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老东坎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中老东坎又名汪家坎,有一条左弯右拐的古镇长街,长约二千多米,中心一条石板路,夹着青砖砌成的路面,一间连一间的四梁八柱式小瓦店铺,错列在街道两旁,南北货店,挨着茶楼接着银匠店,隔着说书堂肩着李为齐大药房,连着庞家票号,对面是老淮东戏院,张家面馆邻着姚家铁匠铺,习家烟草行穿巷紧着王家烧饼店,依着汪家油坊是周家寿材铺并墙又是沈家客栈....

老街的繁华算是车水马龙,喧闹声中记录着小城的历史年轮,著名的阜东巷,鱼市口,中市桥闻名海内外,老人称老东坎为神龟之地,三百多年以来从未受涝受洪水淹及,据说海啸从不近坎,近八滩就必退了,于是就有了金东坎银八滩之说,老人讲东坎过去夏天是无蚊的,城外四周环着前河;仁河;妇女河;和清水河.记得小时候我在天井夏夜乘凉确也没有幸接待过"蚊先生",拒说东坎街日本鬼子不敢住,一住纪闹肚子而水土不服,还有日本鬼子飞机投在老东坎的炸弹炸不响,几年前在老街上确有刨出的几十斤重日产炸弹,见证着日本军国侵略东坎的罪行.

先有仁和桥,后有汪家坎,再有黄坡寺,听说近来仁和桥拆了并且平河建房,我感到有点遗憾,文化遗产是要保护的,老东坎过去有好多亭台:中市桥头迎宾亭,东坎中学积善亭<后公园现还存有一座桃李亭>,天地仁和亭等都渐在人们视野消失,但值得庆幸的是黄坡寺正在扩建中,佛门信徒增多使得大雄宝殿香火越来越浓!

淮剧是老东坎的地方戏,家喻户晓,淮剧著名演员栾玉华,<艺名五岁红>粱锦中,裔小平等都生活在这块艺术大地上而名誉一方!代表剧目<秦湘莲>,<三女抢板>红极苏北大地久演不厌而多年不衰......

老东坎的美食不得了的,有吃在东坎度春秋之说:喝着鸭蛋汪五醍浆;品尝五香带皮花生米,姚制猪头肉,红曲野兔小狗肉,素制大肠咸蚕豆,山芋团,滨海刀工肉圆,滨海手工香肠,灯影凉粉,耦粉汤圆,何首乌粉,条虾等,客人来了要么不想走,要么就发胖,味道绝对顶呱呱哩!

老东坎的文化人大多朴实不张扬,有厚重的一面,代表书法界的有敦甫先生,何冰生(阜宁)先生,民间散文诗作家项频先生,剧作家曹斌先生,画家陈立民先生,篆刻理论家王一群先生,现代律诗创作家李木牛先生;吴克勤先生等,他们的艺术生涯,领导着一代老东坎文坛的风骚;而传承着后继的才团大军相依相随!

东坎老街心东街路南从东起第一个巷子叫红旗巷,原名双游里,此巷曾有山阳县(1914年改名淮安县,今淮安市楚州区)人沃朝阳和阜宁人戴德成比屋而居,均工诗善书,又皆重游泮水,因名双游里。1956年根据巷子内红旗旅社改名。沃朝阳,字桐轩,清山阳县人,居阜宁,嘉庆十七年(1812)诸生,重宴泮林,善书法,其诗圆洁舒卷。年81无疾而终。

著有《紫藤轩诗存》,见《山阳诗征续编》卷14,收其诗11首。

东坎古镇的历史(三)仁和镇从石湖来

周运中

现在滨海县人坐车子到涟水县去,要路过一个石湖镇,这是涟水县最东的一个镇,和滨海搭界。石湖镇从前叫佃湖镇,因为一个大湖得名,但是我们过去一直不晓得我们滨海县治所在的东坎镇原来是从石湖镇派生出来的,就是说,是石湖镇的商人来创建了东坎镇的前身——仁和镇。

刘大卫老先生在《阜宁人》第十四期(江苏省阜宁旅台同乡会编印,1996年)发表了一篇《古镇仁和史话》,我曾经亲自拜访刘老,看到这篇大作,因为我们大陆人看《阜宁人》不便利,所以我现在介绍给大家。

刘老查阅了仁和镇(后集)大户钱氏的家谱,其中说钱氏的祖先钱爱川在嘉靖年间从水乡洼地兴化县来到庙湾场,到第五代钱兰生到佃湖镇发展,钱兰生生于崇祯九年,卒于康熙三十六年,61岁。

钱兰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钱万禄(1670—1735),二儿子叫钱万乘(1679—1735),字宏都,三儿子叫钱万寿(1688—1750),字永龄。钱万禄“当前清开国时,遣弟宏都、永龄两公,创兴仁和镇”。钱万寿“兴仁和镇,为商界领袖,当地望之若山斗,创造市房计数百楹,街衢由此宽敞,称为阜邑特镇。”刘老认为创建仁和镇的时间在康熙四十九到五十二年(1710—1713),所谓“开国时”是后人追溯,说得不精确。

刘老看到的《钱氏宗谱》是1924年重修的,虽然不是清朝的原始版本,但是在二百年内,一脉相承,递有重修,所以钱氏创建仁和镇应该无可置疑。康熙年间,随着黄河三角洲的不断东扩,今滨海县境内的人口不断增长,所以离开石湖镇40里的这块地方被钱氏兄弟看中,他们大概没有想到两百多年后这里成立了一个滨海县,当然市面早就转移到东面的东坎了

东坎古镇的历史(八)吴大少爷烧库

周运中

西街路北界,鱼市口巷子往西,不远就是西当铺巷子,那块过去全是吴家,有个吴大少爷,家里肥呐!

过去东坎前河南界全是坟茔堆,后来在坟茔堆中间平得一大块,建了滨海中学。滨中北界有条大沟,沟北界、中市路西界还全是坟茔堆,1958年才平得,这是我大爷说的,他们当时参加劳动。中市桥早有一条小土路,前河南岸也早有一些人家。

这个吴大少爷肥到什么程度,上坟烧库,在一个大土墩上铺柴(芦苇),柴上铺席子,席子上是库,什呢是库?就是烧把死人的房子。吴大少爷家烧的库,房子有两米高,门口丫环、门卫、猫狗全和真的一样,房子里头应有尽有。

吴大少爷烧库辰光,还要找个家人打更,按照迷信说法,烧库打更的这个人一般不到两年就要死得。所以一般实际上是孤老或穷人。

日本人来了以后,吴家就没落了。但是吴家出了大名人,不过不是在我们老家,后来在台湾当了教育部长、成功大学校长的吴京(1834-2008)就是这个吴家的,不过吴京出生在南京,所以叫吴京,所以也有说是南京人的。

吴家原来是丹徒县(今镇江市)人,《光绪阜宁县志》卷十九《人物•侨寓》说:“吴配道,丹徒人,居东坎之西街,就圮,道光乙未配道输资购石,独成坦途。明年吴昌裕妻辛氏造中市桥,更增二孔。又去八滩二十里始为吴氏田舍,咸丰初吴昌庆家焉,里党归之,庐舍日繁,因为成市,名正兴集。”吴家为我们滨海县人做了三件大事:

1,老街心的铺路石是吴家道光十五年(1835年)从外地买来的,后来改造铺在鱼市口巷子北界,直到2009年春改造才拆得,用了174年,相信老滨海人全走过这些石板的。据说老街心的石板是四排,后来鱼市口巷子太窄,所以不能摆开来,就用了原来石板的一小部分

2,中市桥是吴家人改建的,增加两个桥洞,形制应该没得大变,后来改为水泥桥(年月待考),俗称“洋桥”,直到2009年鱼市口巷子改为中市路一段,中市桥从拱桥变成平桥。

3,吴家人创建了正兴集,就是后来淤尖乡政府驻地小街,又名吴家集,1941年后渐称小街。

东坎古镇的历史(九)三大会馆和清代客商

周运中

东坎街上过去有三大会馆,一个是福建会馆,这个我头里说过了,建立最早;一个是镇江会馆,镇江商人多;一个是常州会馆,常州商人仅次于镇江。

镇江商人除了头里我说过的吴家,还有贾家、徐家。

贾家在《阜宁县新志》卷十七《人物•寓贤》有记载说:“贾在瀛,字斝生,丹徒人,家寓八滩,业商东坎。早失父,母杨,治家严。在瀛兄弟各皆有室,犹或詈挞,在瀛笑受之,诸昆季亦化焉。为诸昆季谋生计,致各有余,躬无一文。光复时,坎镇秩序乱,商人恐。在瀛与杨国藩、庞友兰等组织商会。反对者刻意破坏,蹂躏在瀛尤甚。在瀛忍辱负重,卒成立坎商会,下笔千言,而艰于一衿,卒年五十三。坎商至今犹思念不置焉。”贾在瀛是丹徒县人,住在八滩镇,在东坎镇经商,早年丧父,母亲姓杨,治家很严。贾在瀛的兄弟全结婚了,他们的妈妈还打他们,贾在瀛笑着接受,他的弟弟们全受到感化。贾在瀛为他的弟弟经营生计,自己没得什么钱。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后,治安很乱,商人害怕。贾在瀛与杨国藩、庞友兰等组织商会,他忍辱负重,终于促成了东坎商会的成立,53岁就去世了,东坎商人对他的功劳铭记在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