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哲学
东方哲学与宗教、伦理道德的关系十分密切。 世界三大哲学传统中的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都 起源于宗教,以后又多表现为宗教哲学体系。 东方人的哲学思维方式是神话思维。 个人的哲学追求与最高的抽象实体——天、道、 梵、佛、自然等合一 。 就哲学的价值论来看,个人意志、个性自由和 个人主义在东方从来就受到压抑。
3、东方文学的历史分期
①古代东方文学(公元前4000多年前—— 公元前后) ②中古东方文学(公元前后——19世纪中 叶前后) ③近代东方文学(19世纪中叶至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后) ④现当代东方文学(一战前后迄今的东方 文学)
4、东方文学学科建设问题
20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耶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论著的问世 标志着东方文学已发展成为国际上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把东方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予以关注,开始于1958年。 1982年,由教育部委托华中师范学院编写高等师范学院本科外国 文学教学大纲,把东方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与欧美 文学平行 ,这在我国外国文学教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对把东方 文学建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982年,北师大中文系举办了全国高校东方文学讲习班。1984年, 北大东语系举办了全国高校东方文学进修班。 1983年全国高校东 方文学研究会成立,其后还成立了印度文学研究会、阿拉伯文学 研究会、日本文学研究会等。
第一讲 绪论
一、东方 二、东方文化 三、东方文学
教学目的:
1、通过文化历史考察,并与西方、西方文 化、西方文学进行比较,明确东方、东 方文化、东方文学三个概念,对东方文 化的整体统一性有所理解。 2、宏观掌握东方文学的鲜明特质、历史分 期及主要成就。 3、建立比较的文化学的文学观。
一、东方
所谓“东方”,是一个内涵丰富、可作多种诠 释的复杂概念,它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东方”(Orient)这 个名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亚、非 两大洲的合称,它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中心论, 也突破了“东方学”中“东方”概念的凝固性 和西方霸权主义,而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是在 单纯的、相对的地理概念基础上,融入了历史 的、政治的因素,尤其还有统一性的文化的因 素,并与“西方”( Occident )相对而言所作 的一种划分和概括。
东方宗教
东方的宗教特别发达。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 督教、伊斯兰教都源于东方,其他五花八门、 各式各样的大小宗教遍布在东方辽阔的大地上。 希伯来民族的犹太教,印度人的吠陀教、婆罗 门教、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 波斯人的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和苏 菲教派,中国和日本人的儒、道、释。 东方宗教是专制政体的精神支柱。东方国家往 往将王权神化,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君王神圣 不可动摇。
西方文化的整体统一性:
①整体性:西方各民族自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 文艺复兴,再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资本 主义,有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 ②统一性:欧洲绝大部分居民是白种人,美洲居 民主要为英、法等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其次 为印欧混血人、印第安人、黑人,北美还有少 数格陵兰人、波多黎各人、犹太人、日本人和 华侨,大洋洲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居民是欧洲移 民的后裔。他们有源于同一系统的宗教信仰, 多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有着共同的语系语族和 大体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大致相同的民族 个性,崇尚个性自由、民主、法制与科学。
印度的泰戈尔(1913) 以色列的阿格农(1966) 日本的川端康成(1968) 尼日利亚的索因卡(1986) 埃及的纳吉布· 马哈福兹(1988) 南非的内丁· 戈迪默(1991) 日本的大江健三郎(1994)
泰戈尔
阿格农
川端康成
索因卡
马哈福兹
戈迪默
大江健三郎
“东方精神”
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造成了东方人根深 蒂固的王权崇拜、家长崇拜意识,还有 权威主义、“官本位”思想。 “东方精神”的核心部分是强烈的宗教 伦理道德观念。
中古东方三大历史文化圈:
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朝鲜、日本、 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 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的西亚、北非即中 东文化圈; 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 圈。
东方文化的整体统一性:
“亚细亚生产方式”(经济制度) “东方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东方精神”(文化意识形态)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7位东方作家
东方的伦理道德
东方的伦理道德是东方宗教与氏族血缘 关系牢固结合的产物。如封建等级观念、 印度的种姓制度,日本的氏姓制度,中 国的封建宗法制度等。佛教以“慈悲” 为本,提倡献身精神;伊斯兰教强调个 人与部落群体不可分离的思想;日本讲 究“忠”、“孝”和报恩观念,都是以 建立在民族或宗族血缘关系基础上的 “爱”之上,以宗教“敬”与“畏”为 核心的。
世界第一 世界之最
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优美的神话传说; 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为庞大的诗歌总集——印度的《吠陀》; 有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 有世界上已有写本的最长的史诗 ——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 和《罗摩衍那》; 有世界上最早和最丰富的文学总集——古希伯来的《旧约》; 有世界上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中国的《国语》和《左传》; 有世界上最庞大、最神奇的民间故事集——阿拉伯的《一千零一 夜》; 有世界上第一部写实性长篇小说——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 物语》; 有世界上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戏剧——印度剧作家迦梨陀娑的 诗剧《沙恭达罗》; 有世界上最早描写人民抗暴斗争的名剧——印度剧作家首陀罗迦 的《小泥车》; 有世界上最早的游侠小说——印度诗人檀丁的《十公子传》。
三、东方文学
1、“东方文学”概念:按照国内通行的概 念,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 的总体,其中埃及、巴比伦、希伯来、 印度、中国、日本、波斯、阿拉伯以及 朝鲜等国的文学是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东方文学的特质:
①悠久古老的文学历史与文学传统。 ②形成与发展的多源性。 ③浓郁的宗教与伦理道德色彩。 ④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东方美学“同情观”:
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 即“心物一元论”。“万物有灵观”是原始人 类的生命本体观,也是原始人类的灵魂存在观, 其思维的根本点在于认为万物皆为“同类”, “同情同构”,都具有生命或生命的属性,即 与人相似的生命现象和物活感,人与自然万物 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都可以“互渗”、对 位。所以,东方民族在审美上采用了“以己度 物”的方式去体验被欣赏对象和被创造对象的 情感,形成“以生命为美”的审美本质观和以 “生动生气”、和谐静美、古朴神秘为表现特 色的艺术审美观。
西方美学“移情说”:
在审美欣赏中,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情 感、人格、思想等“注入”、“外射” 或“投射”、“倾注”到自然对象上去, 使本来没有生命、情感、思想的自然物 也像我们一样,具有了“人”的色彩, 达到了“物我同一”。这样,人在对自 然美的审美过程中,使自己对象化,获 得了自由。心物二元论,人与自然是分 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