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物质基础);

②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③阶级关系上:诸侯士大夫崛起,“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备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④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

(备注: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⑤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动

二,启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变革的产物

三,历史影响: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的源头。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派别

1、儒家学派

(1)孔子主张:

思想核心:“仁”,就是“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民本思想:“以德治民”,“节用而爱人”,取得“民信”

“克己复礼”: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政治: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评价:

包含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2)孟子

.孟子的主张(战国中期人)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提出“宽刑薄税”;

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伦理观上:“性本善”。

(3)荀子的主张(战国末期人)

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上:“性恶论”

评价:

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了儒家思想,使其更能适应社会

小结: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孔子、孟子、荀子吸收了诸子百家主张中合理部分,其中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孟子、荀子把它发展为一个更加完整体系,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历史地位:

1、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2、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孔子思想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在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2.道家

(1)老子

时间:春秋晚期。

主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事物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老子:提倡清心寡欲,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朴素的辨正法哲学思想。

(2)庄子

时间:战国时期。

主要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特别提示道家崇尚自然,宣传自然无为。对于今天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有现实意义。

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主张君主专制。

(1)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李悝(变法措施)

②商鞅(变法措施)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为什么法家思想对当时的统治者最有用?

(1)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法家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承认土地私有;文化上主张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4、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

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政治措施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核心思想“仁”、“礼”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后期,经孟子、荀子,发展为蔚然大宗

→秦朝,用法家,焚书坑儒,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1,从“无为”到“有为”

(1)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等。

(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①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②汉武帝在位期间,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③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④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⑤董仲舒还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官任官的标准。

③教育方面:中央设太学,地方令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自汉武帝至五四运动)。

归纳总结儒家学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剧变,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仁政,反对苛政,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儒学遭到冷遇,未受到重视。

(2)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以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为统治者所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