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视角。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空间能力要素包括;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概念、空间特点、空间比较、空间变化、空间关系、空间格局、空间评价、空间预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以地理图表的分析和运用为主,注重发展学生运用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事物、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空间技能要素包括;用图、绘图、模型制作、信息技术、地理活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以地理图表的运用为主,注重运用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重视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地理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方法、观点和素养。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指导学生将所学的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到地图上,帮助学生树立地理空间概念。
2、运用地图对学生进行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研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进行图像处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地理空间概念,掌握地理空间分布,理解地理空间的发展及其影响,培养地理空间思维分析的能力和解决地理区域问题的能力。
3、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能够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4、转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观念,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地图去“教”,学生也应主动地运用地图去“学”。
5、通过培养兴趣,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基本的地图分析方法(包括读图、析图、用图、绘图等),提高地图能力,从而破解地理学习的掣肘
教学要求
本课程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 兴趣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和建立是影响学习和研究成
效的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课题的开展首先应基于学生“乐学”的前提之下。
2. 理论问题:关于地图能力培养还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更多的来自于
一线教师的经验。
本课题在实践中应注意吸收和借鉴成熟的经验,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不断
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3. 技术问题:主要是指教师地理板图、板画以及计算机绘图的水平。
如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和示范作用下掌握基础的地图绘制技能,是本课题研究要认真解决好的问题。
4、实践问题:地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解、勤于总结。
怎样在有限的教学中时间里实现学习知识和能力提升,必然要求更多的实践活动。
第一看图
看图是读图的第一步。
为了正确读图,首先就要正确观察图像。
1、要排除看图的“障碍”。
看图时,往往由于一二个关键点没有搞懂,而发生“卡壳”现象。
因此,要及时排除“障碍”,看懂图像。
如:有的学生在读“城市工业布局图”时,觉得很困难。
原来,其中有一个关键:对风向玫瑰图是否看得懂。
如果看得懂,对风向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就容易理解了。
2、要考虑看图的有序性。
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
高中地理下册有一幅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图,此图内容丰富,在复习中,要分步观察。
第一步:看石油的地理分布是否均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第二步:看世界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与国家?第三步:看哪些地区属于石油输出区,哪些国家是石油输入国家?第四步:看有哪些重要的输油路线?途经哪些主要的边缘海、海湾、海峡、港口、运河、岛屿等等?通过这样有层次、有步骤地看图,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
还比如看水系图一般循着上游、中游、下游的顺序。
然而,看图顺序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有时根据需要及学习情况可以灵活变通。
如看我国山脉分布图,可以按几组走向确定看图顺序,也可以按我国的方位依次看下来。
但无论怎么看图,总要有一定的“序”。
3、要变换看图的角度。
看图一般总要进行几遍,只看一遍往往是看不透、看不细的。
然而,反复看图,不能老是从原来的角度机械地重复看图,而要适当变换看图的角度。
这样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
比如,在一张世界政区图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复习关于地理位置方面的知识,沿着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有特殊意义的“线”,去找一找这些线经过了哪些主要国家。
这种变换角度的观察,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可以沿着环太平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的路线,看地震、火山分布的国家与地区;沿着北半球的中纬度带由东向西找出煤炭分布国,等等。
4、要注意看图的整体性。
在看区域地图时,不能孤零零地看一条“线”或一个“点”,而要进行组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一个“面”。
例如,看中国铁路分布图,要沿线观察途经哪些地形区、主要河流、省市、矿产地、农业基地等等。
看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要顾及它
的“左邻右舍”的相对位置。
这样整体性看图,有助于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正确观念。
第二析图
所谓析图,就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的目的。
如若说看图是为了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活,那么析图就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1、一般有这样两类问题,一类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比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分布面积小并呈狭长条带状,这是什么原因呢?另一类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分析其原因,比如,在“世界自然带”图上可以看到赤道经过的地方大多是热带雨林,为什么东非却出现草原甚至荒漠?这样的问题提得越多,学生思维越活跃,析图越深刻。
2、析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事过境迁”,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就不知所措。
因此,应注意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
这样就能以不变(基本原理)应万变(图型)。
比如在图上对亚洲的西南季风形成的原理剖析透彻了,那末很自然对澳大利亚的西北季风的形成也能作出正确解释。
3、析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
在分析初中地理的插图时,若图中内容与高中地理知识有关,应该用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论“统帅”初中地理知识。
如“澳大利亚”一节中的“自流井成因”的示意图,与高中地理承压水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
在分析高中地理插图时,若图中内容与初中地理知识有关,应将初中地理知识作为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
如高中地理第二章在阐述地面状况对气流影响时,设置了一幅“迎风坡和背风坡对气流影响示意图”,分析时可联系初中区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台湾东北部山地的迎风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山地的迎风坡等等。
这样多方位的联系分析,能够使学生瞻前顾后,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而,引导学生将散落在若干章节中的相关插图集中起来,把图和与图有关的知识灵活地组合在一起,是很有效的读图方法。
4、析图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析图过程中,要切忌用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
比如,澳大利亚西部的气候类型“谱”不同于其他大陆,在热带沙漠气候的南北两侧均为热带草原气候,整个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如果学生把一般的气候分布规律推广、套用到澳大利亚,就会发生错误。
第三绘图
绘图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而在复习中往往被忽略。
它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等。
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
1、彩描:这是一种简便的方法,即利用课本插图与空白的暗射图,用彩色笔勾描所要复习的地理事物。
彩描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彩描要突出重点、目的明确。
一张图不能点、线、面兼施,描得“琳琅满目”,而要有所侧重。
②彩描要运用各种线条、颜色与表达方式。
不同性质的地理界限可采用粗细不同的线条。
颜色无论是点、线、面均应根据地理事物的类别加以区别。
在彩描区域范围时,还要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有的可以打“点”子,有的可以划斜线等等,这样也能达到预定效果,并能够节省涂大片彩色的时间。
③彩描要配以适当的注记。
如这个“点”是“东京”,这条“线”是京广线,这片“面”(区域)是黄土高原,要用文字注一下。
2、画简图:这是复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把地理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简图,或把繁杂的地图进行简化、缩略,以突出某一要素、某一区域、某一问题。
地理简图的设计,须注意:
①简图轮廓要尽可能地简便,最好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以降低作图难度,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
②一张图中内容不宜过多、过繁,要突出主要的地理事象,并以这些“事象”作为记忆的基点,然后联系更多的知识内容。
③一张图中有时可以同时包含几种地理要素(如地形、河流、气候、矿产、城市等),来加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但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各种地理要素按适当的顺序逐次出现,使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第四默图
默图就是对图示的重要信息的记忆,因而也可以称作“记图”。
对于图上的信息,不加分析,不分主次,一概去记,是不足取的。
然而读图时什么都不记,也是不行的。
事实证明,利用图像进行记忆,印象深刻,易形成空间观念,到考试或需要回忆时,眼前似乎就会浮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图像。
这种现象也可称为“心理图像的复现”。
默图包括:
1、默绘,如不看课本、图册,自己绘出“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地形结构;
2、默记,即试图回忆,如面对一张不加注记的全国铁路网图,回忆这个点是什么城市,那条线是什么铁路;
3、默填,即利用空白的暗射图,自行填图。
方法与措施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边讲边画使死图变活,培养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能力。
边讲边画,化静为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转移,做到师生双边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动觉记忆,使注意力集中,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地理知识。
如在讲《长江》和《黄河》两节都是这样,由它们的源头开始边讲边绘,一直到河流入海。
学生象进行了一次漂流,在漂流的过程中领略了沿途的风光,效果极好。
2、配以描述,用活图象。
当教师引导看图时,对有的图象还应适当加以描写、叙述、讲解,使枯燥呆板的图象变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如看三峡图时,可用李白的诗来描述三峡的水流湍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青山已过万重山。
”再如看潘帕斯草原的牛群插图,可以补充介绍:肥壮的牛群悠闲地在没膝的草原徜徉,极目望去,蓝天沃野坦荡开来,这里被誉为阿根廷的肉库和粮仓。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看图时产生美好的意境。
3、阅读地图,要遵守从简单到复杂认知规律。
教学中使用的挂图,所绘的版图不应太复杂,内容也不要太多,应简单明了,主题突出。
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观察目标,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在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目标,同时,过于复杂的地图,过多的读图目标,也增加了读图的难度,容易挫伤学生阅读地图的积极性,教学层次不明显,讲解问题的思路也不清晰。
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
如通过地图分析世界耕地的分布特点时,可先展示耕地分布图,再利用幻灯或计算机多媒体叠加五带分布图,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耕地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如叠加降水分布图,学生就能得出耕地主要分布于降水多的湿润地区,如叠加地形图,又可得出:耕地分布于平原地区。
逐一观察后,再总结出耕地分布的特点。
对于一个复杂的地图分解为几个简单明了的地图来观察,学生要读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于
循序渐进地、有层次的分析问题,也有利于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问题。
这样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一解决。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能力,学习到了知识。
4、地图与课本插图的紧密结合。
把教学插图和课本中的地图、插图三者紧密配合,在教学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讲“长江”一节时,在插图上指出长江源头到入海口的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湖泊的名称和位置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长江水总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三峡略图”两幅插图,并阅读文字注释,这样,学生对长江上游特点(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和长江三峡的位置,排列次序,峡谷、宽谷情况及葛洲水坝枢纽的位置等;不仅一目了然。
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
有些内容,如果只凭空口说教,放弃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和课本插图,是很难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的。
只有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学生对学过的地理知识,较易接受和掌握。
5、引导学生勾画地图。
能力的培养是眼,脑,手多种感官的密切协作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
如讲我国长江支流、南北铁路干线时,教师可以边讲边绘,学生可以边听边绘。
这样,不仅能使各地理事物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还为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6.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创造能力。
通过填图、绘图和说图的技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概括和表达能力。
通过变式训练,有利于教学反馈,从而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培养学生多角度,大跨度的思维方法和应用知识的变通能力,及时教学反馈并调整教学。
变式训练可以在课中,亦可以在课后,来检测学生对地理概念、成因、分布、特征、名词、数据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实践获得结论,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潜能得到开发,同时也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方法和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