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文具的家 优秀教案

15.文具的家  优秀教案
15.文具的家  优秀教案

15 《文具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具、次”等13个生字和斤字旁1个偏旁;会写“文、次”等7个生字。掌握“包”字的笔顺书写规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经验,读好人物的对话。

3.初步养成爱护文具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具、次”等13个生字和斤字旁1个偏旁;会写“文、次”等7个生字。掌握“包”字的笔顺书写规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经验,读好人物的对话。【教学难点】

初步养成爱护文具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打开你们的文具盒,里面都有哪些文具呢?

铅笔、橡皮等文具被它们的小主人弄丢了,它们很伤心,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找个家吧!

2.走进作者:圣野:194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1947年参加《中国儿童时报》的编辑工作。1949年3月离开浙大参加浙东游击队金萧支队。40年代末出版过诗集《啄木鸟》《列车》和《小灯笼》。建国后曾在部队做文教宣传工作。1957年复员转至上

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同年起主编《小朋友》杂志,此后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业余创作了大量儿童诗和其他样式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有《欢迎小雨点》《和太阳比一比》《奶奶故事多》《春娃娃》《神奇的窗子》《竹林奇遇》等四十多本儿童诗集。一些诗作曾多次译成外文介绍至国外。作品多次获全国奖。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

2.练一练,巩固学生字音的识记情况;

3.认识多音字,掌握不同读音所对应的不同含义;

4.检查识字情况:摘苹果;

5.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不做重点,了解即可);

6.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

7.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次:左窄右宽,左短右长,第五笔撇从竖中线起笔,穿插在提的下面。

找:左右一样高,第四笔横的起笔穿插在第一笔横与第三笔提之间。

办:先中间后两边。“力”写得瘦长一些,左点和右点都从横中线起笔。

包:先外后内,第五笔竖弯钩的起笔对准撇的尾部,写得舒展。

8.练一练,巩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能够正确书写。

四、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初读课文后,我感受到了我们要爱惜文具,学会整理文具。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复习导入:用摘苹果的方法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二、品读释疑

1.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从《文具的家》一文中你明白了什么?(核心问题)

(2)“文具的家”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串珠问题1)

文具盒。

贝贝想起来了,她书包里的文具盒,就是这些小文具的家。

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想起来了”说明贝贝听了妈妈的话,在动脑筋想办法,也想给这些文具找一个家,让他们每天都和贝贝一起回家。

(3)我们为什么要给文具找家?(串珠问题2)

①妈妈说:“贝贝,你有一个家,每天放学后,你都平平安安地回家。你要想想办法,让你的铅笔、橡皮和转笔刀,也有自己的家呀。”

a.这是妈妈劝贝贝回家时说的话。

b.朗读指导:要读出妈妈的耐心,和蔼可亲。

c.妈妈是怎样劝贝贝爱护文具的?

妈妈用贝贝有一个家,自己每天能平平安安回家做例子,让贝贝直观地感受到

给铅笔、橡皮和转笔刀等文具找家的重要。妈妈这样说是让贝贝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让她自己知道爱惜文具、收拾文具的必要性。

②仿写:写出几个和“平平安安”类似的词语。

示例:吞吞吐吐形形色色慌慌张张安安静静匆匆忙忙端端正正

③从此,每天放学的时候,贝贝都要仔细检查,铅笔呀,橡皮呀,转笔刀哇,所有的小伙伴是不是都回家了。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贝贝从此爱护文具了?

从“每天、都要仔细检查、所有的”可以看出贝贝爱护文具。

2.阅读方法解密:换词法

3.主题延伸

你平时是怎样爱护文具的?

示例:我会包书皮、每天给橡皮洗澡、写完作业清点学习用品、整理书包。

4.一课一法一练:学一法:学用“一……就……”写句子

(1)“一……就……”表示一个人或事物连续的动作,这两个动作间隔的时间比较短,有“立刻、马上”的意思。本文“贝贝一回到家,就向妈妈要新的铅笔、新的橡皮。”中“回到家”和“向妈妈要新的铅笔、新的橡皮”是间隔时间短、连续发生的两个动作。

(2)举例:一听到铃声,同学们就高兴地跑出教室。

(3)练一练:你每天一回到家会做什么?写一句话,注意用上“一……就……”。

示例:一回到家,我就开始写作业。

三、本课小结

1.课文主旨:课文先写贝贝不爱惜文具,文具只用过一次就都丢了,妈妈提醒她给文具找个家。贝贝把文具盒当作文具的家,从此每天放学贝贝都会认真检查自

数学必修2 直线与方程典型 例题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1.1 倾斜角与斜率 【知识点归纳】 1.直线的倾斜角: 2.直线的斜率: 3.直线的斜率公式: 【典型例题】 题型一求直线的倾斜角 例 1 已知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等于,则直线的倾斜角为(). A. 60° B. 30° C. 60°或120° D. 30°或150° 变式训练: 设直线过原点,其倾斜角为,将直线绕原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45°, 得到直线,则的倾斜角为()。 A. B. C. D. 当0°≤α<135°时为,当135°≤α<180°时,为 题型二求直线的斜率 例2如图所示菱形ABCD中∠BAD=60°,求菱形ABCD各边和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变式训练:已知过两点, 的直线l的倾斜角为45°,求实数的值. 题型三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例3右图中的直线l1、l2、l3的斜率分别为k1、k2、k3,则(). A .k1<k2<k3 B. k3<k1<k2 C. k3<k2<k1 D. k1<k3<k2

拓展一三点共线问题 例4 已知三点A(a,2)、B(3,7)、C(-2,-9a)在一条直线上,求实数a的值. 变式训练: 若三点P(2,3),Q(3,),R(4,)共线,那么下列成立的是(). A. B. C. D. 拓展二与参数有关问题 例 5 已知两点A (-2,- 3) , B (3, 0) ,过点P (-1, 2)的直线与线段AB始终有公共点,求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变式训练: 已知两点,直线过定点且与线段AB相交,求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拓展三利用斜率求最值 例 6 已知实数、满足当2≤≤3时,求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变式训练:利用斜率公式证明不等式:且 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知识点归纳】 1.直线平行的判定 2.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注意垂直与x轴和y轴的两直线): 【典型例题】 题型一两条直线平行关系 例 1 已知直线经过点M(-3,0)、N(-15,-6),经过点R(-2,)、S(0,),试判断与是否平行? 变式训练:经过点和的直线平行于斜率等于1的直线,则的值是(). A.4 B.1 C.1或3 D.1或4

「精品」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5 文具的家

15 文具的家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文具的家》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文字活泼,富有童趣,并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并进行扩词训练,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感受人物的情感。教学中创设趣味的学习环境,用“闪电读词”和“闪电出字卡”的游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在课文阅读方面将以“朗读”训练为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生字、会读对话、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借助顺口溜总结整理物品的方法,通过“文具认领会”和“整理书包比赛”鼓励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导入:同学们,我们猜两个跟文具有关的谜语,好吗?请你们在猜到的第一时间,高高举起你们的小手,保持安静,用眼睛告诉我你们知道,能做到吗?课件出示谜语:色彩各异像颗糖,擦去字迹不怕脏(橡皮);小小黑人长又黑,爱用木头做衣裳(铅笔)。(课件出示橡皮、铅笔图像) 2.导学:我们刚才提到了铅笔、橡皮,它们和格尺、转笔刀等都是我们学习时的好伙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具。 3.认识“文具”: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该怎样识记“文具”的“具”。 (2)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具”。如:商城里的“家具城”,商场超市里标牌上的“玩具”“文具”,书店里的“工具书”等。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相应的画面。 (3)生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以谜语形式导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熟悉的文字和图片相联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检查预习。 (1) 教师导问: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写的是( )和( )之间发生的事。( )总丢文具,( )告诉她文具是有家的,最后( )知道了文具的家在哪里。 (2)教师课件出示新词: 文具、一次、丢失、仔细、检查、所有、他们、每天。 (3)教师指名领读在书上圈画的生字、新词,教师适时正音。 (4)游戏“闪电读词”:同桌一齐站起来,老师点哪个词,同桌就开始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5)教师范读:同学们,解决了生字的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老师先来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圈画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由读: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我们可以用轻声自由读、同桌合作读、小组轮读等方式来读。 (7)轮流读: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和勇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识记生字 (1)游戏“闪电出字卡”。教师读第1自然段,请同学仔细听。当老师读到课文里的生字时,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第一个把字卡举起来。 (2)学生举字卡“丢”。指名读准字音。

数学必修2---直线与方程典型例题(精)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1.1 倾斜角与斜率 【知识点归纳】 1.直线的倾斜角: 2.直线的斜率: 3.直线的斜率公式: 【典型例题】 题型 一 求直线的倾斜角 例 1 已知直线l 的斜率的绝对值等于3,则直线的倾斜角为( ). A. 60° B . 30° C. 60°或120° D. 30°或150° 变式训练: 设直线l 过原点,其倾斜角为α,将直线l 绕原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直线1l ,则 1l 的倾斜角为( )。 A. 45α+? B . 135α-? C. 135α?- D. 当0°≤α<135°时为45α+?,当135°≤α<180°时,为135α-? 题型 二 求直线的斜率 例 2如图所示菱形ABCD 中∠BAD =60°,求菱形A BCD 各边和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变式训练: 已知过两点22(2,3)A m m +-, 2(3,2)B m m m --的直线l 的倾斜角为45°,求实数m 的值. 题型 三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例3右图中的直线l 1、l 2、l 3的斜率分别为k 1、k 2、k 3,则( ). A .k 1<k 2<k3? B. k3

变式训练: 若三点P (2,3),Q (3,a ),R (4,b )共线,那么下列成立的是( ). A .4,5a b == B.1b a -= C.23a b -= D.23a b -= 拓展 二 与参数有关问题 例 5 已知两点A (-2,- 3) , B (3, 0) ,过点P (-1, 2)的直线l 与线段AB 始终有公共点,求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 变式训练: 已知(2,3),(3,2)A B ---两点,直线l 过定点(1,1)P 且与线段AB相交,求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 拓展 三 利用斜率求最值 例 6 已知实数x 、y 满足28,x y +=当2≤x ≤3时,求y x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变式训练: 利用斜率公式证明不等式:(0a m a a b b m b +><<+且0)m > 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知识点归纳】

直线与方程(经典例题)

直线与方程 知识点复习: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tan k α=。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 ) 90,0∈α时,0≥k ; 当( ) 180,90∈α时,0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5文具的家》课后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5文具的家》课后练习 作业设计1 一、小兔学播音。(用“ ”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ji ǎn zh ǐ j ǎn z ǐ su ǒ d ū shu ǒ di ū 二、比一比,看谁的雪球滚得大。 放放学放假开放 文 平 三、重点段落品析。 从此,每天放学的时候,贝贝都要仔细检查,铅笔呀,橡皮呀,转笔刀哇,所有的小伙伴是不是都回家了。1.用文中的近义词填空。认真—()2.每天放学的时候,贝贝要做哪些工作?四、口语交际。 当你忘记拿铅笔、橡皮等文具时,你要用到它们,你会怎样向同学借? 检.查 所.以 仔.细 丢.掉

作业设计2 一.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斤()()冫()() 扌()()讠()() 二、看拼音写汉字。 wén jù yí cì nǎ lǐ xīn de ()()()( ) měi tiān pínɡān zhè xiē ()()() 三、形近字组词: 具()检()丢()每() 真()脸()去()母() 四.组词。 平()()()新()()()五.说一说你知道的文具名称。 六.你打算今后如何管理自己的文具?

参考答案 作业1 一、检 jiǎn仔 zǐ所 suǒ丢 diū 二、文具文章语文平时平常很平 三、仔细仔细检查,铅笔呀,橡皮呀,转笔刀哇,所有的小伙伴是不是都回家了。 四、示例:小明,我忘了带橡皮了,我能借你的用一下吗?作业2 一.斤:听折冫:凉冷扌:打拍讠:让认 二.文具一次哪里新的每天平安这些 三.形近字组词: 具(文具)检(检查)丢(丢掉)每(每天) 真(真的)脸(笑脸)去(出去)母(母亲) 四.平:平安和平平等新:新旧新意新娘 五.尺子卷笔刀橡皮铅笔水彩笔 六.今后不再乱扔文具,用完及时放回文具盒中。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15 文具的家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李坑中心小学李忠华 本单元围绕“习惯”这个主题,编排了《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4篇课文。4篇课文都渗透着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文具的家》是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文具;《一分钟》是时间意识的渗透,让学生逐步学会管理时间;《动物王国开大会》让学生明白通知事情时,要把重要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小猴子下山》则渗透了做事情要有目标意识。本单元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故事情节充满童趣,语言通俗易懂,文中丰富的插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文具的家 2 1.认识51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27个字;掌握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笔顺规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平平安安、后悔”等词语的意思;运用组词的方法继续积累词语;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 4.借助插图、故事情节反复的特点读懂长课文。 5.能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借助文本情节,了解告知一件事情时,需要说清楚时间、地点等要素;能根据问题提取、整合信息,推断事情的原因、结果。 一分钟 2 动物王国开大会 2 小猴子下山 2 口语交际 1 1.在活动情境中明白游戏规则。

15 文具的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教学目标 1.认识“具、次”等13个生字和斤字旁1个偏旁;会写“文、次”等7个字;积累由“新、平、些”分别组成的12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经验,读好人物的对话。 3.初步养成爱护文具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包”字的笔顺书写规则;观察插图,联系生活,体会心情,读好人物的对话;逐渐养成收拾整理文具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1)识字。本课13个生字中,“次、仔、所”是平舌音,“新”的前鼻音和“平”的后鼻音要重点指导。字形上,本课有独体字和合体字,可采用多种方法指导识记。如,猜字谜:去字头上一把刀。(丢)加一加:亲+斤=新。减一减:海-氵=每。形近字比较:具—真、次—吹。 (2)写字。在指导书写时,可以提示学生将7个字根据结构归类。独体字要关注起笔和主笔的位置。半包围结构的“包”字是书写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先外后内的笔顺书写规则。 2.朗读指导 第1、2自然段朗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来理解课文内容。第3、4自然段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和句子中的提示语学习朗读。同时,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根据标点符号把握好朗读节奏。第6自然段只有一句话,特别长,教师要范读,引导学生关注“呀、哇”两个语气词,读好长句子。 3.理解运用 本课字词学习,学生基本能在随文朗读中理解字词的意思。第3自然段出现的“一……就……”句式,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说话练习,如,“我一回到家,就……”“上课铃声一响,我们就……”等等。 本课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学习第5、6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画一画词语或短语,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贝贝现在对文具的爱护,让学生体会贝贝的变化过程。全文学习后,还可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不丢文具。也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给丢失的文具找家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容的理解,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直线与方程》教案+例题精析

考点1:倾斜角与斜率 (一)直线的倾斜角 例1例1. 若θ为三角形中最大内角,则直线0tan :=++m y x l θ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 A.??? ?????? ??32,22,0πππ B.??? ?????? ??32223ππππ,, C.??? ?????? ??πππ,,330 D.?? ? ?????? ??πππ,,3220 2 若直线:l y kx =2360x y +-=的交点位于第一象限,则直线l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A .,63ππ?????? B .,62ππ?? ??? C .,32ππ?? ??? D .,62ππ?????? (二)直线的斜率及应用 3、利用斜率证明三点共线的方法:已知112233(,),(,),(,),A x y B x y C x y 若123AB AC x x x k k ===或,则有A 、B 、C 三点共线。 例2、设,,a b c 是互不相等的三个实数,如果333(,)(,)(,)A a a B b b C c c 、、在同一直线上,求证:0a b c ++= 1.设直线0ax by c ++=的倾斜角为α,且sin cos 0αα+=,则,a b 满足( ) A .1=+b a B .1=-b a C .0=+b a D .0=-b a 2.过点P (-2,m )和Q (m ,4)的直线的斜率等于1,则m 的值为() A.1 B.4 C.1或3 D.1或4 3.已知直线l 则直线的倾斜角为( ) A. 60° B. 30° C. 60°或120° D. 30°或150° 4.若三点P (2,3),Q (3,a ),R (4,b )共线,那么下列成立的是( ). A .4,5a b == B .1b a -= C .23a b -= D .23a b -= 5.右图中的直线l 1、l 2、l 3的斜率分别为k 1、k 2、k 3,则( ). A .k 1<k 2<k 3 B. k 3<k 1<k 2 C. k 3<k 2<k 1 D. k 1<k 3<k 2 6.已知两点A (x ,-2),B (3,0),并且直线AB 的斜率为2,则x = . 7.若A (1,2),B (-2,3),C (4,y )在同一条直线上,则y 的值是 . 8.已知(2,3),(3,2)A B ---两点,直线l 过定点(1,1)P 且与线段AB 相交,求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 9、直线l :ax +(a +1)y +2=0的倾斜角大于45°,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考点2:求直线的方程 例3. 已知点P (2,-1).(1)求过P 点且与原点距离为2的直线l 的方程; (2)求过P 点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l 的方程,最大距离是多少? (3)是否存在过P 点且与原点距离为6的直线?若存在,求出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求过点P (2,-1),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b,且满足a=3b 的直线方程。 2、设A 、B 是x 轴上的两点,点P 的横坐标为2,且|P A |=|PB |,若直线P A 的方程为x -y +1=0,则直线PB 的方程是( )A. x +y -5=0 B. 2x -y -1=0 C. 2y -x -4=0 D. 2x +y -7=0 3、直线过点(-3,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之和为12,则该直线方程为________. 4、过点P (-2,3)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 5、已知点A (2,-3)是直线a 1x +b 1y +1=0与直线a 2x +b 2y +1=0的交点,则经过两个不同点P 1(a 1,b 1)和P 2(a 2,b 2)的直线方程是( )A .2x -3y +1=0 B .3x -2y +1=0 C .2x -3y -1=0 D .3x -2y -1=0 6、.过点P (0,1)且和A (3,3),B (5,-1)的距离相等的直线方程是( ) A .y =1 B .2x +y -1=0 C .y =1或2x +y -1=0 D .2x +y -1=0或2x +y +1=0 7.如图,过点P (2,1)作直线l ,分别为交x 、y 轴正半轴于A 、B 两点。(1)当⊿AOB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5.文具的家(优质教案)

文具的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文具的家》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文字活泼,富有童趣,并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并进行扩词训练,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感受人物的情感。教学中创设趣味的学习环境,用“闪电读词”和“闪电出字卡”的游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在课文阅读方面将以“朗读”训练为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生字、会读对话、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借助顺口溜总结整理物品的方法,通过“文具认领会”和“整理书包比赛”鼓励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3个生字,认真学会7个生字,并端正、整洁地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学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感悟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语感。 2.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导入:同学们,我们猜两个跟文具有关的谜语,好吗?请你们在猜到的第一时间,高高举起你们的小手,保持安静,用眼睛告诉我你们知道,能做到吗?课件出示谜语:色彩各异像颗糖,擦去字迹不怕脏(橡皮);小小黑人长又黑,爱用木头做衣裳(铅笔)。(课件出示橡皮、铅笔图像) 2.导学:我们刚才提到了铅笔、橡皮,它们和格尺、转笔刀等都是我们学习时的好伙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具。 3.认识“文具”: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该怎样识记“文具”的“具”。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课文15《文具的家》

知识点 一、笔画笔顺 二、会写字及组词 文(文学)(语文)(文字)(古文)找(找到)(自找)(寻找)(找春天)办(办法)(办事)(办理)(办公)包(包子)(包工)(包办)(包围)次(一次)(多次)(次数)(次要)平(平时)(平分)(公平)(平安)让(让行)(礼让)(让座)(让位)三、会认字及组词 具jù(具体)(文具)(玩具) 丢diū(丢弃)(丢下)(丢失)哪nǎ(哪样)(哪里)(哪来)新xīn(新鲜)(新生)(新年)每měi(每天)(每次)(每个)她tā(她们)(她的)(她人) 些xiē(一些)(有些)(那些)检jiǎn(检查)(检阅)(体检)查chá(检查)(查询)(查看)四、多音字

仔zǎi(猪仔)(牛仔)zǐ(仔细) 转zhuǎn(转身)(转眼)zhuàn(转动)(旋转) 五、易写错的字 次:左边是“冫”,不要写成“氵”。 找:左右结构,左边是"扌”,不要把左右两部分连一起。 办:先写中间的“力”,再写左右两边的撇、点,不要写成“为”。 六、近义词 仔细—认真检查—查看所有—全部 七、反义词 新—旧大—小仔细—马虎 八、词语解释 ①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 ②平平安安:平稳安全。 ③仔细:当心;细心。 九、练习用“一……就……”说一句话。 1.我一上完体育课,就感到口渴。 2.太阳一出来,地上就像着了火。 3.我一看到上海美丽的夜景,就不想再离开了。 4.铃声一响,同学们就马上进了教室。 十、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妈妈与贝贝的对话,教会学生要整理、保管好自己的文具。全文共六个自然段,配有两幅图画,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第一、二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这两个自然段都是独立成段,句子结构相似,富有节奏感,能引起学生共鸣。第三、四、五自然段运用对话的形式,通过妈妈的教导,贝贝知道了文具也有自己的“家”,第六自然段写贝贝逐渐养成了整理文具的习惯。

15-《文具的家》教学设计

主备人主备时间审核人 主讲人科目语文年级一年级课题《文具的家》总课时2课时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读会认‘具’、‘次’等13个生字,正确书写‘文’、‘次’等7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生字、会读对话、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鼓励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重点识记生字 难点培养学生爱护文具的习惯 教材 分析 教具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导入:同学们,我们猜两个跟文具有关的谜语,好吗? 请你们在猜到的第一时间,高高举起你们的小手,保持安静, 用眼睛告诉我你们知道,能做到吗? 课件出示谜语:色彩各异像颗糖,擦去字迹不怕脏(橡皮);小 小黑人长又黑,爱用木头做衣裳(铅笔)。 (课件出示橡皮、铅笔图像) 2.导学: 我们刚才提到了铅笔、橡皮,它们和格尺、转笔刀等都是我们 学习时的好伙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具。 3.认识“文具”: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边听 边想,该怎样识记“文具”的“具”。

(2)学生回忆在哪里见过“具”。如:商城里的“家具城”,商场超市里标牌上的“玩具”“文具”,书店里的“工具书”等。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相应的画面。 (3)生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以谜语形式导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熟悉的文字和图片相联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检查预习。 (1) 教师导问: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写的是( )和( )之间发生的事。( )总丢文具,( )告诉她文具是有家的,最后( )知道了文具的家在哪里。 (2)教师课件出示新词: 文具、一次、丢失、仔细、检查、所有、他们、每天。 (3)教师指名领读在书上圈画的生字、新词,教师适时正音。 (4)游戏“闪电读词”:同桌一齐站起来,老师点哪个词,同桌就开始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5)教师范读:同学们,解决了生字的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老师先来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圈画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由读: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我们可以用轻声自由读、同桌合作读、小组轮读等方式来读。 (7)轮流读: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和勇气给予肯定。) 2.识记生字 (1)游戏“闪电出字卡”。 教师读第1自然段,请同学仔细听。当老师读到课文里的生字时,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第一个把字卡举起来。 (2)学生举字卡“丢”。指名读准字音。 (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4)教师读第2自然段,学生举字卡“找”。 教师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找”字。 (5)关注“新”的斤字旁和“些”字左上角的“止”。

数学必修2---直线与方程典型例题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典型例题】 题型一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设直线I斜率为k且1

3.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 【典型例题】 题型一两条直线平行关系 例1 已知直线l i 经过点M (-3, 0)、N (-15,-6), 12 经过点R (-2, - )、S (0, 2 5),试判断^与12是否平行? 2 变式训练:经过点P( 2,m)和Q(m,4)的直线平行于斜率等于1的直线,贝U m的值是(). A . 4 B. 1 C. 1 或3 D. 1 或4 题型二两条直线垂直关系 例2已知ABC的顶点B(2,1), C( 6,3),其垂心为H( 3,2),求顶点A的坐标. 变式训练:(1) h的倾斜角为45 ° 12经过点P (-2,-1 )、Q (3,-6),问h与12是否垂直? (2)直线11,12的斜率是方程x2 3x 1 0的两根,则h与12的位置关系是—. 题型三根据直线的位置关系求参数 例3已知直线h经过点A(3,a)、B (a-2,-3),直线S经过点C (2,3)、D (-1,a-2) (1)如果I1//I2,则求a的值;(2)如果11丄12,则求a的值 题型四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综合运用 例4四边形ABCD的顶点为A(2,2 2 2)、B( 2,2)、C(0,2 2.. 2)、D(4,2),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

最新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1. 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 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k=tan α。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当直线l 与x 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当[ ) 90,0∈α时,0≥k ; 当( ) 180 ,90∈α时,0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习题(3)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3.1倾斜角和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 取x 轴作为基准, 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 2、 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0°≤α<180°. 当直线l 与x 轴垂直时, α= 90°. 3、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 表示,也就是 k = tan α ⑴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 与x 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 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 不一定存在. 4、 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斜率公式: k=y2-y1/x2-x1 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 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 1=k 2, 那么一定有L 1∥L 2 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基础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是 (A )直线的倾斜角为α,则此直线的斜率为tan α (B )直线的斜率为tan α,则此直线的倾斜角为α (C )任何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是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D )直线的斜率为0,则此直线的倾斜角为0或π 2.直线l 1的倾斜角为30°,直线l 2⊥l 1,则直线l 2的斜率为 (A )3 (B )-3 (C )33 (D )-3 3 3.直线y =x cos α+1 (α∈R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A )[0, 2π] (B )[0, π) (C )[-4π, 6π] (D )[0, 4π]∪[4 3π,π) 4.若直线l 经过原点和点(-3, -3),则直线l 的倾斜角为 (A )4π (B )54π (C )4π或54 π (D )-4π 5.已知直线l 的倾斜角为α,若cos α=-5 4,则直线l 的斜率为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 知识点考点及典型例题解析全

必修二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知识点: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⑴常见的多面体有:棱柱、棱锥、棱台;常见的旋转体有:圆柱、圆锥、圆台、球。 ⑵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⑶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台。 2、长方体的对角线长2222c b a l ++=;正方体的对角线长a l 3= 3、球的体积公式:33 4  R V π= ,球的表面积公式:24 R S π= 4、柱体h s V ?=,锥体h s V ?=31,锥体截面积比:22 2 1 21h h S S = 5、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⑴圆柱侧面积; l r S ??=π2侧面 ⑵圆锥侧面积: l r S ??=π侧面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棱柱的底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B.棱锥的底面一定是三角形 C.棱柱被平面分成的两部分可以都是棱柱 D.棱锥被平面分成的两部分不可能都是棱锥 ★★例2:若一个三角形,采用斜二测画法作出其直观图,其直观图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 ) A 21 倍 B 42倍 C 2倍 D 2倍 ★例3:已知一个几何体是由上、下两部分构成的一个组合体,其三视图如下图所示,则这个组合体的上、下两部分分别是( ) A.上部是一个圆锥,下部是一个圆柱 B.上部是一个圆锥,下部是一个四棱柱 C.上部是一个三棱锥,下部是一个四棱柱 D.上部是一个三棱锥,下部是一个圆柱

★★例4:一个体积为38cm 的正方体的顶点都在球面上,则球的表面积是 A .28cm π B 2 12cm π. C 216cm π. D .220cm π 二、填空题 ★例1:若圆锥的表面积为a 平方米,且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则这个圆锥的底面的直径为_______________. ★例2:球的半径扩大为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 _________ 倍.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知识点: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 的公共直线。 4、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6、线线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7、线面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平行、直线和平面相交。 8、面面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9、线面平行: ⑴判定: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简 称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⑵性质: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 该直线平行(简称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10、面面平行: ⑴判定: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简 称线面平行,则面面平行)。 ⑵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简称 面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11、线面垂直: 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那么就说这条直线和 这个平面垂直。 ⑵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简称线线垂直,则线面垂直)。 ⑶性质: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12、面面垂直: ⑴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⑵判定: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简称线面垂直,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及典型例题.docx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1. 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 直线的斜率 ① 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 k=tan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直线 l 与 x 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k = tan0 =0;° 当直线 l 与 x 轴垂直时 ,α= 90k°不,存在 . 当0,90时, k0 ;当90 ,180时, k0;当90 时,k不存在。 例 .如右图,直线l 1的倾斜角 =30°,直线 l1⊥ l 2,求直线 l1和 l2的斜率 . y 解: k1=tan30° =3∵ l1⊥ l2∴ k1· k2 =— 1l 1 3 ∴ k2 =—32x 1 例:直线 x 3 y50 的倾斜角是()o l2 °°°° ②过两点 P1 (x1, y1)、P1(x1,y1)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k y2y 1 ( x1x 2 ) x2x1 注意下面四点: (1)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 P1、 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例 .设直线l1经过点A(m,1)、B(—3,4),直线l2经过点C(1,m)、D(—1,m+1), 当 (1) l / / l 2(2) l⊥l时分别求出 m 的值 111 ※三点共线的条件:如果所给三点中任意两点的斜率都有斜率且都相等,那么这三点共线。 3. 直线方程 ① 点斜式:y y1k( x x1 )直线斜率k,且过点x1, y1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 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

(完整word版)高中直线与方程练习题--有答案.doc

一、选择题: 1.直线 x- 3 y+6=0 的倾斜角是( ) A 60 B 120 C 30 0 D 150 2. 经过点 A(-1,4), 且在 x 轴上的截距为 3 的直线方程是( ) A x+y+3=0 B x-y+3=0 C x+y-3=0 D x+y-5=0 3.直线 (2m 2+m-3)x+(m 2 -m)y=4m-1 与直线 2x-3y=5 平行,则的值为( ) A- 3 或1 B1 C- 9 D - 9 或 1 2 8 8 4.直线 ax+(1-a)y=3 与直线 (a-1)x+(2a+3)y=2 互相垂直,则 a 的值为( ) A -3 B 1 C 0 3 D 1 或-3 或- 2 5.圆( x-3 ) 2+(y+4) 2 =2 关于直线 x+y=0 对称的圆的方程是( ) A. (x+3) 2 +(y-4) 2 =2 B. (x-4) 2 +(y+3) 2=2 C .(x+4) 2 +(y-3) 2=2 D. (x-3) 2 +(y-4) 2=2 6、若实数 x 、y 满足 ( x 2) 2 y 2 3,则 y 的最大值为( ) x A. 3 B. 3 C. 3 3 D. 3 3 7.圆 (x 1) 2 ( y 3) 2 1 的切线方程中有一个是 A . x -y =0 B .x + y =0 C .x =0 D . y =0 8.若直线 ax 2 y 1 0 与直线 x y 2 0 互相垂直,那么 a 的值等于 A . 1 B . 1 C 2 D . 2 3 . 3 9.设直线过点 (0, a), 其斜率为 1,且与圆 x 2 y 2 2 相切,则 a 的值为 ( ) A. 4 B. 2 2 C. 2 D. 2 10. 如果直线 l 1 ,l 2 的斜率分别为二次方程 x 2 4x 1 0 的两个根,那么 l 1 与 l 2 的夹角为( A . B . 4 C . D . 3 6 8 11.已知 M {( x, y) | y 9 x 2 , y 0}, N {( x, y) | y x b} ,若 M I N b A .[ 3 2,3 2] B . ( 3 2,3 2) ( ) ( ) ) ,则 ( ) C . ( 3,3 2] D . [ 3,3 2]

15 文具的家

第7单元单元概要 教材简析 本单元由4篇课文、“口语交际”“一起做游戏”和“语文园地七”。 课文包括《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文具的家》讲贝贝天天丢东西的故事,教导学生要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一分钟》讲元元因为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了二十分钟的故事,教导学生要懂得时间的宝贵;《动物王国开大会》讲老虎让狗熊通知动物开会,狗熊反复通知了四次才说清楚开会的时间、地点的故事,教导学生通知时要将重要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然后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一无所获。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一起做游戏”。“语文园地七”由“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5个栏目组成。 学情分析 这一单元选取的课文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无论是讲生活中的故事的《文具的家》《一分钟》,还是童话故事《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设置这4篇课文都是为了教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所以在本单元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找到自身的相似点,从而达到寓教于学的目的。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范写字,将字写得正确、端正、工整。 2.掌握“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规律,并加以运用。 3.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读自悟。 2.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反观自身。 3.引导学生用多种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喜欢上汉字学习。 2.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时间的宝贵,懂得做事情要专心、细致、全面。 3.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领悟生活中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倾听、书写、思考的学习习惯,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授识字时,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引导学生将当天学的内容当天巩固,指导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授阅读时,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还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多识字,提高分析、理解能力;教授口语交际时,要尽力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课时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