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力合一”
摘要:新课改形势下,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凸显“求新”“求活”“求实”的创新理念,本文将结合“三力合一”,即:磁力、渗透力、推动力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研究,探索一条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三力合一;磁力;渗透力;推动力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19-002
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从本质上来看,并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而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思想课、品德课。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帮助他们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学做负责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使他们成长为爱国、遵纪守法和具有良好社会公德与文明行为习惯的好公民。思想政治课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其次才可以是能力和知识目标。再加上自1999年来在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实行政治开卷考试,它改变了以往只要把知识记住背熟就能考好的学法,而是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面对思想政治的特殊性和新的课改形式,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如何组织,如何来应对呢?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三
力合一”:磁力,渗透力,推动力。
一、充分利用学科语言,发挥学科的磁力效应——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
磁力就是重视教学中的趣味性,启发性,即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一句话就是在授课中,必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对本学科的兴趣。古人云“亲其师、学其道”;今人有好奇心和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陌生事物求知欲望的一种反映。兴趣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直接推动力,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总会主动、愉快地去了解、探究。从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保护和发掘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可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求知的种子,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特点是:思想性比较高、内容枯糙再加上教材文字浅显易懂,学生一看就会,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就要求教师:
首先要在语言表达,尤其是在每节课的导入语和结束语上下工夫,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使学生听得懂,喜欢听。具体讲:能用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新奇感;能用生动恰当的词汇,简洁、明晰的语句;抑扬顿挫的语调;疾徐兼备的语速,此间再赋予自然大方的体态语言,动静得宜。把枯糙的内容恰当的表达出来,创造一种育人的意境和氛围,从而牵动学生的思绪,调节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了一些形象、生动的导入语言来叙述教材,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讲述“爱在屋檐下”时,家是温暖的,家庭的生活是幸福的;家像一个深深的港湾,把我们护在他的怀抱里,躲开外面的风雨和浪涛,这种呵护是那样的无声和自然,于是我们便忽略了对家应该付出的爱,请从现在开始,关注我们的家庭吧。”这样即说出了家的好处,吸引了学生,又给他们提出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关注我们的家庭。又如,讲“男生、女生”我的导入语:男孩是本巨著,记着一生的英勇潇洒;女孩是首小诗,载着无比温文尔雅;男孩像快坚石,大风大浪掠过,石块儿依存,女孩像颗星星,无际黑暗难掩星光点点;男孩爱一身仔装外出兜风,女孩爱一把花伞雨中散步;男孩把试卷一边丢一边大喊轻松快乐,女孩小心翼翼把错题更正;男孩爱骑快车满街穿梭显威风,女孩爱叽叽喳喳走马观花看闹市。如今的男孩女孩呀……各撑半边天。结束语:如果把男孩比做热情的红色,坦率的蓝色,那么女孩就是活泼的黄色,纯洁的白色。
其次,掌握的知识要是“活水”。初中的学生对课外的事情容易产生浓厚兴趣,一位成功的教师不能仅仅用课本的知识来吸引学生,要用多方面的知识来让学生喜欢你;古人云:腹有诗书气也华。如讲:“严也是一种爱”中的代沟现象:我引用了电视广告“中西结合”——售药的广告,分析婆熄二人在同样的目的下,为什么各自坚持“中药好、西药快”的原因。又如:讲孝敬父母时,我引用
“给妈妈洗脚”的广告,再如:讲“表扬”的作用,我引用了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的“范伟”的片段,这些内容的引用既增添了课堂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在学生中的个人魅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兴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一旦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相信他不成功也绝不会放弃。
二、根据课时内容,强化学科的渗透力——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
渗透力即在使学生听课听得入耳、入脑、动心的基础上,能激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把学习变成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是现在教学的核心,也是有效课堂的精髓所在,更是体现教学以生为本的有效途径。
有人说:科学的进步从发展开始。同样,学生的学习也应从问题开始,学习的进步也就在于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从洋思中学到杜郎口中学,无不体现了这一思路,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和点拨。这样既可以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也可以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学与教的关系。因此我们政治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问题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的理论去探索新知识,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把学习的过程变为“解疑”“释疑”“找疑”,也就是“再发现、再
创造”的过程。
当然利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中“问题”,不是随意提出的问题,不是单纯的练习题式的问题,而是既能反映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富有趣味性吸引力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理解、运用课本理论后才可以解决的问题。如在讲述“多元化的‘地球村’”中的“世界文化之旅”一课时,我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来自中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贵宾集聚一堂,各国来宾纷纷夸耀自己国家的文化,他们争着用本国的国粹——酒来彼此相敬。中国人拿出古色古香的茅台,瓶盖一开,沁人心脾,举座皆惊;俄罗斯人拿出伏特加,法国人拿出大香摈,意大利人拿出葡萄酒,德国人拿出威士忌。这时,惟有美国人两手空空。但是,他不慌不忙地走上前去,把各国的名酒倒在一起,举杯相敬,说:“这就是我们美国的酒——鸡尾酒,它代表美国的文化精神。”
问题一:各国来宾为什么要夸耀自己国家的文化?
问题二:能聚集一堂论“酒文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鸡尾酒”的诞生给我们什么启示?
全堂课都在分析“酒文化”中进行,学生一改以往被动接受的态度,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轻松自如中学习了本课内容。
又如:讲述“我爱我家”和“难报三春晖”时,我打破了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