;《21世纪经济报道》为影响力最大;《经济观察报》为最具成长型的报纸;《中国经营报》市场化操作经验更胜一筹,内容定位实用性强于他报;《第一财经日报》跨区域、跨媒体经营最为成功。① 成功的媒体需要对受众的数量和购买能力、受众的信息需求获得满意的度以及目标市场的占据情况做出精确地分析。这些媒体在业务、经营方面各有所长,在竞争激烈的国内财经类报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影响力的扩展与媒体明晰的受众的定位息息相关。 《中国经营报》——“实用性”留住“管理人才” 《中国经营报》在媒体多元化发展方面可为业界翘楚——报纸、杂志、丛书、中国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等均实现赢利。该报背靠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为其提供科学研究和市场调查等诸多领域的权威数据及新闻信息。在内容构成上主要有评论、财经、产经、商业新知、第一招商等版面,致力于通过专业水准的财经视角分析问题,为读者提供微观经济报道和专业的报道。它特别强调实用性,以符合读者满足个人提升和促进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要求,并且重视信息的权威性,加强读者对报纸的信任。 《中国经营报》将目标读者群定位为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在经济组织中担任中层以上管理职务的30至50岁的男性公民。也就是那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