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和教学戏剧融于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和教学——戏剧融于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萧山第十五届专题论文三等奖周莹
一、课题的提出
回首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学生们自编自演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时装剧、街头剧、活报剧。学生演剧在近代戏剧发展史上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演剧和课本剧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排演课本剧是“大语文”教育观的具体活动形式之一,是上层表达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之一,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即使在提倡培养学生读、写、听、说、思等基本素质的今天,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颈部以上的活动”。青年学生更愿意通过自己的能力使语言课本中的故事“动”起来。但学生演剧的形式极少运用于日常教学,语文课本剧在现实中沉寂无声,偶能一见,也只出现在学校每年校庆、艺术节、节假日举行的活动中。而此类特定情境下的演剧,表演高于内容,获奖重于过程,其功利性已掩盖戏剧文学的本身价值。与其临时抱佛脚只将演剧视为庆典活动的一种点缀,不如把工夫用在平时,与教学相结合,使之成为教师在课堂里采用的一种学习媒介。因此,进一步探索主体开放性,开展将戏剧融于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对改变课本剧举步维艰及课堂教学死气沉闷的现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和原则
1、理论依据
(1)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根据主体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通过戏剧的编导演的形式,将戏剧手段融于语文教学,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可能,使学生主体更具开放性。
(2)罗杰斯的意义学习观指出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便于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戏剧表演正是“做”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个人问题等,实现意义学习。
2、遵循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即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自我发展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努力实现学习主体的回归。戏剧与教学相结合的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原则,整个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途径,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通过充当教学计划的设计者、技能训练的组织者等角色得到发挥的。
(2)创造性原则。
即要求教师敢于放手,切不要越俎代庖,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断,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判断,允许他犯错误,而且还要让他自己评价这些选择和判断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求学生善于活学活用语言、知识和技能,不
断培养交际能力。利用辅助手段,创设剧场情景。这样不仅加大了容量,使学生广开思路,而且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三、实践措施
一提及课本剧,许多教师就会想到挑选演员,组织排练,准备服装、道具等众多纷繁芜杂的工作,不想“多揽闲事”、“得不偿失”。其实,课外戏剧表演重要的是与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点滴的戏剧素养相结合、渗透。与教学相结合的戏剧未必以公开演出为终点,并非一定要超出相对封闭的课堂,成为一种单纯的课外活动。课内、外互补、互动,才是探索戏剧和教学相结合的更为有价值的尝试。
(一)、日常教学中的戏剧教育
1、通过朗诵台词把握人物情感
由于学校或剧社不可能举办关于戏剧修养的表演技巧的全面训练课程,一些对戏剧充满热情的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许多问题。例如:角色的性格是怎样发展的?他的性格际遇会如何影响他表达感情的方式?应如何快速而有效地抓紧观众的注意力?应如何把感情灌注于声音之中而不会予人以造作之感?解决上述问题的训练方法首推朗诵。
朗诵是一门表演规模极小但发挥空间极阔的艺术。它与戏剧的关系,就好像散曲与杂剧,前者既可以独立而自成一体,也可以作为后者的构成部分。朗诵在教学中的推广使表演不仅仅专属于班中几个活跃分子,对台词的朗诵能多人多次反复揣摩,使学生表演参与面更为广泛。
朗诵不是平平淡淡、清楚完整地念一遍就算。也不是对作品主题与作者感情不加揣摩地扯高嗓子,提高腔调地一味夸张,而应该了解原意,深入探索作者的寄托,以及人物的生平际遇,性格轨迹,并联想到原文所描绘的情境、画面。试朗诵《屈原》的内心独白,揣摩主人公战斗的激情,悲壮的情怀,用声音声音描绘雷辊电霍的画面;试朗诵窦娥临刑前的一番指斥,用声音控诉恶人横行、官吏昏聩的封建社会;试朗诵罗密欧的悼词,用声音展现对朱丽叶的深情以及生存与死亡的内心挣扎……
若能因朗诵而多读文学作品,仔细咀嚼,用心分析,体味到作品的思想,人物的感情性格,这远比教师“苦口婆心”地教效果来得好。
2、利用“选择性定格”理解文学作品
我们摄影时,都会选择一个最能表现所思所想的画面。为了制造张力,吸引观众,选择性定格便需要戏剧性的动作,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戏剧场景,并进行一些人物语言表演的设计。在准备过程中,同学或许忘记部分情节,这倒不太重要,他们可以自由创作。最重要的是必须在能选择的场景中决定最能展现人物性格的表情、动作或语言,演绎时以定格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定格时,所有演员都静止不动。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负责设计并演绎自主选择的场景。演员在“定格”期间,笔者便向小组其他同学提出以下问题:
(1)、对此场景稍作说明,为什么会发生这事情?
(2)、定格中的人物表情、动作、语言各是什么?
(3)、设计了哪些人物动作、语言是作品中没有的,为什么作这样的设计?
这个活动,关键在于定格部分,如时间不足,大可省略演出整个片段,只出来定格即可。在定格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感到吃力,还会引起哄堂大笑,但在重复定格后,演员和观众都认真起来。在几组轮流演出后,笔者请同学安静地写出自己对别里科夫的一点感受。他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