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十八怪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怪”概述
“云南十八怪”,是云南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大体形成于40年代。
百年沧桑,过去贫穷、落后、封闭的云南,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云南十八怪”,不再“怪”了,然而新编“云南十八怪”又“热”起来,其种类繁多,名目不可甚数,这又是云南的一大“怪”事。
仔细观察新、老“云南十八怪”均有所不同,前者“怪”为“奇”;后者“怪”,则不一定“奇”,涵意也不相同,其中不少条目,为文人有意编凑出来的,把它当作“品牌”进行“炒”作,目的并不仅是为了寻“奇”,而为“名牌效应”,达到获得经济效益。
当前出现“云南十八怪热”,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为了说清这一现象的实质,首先要对“云南十八怪”作必要的界定,弄清“云南十八怪”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其次,是对“新”、“老”和各种五花八门的“云南十八怪”的作用何在?第三,是探索如何正确地应用“云南十八怪”品牌。
只有将上述三个问题弄清楚,我们方能更好地宣传和应用“云南十八怪”。
“十八怪”由来
云南简称滇,因“彩云现于南中”而得名。
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即东经97°32’—106°12’和北纬21°08’——29°15’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南部,全省处于北纬30°以南的低纬度地带。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和东南亚半岛的结合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汉文化、藏文化以及东南亚文化等诸文化对云南的本土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云南文化的多元性。
云南秀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云南十八怪,是外地人初到云南喜欢谈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因它是民间口头流传过去未见史书记载。
近来,由于旅游发展的需要,人们把它作为云南的一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在旅游中导游小姐津津有味地讲述它,《昆明旅游指南》、《云南十八怪》、《云南旅游知识问答》、《海内第一长联》、《云南之奇》、《大观周刊》等书刊,电视《寻找云南十八怪》及《云南十八怪》、《云南十八怪正说》等明信片等,均对“云南十八怪”作过介绍,但大多“新”、“老”混杂,提法也不统一,也没有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系统的阐述。
据(晋)许慎《说文解字》所云:“怪者,奇矣!”云南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等原因,自古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甚少,形成云南与世隔绝的局面,真可谓“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各个民族在生活习俗方面有着一系列奇特的现象。
所谓“怪”,自古有之,也并非“十八”,“十八”只不过是个“概数”罢了,因中国传统数理观念中,“九”是一个极限数,“九”的倍数最大有“九九之尊”,而中国视为吉祥数的“三十六”、“七十二”、“一百零八”等均为“十八”的倍数。
又有“十八罗汉”、“十八扯”之说,拼足“十八”表示众多的意思。
在抗日战争时期,内地沦陷,为躲避战乱,国内大批人士来到云南,特别是一些知识阶层从内地来到边疆,由于地域、心理及文化上的差异,见到云南民间许多奇特的现象。
他们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你一句,我一句,只要奇特,押韵顺口即可,渐渐编凑出“云南十八怪”在民间流传,影响逐渐增大。
据笔者所知40年代的传统“云南十八怪”应为:
1、粑粑叫饵块
2、蚕豆数着卖
3、三个蚊子一盘菜
4、竹筒当烟袋
5、青菜叫苦菜
6、鸡蛋拴着卖
7、草帽当锅盖8、草绳当裤带
9、大姑娘叼烟袋10、姑娘喊老太
11、穿鞋子脚趾露在外12、鞋子后面多一块
13、屋檐下面摆棺材14、高山湖泊称作“海”
15、老来又把红帽戴 16、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
; 17、火车没有汽车跑得快18、警察喊“猫菜”
从以上各“怪”形成的时间和记载看,有关习俗方面的“怪”,其形成年代较为远古,它们是边疆民族地区商品交易的产物,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涵。
诸如“蚕豆数着卖”、“鸡蛋拴着卖”、“草帽当锅盖”等。
“饵块”一词始见于(清)桂馥《滇游续笔》说:清乾隆年间山东曲阜举人桂馥考中进士,到滇西永平县赴任,途经大理,见人们用稻米做饼,像蝴蝶翅膀,叫作“饵块”,取“合蒸日馈”的含义而得名。
“草绳当裤带”、“穿鞋子脚趾露在外”等“怪”,则反映了当年云南经济贫穷落后的状况,有的怪则为现代科技的产物,诸如火车、汽车、墨镜等。
云南境内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滇越铁路,从昆明至越南河内段为1898年4 月通车。
其中“警察喊猫菜”一条,则是解放前,人们痛恨国民党的爪牙伪警察,诅咒他们不得好死,迟早要被“猫”(滇南彝族称老虎为“猫猫”)吃掉,即警察是老虎的下饭菜,简称“猫菜”。
有的“怪”则是民间特有的称谓和习俗,诸如“大姑娘叼烟袋”、“鞋子后面多一块”、“背着娃娃谈恋爱”、“老来又把红帽戴”、“高山湖泊称做海”。
有的“怪”则是文人的夸张或误解,诸如“三个蚊子一盘菜”等。
“十八怪”的发展
好奇之心人人有之,“云南十八怪”属民间口头文学的范畴,在流传中人们可随意“创作”,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又把一些云南的新奇事物加以发挥,“云南十八怪”的数目又有所增加,多达数十怪之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经有了品牌意识,逐渐认识到“云南十八怪”是云南的名牌,又围绕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色,编凑出“新云南十八怪”,有的“怪”独具时代的特色,是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宣传云南,特别是发展云南的旅游有很好的“招来”作用,有的“云南十八怪”还可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获得较好社会和经济效益。
笔者又将目前民间流传和报刊新编的“怪”,围绕云南的旅游特色归纳为新编“云南十八怪”,其名目如下:
1、鲜花四季开不败
2、海鸥飞到春城来
3、石头长在云天外
4、土锅通洞蒸鸡卖
5、牛奶做成扇子卖
6、大石洞内有村寨
7、星云湖里鱼分界8、长街宴席百家菜
9、蘑菇成了“天皇菜” 10、蚂蚱叫“跳菜”
11、“吉鑫园”里搞拍卖 12、过桥米线人人爱
13、背着娃娃谈恋爱 14、大理石头当画卖
15、亲生阿爸住家外16、男穿筒裙不系裤腰带
17、谈情说爱用歌代18、世博园里观世界
“名牌后面是文化”,为了合理开发应用“云南十八怪”这一品牌,首先要突出“云南十八怪”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新编“云南十八怪”涉及到云南的自然、物产、饮食、服饰、民俗、购物、称谓等方面,有的“怪”,怪得有趣,通过它可使人们了解云南的历史、民俗和旅游特色。
“云南十八怪”是历史的沉淀,又都在时代中发展和演变,因其个性鲜明,独具特色,可配上图画进行宣传,或作为旅游产品进行系列开发。
商品与人的距离就是一种文化的距离,商品与人接近就是一种文化的接近,“云南十八怪”成了“商业卖点”,云南出现了一批以“云南十八怪”来命名的餐厅、公司、茶楼、展馆以及书刊、木雕、绘画、明信片、书签等旅游品。
在昆明西坝路的“十八怪餐厅”开业后,书林餐饮有限公司又在滇池路推出“云南十八怪美食城”,经营“十八怪”菜肴,昆都商场的“老粥庙”餐厅,以“云南十八怪”作为品牌吸引顾客,即使在当今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也编出“石林十八怪”进行宣传等等。
据笔者从现有出版物中统计,“云南十八怪”不同的提法已有百怪之多,而在民间流传的“怪”则无法统计了。
“云南十八怪”,成为云南的一大品牌,它是人们喜闻乐道的话题,又
有较好的促销效果。
“十八怪”的应用
吉鑫园,是云南吉鑫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麟先生,于1990年9月8日,在昆明创建的云南过桥米线餐馆。
吉鑫园主厨是中国一代名厨解德坤大师,他曾在40年代当过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厨师,60年代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厨,毛泽东喜欢吃的红烧肉、回锅肉、辣子鸡等滇味菜肴,就是出自解大师之手。
李麟先生尊循“修身、治业、济天下”的儒商新理念,以弘扬“云南民族文化”、“振兴滇味”为已任,不断发掘和完善云南过桥米线,促使其跃升为中国餐饮品牌;首家推出云南风味晚茶,从而引发滇味一派的繁荣局面。
1994年9月8日,在昆明东风东路隆重推出规模宏大的“吉鑫园滇味城”,集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独具云南民族文化特色。
筵席上,云南26 个民族的美味佳肴应有尽有;舞台上,云南各少数民族歌舞多姿多彩;展厅内,云南文物、古玩、民族工艺品琳琅满目,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宾客们既饱口福,又饱眼福,还能满足参观购物的欲望,为春城一道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景线,成为人们“来云南必到之处”。
吉鑫园滇味城的菜肴、设施、服务均独出心裁,让你耳目一新。
云南26个民族美味佳肴争奇斗妍,100余种滇味菜肴推陈出新,“过桥宫”规模宏大,二楼三面设卡座,后有吉祥厅、滇王宫、状元楼及白、彝、傣、哈尼等民族厅(室)的包厢雅座,给你全新的感受。
它独出心裁,以云南民族歌舞为客人伴餐,在席间还举行古玩拍卖。
美味佳肴之奇,让人眩目心动。
以其独有的民族地方特色,又形成了“吉鑫园十八怪”,含盖饮食、歌舞、娱乐、服饰、建筑、商贸等文化。
它是在传统“云南十八怪”、“新云南十八怪”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
“吉鑫园十八怪”如下:
1、过桥米线看家菜
2、毛泽东厨师本姓解
3、土锅通洞蒸鸡卖
4、烟筒装酒真奇怪
5、牛奶做成扇子卖
6、竹虫蜂儿炸盘菜
7、翡翠黄金煎饼卖 8、四季鲜花也是菜9、舒筋活血爱尼寨
10、锅盖当作帽子戴 11、滇味筵席百家菜 12、歌舞成了下酒菜
13、过桥宫里有村寨14、“邓丽君”出自哈尼寨15、博士帽子茶官戴
16、刀山花杆擂台赛17、大理石头当画卖 18、边吃米线边拍卖
口头文学为人们所喜闻乐道,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云南十八怪”已经成为一种云南特有的文化,进入名牌之列,而且产生了“名牌效应”。
当今的市场,是一个呼唤和造就名牌的市场,名牌是竞争的利器,文化是商战的法宝,用之能产生神奇的效应,推动经济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传统“云南十八怪”中的“怪”不再怪了,有的成为历史的笑谈,但新编“云南十八怪”又不断增加,人们把“云南十八怪”作为一个套用的特定模式,把各种有违“常态”或者觉得奇怪的事物往里装,装满了“十八”,又另装一个“十八”。
除上述的传统新编吉鑫园十八怪外,在民间流传其它“云南十八怪”:
石头当作美人爱 2、山洞能把仙境赛 3、阁楼偏爱悬着盖
4、东边日出西边晒
5、种田能手多老太
6、大姑娘个个把花戴
7、小媳妇爬树比猴快8、观音长出胡子来9、稻田种在云天外
10、发髻盘成宝塔戴 11、吃饭不用碗和筷 12、花花草草做好菜
13、黄瓜当做水果卖 14、人人爱吃酸腌菜 15、常年都有好瓜菜
16、羊奶做成饼饼卖 17、袖珍小马真能耐 18、山间玲响马帮来
今后《云南十八怪》的发展是必然的,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而且是文化内涵的丰富,更主要的是对“云南十八怪”名牌的应用。
我们还要更好地“诱导”,正确地宣传、应用、发展“云南十八怪”。
二、传统“云南十八怪”
所谓“传统”,是指40年代已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云南十八怪”。
这些十八怪虽经文人的修饰,但其特点朴实,原始地记录了当时云南的风土人情,是云南一些奇特现象和独有风物的民间概说,人人都能亲闻目睹的“怪”,编传的目的只是为了寻奇取乐而也,具有原汁原味。
它们在民间流传,也未引起文人学士的注意,去深究有那十八怪?怪在什么地方?因此,也找不到翔实的记录,现拟定的传统《云南十八怪》,是笔者经考证后,认为较有代表性的“云南十八怪”。
云南十八怪粑粑叫饵块
饵块,是云南人喜欢的一种米制食品,它选优质大米作原料,经淘洗、浸泡、蒸熟、挤压而成,人们把它作为早餐食品或节日中的应酬礼品。
据(清)桂馥《滇游续笔》中说:清乾隆年间,山东曲阜举人桂馥考中进士,到云南永平县赴任时,途经大理,见人们用稻米作饼,形状像蝴蝶翅膀,叫作“饵块”,取“合蒸日馈”的含义而得名。
饵块的制作分机制与手制两种,形状分块、丝、片三种。
手制是将米团揉成又圆又薄的饼状,用火烧吃,称为“烧饵块”,因食用方便,人人爱吃。
云南人把“饼”,叫“粑粑”,又把“粑粑”,称为“铒块”。
饵块烧、煮、炒、卤、蒸、炸均可,加调料后风味各异,久食不厌,是云南有名的风味小吃,被称为“东方热狗”。
过春节时,云南家家户户都要用稻米舂饵块作为过年必备的食品,有诗云:
门换新联户换米,还舂饵块备香厨。
华堂草舍春都到,碧绿松毛迎地铺。
云南十八怪蚕豆数着卖
蚕豆,又叫胡豆。
为草本植物,茎空,花白色有紫斑,荚果内有种子可食,茎叶可作饲料,是云南重要的小春作物。
云南蚕豆品种优、质量好、颗粒大,可炒、炸、煮后作为零食,有“炒豆”、“兰花豆”、“咸豆”等,可作饮酒、佐餐的小吃,香脆可口。
每年夏天人们将蚕豆收割晒干后,用链杆将种子脱粒储藏后食用,茎叶作牲畜饲料。
在云南广大的农村每逢栽种时节,都要炒蚕豆作零食。
其色泽光亮,香脆可口,老少均喜欢吃,还说吃了炒豆下田栽秧可解疲乏,不患风湿病,称为“吃洗脚豆”。
在一些乡村集镇,常有小商贩摆摊设点卖炒(蚕)豆,卖时不用秤称,而是将蚕豆,按个数一五一十地数着卖,成了云南十八怪,“蚕豆数着卖”。
、云南十八怪三个蚊子一盘菜
蚊子是一种害虫,成虫身体细长,胸部有一对翅膀和三对足,幼虫(子子)和蛹生长在水中。
雄蚊吸食植物的汁液,雌蚊吸人畜的血液,能传播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
云南南部的河谷平坝地区,气候炎热,多水草,适宜于各种蚊虫孳生。
过去在这些民族地区由于缺医少药,没有保健设施,疟疾病(俗称“摆子”)广为流行,人们又缺乏医疗知识,误认为“瘴气”,并把这些地区称为“瘴疠之区”。
当年人们听到瘴气,有谈虎色变之感,曾有“到了怒江坝,先把老婆嫁”之说,意思是说凡到这些地区的男子,得了瘴气,十个有九个要死,要“走夷方”得先把老婆嫁了。
实际不是因“瘴气”而生病,是蚊子叮人,传染了疟疾病。
据(晋)陈寿《三国志》记载:“孔明(诸葛亮)率兵南征孟获,至泸水(金沙江与稚砻江交汇处)遇瘴气,将士病死过多,凯旋之师几不能返成都”。
“三个蚊子一盘菜”,形容云南蚊子个头硕大,炒后可食,也有说是因外地人到云南,见人们吃蚂蚱(蝗虫),误把蚂蚱当成蚊子,夸大其辞的说:“三个蚊子一盘菜”,其实应是“三个蚂蚱一盘菜”或“蚂蚱能做下酒菜”。
云南十八怪竹筒当烟袋
竹子,常绿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叶子细长,嫩芽称为“竹笋”。
云南广大的山区及河谷地带,适宜于竹类的生长,一丛丛、一片片,竹林莽莽,绵延数十里,而且竹子种类多,竹源丰富。
人们用竹子制成各种工艺品和生产、生活用具,住的吃的用的都是竹子,还有“宁肯吃无肉,不肯居无竹”之说,称为“竹文化”。
云南是“烟草王国”,吸食烟草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吸食烟草所用的烟具,也随着烟草及其制品的发展而花样翻新。
开始时,人们应用竹子坚实内空的特点,制成烟斗、烟袋、烟筒等烟具。
特别是水烟筒(袋)在云南广为流行。
它是取一根长约60~70厘米,口径8~10厘米的竹筒,将内节打通,在筒下端四分之一的地方凿一孔,插入一细竹做烟嘴(俗称“哨子”)。
筒内注入清水,吸时,将烟放在烟嘴上点燃,用口猛吸,烟顺烟嘴进入水中,经过滤后方吸入口中。
其吸食方法独特,能减少尼古丁的剌激作用,又过“瘾”。
竹筒水烟袋制作十分精美,已成为民族工艺品。
由于其吸食方法十分奇特,外地人少见多怪,被说成:云南十八怪,“竹筒当烟袋”、云南十八怪青菜叫苦菜
青菜,为一种绿色叶茎蔬菜,叶子直立、绿色、味微苦,云南老百姓习惯以其味苦,而把它叫做“苦菜”。
昆明人有句口头语:“吃不厌的青白菜”。
昆明的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于各种蔬菜的生长,又由于昆明春夏之交气候干燥,喉头干痒,吃青菜可清火,所以一年到头,都喜欢吃青菜。
青菜虽是小菜,但吃法颇多,夏天吃青菜秧,毛绒绒的十分鲜嫩,放入沸水中一煮即熟,也可炒吃。
冬天被霜冻过的青菜,下锅一煮就烂(粑),打蘸水吃,别有风味。
平时吃厌了还可制成酸(咸)菜,一年四季,随时都可吃,酸菜炒肉、酸菜汤、酸菜鱼是云南人可口的家常菜,还有“人人爱吃酸腌菜”之说。
大概是由于云南爱吃青菜,外地人来到云南随处均可见到,而且云南人又把“青菜”叫做“苦菜”,觉得十分稀奇,成了云南十八怪,“青菜叫苦菜”。
云南十八怪鸡蛋拴着卖
鸡蛋,即鸡卵,又称“鸡子”,有骨灰质的外壳,内有蛋白和蛋黄,含有多种蛋白质,营养十分丰富。
食用方便,无论煎、煮、蒸均可吃,烹调简便,是家庭和筵席上不可缺少的菜肴。
在商品交易的初期,鸡和鸡蛋作为以物易物的等价物在市场上出现时,为交换和携带方便,人们用稻草包装鸡蛋,一条捆上5个或10个,称为一“串”,买时以串论价,或与相应的等价物进行交换。
这一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一些边远的山区乡镇还可见到。
外地人到云南见鸡蛋用稻草捆着卖,觉得十分奇怪,成为云南十八怪,“鸡蛋拴着卖”。
云南十八怪草帽当锅盖
云南的广大农村出产稻谷和麦子,每当收割以后,妇女在劳动之余利用稻秆和麦秆做原料,编织成草帽、锅盖、箩筐、提篮等生产和生活用具。
精美的草编工艺,造型美观、工艺细腻,色泽白净,种类多,形成草编工艺系列。
农村作为生活用具的锅盖,是用稻草或麦秆搓成绳子后,由顶部一圈一圈地往外盘,尺寸按锅大小而定,形状像草帽,因而就有:云南十八怪,“草帽当帽盖”之说
云南十八怪草绳当裤带
草绳,云南一般指山茅草和稻草扭成的绳子,称为草绳;裤带,即系裤所用的腰带,又称裤腰带。
过去云南山区山高水险,经济不发达,穷苦的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穿裤子买不起皮带,就用草绳系在腰上,作裤带。
俗话说:“身穿十件,不如腰系一线”,在冷天还起到保暖作用。
人们初来乍到看见有人腰系草绳,觉得非常奇怪,故有云南十八怪“草绳当裤带”之说。
云南十八怪大姑娘叼烟袋
烟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大,长叶状,披针形,花生在茎的顶端,花冠成漏斗形,局部粉红或白色。
烟叶是制造烟丝、卷烟的主要原料。
烟袋,为吸旱烟和水烟的主要用具,一般用竹、木雕成,分烟斗、烟杆、烟筒三部分,称为“烟筒”或“烟锅”、“烟袋”。
云南吸食烟草有着较长的历史,相传,烟草初传入时,被认为是一种药草,有“烟气可以治病”之说。
在云南的拉祜、哈尼、傣、景颇等少数民族中,妇女也有吸烟的习惯,不论劳动或休息,为解除疲劳,经常点上一锅烟叼在嘴上,显得悠然自得。
特别是在情场上离不开烟草,彝族青年在山林间歌舞,点烟相戏,称为“吃火草烟”,定情时女方要绣烟荷包送情人作为定情物,
有“妹绣荷包给郎戴”之说;有的女方父母还用点烟“考女婿”,会点烟方能成为女婿。
点好“烟”,才有“缘”,即所谓“姻缘”的由来,民间把“烟”称为“和气草”,还演义出种种烟传说,成为“烟文化”。
云南十八怪姑娘喊老太
我国中原汉族的习俗,娶进门的媳妇对丈夫的妹妹,称为小姑。
(唐)王建《新媳妇》诗云:“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
昆明人对亲友的称呼与中原相近,称父亲为“爹”,称母亲为“嫫”,称祖父为“老爹”,称祖母为“奶奶”,称外祖父为“外公”,外祖母为“外婆”,姻娅为“亲家”。
称父亲同辈朋友年长者为“大爹”,年幼者为“叔叔”。
称姨母为“娘”,称小姑则为“姑太”或“姑老太”。
小姑大多为年轻的姑娘,并不老,为什么称“老太”呢?外地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把“小姑”,称为“老太”呢?觉得十分奇怪,故有云南十八怪,“姑娘喊老太”。
云南十八怪穿鞋子脚趾露在外
鞋,这里指凉鞋,为鞋帮与底相连,鞋帮前端仅以条带相系,穿时脚趾露在外。
凉鞋因制作原料的质地不同,有草鞋、布凉鞋、皮凉鞋之分。
在民间广泛使用的为草鞋,它是用山茅草或稻草编织而成,其特点是制作简易,经济实惠,使用方便。
制作材料遍地皆是,随时均可制作或购买。
草鞋为一次性使用,坏了就丢,重新换上一双。
穿起来轻便,凉爽,不怕湿,不怕滑,登山赶路时步履轻盈,既经济又实用。
这种不同质地的凉鞋,在云南普遍使用,不论下田劳动,上山砍柴,赶街出远门,特别是赶马人、挑夫、小商贩喜欢使用。
花凉鞋是一种在布制鞋面上挑花绣朵,色彩鲜艳的凉鞋,为彝、白等少数民族青年男子在节日或喜庆中穿用。
云南因穿凉鞋较为普遍,帮底虽相连,却左、右脚趾露在外,十分奇特,被誉为云南十八怪,“穿鞋子脚趾露在外”。
云南十八怪鞋子后面多一块
云南十八怪,“鞋子后面多一块”,实际是指鞋跟后的鞋拔,又称“鞋挹拔”,但其功能却又与一般的鞋拔不同。
在云南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鞋拔却是作为装饰用。
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善于刺绣,所制作的绣花鞋,色彩十分鲜艳,在鞋帮上挑花绣朵,有的还织上金丝银线,显得十分精美。
鞋拔虽在鞋帮后面,也失去鞋拔的作用,是为了使鞋美观,他们在其上勾绘图案,刺绣各种花草装饰,不论前后看上去都十分美观,展现了云南民族的观美观念。
外地人看后觉得奇怪,为什么“鞋子后面多一块”呢?成为“云南十八怪”。
云南十八怪屋檐下面摆棺材
葬礼,是人死后其亲属、好友为死者举行殓殡的祭奠仪式,它标志着一个人生命历程的终止。
云南的彝、白等少数民族,古代行火葬,明未清初改行棺葬,其葬俗虽与汉族略同,却具有民族信仰的特征。
在葬礼中奉行“入土为安”的理念,特别讲究葬具,人到老年大多要事先为其做好寿材(棺材),使老人放心,认为儿女也为自已准备后事。
若老人生病还没有寿材,儿女还得为老人赶制一口寿材摆在家里,为其“冲喜”,还说这样老人的病则可愈,还能长寿。
寿材以楠木、杉木为好,一般漆成黑色,也有红色,做好的棺材要储放在庭院内的屋檐下,使人一进门就能看到,表示儿孙对老人的孝顺,成为云南十八怪,“屋檐下面摆棺材”。
云南十八怪新娘要把墨镜戴
白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头天叫“踩棚”,白天男方家把嫁妆送到女方家去,晚上在家吹唢呐,唱大本曲表示庆祝。
第二天为“正喜日”,男方用车轿或马匹到女方家迎亲,新娘梳妆打扮,穿上婚礼服还要戴上墨镜,胸前挂上镜子(俗称“照妖镜”),等待男方前来迎亲。
迎娶时,新娘要哭别父母兄妹后,男方家吹吹打打将新娘迎回家去,举行婚礼,当晚要在家堂中拜认亲戚,让后亲戚要给见面礼(钱),有闹房的习俗。
第三天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孝敬公婆。
婚后的第四天要“回门”,新郎随新娘回娘家拜望女方父母。
墨镜,墨晶制成的眼镜,泛指用黑色片做的眼镜,有养目和避强烈阳光的作用,也称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