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对唐朝诗人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史之乱对唐朝诗人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起到了极大的破坏。
在文化方面,由于社会的动荡,战争的磨练,对唐朝诗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下面将就几位重要诗人的作品对比,从题材、风格两个方面来浅陋地说一说安史之乱对唐朝诗人的影响。
一、对这一时期诗人作品的简要分析
(一)杜甫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包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思,因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这是现如今众所周知的。
然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由于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745年,即他中年之后,因此诗风以沉郁顿挫为主。
杜甫早期诗歌现存仅二十余首,从这二十多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早期生活内容主要是读书壮游,相对来说比较衣食无忧。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青年杜甫游览五岳之首泰山,看见高大的泰山,不禁发出一声感叹:岱宗夫如何?苍翠的青绿无尽绵延在绵延齐鲁大地上。
语句中尽显仰慕惊叹之情,有高山仰止之感。
泰山的神奇秀丽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挺拔的山峰竟将南北分成昏晓。
杜甫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描写仰望见泰山的高大与磅礴,颈联笔锋一转,开始描写登上泰山看到的情景:云雾缭绕使得诗人胸怀荡漾,归鸟如山使人眼眶欲碎。
至此,杜甫从远近两个不同角度描写泰山的高耸雄壮,把泰山的高大壮阔衬托得淋漓尽致。
然而诗人如此不遗余力地描写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要亲自登上绝顶。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青年杜甫的胸襟和气魄,要登上最高峰,俯视一切的大气度。
只有登上了“凌绝顶”,才能尽情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整首诗洋溢着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豪情,是青年时代的杜甫展露的锋芒。
然而,杜甫毕竟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很快,杜甫的着眼点就转到了日渐衰退的国家与艰辛生存的人民身上,他的诗风也真正完全转入了沉郁顿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同样是望,此时的杜甫望见的景色与之前已经大有不同。
眼中曾经雄壮壮丽的河山还在,但眼中只见江山破碎,草木幽深,一片凄凉,满是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曾经被层云激荡的胸怀因“感时”而酸楚,连鸟鸣声都引得一阵阵的
心惊。
可以看见,诗人的着眼点已经完全由自己的雄心壮志转入人民的苦难,只想着这烽火连天,要如何才能与家人互通音讯。
登上高峰抱负,一览众山的豪情,终究化作了深深地忧虑郁积在心。
于是“齐鲁青未了”变成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于是“卓立天骨森开张”变成了“老病有孤舟”,于是有了“少陵野老吞生哭”,有了“,有了“牵衣顿足拦道哭”。
社会的动乱,使少年慷慨的高歌渐渐变成了老人沉重的叹息,使得杜甫广泛地接触到社会底层广大民众。
杜甫由早期的眼大心雄,踌躇满志,变得专注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忧思满怀。
描写的内容由游历河山所观之景,变成动荡的社会状况,悲苦的人民生活。
(二)王维
王维被称为“诗佛”,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造诣极高。
王维生于比杜甫早的盛唐时期,国家正处于极为繁盛的时期,因此王维也一直过着舒服自在的生活。
但是此时王维并不是心如死水,波澜不惊的,作为一个年轻而有才华的青年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有所作为。
前期仕途顺利的王维,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
写下了很多咏政诗,边塞诗,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进步意义。
例如《观猎》一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地描写了一次出猎活动: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简单的狩猎活动,却让诗人写的激情洋溢,豪放有力。
开篇描写强劲的角弓弦声与风声齐鸣,未及写人便极力突出其影响,侧面烘托出人物的英勇神武,先声夺人,让后面人物的出现使得读者有眼前一亮之感。
然后便转而写景,“草枯”“雪轻”点名明时间是冬季。
然而这里的景色描写不单单是写景,更是为了引出“鹰眼疾”“马蹄轻”,突出狩猎队伍的装备精良,猎物似乎唾手可得。
而颈联用两个相距甚远的地点,说狩猎队伍刚过了新丰市,转眼之间便到细柳营,体现了策马驰骋速度之疾,其实是侧面描写人物的意气风发。
最后写猎归,用了“射雕”的典故突出“将军”的臂力过人,英姿勃发。
而“暮云平”则与开头“风劲”形成强烈对比,体现出猎归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却更使得先前的狩猎场面历历在目。
从这首诗描写的题材——打猎,就可以看出此时的王维正是年轻气盛,因此将打猎这种体现武力与精神的活动描写得精彩纷呈,也能够看出诗人对这种力量与精神的追求和崇拜。
也能看做是对成就和作为的追求与崇拜。
体现着一种昂扬与进取,是积极向上的。
而诗人在诗中描写人物的英姿飒爽,狩猎的紧张精彩,则表达了自己的渴望:希望自己也能在战场上一展雄姿,建功立业。
年轻的王维政治热情十分高涨,对于政治的态度也是积极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政治局势已经越来越显露出衰颓之势,由较清明开始日趋黑暗。
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的王维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被卷入了意外的波澜之中。
积极地政治抱负与成就大事业的希望就这样因为变幻无常的政局而消沉下来。
这个时候,“佛”开始主导王维的人生,佛家的淡薄、宁静、与世无争成为了王维此时最主要的人生追求。
身居辋川别业的王维所写的题材从之前的社会现实,变成了眼前的山水景色。
回避政治斗争,追求的闲适的生活道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清新淡远,自然脱俗。
比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反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表达对闲适自在的山居生活的渴望。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表达了诗人爱田园,爱自然地情感。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则通过幽静空灵表达对官场尘世的厌倦。
不再有逸兴遄飞的描写,不再有激情豪迈的语句,不再有紧张精彩的场面,不再有英姿勃发的人物。
对力量与精神的追求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这些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描写,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对恬淡生活的追求,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情绪的主调相比之前已变得低沉而颓唐,消极避世的观念开始浓重起来。
也出现了内容多不足道,语言亦多陈词套语,或是枯燥乏味的佛理宣扬诗,这是王维作品中最不足取的部分。
二、安史之乱对唐朝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社会遭受了一次空前的浩劫,富庶、强大的唐王朝至此开始走向衰败。
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不足,战争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它对唐王朝的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得唐王朝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
经济基础的变化使得建立在之前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文学作为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受到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直观的。
(一)创作题材
从上文对两位的诗人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创作题材上,诗人的创作题材在此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杜甫的早年生活以读书壮游为主,作为一个饱受儒家传统教育的中国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因此这时题材也多为歌咏名山大川,抒发理想抱负。
然而安史之乱使得整个唐王朝天翻地覆,诗人的生命轨迹至此开始发生变化,因此这时的杜甫将目光投向民间,开始广泛地接触人民大众,创作题材也多为对政治的批判,对人民悲苦命运的同情。
自己的颠沛流离,历尽磨难,更是给了他最直观的体验,这些反应民间疾苦的作品,将国家命运个人的命运紧紧地结合起来。
然而由舒适生活被卷入混乱的王维则与杜甫恰恰相反,早年仕途一帆风顺,安史之乱的爆发却打乱了这一切。
个人生活环境的突变使他再也无法继续在盛唐时期的一路高歌,当时所描写的盛唐气象现如今已不复存在,社会的状况与之前大相径庭。
或许是对目前的社会状况不忍卒睹,于是王维生命中“佛”的那一面开始充分地表现出来,使他更像一个看破红尘的高僧,不再参与纷扰世事,只静心于山水,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通。
不论是杜甫还是王维,两人截然相反的变化轨迹体现的是同样的社会现实,创作题材的变化也是这一时期的诗人们进行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
(二)作品风格
由于创作题材的变化,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也与之前有了明显不同。
无论是杜甫后期的沉郁顿挫,还是王维后期的空灵清净,这样风格的形成都与安史之乱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安史之乱之前较为清明的政治环境下,诗人们的风格也大多显得明快活泼。
虽然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作较少,但我们也能从其仅有的二十多首早期作品中看得出气象宏阔,语调激昂,充满进取精神,具有盛唐诗的典型特点,而俊健的笔力,凌厉的诗风更是与杜甫在我们心中留下的那个苍凉悲悯的老者形象大相径庭。
早期的王维仕途一帆风顺,诗作更是形象鲜明,情韵深长,以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勾勒出山水画卷,或是传递了当时生活的闲适满足。
而安史之乱后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黑暗,不可能成为孕育激昂蓬勃、清新雅致风格的土壤。
诗人们的人生如海浪浮沉,困境不断,心态的变化使此时的诗歌风格已经有了极大的蜕变。
于是
我们可以看见杜甫的批判反思风格最终成型,王维也看淡了名利,选择在孤独与沉静中感悟自然。
此时的诗歌创作也因此少了慷慨之气、蓬勃之态,显得情绪低沉、苍老衰颓。
诗人们的情绪逐渐由高昂转入了低沉,更多的是一种对现状的反思。
100112011025
李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