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理念,进一步服务各族群众,密切党群干部干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理念,进一步服务各族群众,密

切党群干群干部

(贺治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面对当下深刻变动的利益格局和社会关系,结合新疆地区日趋复杂的维稳任务,我们可以在思想层面理顺干群关系、体制层面创新治理模式、具体层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操作层面推广运用先进工作理念,四个层面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的理念,充分发动群众,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理顺干群关系”是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理念的紧迫要求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如何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检验领导干部的一杆标尺。如果把社会比作一家餐厅,那么群众就是顾客,领导干部就是服务员。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应做好三个方面的服务:上情下达服务、下情上传服务及横向协调服务。只有做好这三种服务,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服务员。

(一)要做好上情下达服务

我们党历来重视通过上情下达来使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从而推动我们的事业蓬勃发展。革命时期,“一支笔”唤醒

工农千百万,成为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基层领导干部在上情下达服务中应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宣传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尤其要注重将党的政策转化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本地剧目”,全面广泛地传递党的声音;二是教育引导基层良好的社会心态,尤其要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当前社会中的道德失范、心态失衡,旗帜鲜明地凝聚正能量。

(二)要做好下情上传服务

当前,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基层领导干部应积极做好下情上传服务,努力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一是要迈开两条“泥腿子”。领导干部要经常走村串户,要以“农民”的身份走村串户,在走村串户过程中特别关心困难群众,关爱弱势群体,切实解决群众的生活难题。二是要掏出“心窝子”。近些年基层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问题不断增多,主要原因就在于领导干部与群众心理上的距离越来越远,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不信任感增加了。只有领导干部对群众掏出心窝子,群众才会对我们掏出心窝子,基层的信访代理制度才能成为一道充满人情味的党群关系沟通网,谱写出新时期党群“连心曲”。

(三)要做好横向协调服务

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如何使社会更加“有

序”,发现问题更加“及时”,化解矛盾更加“给力”,关键就在于基层领导干部能否把好第一道关口。一要用爱心协调家庭矛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当前的家庭矛盾呈现复杂性、多样化。领导干部应通过定期走访问题家庭,立足于源头进行积极有效的调解,切实做到家庭矛盾早预防、早介入、早解决;二要公正地处理邻里纠纷。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随着公民法律意识及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财产损害、相邻排水等邻里纠纷时有发生。领导干部应在公平正义的原则下,按照“调解优先,能调则调,当判则判”的原则,切实做到邻里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创新治理模式”是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理念的必要手段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有道是保民生就是保稳定。政府保民生,让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那么社会就会稳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稳定压倒一切”。我们国家现在发展的中心任务就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那么就必须有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我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民生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层面的问题,原因有三:

第一,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其背后直接关联的,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如果一个政府行为规范,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强,围绕民生反映的

社会问题也许就不突出。因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可。

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但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老百姓的怨声可能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不良情绪仍然会有,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第三,这种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也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是否合理得当有关,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种制度安排的后面,直接反映着政府的价值追求和治国理念,也反映着一定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治理模式,这些都是其政治意志的直接体现。

而如何保民生就需要创新政府治理模式,笔者认为我国传统政府治理模式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当前实践中呈现出一些弊端,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越位、错位、缺位。首先,政府过多介入产业领域,模糊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正常发挥。其次,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内容上存在错位,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与群众的实际需求有较大落差,未能做到“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再次,政府在

治理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尤其体现在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等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的领域。我国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越来越多的危机与挑战,我们亟须寻求新的治理模式。那么,新的治理模式何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即是说,治理模式应从传统的统治、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在其中,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尊重人民群众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参与主体地位,是新的治理模式的核心。以人民群众为重要参与主体的新型治理模式要求我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牢牢把握依靠群众这一群众路线本质,充分发挥群众在公共政策决策、执行、评估及权力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同时要清楚民主参与是创新治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的民主治理,是指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发自觉地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在其中,民主不只是程序性的运作模式,而成为一种内生性治理资源,这与坚持群众路线的精神完全一致。

坚持群众路线,探索建立民主治理模式,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以下几个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应建立畅通的社情民意集聚和政策参与渠道。还应强调群众在公共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