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营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总体规划
(2011-2015年)
中国农业大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管委会
二0一一年九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一、发展背景 (1)
二、规划范围 (2)
三、规划期限 (3)
四、规划依据 (3)
五、区域现状与建设条件 (4)
六、优势条件与面临的挑战 (5)
(一)优势条件 (5)
(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7)
第二章总体思路、原则与发展目标 (9)
一、总体思路 (9)
二、基本原则 (9)
(一)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 (9)
(二)坚持资源集约,实现高效发展 (9)
(三)坚持特色定位,实现错位发展 (9)
(四)坚持科技引领,实现科学发展 (10)
(五)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创新发展 (10)
(六)坚持统筹兼顾,实现融合发展 (10)
三、发展定位 (10)
四、发展目标与指标 (11)
(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1)
(二)科技创新能力目标 (11)
(三)农业生产能力目标 (11)
(四)产业能力目标 (11)
(五)资源利用目标 (12)
(六)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目标 (12)
五、实施步骤 (14)
(一)第一阶段(2011-2013年) (14)
(二)第二阶段(2014-2015年) (14)
第三章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 (15)
一、空间布局 (15)
(一)“一城” (15)
(二)“六园” (15)
二、分区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16)
(一)生态科技城 (16)
(二)现代林业示范园 (16)
(三)都市农业示范园 (17)
(四)循环乳业产业园 (17)
(五)农产品精深加工园 (18)
(六)农产品综合物流园 (18)
(七)生态产业园 (19)
第四章产业和支撑体系建设 (20)
一、农业高端服务业平台建设 (21)
(一)建设思路 (21)
(二)建设目标 (21)
(三)建设布局 (21)
(四)建设内容及重点项目 (23)
(五)建设期限、投资及效益 (24)
二、六个特色产业建设 (26)
(一)现代苗木花卉产业 (26)
(二)有机蔬菜产业 (29)
(三)循环乳业产业 (32)
(四)高端农产品加工产业 (37)
(五)农产品物流业 (41)
(六)生态旅游业 (46)
三、三个支撑体系建设 (52)
(一)金融服务体系 (52)
(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54)
(三)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体系 (64)
第五章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 (66)
一、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目标和理念 (66)
(一)建设目标 (66)
(二)建设理念 (66)
二、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67)
(一)生态防护及绿化体系建设 (67)
(二)环境保护 (70)
(三)发展高新生态循环经济 (71)
(四)建设低碳生态社区—生态科技城 (72)
(五)减少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73)
第六章基础设施建设 (74)
一、道路系统建设 (74)
(一)一级道路 (74)
(二)二级道路 (75)
二、给排水工程建设 (76)
(一)给水工程规划 (76)
(二)排水工程规划 (77)
三、电力、电讯工程建设 (78)
(一)电力工程 (79)
(二)电讯工程 (80)
四、防灾减灾工程 (80)
(一)抗震防灾规划 (80)
(二)防洪规划 (80)
(三)消防规划 (81)
第七章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82)
一、组织管理 (82)
(一)成立示范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 (82)
(二)健全示范区建设执行机构及职能 (82)
(三)成立示范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83)
二、运行机制 (83)
(一)企业主体机制 (83)
(二)利益联结机制 (83)
(三)人才利用机制 (84)
(四)分配激励机制 (84)
第八章投资与效益分析 (85)
一、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85)
(一)投资概算 (85)
(二)资金筹措 (88)
二、效益分析 (89)
(一)经济效益 (89)
(二)生态效益 (90)
(三)社会效益 (90)
第九章政策与保障 (91)
一、科技保障体系 (91)
(一)推进科技创新,构建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体系 (91)
(二)推进科特派科技创业行动,促进科技创业 (91)
(三)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91)
二、政策保障体系 (92)
(一)深入落实部省共建协议精神,建立示范区联合推进机制 (92)
(二)推进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促进示范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92)
三、投入保障体系 (93)
(一)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加大示范区科技投入 (93)
(二)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及政策优惠,加大投融资平台建设力度 (93)
附件:
1、关于印发《东营市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
2、关于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机构编制问题的通知
3、示范区区位分析图
4、示范区功能分区图
5、示范区用地现状图
6、示范区用地规划图
7、示范区道路交通现状图
8、示范区道路交通规划图
9、示范区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图
10、示范区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图
11、示范区生态科技城鸟瞰图
第一章总论
一、发展背景
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这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完成“十二五”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重大任务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依靠农业高新技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已经成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总抓手,成为突破资源短缺和市场竞争加剧的新路子,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镇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为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2010年9月,国家农业部、山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确定以东营市为核心区域加快建设国家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2011年8月,国家科技部、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协议》,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促进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发展为核心,聚集科技、金融、服务等多种要素,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推动黄河三角洲示范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国家科技部在全国布局建设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
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和100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一城两区百园”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格局。

东营市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承担着创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核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重要任务。

东营市委、市政府围绕“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实施,从适应当前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趋势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了《东营市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以广北农场权属面积为界成立东营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赋予市属省级经济开发区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在财政、税收、项目引进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应优惠政策。

示范区面临大发展,大跨越的战略机遇期。

本规划依托当地,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题,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循环、高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突出“农业高新技术引领、农业高端服务支撑、产业链创业、功能复合与全面开发”的园区特色,引领农业产业由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形态由平面式向全方位立体式发展,农业功能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农业发展,农业服务由传统型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东营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带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腹地的独特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发展潜力,把东营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成为一个高效生态、智慧型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并对整个黄河三角洲乃至环渤海地区产生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规划范围
东营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位于山东省东北部,莱州湾西岸,东营市中心城南部近郊,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3'~118°45',
北纬37°13'~37°19';南至省道广青公路,北以武家大沟为界,东起东八路,西至东青高速公路;总面积83.03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至2015年。

共分二阶段:第一阶段为2011-2013年;第二阶段为2014-2015年。

四、规划依据
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09]3027号);
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3、《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4、科学技术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协议》;
5、科技部《农业科技园区指南》;
6、科技部《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
7、农业部、山东省政府《共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
8、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鲁发[2006]4号);
9、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10、《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08]46号);
11、东营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实施国家战略推进黄蓝经济区域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12、《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13、《山东省东营市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实施规划(2008—2012年)》;
14、《东营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5、《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16、《东营市休闲观光农业总体规划(2009—2020年)》。

五、区域现状与建设条件
示范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带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腹地,北依黄河,东临莱州湾,属东营市南大门,距东营市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具有较好的建设条件。

1、自然条件
(1)气候。

示范区地处渤海之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年均气温12.8℃,≥10℃的活动积温4300℃, 平均无霜期206天,年均降水量555.9毫米。

另外,风能、地热资源丰富。

(2)地质地貌。

示范区属山东东部滨海冲积平原。

地质结构为济阳凹陷区,属沉降地带,地壳一直处在一面下陷,一面为河流冲积物填充的状态。

总的地势比较平坦,海拔高程在2.1—4.9米,平均坡降为1/5000-1/8000。

(3)土壤。

示范区土壤主要为滨海潮土、滨海盐渍土、滨海草甸盐土等,土壤质地多为中壤和沙壤土,土壤肥力条件较好。

(4)植被。

地处落叶阔叶林植被区,境内大部分为人工植被,主要有棉花、小麦、玉米、蔬菜、果树、杨树、白蜡等。

(5)水利。

地处黄灌区,主要水源有麻湾灌区三干、四干系统及支脉河、小清河、武家大沟、运粮河灌排系统;地下淡水资源较为丰富,排灌条件配套。

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需要维修提高。

2、社会经济条件
示范区版图面积11.4万亩。

其中国有土地面积8.8万亩,集体土地2.6万亩;辖一、二、三分场及四个行政村。

2010年底,户籍人口6099人(含村民1488人),其中职工2100人。

示范区资产总额6752万元。

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92亿元,全场人均收入8439元,职工人均收入20178元。

六、优势条件与面临的挑战
(一)优势条件
示范区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腹地,创建东营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区位优越
示范区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东濒渤海,北依黄河,南隔小清河与潍坊市相望,是黄蓝色经济区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且距东营市中心城15公里。

所在地东营市地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的环渤海湾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接合部,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和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具有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

2、交通便利
示范区北临广利港;区内拥有德大铁路、黄大铁路两处铁路客货站点;荣乌高速公路、东青高速公路和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从示范区纵贯南北;广青公路(S319)、新海公路(S320)、青垦公路(S230)三条省道贯穿;示范区距东营中心城区15公里、飞机场30公里;便利的交通构成了示范区立体交通框架,是东北地区通往山东半岛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必经之地。

3、土地优良
示范区土地成方连片,土地权属明确,土地所有权78%为国有,有利于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一方面,有利于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实际需求引进各类投资主体,选择多种投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可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按产业链条集中连片,发挥规模优势和效应。

另外,介于各示范区片区之间的土地可以作为今后产业发展的重要辐射地区乃至今后的土地后备资源,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示范区属滨海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以中壤为主。

经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盐碱地得到有效改良,土壤含盐量多在0.2%以下,有机质含量平均1.1%。

4、生态环境良好
示范区地处渤海之滨,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为新生陆地,自然环境好,水网密布。

特别是广北农场经过六十余年的综合开发,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无工业污染,是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处女地”。

5、体制机制充满活力
东营市委、市政府将国营广北农场进行改制,按市政府直属正县级单位管理,参照市属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职责界定,赋予县区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投资计划、建设项目实行计划单列,具有自主配置资源、快速构建新机制、整合利用资源的组织优势,为创建东营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提供了体制和机制的活力保障。

6、经济基础比较坚实
2010年,示范区生产总值完成2.92亿元,增长18.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亿元,同比增长1900%;财政收入3024万元,
同比增长17.5%。

同期,东营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3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4.88亿元。

可为示范区建设提供配套投入支撑。

(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示范区水利设施不完善,灌排体系不配套,田间工程失修,高效节水设施严重匮乏;电力设施老化,供电能力不足;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将对示范区建设产生制约。

2、面临周边园区的竞争压力
示范区是在周边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周边产业形成强烈竞争的背景下产生的。

临近的“寿光蔬菜产业带”、“滨州高效生态经济区”、“青州花卉会展产业”等都对东营省级高新技术示范区发展形成强烈竞争态势。

3、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
目前,示范区种植、养殖结构单一,产业化链条短,循环农业的层次仍处于低级阶段,农产品附加值和优质化程度较低。

特别是具有关键性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建立,对整个示范区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另外,产业水平较低,农民的生产缺乏科学指导;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和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机制还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加工增值体系等等均对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构成制约。

4、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目前,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滞后,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尚未形成人才、平台、项目、基地一体化的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体系,科技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不足。

5、土地开发潜力有限
示范区基本农田保有率84%;未利用土地仅有1.68万亩,但不集中;工矿用地、居住用地0.74万亩,存量建设用地布局较散;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不足,若土地利用规划不作调整,将制约相关重大项目落地和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第二章总体思路、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为主体,以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农业功能全面开发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投融资、信息化服务创新为支撑,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效益驱动的思路,构建“一个平台、六大特色产业、三个支撑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农、林、畜业循环,一、二、三产融合;建设集农业高端产品生产与贸易、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与推广、城乡一体化发展于一体的高效、生态、智慧、宜居型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探索建立国内领先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
以生态立区、环境优先、循环经济为基准,大力加强现代林业、生态旅游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性开发,全面提升区域内资源与环境质量和层次,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坚持资源集约,实现高效发展
以资源集约、循环及高效利用为主线,加强农业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建设节地节水型基本农田,加强资源节约型新型社区工程建设;加强土地资源经营,盘活存量,搞好资产运营,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土地资源经营模式,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三)坚持特色定位,实现错位发展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对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和东营市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对接国家“一城两区百园”建设,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科学定位,优化布局,培植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构筑有竞争力的区域特色生态经济体系,推进示范区与外部区域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错位发展及共同发展。

(四)坚持科技引领,实现科学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为主线,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信息高地,聚集创新要素,创新服务模式,建立“以科技带园区、园区带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机制,支撑和引领示范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五)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创新发展
突出示范区管理机制、经营机制、土地管理体制、投融资机制的创新,构建有利于示范区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拓展示范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支撑示范区建设的创新发展。

(六)坚持统筹兼顾,实现融合发展
统筹规划科技、金融、信息等支撑体系,坚持科技创新链条、金融资本链条、文化创意链条与产业创业链条统筹兼顾,有机结合,注重科技投入方式和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重视文化在三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示范区的融合发展。

三、发展定位
经过五年的努力,建设全市“低碳园区、绿色城镇、城南花园”,建成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农业科技、人才、信息、资本等先进要素的聚集区;拓展农业功能,培育新型农业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
备应用的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新型农民实训基地;成为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依托当地,示范和辐射带动黄河三角洲的山东东营省级高效生态、智慧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四、发展目标与指标
示范区规划建设期为五年,即2011-2015年,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2011-2013年和第二阶段2014-2015年。

通过5年两个阶段的建设,示范区将在经济、社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能力、产业能力、资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到2015年,示范区将实现GDP22亿元,年均增长率50%;财政总收入1.94亿元,年均增长率45%;人均纯收入增长率20%;城镇化水平100%,增加就业人员1.5万人。

(二)科技创新能力目标
到2015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自主知识产权300项,科研型科技人员200人,推广人员比例达75%,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人,实施科技项目200项,技术成果交易500项,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民5万人次,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

(三)农业生产能力目标
到2015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8,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3%,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到5万亩,产业化经营程度达到90%,打造农产品品牌15个。

(四)产业能力目标
到201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达到2.5:3.5:4,孵化新型企业30家,实现服务型产业增加值8.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
50%,生态产业贡献率达到70%,超亿元龙头企业5-8个。

(五)资源利用目标
到2015年,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95%,灌溉水资源利用系数达到0.8,单位GDP能耗降低15%,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20%,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社区生活垃圾等综合利用率提高55%,达到95%。

(六)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目标
到2015年,污水集中处理率90%,资源化利用率85%,工业、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15%;林木覆盖率达到40%。

主要目标指标见表2-1。

表2-1东营市省级高新技术示范区规划指标
指标分类指标名称
基准年
(2010)
2013年2015年
年均增
长率(%)
指标属性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GDP(亿元) 2.92 9.8 2250 预期性财政总收入(亿元)0.30 0.92 1.94 45 预期性人均纯收入(元)8439 14583 20999 20 预期性城镇化水平(%)75.6 89.8 100 5.8 约束性就业人数(万人)0.48 1.59 2 33 预期性
科技创新能力指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45 75 90 14.9 约束性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项)10 180 300 97.4 预期性科研型科技人员数量(人)10 120 200 82.1 约束性推广人员比例(%)20 45 75 30.3 预期性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人) 5 60 100 82.1 预期性科技项目实施数量(项)10 120 200 82.1 预期性技术成果交易量(项)0 300 500 - 预期性农业人才培训(万人次)0.1 3 5 118.7 约束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个) 1 12 20 82.1 预期性
农业生产能力指标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 0.65 0.8 9.9 约束性土壤有机质含量(%) 1.1 1.25 1.3 3.4 约束性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万亩)0.2 2 5 90.4 预期性产业化经营程度(%)15 40 90 43.1 约束性农产品品牌数量(个) 3 9 15 38 预期性
产业能力指标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 4.8:4.2:1 3.5:4:2.5 2.5:3.5:4 - 约束性孵化新型企业数量(个) 1 10 30 97.4 预期性服务型产业增加值(亿元)0.29 2.45 8.8 97.9 预期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21 35 50 18.9 约束性生态产业贡献率(%)40 60 70 11.8 预期性超亿元龙头企业数量(个) 1 4 5-8 38-52 预期性水资源循环利用率(%)60 85 95 9.6 约束性单位GDP能耗降低(%) 1.7 9 15 54.6 约束性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3 12 20 46.1 约束性
节能减排与环境指标
林木覆盖率(%)8.6 25 40 36 约束性污水集中处理率(%)20 70 90 35.1 约束性资源化利用率(%)45 65 85 13.6 预期性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60 80 95 9.6 约束性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40 70 95 18.9 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 2 10 15 49.6 约束性
五、实施步骤
示范区建设共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11-2013年;第二阶段为2013-2015年(见表5-2)。

(一)第一阶段(2011-2013年)
完成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机构及运行机制;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环境;抓好重点项目引进实施;启动和建设“一城、六园”和“一个平台、六大特色产业、三个支撑体系”;实施一批关键技术的引进、转化、研究与开发的高新技术项目;实现人才、技术、资本向园区聚集。

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二)第二阶段(2014-2015年)
继续建设和完善“一城、六园”和“一个平台、六大特色产业、三个支撑体系”,形成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产业生产、集聚及辐射能力;完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支撑示范区高效运行;初步建成“生态—生产—加工—物流—检测”五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和“政府—企业—院所”共建共赢的现代农业科技、信息、金融服务链;基本形成科技、金融、服务多要素聚集区,农、林、畜良性循环,一、二、三产融合互动;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型农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经济、社会、生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建成为面向世界,依托当地,示范和辐射带动黄河三角洲的智慧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为环渤海乃至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引领、服务支撑及综合展示的样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