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
摘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用实证的方法对我国中央银行实施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实施的效果作了剖析,从而认为中央银行实施该政策效果并不理想,各级传导主体对该政策的敏感程度也不高。因此,中央银行在使用该政策手段时应注意实施的条件与时机。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实施效果敏感性
作为中央银行三大法宝之一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自从1984年开始实施以来,一直受到中央宏观调控机关的高度重视,并一直将其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而加以运用。然而,它的政策效果及其敏感性到底在我国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下面将对此进行讨论。一、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业务的开展及效果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业务的开展
所谓存款准备金,是指根据国家中央银行政策的规定,金融机构将每笔存款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上缴中央银行用以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划拨清算的需要而设的专项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本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是指法定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从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出,就已经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单独执行中央银行职能的开始,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也正式实施。当时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规定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后来,由于实行“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做了调整,规定对国有商业银行一律按一般存款总额的10%向中央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1985年以来,我国
开始运用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这主要针对1987年以及1988年为治理通货膨胀,1987年将存款准备金率从10%调高到12%。1999年又从8%调到6%,以实行扩张性宏观金融政策,同时对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作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以适应当前的形势。2004年由7%提高到7.5%。2008年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调整为14.5%,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为13.5%。(二)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实施的效果
我国从1983年以来大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立,(截至2011年底,共有65家信托公司,信托资产达4.83万亿,而2012年一季度该数据达5.3万亿。)以及大量初级金融市场的建立,多种信用方式和信用工具的使用,使信用规模在总量上有了长足发展。因此,实际上这种收缩效果几乎被完全抵消了。我国为治理通货膨胀中央除在金融调控中调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外,同时采取了直接控制信贷总规模的措施;在财政方面,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特别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由此可见,虽然通货膨胀在2008金融危机时候相比其他国家基本得到控制,但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这次调控中显得十分脆弱。原因有二:一是在金融方面,人民银行直接将信贷规模作为操作目标,从而忽视了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间接传导机制,即人民银行实行的主要是直接的调控方法,因而该政策在当时的高通胀的情况下事实上无法发挥作用。二是在这次双紧的财政金融调控中,中央更多考虑到财政调控的效力,这点从其实施的一系列宏观政策中可以看出。
二、影响我国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的因素及敏感性分析(一)我国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敏感性分析
1.我国中央银行对制定和选择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敏感性。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的好坏首先决定于中央银行对该政策的偏好、实施该政策的力度和实施该政策时机的把握。所谓对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偏好,是指中央银行在执行金融宏观调控职能时对该政策的依赖程度。一般情况下,依赖程度越大,则该种政策实施的效果越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的把握关键在于适当。由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对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来说力度特别大,其每增减一个百分点都会引起较大的货币扩张或收缩效应,同时由于政策时滞的存在以及政策实施的时机难于准确把握,因而对中央银行的决策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中央银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决策人员的积极性和正确决策的能力。一方面要解决好政府与中央银行的关系,使中央银行有独立制定和实施货币金融政策的权力;另一方面提高决策人员的业务素质,包括经验的积累和业务技能的提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2.我国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敏感性。
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关的金融机构主要指我国的商业银行。影响商业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敏感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商业银行的利益选择。这种利益选择一方面取决于商业银行是否完全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取决于可供商业银行选择的投资工具的种类、数量和质量。我国商业银行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是国有商业银
行,其内在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分配权和人事权四者的关系以及权利和责任的关系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因而其对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关心度还不太理想。这可以在我国1999年至2002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一定程度得以体现。(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2002年3月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比贷款余额多135954亿元,这与我国整顿金融秩序,减少银行不良贷款的比率有关,从而使商业行信贷人员更多考虑避免承担不能收回贷款本利的责任而不是获得更多利润,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所带来的扩张性作用)。2012年2月17日,中国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表认为,如果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7%到8%的话,那么货币的增长量,增长幅度不会比去年经明显减小。通货膨胀压力自去年以来已经明显减小,全球的通货膨胀压力,尤其对于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总体上比去年小。
我国商业银行的垄断性经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于自身利益的选择。对于这几年来我国出现的投资工具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这使商业银行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将更多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而不是千方百计将资金贷出,因而也会影响到包括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内的宏观金融政策的传导效应。
3.贷款主体对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的敏感性。
就贷款使用的性质来讲,贷款分为投资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就贷款的主体来讲,贷款又分为企业贷款、居民贷款、政府贷款等。虽然中央银行通过两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给商业金融机构增加了近7000亿元的可贷资金。可是由于作为企业主体部分的国有企业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