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今日中国,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上看,都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好发展时期,国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进入现代社会,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争取民族的生存权、发展权,为了“大同”的理想社会,鞠躬尽瘁,前仆后继。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在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后,党领导人民把我国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睡狮,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世界强国。200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NP)4.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进出口总额接近2.2万亿美元;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国际形势黄皮书》对11个大国的综合国力进行评估后认为,美国、日本和德国综合国力排前三,中国位列第七;在军事指标上,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位列三甲。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哪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条件良好、市场广阔,跨国公司就会向该国加大投资,技术、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就会向该国流动,该国的生产量和服务量就会大大增加,从而使该国经济繁荣、就业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特殊的机遇。我国具有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较低的优势,对外来资金、技术的吸引力较强,从而为我国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市场、发展新兴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

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挑战。在经济上,欧盟的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经济总量与美国相当,特别是欧元的诞生和逐渐走强,打破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垄断地位。日本虽然连续10年经济低迷,但是并没有动摇其实体经济基础和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中国近20年来发展迅速,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居世界前列,经济实力从80年代初期的世界第十一位跃升到世界第六位。

在政治上,欧盟、日本等美国传统盟国在冷战后加强了独立性和自主性,与美国的矛盾逐渐突出,在巴以冲突、打击伊拉克等热点问题上与美国存在分歧,经济贸易、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的摩擦不断。近来俄罗斯加强与美国在反恐、核军备等问题上的协商合作,但出发点却是各自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全球战略目标,可以说两国战略关系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力量在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在增大。近来发展中国家出现加强区域合作的新局面,堪称多极化发展的新动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扩大到六国,促进了该地区的和

平与稳定,在国际上树立了新的安全观。东盟国家倡导的东盟地区论坛、亚欧会议、10+1、10+3会谈等在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多极化进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之一,承担着引领全球发展的重任。高速发展的国家对人才特别是杰出人才的需求更加广泛也更加迫切。甚至可以说,中国在未来能否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更上一层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大学能否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

当前,人类正处在以计算机等高新科技为标志的知识经济社会。与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工业经济社会、以手工劳动为标志的农业经济社会相比较,知识经济社会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将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知识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的、决定性的因素。二是劳动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三是以知识创新为支撑,科技出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四是加剧了国际经济的竞争,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全球经济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20世纪以来,人类进入全面综合创新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创新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创新优势可以弥补资源、资本上的劣势,加快创新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科学家们预言:以各种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新产业革命正在到来,到2050年科技知识将是目前的100倍。中国在过去几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中错过机会,而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能否迎头赶上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命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创造型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拥有的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占总人口的0.4%,只有美国、日本的1/10。我国以世界1/5的人口,仅创造了世界经济总产值2.5%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美国则以世界1/25的人口,创造了占世界经济总产值1/3以上的GDP。由于缺乏创新人才,新技术转化率低,企业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应用创新的能力也十分缺乏。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所谓创新型国家有四个特点:1、创新的投入较高,国家研发投入占到GDP的比例一般在2%。2、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技术的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3、国家拥有发明专利数占世界专利数的比例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4、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高。在经济的增长中,创新型国家科技的进步的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

现在我国跟世界上先进的创新型国家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表现在:一是研发的经费占GDP比例低,全国只有近25%的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仅三成企业有研发活动,而高新技术的研发经费还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二是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高,创新型国家小于30%,像美国、日本一般小于5%,中国目前大于50%,也就是50%以上的关键技术要依靠进口。三是国家拥有发明专利数占世界专利数的比例低,现在中国的专利数是世界专利数的1.8%,而且其中70%是外国企业申请。四是科技贡献率低,中国在2005年仅仅是39%,跟创新型国家差距差不多是31%。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上述与国外的差距,主要是我国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严重缺乏所致。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因此,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然而,就在这样关键的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只有74%,企业有大量的需要高技能的职位无人填补。就业的需求和职位的供给之间怎会有这样大的落差。

用人单位表示,现在很多大学生怕吃苦,一听说是去西部或是去基层锻炼就跑了,基层单位的招聘只好在当地院校选择,用人标准也就降低了。中铁25局人事部门负责人讲,前不久在中南大学看中了几个男生,都迫切要求去广州总部工作,他们作了1个小时的动员工作,才说服这几位同学留在长沙。湖南省建工集团这几年对大学生的需求很旺,年招聘量都在500个以上,但他们发现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太差。有一个路桥专业的毕业生连民工、工匠都会用的测量仪都不会用,结果被工地退回到人力资源部。后来才知道,大学4年中老师只带他们到工地去参观过几回,通常是上午去上午回,下午去下午回。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发现,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好、能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少了。像中国建设银行湖南分行今年拟招聘120人,400多人报名,最后只招到68人。目前建行已在香港上市,需要招聘业务和英语双好的员工,湖南没招到1个。广州军区的人事部门负责人说,现在很多进入军队的学生,学什么就只懂什么,懂计算机的不懂处理人际关系,做文书工作的不懂上台讲话,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根据调查显示,待业大学生对就业难问题持十分理解的态度。在“大学生就业难,您认为谁的责任最大”中,52.5%的待业大学生选择了“个人”;在对就业难问题的看法上,59.3%的人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一个刚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人,面对社会不但是一头雾水,而且一踏入社会就立刻认为自身能力不足,这究竟属于谁的失败?可以肯定的说,这绝非一个人的悲剧,它更是我们整个教育的悲剧。我们的大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

仅适应不了社会,也严重的脱离了社会。不适应社会和脱离社会,正证明我们所学知识是“无用”的。所学无所用,直接导致的结果也必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我们不禁要去揣摩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搞的到底是什么教育?一流重点大学到底什么一流,哪里重点?国家对一所高校的评价到底在于其对国家教委各种政策的落实,还是人才的培养?

钱伟长在《论教育》一书中,提到关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我国教育归属于行政体系,受到管本位、衙门化的严重腐蚀。教职员工队伍庞大,尤其是高等院校更是叠床架屋,人浮于事,“人头费”不断膨胀。物价上涨使已经感到严重短缺的教育经费更加入不敷出。学校成为行政机关的附属品,以致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更不能从经济发展的前景出发先行发展。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学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当前中国教育虽然有9年义务教育的规定,但居然是收费的,9年之外的大学以上教育不是免费的;但社会却基本上无权办学,而由政府垄断教育资源!政府对教育资源的行政垄断,形成于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体制,所有学校实行公有制,全部归国家所有,全部依靠国家投资。高等教育的运行完全纳入国家计划,并由政府直接管理,政府对学校是“统、包、管”,学校对政府是“等、靠、要”,一切按政府部门的计划、指令办事。垄断给教育带来的结果是相当可怕的。

首先,垄断使得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我国大学数量很多,大多数学校软硬件条件都很有限,和发达国家大学整体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作为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政府并不是不想多建优质学校,也不是没有想方设法增加投入,然而政府毕竟财力有限,只能一步步来,通过发展重点院校带动一般院校的发展。于是我们从几千所大学中圈定几百所,是为重点,再从几百所中圈定几十所,是为重重点,最后又从几十所中确定几所,是为特别重点,发誓要在规定的时期内把这几所办成世界一流。于是,随着大学进入重点程度的提高,也随着重点名目的不断翻新,给予拨款的数目越来越大,到最后,有钱的大学钱多乱花,甚至到年末要突击花钱,办公用品和教学设备储备过剩;学校没有压力,没有动力,办事效率不高,办学效益不高。而没钱的大学,教师待遇却无从提高、教学设施无法改善,投入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正常运转都很难维持。经常听到一些穷大学的校长说,最想不通的是为什么都是公立大学,受到的待遇却如此天壤有别;现在想得最多的就是,评个重点,早日脱离办学苦海,话语中净是无奈。

其次,垄断诱发教育腐败。政府有限的教育资源,在投入分配上就要优先给省市区的重点学校,其后果是导致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各学校间发展失去平衡,把学校分成了好学校和差学校。同时,一旦学校分成了重点和一般,家长们为了自己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就只能想方设法,哪怕是花钱找门路,也要让孩子进重点,进不了一级进二级,进不了二级进三级。与此同时,一些掌握重点学校招生权的有关部门中的不良分子,就有了寻租的空间。对于这些人来说,最好是在一级之外再设个特级,这样权力就更大,寻租的机会也更多。

第三,垄断使得高等教育效率低下,培养出的人才思想僵化。在60年代,大概5到10年的信息和知识就会翻一番,到了90年代大概三年知识就会爆炸,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和知识不断更新和发展,在这样的知识大爆炸时代,看看我们的教材,还沿用1949年苏联引进的那一点点东西,根本不能与时俱进。一些资料显示,去年北京教育部下面的一个研究所给中国技工学校或者中专只排列了200多个学科,并且认为他们所颁布的这200多个学科才是合法的,超越的是不合法的,或者是违规的。但实际上目前中国已经拥有的专业达到了3000多个,美国拥有的专业或学科是30000个,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部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科学或知识的发展。正是由于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一切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学校没有什么办学自主权。从专业设置、课程机构、教材选定、经费使用,到招生、教师编制及其工资待遇等都是政府决定的。学校只能听命于上级指令、红头文件。不可能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由于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挖掘潜力,主动为社会服务,也很少考虑如何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第四,垄断使得教育质量、学术水平无从提高。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垄断是一种无竞争的市场形态,垄断企业享受国家给予的政策,从而控制社会生产,操纵和独占市场。教育的行政垄断,使得一些公办院校不顾自身教育的能力和质量,仅凭国家颁发的一纸凭证大肆招生,这种对社会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却因为其唯权是听、唯权是举而受到国家的保护。试问,这样办学怎能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的行政垄断,使得学校在学术、育人上无人竞争、死气沉沉,甚至出现了学阀的学术垄断现象。

第五,垄断的结果使得公办教育和民务教育角色错乱。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说:在发达国家,私立学校是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提供特殊的人才培养和高档化的教育服务的,而在中国却备受攻击,按理说国家收了税,他就应该帮助有需要的人,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应该由国家出钱,国家出钱给谁?给普通的国民或者底层的国民,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中是需要受到保障或者需要支持的;而对于有钱的国民或者富人,如果想开小灶,可以自己

掏钱去上民办学校、特色学校。目前中国颠倒过来,政府主办名校,花钱帮助有钱人去享受优质教育,穷人就没人去管。广州300多所外来工学校是私立学校,穷人上私立学校,这是很有中国特色的。

之前网络上一时热议的“教育产业化”问题,遭到很多人的抨击。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我们应该剥茧抽丝,不要妄言,做无谓之清谈。且不说“教育产业化”提法的来源,但至少到后来,它成了“箩筐”,各方既得利益者和期望从中分一杯羹的人,如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公立重点学校找到了多收费和变相收费的依据,腐败者也找到了腐败的机会。曲解之后的“教育产业化”谬种流传,一时之间,改革成了掠夺的借口,逐臭之风愈演愈烈!有些人在抨击这一问题时曾妄图株连民办教育,且有将民办教育一概抹杀之势。好好看一下民办教育,其发展的背景与政府资源短缺、民众需求旺盛有关。民办教育从来都只是宣称“满足部分人特定的、选择性的教育需求”,其收费与管理当然不与政府教育系列同等对待。因此,他们可以为市场选择,也可以为市场所抛弃,这与官办学校一点都不相同,如果不是民办学校,中国将有1147.95万人没有学可以上。用那些不负责任的评论和谣言、不公正的指责,去攻击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办教育,实际上是对关心民办教育事业的人、更重要的是对办学者和他的学生们极大的伤害。

目前在全世界的排行里,中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只达到20%,中国的一个邻居非常落后的国家菲律宾毛入学率都能达到80%,菲律宾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人都跑到香港当菲佣,目前也有很多人跑来中国当英文老师。为什么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大学入学率都能有80%,而中国这样一个仅次于美国的所谓大经济体的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却这么低。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八个国家简称为八国集团(G8),它们是当今世界除中国外经济最发达的大国。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教育的先进与发达,一个大国不一定是个强国,一个强国也未必就要是大国,而大国如果成为强国,那就叫超级大国。所以一个大国的强国之路离不开教育这一根本基础,人的素质将是强国间竞争最关键的因素。

30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有力支撑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同时,高教的进一步发展,又产生出了新的改革需求和改革契机。当今教育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不满,引发人们对教育改革的呼唤。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近日推出了“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国机构留言板”

栏目。在网友给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人留言中,教育改革和反腐败、高房价、

医疗改革成为人们最关切的四大问题。中国从上至下、从内到外对高教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都是催生被讽为中国最后一块改革堡垒的大学做出真正改革的原动力。

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问题是: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我们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2010年3月5日上午9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稿第十四章关于办学体制改革中指出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鼓励出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积极探索和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关键在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创办新型大学,所谓新型大学,是相对于当前行政办学而言的,不再是单一主体办学的,是继承了当前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做法的,以人为本的高等学府。创办新型大学,必须重新认识和改变

大学的性质,康德( Immanuel Kant) 是第一个回答“大学是什么”的人。他说: “大学是学术共同体, 它的品格是独立、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教育是发展自然禀赋的种子。”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 Thomas Henry Huxley) 认为: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纯粹的知识和

艺术———独立于一切实际应用, 伴随着文化的进步而非财富的增长。”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托马斯·奥斯本( Thomas Osborne) 认为: “大学的基本原则是, 它被假定是学习和体验而非按指令行事的地方。”这些论述, 出自于不同国家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有的竟然相隔200 多年, 但它们都阐明了大学的本质,即独立、民主与自由。

创办新型大学,必须坚决摒弃“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制。教育领导体制的改革必须解放思想。从教育部自身改起, 坚决精兵简政, 转变领导职能, 克服官本位的领导思想。在这个问题上, “无为而治”的思想特别适用于国家教育, 就像美国教育部所做的那样。美国大学总数占世界的1 /3, 拥有世界80%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可是, 美国在建国后的两百多年里, 竟然没有教育部,于1980 年成立的教育部也完全不管大学。私立大学独立自主, 州立大学由州政府管理, 而教育部的职责是负责教育法规的实施, 监督教育的公平, 负责统计各种教育信息。既然这种体制创造了美国大学诸多的奇迹, 那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呢?

创办新型大学,必须彻底改变大学的教学模式。迄今为止, 我国大学仍然沿用300 多年以前提出的“三中心” (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 的模式,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呆板, 教学效果普遍受到指责。对旧的教学模式, 钱学森先生曾提出过尖锐的批评, 他说: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先生建言的核心是倡导实施创造教学模式, 这是他一生做学问的极境, 也是他的教育观的最集中的体现。

高教改革的第二个关键就在于培养就业竞争力强的人才、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卢梭表示,教育是培养“既能行动又有思想的人”。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可见教育的目的在于人,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彻底解放人性。教育应该是教人成为人的活动,应该使人日益完善,使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劳动,使人有尊严地活着……教育应该是先教人成为人,而后成为才。只有人的素质提高,国家的力量才会从根本上强大,而这些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创新性的人才,正是承担着中国崛起的责任,推进中国繁荣进步的栋梁。

钱学森先生所倡导的创造教学,体现的正是一种新的教育精神, 即教育是解放, 而不是强制、束缚, 旨在解放人的个性, 解放人的潜在的创造力,使他们成为未来科学、文化的创造者。创造教学的模式, 正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以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为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重新设计课程体系, 摒弃那些陈旧的和知识面狭窄的专业课, 取消空泛的和说教式的政治理论课。同时,开设以人类文明发展为主线和科学方法为重点的通识教育课程, 重在陶冶学生的全面的人文素质, 培养他们阅读、质疑、思辨、写作的能力, 特别是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大量的事实证明: 通识为本, 专识为末。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些重要的素质, 就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就能够为人类做出重大的贡献。这是一条重要的人才规律, 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

我们要意识到当今教育所面临的局面,在行政垄断下,很多公办院校虽然穿着文凭和国家行政保护的光鲜外衣,但其学术质量的日益下降,培养出的人才不能迎合社会需求确也是不争的事实。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痛斥:这样的高等教育到现在还能苟延残喘,有很大一部分是利用了普通老百姓的“美好幻想”:人们可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改变自身的地位。但现在看来,人在社会的地位变化和金钱的多少相关联,而和自己的努力越来越不相关。“给我钱,我给你小孩找到上大学的路子,”年轻一代的很多人因此相信,钱而非自己的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关键要素。当一个国家不给大多数年轻人以希望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未来堪忧。因此,即使公办院校集中了大部分的生源,但其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在国家大力推行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必将遭到淘汰;其用钱堆出来的一流大学之路,必将越走越窄。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都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办教育为国民提供了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而民办教育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表示,只有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相得益彰,分别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切实保障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过去几十年大力发展了公办教育,解决了让人人都有学上的问题;现在,国家需要解决在过去几十年教育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致力于满足人们对多样化教育选择的需求,这也是国家新

时期教育改革的本质所在。由此可见,大力开展民办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出路和希望,民办教育即将迎来春天。在这样的教育局势之下,我们要紧跟党的指导方针,坚持走教育改革、诚信办学、为社会培养有用之人、创新之才的道路。我相信,我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为今天的报告做个结尾:改革是破旧立新, 是正本清源, 使一切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制度、体制和管理方法统统地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高职高专部分)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推动我省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拟组织申报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全面提升我省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实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导和推进我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解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实践问题,培育教学成果,努力推进我省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立项范围 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按A、B、C类项目,重点支持各高职院校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建设与立项。 (一)A类项目。根据我厅“十二五”工作部署和重点工作,拟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面向全省高职院校招标。 (二)B类项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为主要内容,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三)C类项目。以高职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为主要内容。 具体范围见附件: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 三、项目条件 (一)基本条件:1.项目理念先进。项目能把握理论与改革实践前沿,符合改革与发展趋势,体现当前国家对高职要求。2.基础条件扎实。有校级以上重点项目立项与研究实践的基础,团队结构合理,项目获得充裕的经费支持。3.方案科学合理。项目实施方案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强。4.预期效益明显。项目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预期效果显著,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5.保障体系健全。学校每年开展校级教改项目立项建设工作,制定教改项目实施奖励管理办法,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本校教师开展教改实践项目。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之欧阳家百创编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及重大意 义 欧阳家百(2021.03.07) 【摘要】: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是新形势下对我党、我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新要求。历史和时间都证明改革在推进社会进步方面的必要性,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下,现阶段,我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在围绕“改革与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之后,值此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特以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我国现阶段的改革现状作深刻分析,论证其必要性,提出整改意见。 【关键词】:改革的条件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历史意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迈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我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举措

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

根据国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要求,《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切实做好试验区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突破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全面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大力促进高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服务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积极探索多元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国际化的办学道路,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先导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先行区。到2015年,全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高校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立比较完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各类高校定位明确、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主要发展指标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二)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基本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各类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率达到100%,争取有20所高校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高校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际同类学科排名前列。建成40所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和建设若干所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高校。全省本专科院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分别达95%、50%以上,师生比例不低于1∶15,其中研究型大学师生比例不低于1∶12。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0%以上,年终就业率达90%以上,学生和社会对高校的满意度达9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政府及其部门发挥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行业准入、资金拨付、信息发布等方面作用,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结构进行宏观管理,切实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保障高校依法自主办学。 2.优化高教管理方式。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责权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体系,实施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形成各自的办学风格。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协作改革和联动发展机制。 3.创新高校办学模式。选择有条件的高校进行整体转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公办和民办高校优势互补、联合办学,探索建立多种类型的教育集团。开展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试点。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支持民办高校特色发展,提高质量,打造品牌。 4.完善教育决策机制。建立高等教育决策公示、听证制度,重大改革和发展政策出台前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成立省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为政府统筹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咨询论证和建议。 (二)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1.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规范并减少政府及其部门对高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高校自主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完善高校法人治理制度,改进校长遴选机制,逐步取

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

依据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和任务,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从2010年到2012年,启动实施10项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试验项目和10项重点发展项目。 (一)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试验项目。 聚焦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以率先转变教育发展模式、率先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率先扩大教育开放、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主线,建立上海与中央有关部门合作机制、长江三角洲联动机制、市与区县和高等学校互动机制,在若干关键领域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1、优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资源配置试验。着力强化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并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促进中小学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合理流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扩散和共享,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2、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试验。转变应试教育倾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小学生“减负”有效机制,深化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改革,凸显各学科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 3、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试验。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推进素质教育,健全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形成多样化、可选择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新制度。 4、促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发展试验。促进高中特色多样化,培养具有个性特长的合格学生。鼓励高中办出特色,在若干高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建立高中与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对高中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探索综合高中发展的新机制,促进普职渗透。 5、建立高等学校分类指导服务体系试验。引导高等学校准确定位、错位竞争,走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服务型发展之路。制定上海高等学校发展定位规划,建立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分类评估标准,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实施分类管理、服务、支持政策。 6、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试验。率先建立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的衔接融合,建立“学分银行”,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选题指南

附件3: 2016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选题指南 一、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1-1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1-2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1-3 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4 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1-5 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1-6 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1-7 本科专业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2-1 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2-2 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2-3 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2-4 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2-5 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2-6 对高年级明确毕业去向的学生按类管理分类指导 2-7 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实施路径研究 三、创新创业教育 3-1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3-2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3-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 3-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3-5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3-6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7 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3-8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9 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 3-10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3-11 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3-12 基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研究 3-13 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改革与建设 3-14 高校创新创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 3-15 系统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3—16 创新创业在线共享课程建设与应用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1 以“三农”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2 为新型城镇化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4-4 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4-5 地方高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4-6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4-7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研究 4-8 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4-9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及效果评价研究 4-10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与运行机制研究 4-11 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4-12 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与实践 4-13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摘要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对于我们坚定改革信心,继续深化改革,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具有重大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领域也逐步暴露出若干深层次的问题。十八大为未来中国设定了一条理想的道路:既要保持经济发展,又要维护公平正义。 要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求,遏制官员的腐败和特权,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实质性地推进民主法治。中共十八大报告努力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由文化的发展特性所决定的。 关键字:改革经济民主文化 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十八大决策我国将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这是当代中国最重大的政治共识。如何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快更好地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是当前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并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邓小平开辟的改革道路,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年均GDP增长率超过9%,综合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国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指日可待。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领域也逐步暴露出若干深层次的问题。由收入差距拉大引发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由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引发的生态恶化。十八大政治报告正式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科学发展观依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但它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上更加突出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它强调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论文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 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随着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平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分工必然越来越细,分层越来越明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特别是在美国,有名闻全球的哈佛、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一些名声稍逊的州立大学。由于它们各自明确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分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各高校对自身特色的不懈追求,恰恰体现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特色,那就是趋异性越来越强。反过来,这种分层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层将越来越细,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显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也许是美国高等教育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则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

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趋势。学习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然而,我们现在却常常不顾国情、校情去竭力追赶世界一流高校。由于政府主导了高校自身的定位,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出现了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马太效应”。相应地,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严重倾斜,各高校只有“力争上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 高校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否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从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入手。比如说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选学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学分,进入更高层的学习阶段,对修满学分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有利于快出人才,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自由选择课程,拓展其自由发展空间,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应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压缩必修课。同时可实行文、理科的相互渗透,理工结合、专业交叉,打破专业壁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解决社会与自然结合较密切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应把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和科研的能力、独立工作和社会

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选题指南

附件1 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选题指南 一、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1-1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1-2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1-3 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4 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1-5 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1-6 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1-7 本科专业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2-1 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2-2 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2-3 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2-4 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2-5 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 2-6 对高年级明确毕业去向的学生按类管理分类指导 2-7 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实施路径研究 2-8 应用转型背景下高校分类管理实践运行模式的构建 三、高校转型发展 3-1 高校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3-2 中外高校转型发展的比较研究

3-3 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研究 3-4 多元化办学模式下高校转型机制研究与实践 3-5 高校转型发展评价体系与推进路径研究 3-6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策略研究与实践 3-7 高校转型办学定位和特色研究 3-8 高校转型后教师教学发展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3-9 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融合研究 3-10 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和重构3-11 校企合作办学对高校转型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 3-12 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1 以“三农”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2 为新型城镇化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4-4 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4-5 地方高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4-6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4-7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研究 4-8 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4-9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及效果评价研究 4-10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与运行机制研究 4-11 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4-12 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与实践 4-13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14 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15 特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4-16 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当前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民众拆解“硬骨头”的期盼,单一的改革难以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长期固化了的藩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冲出改革深水区,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改革,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紧迫性:

论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及方案

论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及发展趋势 面对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中国还面对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此,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了高等教育新的政策措施 200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转了教育部《2003—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政策部分,确定了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促进高等学校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投入制度改革等措施,全面地体现了这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改革方向,比较突出地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办学和布局结构,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在以往5年规模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把握好发展节奏,促进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培训、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应该进入一个增幅适当放缓的阶段。2010年,大陆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预计达到 2500万人以上,其中在学研究生 180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超过23%。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相互协调。特别是要推动各类高校合理分工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科技贡献和社会服务方式;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办学模式,优化高校布局结构,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 二是通过体制创新,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要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集中力量优先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使其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及开发水平迈向国际前沿,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基地。启动大学科技创新工程,提高高校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和解决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研究。 三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以下具体做法:建设1500门精品课程,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教学示范中心,并通过互联网促进资源共享;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推进双语教学和聘请国外优秀专业课教师;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问的鬲等职业教育,等等。继续提高高校教师整体水平,鼓励教授上台讲授基础课,开展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活动,继续设立青年学术带头人专项奖励资金。进一步完善特聘教授岗位制度,面向世界范围遴选拔尖人才,鼓励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争取在若干年内吸引、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四是深化各项改革,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主要包括:深化各项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深化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建立 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附件2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立项指南 一、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研究 3.“双一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5.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6.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8.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9.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10.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11.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12.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13.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14. 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15.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研究 16.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17.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 18.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9.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研究 20.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1.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2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3.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 2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25.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26.基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研究 27.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改革与建设 28.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29.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30.以“三农”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为新型城镇化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2.服务“一带一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33.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4.地方高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35.高校关于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36.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研究 37.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38.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及效果评价研究 39.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与实践 40.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1.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2.特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43.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五、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研究 44.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基地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 45.特殊人才专业教育标准建设与实践 46.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47.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48.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49.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50.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建设与综合改革实践 51.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实践 52.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 六、教学信息化改革研究与实践 53.通识课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54.面向数字化学习方式的电子教材设计 55.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5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资源的建设与研究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选题指南.doc

附件2 2018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一、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1-1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我省实际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竞争力研究 1-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3 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研究 1-4 “双一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5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1-6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1-7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8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1-9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1-10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1-11本科专业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2-1 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2-2 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2-3 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2-4 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2-5 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 2-6 对高年级明确毕业去向的学生按类管理分类指导2-7 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实施路径研究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3-1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研究 3-2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3-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 3-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3-5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研究 3-6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7 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3-8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9 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 3-10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3-11 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3-12 基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研究 3-13 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改革与建设 3-14 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3-15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学习心得体会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今天,我认真听了教育局领导《改进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深有感触。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认识,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勤奋学心,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首先要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脱离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再仅仅以教书本知识为主,而是自觉融入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研究什么?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循循诱导。 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强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作为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谈谈我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谈谈我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hriyang 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于北京召开了,全面深化改革是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该内容作了初步的了解,有了一定的体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5年的不断改革,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温饱问题解决了,生活富裕起来了,知识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朝着小康社会发展了。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要解决这些难题,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

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再者,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周远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全面勾画了今后10年我国教育发展道路与基本思路。通观整篇文件,在高等教育领域,《规划纲要》强调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扩大开放,提高质量,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我认为就是要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跻身高等教育强国行列,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届时,我国将有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各具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战略高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深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规划纲要》强调:“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

力”。《规划纲要》要求深化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改革,逐步实行高校分类入学考试,并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多元录取机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鼓励、扶持、规范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加大省级政府的统筹权限,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健全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制度。以上五大方面的改革,抓住了当前高等教育的关键问题,应当下大力气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我认为,高等学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加强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统一,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育人功能。我国要构建国家和省级高校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臵、调整学科专业。同时,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在鼓励东部省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支撑中西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立项申请书》填报事宜说明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是省级教改立项申请、评审、批准的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1.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出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 2.申报类别:指项目推荐为省级重点研究项目和省级研究项目。 3.成果科类:指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4、代码:组成形式为:abcdef,其中: ab:项目所属科类代码: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医学—10,军事学-11,管理学—11,艺术学—13。 c:项目人员为一个人填1,两个人填2,三个人填3,四个人填4,五个人填5,六个人填6,七个人填7,八个人填8,九个人填9,10人以上填0。

d:项目属普通教育填1,成人教育填2。 e:项目属高职教育填1,本科教育填2,研究生教育填3。 f:项目内容属综合研究填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填2,课程教学改革填3,实践教学改革填4,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填5,教育教学管理填6。 7.《申请书》等书写、打印格式: (1)《申请书》可用原件按1:1比例复印(去掉“附件”字样)。纸张一律用A4纸,竖装,两面印刷。文字及图表应限定在高245毫米、宽170毫米的规格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5号字。 (2)《申请书》要求用中文和使用钢笔(或毛笔)填写,也可填好后复印或用计算机录入后一并打印,但不得以剪贴代填。需签字、盖章处打印或复印无效。表中各项目均不要另附纸。 (3)《申请书》指定附件备齐后应合装成册(用软皮平装),以便于评审时阅读。其规格大小应与推荐书一致,但不要和《申请书》正文表格装订在一起;首页应为附件目录,不要加其他封面。 上报材料要用厚牛皮纸袋装好。每袋限装一项成果的材料,并将《申请书》封面(复印件)和袋内材料明细表分别贴于袋的两面。 8.所有推荐材料一律不退,请自行留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