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

作者:陶静娟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20年第03期

在日常阅读和语文教学中,作为读者和教师的我们常常会邂逅一些“陌生化语言”,这种语言貌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不受常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縛,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陌生化语言”,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对日常语言产生疏远和变异,使它变成新鲜陌生的语言,从而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通俗讲,就是换一种说法,赋予语言新的面孔,用陌生表现熟悉。

苏轼曾说,“文以反常合道为趣”,就是说用巧妙的艺术手法处理反常的人事物,使反常事物表现出“合道”的本质,这会让文章充满趣味。杜甫提倡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学理论与“语言陌生化”现象殊途同归,都是作家们毕生追求以期达到的语言境界,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陌生化语言,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新。使得所描述的熟悉的人和事在读者看来觉得陌生。

2.奇。看似陌生的语言背后饱含的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人和事。

3.美。换一种新颖的说法,换一个角度欣赏常见的人和事,这种含蓄之美令人既陌生又亲切。

4.趣。当回过头来,发现作者用语言文字和你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这时候,你也会微笑。

由此看来,“陌生化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乍看陌生,细想又觉得熟悉,打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说法,以“变脸”的形式获取语言的新奇。

一、词语的陌生化

“陌生化语言”主要表现在打破词语的常规用法,使文学语言表现出新奇的意义,所谓“语不接而意接”“无理而妙”,表面上不合常理偏离语法,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够领悟到有理有情的艺术境界,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更好的审美感受。词语的陌生化搭配使语言表达更灵活多变,更含蓄内敛,避免了语言的机械直白,彰显弹性之美。

(一)词语的异常搭配

1.主谓反常搭配。

①冬天的树用光秃秃的树杆,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着太阳的影子,丈量着岁月的长度。

——容蓉《冬日恋歌》

②孩子一个个地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智慧,一年又一年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

——张爱玲《倾城之恋》

③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

——陆文夫《围墙》

不说太阳投射出树的影子,说树临摹太阳的影子;不说树长高了,说“丈量”岁月的长度。孩子们清澈纯真的双眼逐渐被世俗改变,不就是生锈变“钝”了吗?“脸填错性别”,是说娃娃脸与男子汉身份之间的不搭、反差。主谓之间新鲜的说法让人眼前一亮,会心一笑。

2.主宾反常搭配。

①第二天一早老校长接到了牌坊区公安局打来的电话,说话的口气又带帽徽又佩领章,很森严。

——毕飞宇《家里乱了》

②大肚子队长一个劲地说话,他的自言自语一刻也没有离开疤的内容。他说,这个世上到处是疤,星星是夜空的疤,枯叶是风的疤,水泥路是地的疤,冰是水的疤,井是土的疤。

——毕飞宇《枸子》

在这两例中,口气和帽徽、领章反常搭配;星星、枯叶、水泥地、冰、井与疤是毫不相干的事物,它们之间也有了某种联系。这种创造性的嫁接使普通的语言被浓缩和深化,读者在这种陌生感中收获了审美的愉悦。

3.动宾反常搭配。

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②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老舍《济南的冬天》

③洼地里长满了黄蒿,也长满了石头。

——贾平凹《商州又录》

“纺”与“疲惫的歌”动宾反常搭配,“卧”与“村庄”“雪”动宾反常搭配,其中还有拟人的成分。“长满”与“石头”动宾搭配,是顺着前面的“长满了黄蒿”而来,仿佛那石头和黄蒿是一块儿长出来的,十分贴切自然。

4.定、补、状与中心词反常搭配。

①窗外/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戚戚地咬着我的心

——王一飞《我心随秋》

②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

——王媺《等待》

用“很瘦很瘦”修饰“虫鸣”,富有质感;用“朵朵”和“鲜绿”修饰“诗词”,与前面的“池畔”“荷塘”协调一致,扩大了诗词的容量,开拓了诗的意境。

5.量词反常搭配。

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周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量词“痕”“点”“芥”“粒”属于反常搭配,极言其小,突出漫天大雪中景物、人物的渺小和; ; 孤独。

(二)词类活用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出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

——鲁迅《社戏》

②结痂的伤口,一支支嫩绿正在旗帜般举起。

——王亚林《春天的感觉》

③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汪国真《雨中随想》

“朦胧”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当动词用,有水汽中月色氤氲的美感;“嫩绿”原来是形容词,这里充当名词,借代新生的事物,写出万物的复苏;“瓢泼”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和“灾难”搭配,更加显得勇猛有力,仿佛倾盆大雨一泻而下,灾难即将来临。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它是指临时改变某些词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使语言产生清奇、飘逸的美感,令读者收获惊喜。

二、句式的陌生化

任何人说话造句一定要符合一定的语法逻辑习惯,表述常规的句子让人一望而知其意,無须太多思索。如果运用非常句式,故意“不好好说话”,延长读者感知理解的时间,反而机敏有趣,给读者一种新鲜感。

①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道: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莫言《红高粱》

②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句式中运用赘笔铺陈、反复渲染、矛盾冲突的词语,同样可以起到陌生化的效果。

三、修辞的陌生化

陌生化表达表现为非常规的表达方式,如许多奇特的修辞手法,它破坏和超越了常规性、习惯性的语言,从而产生了陌生又有趣的阅读感受。

1.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