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药的记载
农学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古代农书。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544),作者贾 思勰。该书系统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 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 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 作物的关系,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细作, 防旱保墒,主张轮作,多施绿肥,创果树栽培可通过培育 实生苗、扦插、嫁接等方法,培育优良品种等,对中国古 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画家地位提高,以人物画为主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 出身士族家庭,字长康,小字虎 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 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绘画代表作:《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 等。
(一)概况:
政权变迁
北朝
北 方 魏
十六国
北魏 宋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东 汉
蜀 南 吴 方
西 晋
东晋
隋 朝
齐
梁
陈
南朝
(二)政治文明 国家分裂 政权并立; 士族地主崛起;
民族融合加强 1、选官制:九品中正制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政治 国家分裂 政权并立;士族地主崛起;民族融合加强 1、选官制:九品中正制。
(1)生铁作为渗碳剂,因熔化后温度高,加速向熟铁中渗碳的速度, 缩短冶炼时间,提高生产率。
(2)熟铁因碳的渗入成为钢,生铁由于脱碳也可变成钢,增加钢产量 (3)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 发生反应,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品质。 (4)灌钢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 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获得。
P33
原因:
①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④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目的:
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实现南北统 一愿望。
内容: (1)、均田制和租调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4)、移风易俗
改革的不足之处 1、忽视了北部边境 2、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 3、全盘吸收汉文化 4、后继乏人
探究: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1)顺应时代潮流; (2) 措施得力;
(根本原因)
(3)统治者以身作则以及坚定的改革信心。
(4)适应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启示:
⑴顺应时代潮流; ⑵讲究灵活的策略; ⑶坚定不移的意志; ⑷切实可行的措施。
•灌钢法
綦毋(qi wu)怀文,中国南北朝著名冶金家。生活在6世 纪北朝的东魏、北齐间,具体生卒年代历史上缺乏记载, 只知道他好“道术”,曾经作过北齐信州(今四川奉节县) 刺史。据史书记载,綦毋怀文的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 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 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 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 优点: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 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 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 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 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请问: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诣? 有何影响?
③冯太后和孝文帝受汉文化影响。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书曰。。。 宜更均量。。。高祖(孝文帝)深纳之,后均田制于此 矣。 ——《魏书 李安世列传》
概源自文库解读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 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 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 上的进步现象。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 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 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 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 策、 “和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社会制度封建化:
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的大融合,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生活方式汉族化: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 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 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20余年后, 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10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 和西魏,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 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 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 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 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 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 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 —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均田制——土地制度 名词解释: 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 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 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 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性质: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土地制度 影响:
1、思想: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道教兴起, 佛教盛行。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硫) ——《抱朴子 内篇》东晋 葛洪
“扑硝生益州,……色青白者佳”,“硝石生益州及武都, 陇西,西羌”,“硝石,味辛,大寒无毒,主治十二经 中百二十疾。天地至神之物”。 ——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
概念解读
古代的民族融合实质
◆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 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 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三)经济文明
翻车复原图(曹魏时马钧发明)
•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 灌溉机械之一。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 风转驱动。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 魏晋南北朝(220-581)
阶段特征 国家的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和 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 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和 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教 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 时代特征。
内容: (1)、均田制和租调制 (2)、整顿吏治
整顿吏治
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激化阶级矛盾。
内容:
任期考核制、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颁行俸禄制。
影响:
相对缓和阶级矛盾。 俸禄制,减轻百姓负担,巩固北魏政权。
内容: (1)、均田制和租调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高潮)
根据《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结合地理位置、自然环 境、经济、历史等因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 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丛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 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 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 习,风化可新。”
——《魏书 献文六王传 咸阳王禧传》
北魏文官俑 北魏时期人民的服饰
移风易俗
内容:
九品中正制
内容
1)、设置中正官 (关键) 中正官,就是掌管对某一地 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 2)、品第人物 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 选官标准: a、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
b、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 评。
c、定品,即确定品级。
九品中正制图
作用: 初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家世、品德、才能 并重;利于克服汉末以来豪强割据局面。
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民族比较表
民族 汉族 生产方式 农耕为主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定居 比较完备 文化 先进 相对落后
北方少数 民族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 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 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②北魏前期实行民族歧视政策,阶级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 会存在着哪几对尖锐矛盾?
南北朝
白瓷
(三)经济文明 北方战乱经济发展停滞。曹魏马钧发明翻车 农业 江南开始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土地制度——均田制
冶铁业: 发明灌钢法,钢量、质提高 手工业 北朝烧出成熟白瓷 制瓷业:
商业 北方长期战乱和分裂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下。 江南草市形成; 草市: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
(三)精神文明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尊崇儒学、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作用: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鲜卑贵族封 建化,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利 于民族大融合。
影响
牧马 (魏晋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 (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 (魏晋墓葬壁画)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 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 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 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内容: (1)均田制
租调制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 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 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 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 子十亩,妇人五亩。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 足者得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 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 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 相交接,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 “职公田”。
租调制
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 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内容: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含义: 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 量的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作用: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农民负担; 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后期,仅重视门第出身,失去选才意义。世家大 族垄断选拔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门阀制度,成为世族操纵政权的工具。
(二)政治文明
国家分裂 政权并立;士族地主崛起;民族融合加强 1、选官制:九品中正制。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敕勒歌》(北魏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荒地被开垦, 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巩固了政权: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 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 矛盾,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促进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 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 方面。此外历史记载祖冲之精通音律, 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祖 冲之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传 。 主要贡献: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 位 。 祖冲之 南朝人士 生于刘宋文帝元嘉六年, 卒于萧齐昏侯永元二年。 数学
《洛神赋图》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传统绘画技巧成熟,对绘画理论进行探索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 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 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影 响深远的汉化(封建化)改革。 影响; 孝文帝通过均田制、整顿吏治大大推动了北方 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生产方式农耕化: 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 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对被为社会政治生活乃至 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