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思想的产生,此后的《庄子》、《列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道家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集中总结,汇集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道家学说对其理论奠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道家的“天地之道”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无为,人只要顺应自然,就能把握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安时而处顺”(《庄子·大宗师》)。由此去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逍遥境界。《黄帝内经》承袭了道家思想的精华,把天和人作为一个统一体看待,建

立了自己的天人合一观。《内经》认为,人是在特定的“气交”环境中,由天地两气结合生成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内经》还认为,人与天的结构相类似,这种类似表现在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灵枢·邪客》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内经》还从唯物论出发,提出从自然界和人体本身去研究问题:“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人事”(《灵枢·逆顺肥瘦》)。这些思想,都是道家思想对于《内经》的渗透。道家的精气阴阳思想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构建了“道一气一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战国时期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这一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精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提出了“

通天下一气耳”的观点,并指出阴阳是一气的最大规律,“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在道家学说中,精与气的概念是同一的,如《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日精”,并认为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或质料。“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淮南子·天文训》也认为精或气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宇宙生气,气有涯根。清阳者薄糜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对天地万物的生成,《内经》也有类似的解释。《内经》将气分成阳气和阴气两种。阳气轻清,主热,燥,动,浮散形成天空;阴气浊重,主寒,湿,静,凝聚生成大地。《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说:“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长短,万物并至,不可胜量。“指出,万事万物都是天地之气和合而产生的。道家的精气思想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的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内经》在论述人体生命的产生和维系时,是精与气分论的: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气由精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另外,道家的“通天下一气耳”的思想,对人体中各种气本于一身之气的理论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先秦道家深谙辩证法,《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田子方》进一步提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道家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不仅是气,而且是一切事物普遍具有的属性。《内经》具体反映了阴阳的这种普遍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结合到人体,则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变化,治疗的基本原则,均可用阴阳来阐释。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有危焕胍跹簟啊T谔讣叭说纳砉δ芎筒±肀浠保端匚省どㄌ炻邸啡眨骸耙跗窖裘兀衲酥危灰跹衾刖觯司!岸档街瘟圃颍端匚省ぶ琳嬉舐邸诽岢觯骸敖鞑煲跹羲诙髦云轿凇!?道家的养生原则与中医学的养生实践道家养生,强调静养。如《老子·十六章》指出:“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在宥》中说:“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管子·心术上》说:“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内经》承袭了此种

养生理论。《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说明神气的特性是喜静恶躁,只有通过静

养来保养神气,才能维护其清静内守之常态。神气清静内守,则精气亦充足于内,人体就会不生病。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顺应客观自然规律来生存。这一点在《内经》中体现为独特的“顺时养生”思想。如《灵枢·本神》日:“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讨论了顺时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指导人们根据四时变化调整起居作息,调摄精神情志,以顺应生长收藏之气的变化,这样就能增强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健康长寿。道家学者王冰及《次注素问》提及《黄帝内经》,则不得不提及《次注素问》的作者王冰。王冰,号启玄子,自幼崇尚道家,其清淡寡欲的思想十分符合道家的“元为”“无欲”“恬淡为止”“内在养生、外在避世”的一贯主张。王冰从先师张公处得到《素问》秘本,又与齐梁间全元起《内经训解》本相参校,并“精勤博访”,刻苦钻研,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经验,采用合篇、别目、移章、增补等方法对《素问》进行了重新编次,又通过补夺、正误、删衍、润色等具体方法时行了全面校勘、训诂、注释和发挥,历时12年,于公元762年方辑成《次注素问》,计二十四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