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复习历史(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
2.唯物史观——魏晋至隋唐的时代特征对书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1)魏晋以来的社会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士人 群体逐渐形成,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隋唐时期,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法度和规范成 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便成为一种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 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连长号吐血并以孝子闻名。
——摘编自高晨阳《阮籍评传》等
读史 ① 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② 在社会政治观上主张“自然”排斥名教,想建立道家所说的“无为”“无君”
的社会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阮籍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 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答案 特点:受时局影响,具有阶段性;兼容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玄学思想;具 有矛盾色彩。 背景:魏晋政权交替之际,政局动荡;道教及道家思想的传播,儒学正统地位 受到冲击;儒道合流趋势的发展;玄学兴起。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过程
汉武帝 时期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 贵儒 ”和“尊道”
北朝
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唐 时期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 三教合归儒
为宋明理学的发展指出了一个初步的方向 (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内容:唐中期,韩愈用儒家的 天命论 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 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①链高考——唐代儒学复兴运动 (2014全国Ⅰ卷,25)涉考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 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 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儒学 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②补教材——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这一时期,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 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玄”的研究。玄学是 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 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政局、民族融合、政治制度)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政治制度: (1)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3)门阀士族制度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分裂动荡的表现:政权更迭、战争不断 民族融合的方式: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走向融合
阶段特征
三、传承中孕育创新
1、政治制度上 三省制逐渐形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九品中 正制;以及承接汉代察举制,考试制度雏形为隋唐科举制准备 了条件 2、经济上 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租调制等为隋唐时期经济奠 定了基础 3.文化上 魏晋玄学和三教逐渐并流,一方面让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 家思想遭受危机;另一方面为后代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 机遇;
主干知识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课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制,度除化九管品理,弃魏氏
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11 传》
➢探究学习
问题二、探寻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所体现的当时政治家们政治智慧
材料三:(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
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
高频考点:选官制演变及其影响,三省制演变及其成熟。
3
➢时空观念
北方
东 汉
魏 蜀 吴
南方
十 六
西国 晋
东 晋
北朝
东
北
北
魏
齐
魏
西
北
魏
周
南朝:宋齐梁陈
隋唐 朝朝
220年 280年 317年 439年 534年
265年
420年
581年 618年 907年 589年
4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官制度的发展
②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官员 道德素质 低下; ③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以官为本,以官为尊, 心官为贵)社会观的发展。
7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 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 三省六部 制 (1)内容 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 决策、审议和执行 ;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8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作用:
①相权三分,可互相制衡,这就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 皇权 , 使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并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分工明确,形成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 高 行政效率 ;
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11 传》
➢探究学习
问题二、探寻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所体现的当时政治家们政治智慧
材料三:(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
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
高频考点:选官制演变及其影响,三省制演变及其成熟。
3
➢时空观念
北方
东 汉
魏 蜀 吴
南方
十 六
西国 晋
东 晋
北朝
东
北
北
魏
齐
魏
西
北
魏
周
南朝:宋齐梁陈
隋唐 朝朝
220年 280年 317年 439年 534年
265年
420年
581年 618年 907年 589年
4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官制度的发展
②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官员 道德素质 低下; ③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以官为本,以官为尊, 心官为贵)社会观的发展。
7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 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 三省六部 制 (1)内容 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 决策、审议和执行 ;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8
知识要览—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作用:
①相权三分,可互相制衡,这就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 皇权 , 使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并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分工明确,形成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 高 行政效率 ;
第0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2024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统编版 中国古代史)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当铺兴起于南北朝。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03 文 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 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 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 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03 士 族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明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 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士族的萌芽: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 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 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的形成:三国、西晋 士族的鼎盛:东晋 士族的渐衰:南朝 士族的消亡:隋唐时期
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
儒的家雄提心倡壮的志三纲五常。
部授官。
01 三 国
九品中正制的背景: (1)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2)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3)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4)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 (5)曹丕采纳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03 南北朝
PART ONE
01
南朝
4南建2方康0年先,,后 加出经 上身历 先低了 前级宋 在士中质、 此族国污齐定的南损、都武朝坯梁的将时件、吴刘,,陈和裕为工四东夺了匠个晋取防把,王皇止 坯又朝位在 件统,,烧 放称合改制 在为称国过 耐六南号程 火朝朝宋中 泥。。。气 支四此体 撑个后和 的王1有 匣朝70害 钵均年物 中定间都,
当铺兴起于南北朝。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03 文 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 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 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 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03 士 族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明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 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士族的萌芽: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 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 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的形成:三国、西晋 士族的鼎盛:东晋 士族的渐衰:南朝 士族的消亡:隋唐时期
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
儒的家雄提心倡壮的志三纲五常。
部授官。
01 三 国
九品中正制的背景: (1)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2)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 (3)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4)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 (5)曹丕采纳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03 南北朝
PART ONE
01
南朝
4南建2方康0年先,,后 加出经 上身历 先低了 前级宋 在士中质、 此族国污齐定的南损、都武朝坯梁的将时件、吴刘,,陈和裕为工四东夺了匠个晋取防把,王皇止 坯又朝位在 件统,,烧 放称合改制 在为称国过 耐六南号程 火朝朝宋中 泥。。。气 支四此体 撑个后和 的王1有 匣朝70害 钵均年物 中定间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共22张PPT)
1.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前提 2.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改革的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落后状态,促进社会发展。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土地 3)内容 国家 农民 租税、徭役和兵役 4)影响A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吸引农民定居农耕,加速了封建化 进程 C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隋唐 (581-907年) 时 间
总体 特征
隋朝:581----618年 唐朝:618----907年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 要发展时期。
政 治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阶 段 特 征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②出现了一 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③均田制和租庸调 经 制;④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平衡的 济 势态;⑤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 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民 族 对 外 ①政府执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民族和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①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②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广泛吸纳。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 激化了社会矛盾;
2)内容: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 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 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 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土地 3)内容 国家 农民 租税、徭役和兵役 4)影响A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吸引农民定居农耕,加速了封建化 进程 C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隋唐 (581-907年) 时 间
总体 特征
隋朝:581----618年 唐朝:618----907年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 要发展时期。
政 治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阶 段 特 征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②出现了一 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③均田制和租庸调 经 制;④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平衡的 济 势态;⑤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 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民 族 对 外 ①政府执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民族和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①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②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广泛吸纳。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 激化了社会矛盾;
2)内容: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 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 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 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长期战乱
均田制、租调制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恢复经济, 增加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对人民有效控制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移风易俗,汉化 促进民族融合
平城不能适应 发展的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迁都洛阳
加强对中原控制
.
34
平城僻处塞上,虽不断地移民塞上,给耕牛,计口 授田,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其后高车(北方少 数民族)攻柔然,取柔然故地,柔然南徙,逼近平城, 孝文帝遣数十万骑北拒柔然,“大寒雪,人马死者众”。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19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 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 被前秦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 解。386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 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 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 北魏。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
20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
58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耕耙耱技术形成 曹魏时翻车用于灌溉
(二)手工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
59
南北朝的灌钢法
生铁 熟铁
把生铁和熟铁按一 定的比例配合,加 热后再锻打,成为 质地优良的钢。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
21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地主豪强, 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 督护农民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 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复习历史(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
②补教材——隋朝与秦朝相似之处 (1)都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 (2)都开创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3)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万里长城,隋大运河)。 (4)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二、唐朝的繁荣与兴衰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前期统治 (1)贞观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①。(重视官 修史书本身就是一种维护封建政治统治的需要。通过政治思想的统一,规 范修史准则,提高本朝威望,强化传统理论,借鉴历史) (2)武则天统治: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开元盛世:政治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经济上发展生产;文化上大兴文治; 军事上改革 兵制 。
3练经典 素养强化提升
练•高考真题 命题点1 以“十王宅”为切入点考查唐代皇权的加强 1.(2022全国甲卷,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 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 皇孙的安置( C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2.唯物史观——辩证认识唐代藩镇的历史作用 (1)藩镇拥有辖区的军、政、财大权,是唐朝应对边患、调整军事战略的产 物。 ①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唐政府对游牧民族实行军事防御的需要。 ②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大权,是唐政府缓解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 勤供应的需要。 ③藩镇节度使拥有辖区数州的行政权,是更有效地执行军事防御任务的需 要。 (2)藩镇割据和战争,促进了均田制的崩溃,并促进了封建社会固有等级制 度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 (3)藩镇的消极作用也很明显。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权力;破坏了社会经济, 妨碍了生产的发展;加剧了人民的痛苦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3)可能性 ①冯太后和孝文帝/统治者的推动
改革依据 改革人物 和措施
改革意义
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拓跋珪改革: 经济上:实行编户;授田劝农; 政治上: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 思想文化上:兴办太学。 ①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 主的定居生活,即封建化; ②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家世则越来越重要,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九品中
正制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
废除。
——摘编自吴雪飞《公元220年:九品中正制》等
三、政治
1、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2、选官-九品中正制(曹丕推行,贯穿魏晋南北朝)
(1)背景: 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察举制已不能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②政治: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三国 九品中正制
③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形成 鼎盛
④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南朝 刘裕
衰落
(2)沿革
隋唐 科举制均田制
崩溃
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
三、政治
3、门阀士族政治
(3)特权 ①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为官; ②经济: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 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文化: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玄学(不 务实际); ④社会生活: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 婚,坐不同席(阶层固化)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
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
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
(4)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第5讲课时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共36
民族界限模糊了,身份认同从族别变成了门第。鲜卑的豪门与汉人的望 族共同组成统治阶级,下层则混为一谈……与此同时,洛阳也再度成为 华夏文化的中心。拓跋宏迁都三十多年后,一位名叫陈庆之的南梁将领 这样描述他亲赴洛阳的切身感受:我原本以为两京沦陷之后,长江以北
便都变成了戎狄之乡。这次到洛阳才知道衣冠人物尽在中原,根本不是 我们江东可比的。拓跋宏成功了,他其实已是中华皇帝,虽然也只有半 壁江山,但他开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由胡汉混血的北方来统一中 国,从而创建新的中华文明,这就是鲜卑人的历史功绩。
(3)淝水之战 ①背景: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_前__秦__统一北方,随后进攻东 晋。 ②后果:前秦军队被击败,前秦政权崩溃,民族矛盾重新加剧。
2.北朝 (1) 含 义 : 4 世 纪 末 到 7 世 纪 初 , 北 方 先 后 存 在 的 _北__魏__ 、 东 魏 和 西 魏、北齐和北周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2)政权更迭:4世纪末建立北魏,_4_3_9_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 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内政修明, 灭掉北齐;隋朝取代_北__周__,灭掉_陈__朝__,完成统一。
(2)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 (3)影响:推动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步交融。 5.南方统一的趋势:东晋的军事实力逐渐削弱;_陈__朝__时在南北对 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含义: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 的_成__汉__,合称“十六国”。 (2) 特 点 : 大 部 分 由 内 迁 少 数 民 族 建 立 ; 大 都 采 用 _中__原__ 模 式 的 国 号、年号,学习_汉__族__的典章制度;民族差异逐渐缩小,但民族隔阂仍 然广泛存在。
便都变成了戎狄之乡。这次到洛阳才知道衣冠人物尽在中原,根本不是 我们江东可比的。拓跋宏成功了,他其实已是中华皇帝,虽然也只有半 壁江山,但他开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由胡汉混血的北方来统一中 国,从而创建新的中华文明,这就是鲜卑人的历史功绩。
(3)淝水之战 ①背景: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_前__秦__统一北方,随后进攻东 晋。 ②后果:前秦军队被击败,前秦政权崩溃,民族矛盾重新加剧。
2.北朝 (1) 含 义 : 4 世 纪 末 到 7 世 纪 初 , 北 方 先 后 存 在 的 _北__魏__ 、 东 魏 和 西 魏、北齐和北周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2)政权更迭:4世纪末建立北魏,_4_3_9_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 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内政修明, 灭掉北齐;隋朝取代_北__周__,灭掉_陈__朝__,完成统一。
(2)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 (3)影响:推动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步交融。 5.南方统一的趋势:东晋的军事实力逐渐削弱;_陈__朝__时在南北对 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含义: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 的_成__汉__,合称“十六国”。 (2) 特 点 : 大 部 分 由 内 迁 少 数 民 族 建 立 ; 大 都 采 用 _中__原__ 模 式 的 国 号、年号,学习_汉__族__的典章制度;民族差异逐渐缩小,但民族隔阂仍 然广泛存在。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2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视角2 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封建化是总体的趋势,但 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①。伴随着少数民 族进入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 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 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 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②。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读史 ① ②
寓意“同宗同祖” 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 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 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改户籍;祭祀先代诸圣。 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 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传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 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思考】 根据材料,围绕“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建立史 料与史论之间的联系。
史论转化
史料
史论
① 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
方向上由北向南迁徙
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 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 ② 大规模的人口南徙
迁徙规模大、次数多, 参与人口多
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
南北朝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
融和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员
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
的特征
1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复习课PPT课件
B中外交往 D经济发展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5、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粮食问题 B、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 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6、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 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 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 ③两次改革分别有什么重大意义?由此你 得到什么启示?
改革能推动社会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
•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1)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史实?
桓公最后取得了什么成就?
材料二:商鞅之法,良法也,务耕织…, 尚军功…
①、材料中的“魏主”是谁?
②、材料提出了什么改革内容?
③、材料中的 “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④、材料反映的事件起了什么作用?
•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 出于黄帝,以土德(称)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万物之元(首)也,宜改为元氏。诸功 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复姓,皆改之。”
1.朝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2.时间:220----589 3.特点: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魏
东
西晋
汉
蜀吴
南
方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隋 朝
南朝
东魏—北齐
北朝: 北魏
西魏—北周
一轮魏晋复习课件
以少胜多战役
官 时间:200年 渡 交战双方:曹操军队---袁绍军队 之 作用: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战 特点:以少胜多 赤 壁 之 战
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军—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军胜曹操败 作用:基本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特点:以少胜多
淝 双方: 前秦(氐族)—东晋 水 结果: 前秦大败、北方割据 之 特点: 以少胜多 战
二、民族融合
1、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2、北魏孝文 帝改革
民族:鲜卑族 内容: (都、说、姓、服、婚、礼、制) 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北人南迁
江南经济 的发展
原因: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 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战争较少,社会安定; 江南人民辛勤劳动;自然条件较好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 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
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政权分立
东 汉
魏 蜀 三国 吴
西 晋 两晋
十 六 国 东 晋 南北朝
北朝
十 北魏 东魏 六 (鲜卑) 西魏 国 东 晋 宋 齐
(439—581)
北齐 北周 梁 陈
隋
(581-618) 隋文帝杨坚 长安
317—420年 建康 司马睿
南朝
(420—589)建康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魏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①政治: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五胡内迁、北民南迁、 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制度变迁; ②经济:区域开发(江南地区)、庄园经济、寺院经济; 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③思想文化: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三教并立; 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取得发展,体现出儒道佛的影响。
政治2:民族交融
领域
民族交融的表现
内迁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中 政治 原汉族的典章制度,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族错居杂处,生产生活由迁徙到定居, 经济 由畜牧业为主到农业生产为主
思想文 少数民族:讲汉话、穿汉服等; 化 汉族:西北民族的乐器、舞蹈等受到汉族人的喜爱
后期
汉化措施:迁都洛阳;将汉语;用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师说》P20) 影响:顺应....趋势,缓解......;促进.....,为......打下基础。
均田制重点解析
前提条件: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不触动官僚及地主 的利益【无法根本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魏晋时期奴婢, 耕牛都可以授田。 土地性质:土地国有,农民为国家的佃农(将流民变为政 府控制的人口,保证了政府赋税收入,政府控制力加强)
民族融合包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
政治3:九品中正制
【链接·选择性必修1·P22】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 权。220年,魏王曹不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 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 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 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九品 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 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 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魏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①政治: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五胡内迁、北民南迁、 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制度变迁; ②经济:区域开发(江南地区)、庄园经济、寺院经济; 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③思想文化: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三教并立; 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取得发展,体现出儒道佛的影响。
政治2:民族交融
领域
民族交融的表现
内迁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中 政治 原汉族的典章制度,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族错居杂处,生产生活由迁徙到定居, 经济 由畜牧业为主到农业生产为主
思想文 少数民族:讲汉话、穿汉服等; 化 汉族:西北民族的乐器、舞蹈等受到汉族人的喜爱
后期
汉化措施:迁都洛阳;将汉语;用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师说》P20) 影响:顺应....趋势,缓解......;促进.....,为......打下基础。
均田制重点解析
前提条件: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不触动官僚及地主 的利益【无法根本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魏晋时期奴婢, 耕牛都可以授田。 土地性质:土地国有,农民为国家的佃农(将流民变为政 府控制的人口,保证了政府赋税收入,政府控制力加强)
民族融合包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
政治3:九品中正制
【链接·选择性必修1·P22】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 权。220年,魏王曹不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 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 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 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九品 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 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 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社会发展(共28张PPT)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影响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从人丁到资产)
①土地兼并不受限制,越发严重,直到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局限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负担沉重。
第三子目 赋税制度:从租调制、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第一子目 官员选拔与管理: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科举制的形成: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对于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2.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延伸: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 ①魏晋统治集团分裂,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②儒家今文经学烦琐空 疏,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③道教的传播和发展为玄学打下思想基 础。④士人对现实失望,产生逃避心理。⑤汉末清议的发展。
重点突破:唐朝赋税制度变革及其创新价值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创新价值
征税前提 税额固定
量出制入 赋税征收更趋合理
征税标准 人丁为主
资产为主
放松人身控制
田租、户调
征税项目
户税、地税
杂役、杂税等
简化了税收名目
均田制下的 征税对象
受田农民
主户、客户 商人都纳税
扩大了税收对象
征税次数 每年一次 每年夏/秋两季 减轻了农民负担
——《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龙兴寺出土的佛造像残件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 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 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周武帝宇文邕
唐武宗李炎
后周世宗柴荣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三教发展概况:P42 2.反佛:P42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 韩愈 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 的统治地位 手段:天命论、封建纲常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 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谏迎佛骨表》
韩愈 唐宪宗
2.思想:魏晋玄学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课标要求
•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 晋南北朝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 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 就。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马良怀等《中国老学史》
佛教致力于解决人生归宿问题,能够稀释、消 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同时该教所蕴含的深邃哲 理,对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来说具有强烈的 吸引力。
——马良怀等《中国老学史》
张道陵
白马寺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曲折 鼎盛 发展
继续 发展
繁盛与危机 并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门阀士族制度) 九品中正制 (3)门阀士族制度 士族: 士族制度:贵族化的官僚。庶族: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 表现: 形成原因: 演变历程: 评价: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士族制度(士族门阀制度)
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血缘 军功 品德 门第 才学
演变趋势
选官标准 选拔方式 主要启示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以史为鉴
有人说现在的 公务员考试是 对中国古代选 官制度的批判 和继承,对此 应该怎么理解?
吸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等因素,舍弃其 不合理的因素,增加了合乎时代与国情的新因素
2.士族制度: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只看世家出身,导致 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烟,在统治阶 级内部构成了一个士族阶层,并逐断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士族制 度”。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成为庶族。
3.表现: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 小地主,也称寒族。) 文化上: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制
度
度
尚书省:三国时曹操移尚书吏部曹、选部曹 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 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
中书省: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专 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 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门下省: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待的权力逐 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 机构的重心。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
2.内容: 第一,设置中正: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州郡中正官是由中 央官员兼任。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 第二,品第人物: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①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②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 德评语。③定品:即确定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 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于是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 门有公,卿门有卿、民族融合、政治制度)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政治制度: (1)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3)门阀士族制度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分裂动荡的表现:政权更迭、战争不断 民族融合的方式:
特点: 本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影响: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实质: 内容: 评价: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3、政治制度 (1)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过程: 目的: 手段:
重要知识点
政 治 文 明 目的:加强皇权 君主专制的演进: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手段:分割相权
秦:
西
三
汉:
公
内
九
外
卿
朝
制
课堂总结
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 一个发展的时代。”请结合史实论述此观点。
动荡:三百六十年的分 裂割据时期,国家大分 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 南北处于对峙状态。北 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发展:民族融合、三省体 制、九品中正制;南北 经济趋于平衡、经济重 心开始南移、均田制; 玄学兴起、三教合流、 书法、绘画都有所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9年
大分裂、大融合
时空框架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220年魏国的建立到589年隋朝统一 全国,共360多年的历史
阶段特征
一、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1.局部统一出现 (1)北方五次统一 (2)魏蜀吴三国鼎立,出现局部统一 (3)东晋偏安江南,南朝时南方相对统一 2.南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3.长期战乱、动荡、人民渴望统一 4.南北方经济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门阀士族制度) 九品中正制 含义: 内容: 影响: 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 (3)门阀士族制度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220 年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制定,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 时又有所变化。
阶段特征
二、动荡中孕育着发展
1.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文化上思想异常活跃、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文学、书
法等艺术发展 3.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特点、影响) 特点:血统上的融合;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融合 影响:经济上:打破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有利于北方
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开发 政治上:认同、接受汉族的政治模式 文化上: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胡汉文化在冲突
中走向融合
阶段特征
三、传承中孕育创新
1、政治制度上 三省制逐渐形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九品中 正制;以及承接汉代察举制,考试制度雏形为隋唐科举制准备 了条件 2、经济上 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租调制等为隋唐时期经济奠 定了基础 3.文化上 魏晋玄学和三教逐渐并流,一方面让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 家思想遭受危机;另一方面为后代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