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经典课件——春秋战国,从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秦统一
战国兼并战争的六个阶段
魏齐之争 秦楚之争
秦齐并立
燕齐之战
秦赵大战
秦的统一
1、魏齐之争
孙膑
孙膑故里(鄄城县城东北)
2、秦楚之争
秦、
3、齐秦并立
4、燕齐之战
燕王哙禅位与齐伐燕
5、秦赵大战
è,遮壅 也。或读 yān
0
李牧之死
抗匈奴\抗秦\离间
。
二、春秋列国的争霸斗争
五 霸
尊 王 攘 夷
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活动 中经常利用的旗号,通 过尊崇周天子来取得名 义上的正义,通过攘夷 来获取宗法分封体制下 中原诸侯的支持。
1、郑庄小霸
2、齐桓公首霸
1)小白即位 2)管仲改革(p145-146) 政治
“国鄙” 制 任贤使能 “作内政而寄军令” “相地而衰征” 管仲改革收到了 “富国强兵”的效 果,为桓公称霸奠 定基础。
刘 伟
第二章 早期国家的演进
第一节、三皇五帝时代 引子——早期国家的形成 一、三皇五帝概说 二、炎黄族系的传说 三、华夏集团的发展 四、从“大同”走向“小 康”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夏朝的兴亡 二、商朝的历史发展 三、西周的盛衰 四、夏商周断代工程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政治概况 二、商的国家机构与社会关系 三、西周的国家机构及相关制度 四、夏商西周时期的夷夏关系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经济发展 一、夏代经济 二、商代经济 三、西周经济 第五节、夏商西周的文化生活 一、三代文化 二、社会生活
第一节 从诸侯争霸到秦统一
一、“礼崩乐坏”
天子不仅经 1)王室衰微 济上有求于 诸侯,政治 周王朝失去了强大的控制诸侯的军事力量。 上也往往受 天子直辖的“王畿”大大缩小。 诸侯摆布。 天子“共主”的名义,虽然还有号召力,但已 经成为诸侯争霸的工具。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1、表现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大国争霸
在王室失去对诸侯之间秩序控制的情况下,诸侯间相 互攻杀兼并。从本质上讲,列国争霸是诸侯争当周王 的代替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霸主制度为中国社会 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央后的大混乱。
3)公私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竞争不止诸侯间的竞争。诸侯与其内 部的卿大夫之间的斗争,即所谓的“公室”与“私室” 之争也很激烈。斗争的结果使各国的公室不同程度地 衰落下来,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政权,有的甚至灭了公 室。
徐州会盟(前472),被封为伯
(前494, 句践败降)
(zuì ,前 496,阖 闾伤死)
著名军事家孙子 伍 相 祠 ( 江 苏 吴 县 )
范 蠡 湖 ( 嘉 兴 )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8、春秋诸侯争霸的评价
1)春秋无义战,但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也 在客观上造成局部统一,促进地区交流与民族融合。 2)要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就需要加强实力,故改革 成为各国的普遍需要,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奠基。
意 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的版 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从诸侯争霸到秦统一
一、“礼崩乐坏”
1、表现
2、认识与评价
二、春秋列国的争霸斗争
尊王攘夷、管仲改革与桓公首霸、 城濮之战与践土之盟、弭兵之会
长平之战示意图
白起墓(咸阳)
长平古战场遗址(山西高平)
6、合纵连横与兼并战争
战国时期列国的两种外交策略。合纵即“合众 弱以攻一强”,指列国合纵攻齐或秦,后专指 秦。代表人物有公孙衍、苏秦等。连横指“事 一强以攻众弱”,由秦相张仪为破合纵而提出。 在斗争中,秦结魏、韩等国成连横之势,国势 日强。经过一系列战争与策划,合纵终破。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 贫无行,此必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 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 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 “舌在也。”仪曰:“足矣!” ——
军事
经济
“关市讥而不征”
淄博管仲墓与纪念馆
3)外交活动
滤酒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 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 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 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 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 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 “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无告”。
7、秦的统一
秦统一的条件与意义
1.经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 2.民族关系:交流与融合。 3.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4.秦国自身的条件:变法彻底,中央集权巩固,经济发展快,战 争准备充分,战略战术正确,军队战斗力强。从秦孝公到秦王 政六代123年,秦据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六的财富, 具备了统一的条件。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东方六国逐渐衰 落。
Biblioteka Baidu
4)礼乐制度混乱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 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 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 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 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 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 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 条 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经过春秋的混乱(礼乐多 流于形式或名存实亡)而在战国时期丧失殆尽。
第三章 乱世风华:春秋战国
从诸侯争霸到秦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得名
《春秋》:前722~481
前481(《春秋》结束)
475(周元王元年《史记· 六国年表》)
468(贞王元年)
453(三家分晋) 403(册封三家诸侯,《资治通鉴》) 386(承认田齐为诸侯)
„„
„„
—— ·
6、弭兵之会
春秋中期以后宋国发起的以停止 列国间战争为目的的和平运动。
1)旷日持久的战争给列国带来深重灾难 2)列国特别是大国内部正经历深刻变革
晋楚鄢陵之战 (前575)
积极意义:北方由此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利 于社会发展,为列国变革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7、吴越争霸
黄池会盟(前482),句践袭吴
5、楚庄王的霸业
1)一鸣惊人 2)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孙叔敖) 3)问鼎中原(前606)
4)邲之战(前597)
《 左 传 宣 公 三 年 》
轻轻明鼎鼎于 重也,。之周 ,。虽 大疆楚 未 小 小。子 可 ,商轻定伐 问周重纣重王陆 也德也暴焉使浑 !虽。虐。王之 ”衰其,对孙戎 ,奸鼎曰满, 天回迁:劳遂 命昏于“楚至 未乱周在子于 改,。德,雒 。虽德不楚, 鼎大之在子观 之,休 问兵
二、春秋列国的争霸斗争
3、宋襄公图霸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碍 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
——《左传》僖22年
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 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 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 之战亦不过此也。
——《公羊传》僖22年
泓 之 战
4、晋文公称霸
晋文公复国图
1)重耳流亡(骊姬、 奚齐 、申生、夷吾) 2)任贤改革
《史记.张仪列传》
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 推楚怀王为纵长。楚、燕观望,实际出兵仅魏、赵、韩三国。联 军攻至函谷关,被秦军击退。次年秦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大败 三国联军,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 前298年,秦攻楚,齐、韩、魏乘秦军久战疲惫联合攻秦。经三 年苦战,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第 二次合纵攻秦之战取得胜利。 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攻秦。五国各有打算,互相 观望。秦主动取消帝号,并归还、赵土地俘虏,联军遂撤走。第 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由魏信陵君无忌指挥攻 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地区)大败秦军,并尾追至函谷 关后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 前241年,楚、赵、韩、魏、燕五国合纵反秦,推楚为纵长,攻 到蕞(今陕西临潼东),秦军反攻,楚军闻讯逃跑,各国军队纷 纷撤退,这是最后一次合纵,秦灭六国统一已成必然之势。
3)平定王子带之乱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 不降,公令疏軍而去之。諜出曰: “原不過一二日矣!”軍吏以告,公 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 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 孟門,而原請降。 ——《国语· 晋语四》
4)城濮之战与践 土之盟 前632年,晋军救宋, 与楚相遇,晋用诱敌 深入“退避三舍”的 战略取得胜利。这是 文公称霸的关键一战。 随后,文公召集诸侯 在践土会盟,周襄王 前来参加,并封其为 侯伯,确立了文公的 霸主地位。 5)崤之战(晋襄公) 秦穆公霸西戎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秦统一
合纵连横、长平之战、秦统一
2、认识与评价
“礼崩乐坏”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实,而站在 另一个立场上来看,也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文 化与民族关系史发展的新时代。 1)从经济文化的角度看,王室衰微的同时是地方 诸侯的兴起,是在更广大的层面上的发展。 2)从周室政令不行的角度看,春秋是在走向分裂。 而事实上,相对于西周层层分封所反映的表面上的 统一,春秋时期则出现了较高层次的统一趋势。 3)从族群交往与文化融合的角度看,春秋时期也 不是每下愈况,而是有了空前的进展。周边地区吸 收了中原文化,文明程度提高,利于进一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